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腰椎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19例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采用症状视觉模拟评估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DI)、腰椎冠状位Cobb角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矫正角度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患者平均VAS评分(7.14±1.04)分,ODI评分(63.89±11.78)%,末次随访患者平均VAS评分(2.35±0.98)分(与术前比较,P<0.05),ODI评分(25.54±9.72)%(与术前比较,P<0.05),Cobb角由术前平均(24.32°±10.52°)矫正至术后平均(10.56°±7.12°),ODI改善优良率为73.68%.随访期间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及内固定断裂,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是一种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椎退变导致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单纯椎管减压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选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的:评价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手术治疗的18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2.2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8.6°,均采用后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与结论:18例均得到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植入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7°(6.0°-28.4°),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病例。提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光岩  葛剑 《医学信息》2019,(16):84-86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LS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98例DLSS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Cobb角、腰椎前凸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3.12±1.84)分,低于术前的(5.61±2.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月后Cobb角显著较术前降低,而腰椎前凸角显著升高(P<0.05);患者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 Oswestry指数分别为(78.32±12.41)、(40.24±10.33)、(27.41±9.82)和(20.90±6.71),术后Oswestry指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为93.88%(92/98),术中发生神经根牵拉伤5例,6例患者发生脑脊液瘘,对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安全可靠,可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纠正患者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临床上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融合率,但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目的:对比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纳入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56-74岁,均接受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其中19例选择经后路椎体间融合,21例选择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植骨材料均为多孔β-磷酸三钙。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植骨融合率、腰椎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组的腰椎功能恢复好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硬脑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表明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但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更有利于保护神经根及硬膜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即后路腰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固定前1 d、固定后1周,固定后3,6个月及固定后1年并以后每隔一年均行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高度、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固定后及末次随访较固定前降低(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固定前明显增高(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滑移百分率、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均较固定前有所改善(P0.05),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果证实,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并可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正常的生理序列,增加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硫酸钙骨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后具备较好的强度,可恢复胸腰椎骨折力学强度,降低椎体高度的丢失且可逐渐被降解吸收。 目的:观察硫酸钙骨替代材料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恢复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的效果。 方法:纳入42例T12-L3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1-57岁,均实施硫酸钙骨替代材料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置入治疗,治疗后1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炎症和过敏、刺激反应等,未发生凝血改变和免疫反应等,螺钉无断裂或者松动现象;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 0.05),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 < 0.05)。表明硫酸钙骨替代材料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置入治疗可显著恢复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相比于坚强内固定,Cosmic半限制非融合系统可于术中减少对腰椎生理结构的破坏,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维持节段稳定性,有助于预防毗邻节段退变。目的:观察Cosmic半限制非融合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19-63岁,均采用后路开窗减压,清除髓核,在手术节段置入Cosmic半限制非融合系统,评估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手术节段、毗邻上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活动范围。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接受随访15-48个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与脱落,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及毗邻上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低于治疗前(P0.01),毗邻上节段的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Cosmic半限制非融合系统可于术中减少对腰椎生理结构的破坏,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维持节段稳定性,有助于预防毗邻节段退变,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对于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90°)的疗效尚缺乏报道,对严重脊柱结核性后凸畸形,影响心肺功能且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对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53例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一期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后凸角及ASIA脊髓损伤分级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90(195-420)min,出血量1 800(1 100-3 300)m L,人均固定节段11.8(9-16)个。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48个月。患者治疗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逐渐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末次随访矢状面C obb角平均矫正77.92°,矫正率达74.6%。至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平均1.35°。患者腰背部疼痛及功能受限在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9.219,P0.001)。ASIA脊髓损伤评分逐渐提高,患者均不同程度的恢复生活及工作能力。提示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是修复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文中纳入的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病变涉及多个椎体,骨缺损长,常常需要长节段异体骨植骨,植骨块融合时间较长,所以行后路关节突间植骨融合以增加植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由半椎体形成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在临床治疗上一直较为复杂。 目的:寻找治疗半椎体以及半椎体合并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最佳方法。 方法:选择2010至2012年间在解放军306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共142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单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度脊柱侧弯顶椎截骨脊柱短缩矫形内固定,一期后路胸腰椎截骨矫形,椎管减压矫形内固定手术。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1.7%,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丢失率为7.7%。随访X射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可见施行后路一期截骨固定融合可以有效地矫正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冠状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经典的治疗方法,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融合固定后的相邻节段会发生退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脊柱的非融合固定技术发展。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6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28例,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时间,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活动度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P0.01)。随访期间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未发现钉绳系统和聚脂套管松动。提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相比,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可保留固定节段一定活动度的优点,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脊柱非融合技术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与争论的热点。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作为腰椎后路非融合器材,国外虽已应用较长时间,但国内尚处于试用阶段。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并对其早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2008-10/2010-06使用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31例,对其中随访超过1年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式均为后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置入;1例患者术中置入2枚Coflex。治疗前及各次随访时均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量表、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及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并测量治疗前后、各次随访时腰椎前屈后伸位置入节段及其上下节段活动范围、Colfex上下极板夹角及置入节段椎间隙高度。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量表评分、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均获显著改善;治疗前后置入节段椎间高度及其上下节段椎间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Coflex上下极板夹角在过伸位较中立位显著增大(P < 0.05)。提示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有效,在腰椎后伸时能够有效分担载荷,同时对腰椎生理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护腰椎功能,早期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徐宏光  王弘  刘平 《解剖与临床》2010,15(6):403-406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20例.术后采用VAS评价患者腰痛缓解情况,ODI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X线评价患者腰椎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6~60个月).患者腰痛、及生活能力均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术前相比,手术后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改善(P<0.01),腰椎侧凸角度减小、腰椎生理前凸角度增加(P<0.01).结论: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治疗,可以常规选择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方式,近年来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作为一种半坚强内固定腰椎后路动态钉棒固定系统开始逐渐应用在临床,成为患者的治疗选择方式之一。目的:临床对比观察研究分析采取后路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和传统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分为Isobar组和坚强内固定组,各20例,分别采用后路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和传统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成至少2年以上随访,无脱落。与内固定前相比,两组患者内固定后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功能指数均显著改善;且与坚强内固定组相比,Isobar组患者治疗后腰椎活动度较大,而两组患者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接近。说明采用后路Isobar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能够获得传统治疗相同的治疗效果,且在腰椎活动度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引出来其他并发症,如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等问题。针对腰椎融合固定的问题,近年来腰椎弹性固定成为一个热点。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动态内固定修复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L3,4节段5例;L4,5节段20例;L5S1节段20例;L3,4,L4,5双节段6例;L4,5,L5S1双节段8例,L3,4,5 S1三节段患者3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2-72岁,平均50.8岁。根据使用不同内固定系统分为3组,使用通用动态腰椎固定系统17例,K-Rod后路动态稳定系统28例,Dynesys系统17例。随访24-48个月,评价指标包括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影像学分析及疗效优良率。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获得显著改善(P0.01)。治疗前、末次随访时置入节段及邻近节段高度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是修复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3种弹性固定虽然存在结构的不同,但是早期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区别,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一种有效的微创疗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不能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局部后凸畸形,同时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目的:评价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患者55例。术中先采用经皮椎弓根钉脊柱外固定器撑开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伤椎椎体成形治疗。测量治疗前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同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患者腰背痛基本缓解,治疗后1-3 d可下床活动。55例共57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经脊柱外固定器整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疗效稳定的微创修复方法,骨水泥渗漏率低,可获得满意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下沉、移位。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患,造成修复耐受性较差。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存在"责任椎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局部减压和选择性融合,这样可以达到神经减压、脊柱稳定效果,又相对微创。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修复适应证和禁忌证。采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和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的方案治疗,分析其修复效果和并发症。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推荐的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计算疗效优良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矢状位和冠状位Cobb’s角。结果与结论: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根据JOA腰背痛评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89%。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情况,融合率为94%。最后一次复查腰椎X射线摄片示:治疗后冠状面Cobb’s角平均(4.3±2.3)°(0°-13.5°),侧凸矫正率为56%。治疗后矢状面Cobb’s角平均(45.1±12.5)°(10.4°-65.3°),前凸矫正率为36%。修复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2例,内固定器械失败1例,肺炎1例,症状性深静脉血栓3例。提示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性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是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冠状面及矢状面上腰椎序列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能够实现侧凸节段腰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后路椎体间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间截骨矫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21例及强直性脊柱炎假关节形成患者3例 椎间植骨融合17例,后外侧植骨融合6例,1例截骨矫形后椎管连续性好未植骨.结果:所有患者脊柱畸形均获得良好矫正,Cobb角由术前平均37°(17°~56°)降至术后4°(0°~12°),术后纠正率为89%.经平均31(6~61)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患者疼痛改善显著,VAS评分由术前的8.7下降到术后2.4,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69下降到26,最后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分别为2.2和23.Frankle分级B级1例无恢复,C级2例恢复至D级,D级4例恢复至E级 2例括约肌功能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改善.结论:经椎体间截骨矫形减压脊柱固定融合术,可以有效完成脊柱后凸的矫形、减压与稳定性重建,临床症状缓解满意,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脊柱的刚性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和不稳的传统方法,但是还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它能适当的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保留及恢复受损髓核的功能,而且对临近节段无不利影响。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弹性固定组34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MRI,测量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后随访12-22个月。两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的缓解率优于较髓核摘除组(P0.05)。末次随访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活动范围小于治疗前,而椎间盘高度及MRI T1值大于治疗前(P0.05)。髓核摘除组末次随访和治疗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末次随访两组间比较,弹性固定组在控制手术节段过度随意移动、椎间高度及髓核修复上要优于髓核摘除组,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与髓核摘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与单纯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及髓核修复有积极作用,近期不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