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老年MDS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为期8~24个月的跟踪随访,记录患者预后情况,将存活患者纳入存活组57例,将死亡患者纳入死亡组46例,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详细记录患者基础资料、临床症状、血常规、WHO分型及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危险分层等相关数据,分析老年MDS临床特征,并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老年MDS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贫血、头晕、恶心、乏力、出血、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比例及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WBC<4×109/L、PLT<100×109/L、WHO分型及IPSS危险程度均可能是影响老年MDS预后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高龄、WBC、PLT、WHO分型及IPSS危险分层可能增加老年MDS预后不良的风险,临床应根据上述风险因素早期进行针对性预防及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0例MDS患者及27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对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在MDS患者中,重度贫血对CR/mCR有影响(P=0.042);在AML患者中,预后分层对CR/mCR有影响(P=0.016)。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相关并发症分析中,单药方案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0(0~25)d,2个疗程为6(0~24)d,3个疗程为4(0~10)d;联合方案中,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1(0~30)d,2个疗程为8(0~30)d,3个疗程为4(0~11)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0%,治疗相关死亡1例(为移植后复发)。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方案治疗AML患者,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21(0~37)d,2个疗程为13(0~37)d,3个疗程为13(0~18)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7%,治疗相关死亡2例。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IPSS评分及铁过载是影响MDS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31、0.042),而预后危险分层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13)。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AML疗效确切,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缓解率增加;地西他滨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好,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0例MDS患者及27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对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在MDS患者中,重度贫血对CR/mCR有影响(P=0.042);在AML患者中,预后分层对CR/mCR有影响(P=0.016)。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相关并发症分析中,单药方案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0(0~25)d,2个疗程为6(0~24)d,3个疗程为4(0~10)d;联合方案中,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1(0~30)d,2个疗程为8(0~30)d,3个疗程为4(0~11)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0%,治疗相关死亡1例(为移植后复发)。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方案治疗AML患者,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21(0~37)d,2个疗程为13(0~37)d,3个疗程为13(0~18)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7%,治疗相关死亡2例。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IPSS评分及铁过载是影响MDS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31、0.042),而预后危险分层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13)。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AML疗效确切,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缓解率增加;地西他滨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好,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MDS患者的性别、年龄、WHO(2001)分类、诊断时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染色体核型和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组与生存期的关系,对相关因素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8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不同性别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WHO亚型分布、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与MDS诊断分型、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9例成人原发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WHO分型及预后情况,随访观察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99例MDS患者难治性贫血(RA)型26例(26.26%);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幼粒细胞增多(RAS)型6例(6.06%);难治性贫血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型23例(23.23%);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型44例(44.44%)。按IPSS预后分组,中危Ⅱ和高危组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危和中危Ⅰ组(χ2=17.88,P<0.01);中危Ⅱ和高危组患者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和中危Ⅰ组(χ2=40.22,P<0.01)。按IPSS染色体核型分组,预后好、中、差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分别为45(95%CI:39~51)、37(95%CI:25~49)和23(95%CI:13~31)个月,Log-rank检验三组总体生存(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中国有别于西方国家MDS患者的WHO亚型分布,染色体核型分析是MDS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接受地西他滨治疗可评价的MDS患者37例。皮下注射地西他滨(每日5~7 mg/m2,治疗第1~3天,第8、15、22天),每4周为1个疗程,连续4~6个疗程。比较不同预后分组间疗效差异,评价可能与疗效相关的参数。结果 20例(54%)获得了临床反应,其中2例(5.4%)完全缓解,骨髓完全缓解无血液学改善1例(2.7%),骨髓完全缓解伴血液学改善1例(2.7%),血液学改善14例(37.8%),脱离输血2例(5.4%);疾病稳定14例(37.8%),疾病进展3例(8.1%)。按WPSS预后分层分组,较低危组与较高危组之间总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对35.3%,χ~2=4.457,P=0.035);按IPSS-R细胞遗传学分层,预后良好组与中危组、高危组之间总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对25%,χ~2=6.036,P=0.014);根据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分组,各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度骨髓抑制13例(35.1%);在粒细胞缺乏期9例(24.3%)(Ⅱ~Ⅳ度)发生感染性发热;没有因血液学毒性而死亡;未观察到Ⅲ~Ⅳ级胃肠道及心、肝、肾等毒副反应。骨髓抑制、发热等不良反应根据CCI危险分层比较,低危、中危及高危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治疗MDS疗效佳,且耐受性良好,低、中危组MDS疗效好于高危组。有合并症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Cc16蛋白、miRNA-12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死亡组53例,存活组1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生存期,应用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ARDS存活组与死亡组平均肺动脉压、平均气道压、肺损伤评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Cc16蛋白和miRNA-12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ALT、AST、总胆红素、Cc16蛋白及miRNA高于存活组(均P 0. 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Cc16蛋白低表达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51. 85%vs 18. 15%,P 0. 01),miRNA-122低表达组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60. 92%vs20. 13%,P 0. 05); 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ARDS预后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ALT、AST、总胆红素、Cc16、miRNA-122相关;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LT、Cc16、miRNA-122是影响AR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DS患者血清Cc16蛋白和miRNA-122表达量异常增高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休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构建死亡风险模型。方法 纳入2008年12月—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08例实验室确诊的重症HFRS休克患者(包括重型与危重型)。采集患者性别、年龄、入院病日、住院时间、预后、发病季节、既往病史、合并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和机械通气情况、液体负荷程度(入院后5 d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指标)等。依据患者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分别构建基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死亡风险模型。结果 纳入患者中,存活233例,死亡75例。死亡组均为危重型,其入院时病日、住院时间短于存活组,入院时心率、呼吸频率高于存活组(P均<0.05)。死亡组既往存在高血压病者更多(P <0.05),病程中低氧血症、急性呼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尿肽(NT-proBNP)水平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01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观察组死亡和存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Ⅳ级比例明显高于存活患者,而左室射血分数(LEVF)明显低于存活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LVEF和NYHA分级是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地西他滨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新药,但单药疗效尚不满意,其在MDS治疗中的具体用法仍在探索中,本研究拟评估地西他滨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MDS中的疗效。方法:9例低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MDS,采用地西他滨15mg/(m2·d)×5d联合G-CSF 200~300μg/d预激治疗,统计临床疗效及耐受情况。结果:9例患者采用地西他滨联合G-CSF治疗1~3个疗程,最佳疗效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共2例,完全缓解6例,疾病稳定1例。获得最佳疗效的持续时间为2~14个月,平均8个月。3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中2例获得CCyR。尚未观察到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治疗后最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为骨髓造血抑制,经支持治疗,第1个疗程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恢复至0.5×109/L的时间为13~44d,中位29d;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微。截至末次随访尚无患者死亡,总生存为3~16个月,中位总生存为12个月;无病生存时间为2~14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4个月。结论:地西他滨联合G-CSF预激治疗低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MDS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4d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观察地西他滨4d方案(25~30mg·m-2·d-1静脉滴注,连用4d)治疗的12例MDS患者,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MDS患者完全缓解5例(41.67%),部分缓解3例(25.00%),总有效率为66.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12(13~328)d,中位总生存期为255(13~963)d,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症状等。结论:地西他滨4d方案与3d、5d方案相比,治疗MDS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应用方便,降低费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地西他滨(DAC)联合半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及阿克拉霉素(Acla)的预激化疗方案(CAG)与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MDS/AML患者临床资料,12例接受DAC-CAG(D-CAG)方案,9例接受CAG方案,诱导缓解后患者继续巩固化疗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2组患者的总反应率(0RR)、总生存率(0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的ORR分别为83.3%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存活,6例死亡,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问9(5~46)个月。2组2年OS率分别为66.7%、和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平均红细胞输注量、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2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一例死亡。结论:D-CAG及CAG方案治疗MDS/AML均有较好的疗效,D-CAG方案诱导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不良反应与CAG方案相当,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地西他滨在伴有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TET2基因突变的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使用地西他滨治疗的100例老年MD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无基因突变的68例MDS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伴有DNMT3A基因突变的10例M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病态造血变化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中高危MDS患者的病态造血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WHO 2016诊断分型、红系病态造血有无减少与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中达总有效相关(P0.05);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WHO 2016诊断分型、IPSS-R评分、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数、染色体有无-7、初诊有无粒系病态造血、粒系病态造血有无变化各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染色体有无-7、粒系病态造血变化是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M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MDS的治疗过程中,关注骨髓原始细胞数、染色体有无-7和粒系病态造血变化对于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发育异常伴或不伴有幼稚细胞,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此病可有细胞遗传学的改变伴或不伴有基因突变,且随病情进展出现普遍的基因高甲基化现象。约1/3的MDS患者向AML转化,15%MDS病例继发于其他肿瘤放化疗后[1]。现有的MDS治疗仍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危险分层进行,IPSS将病人分为4组:低危组、中危1组、中危2组、高危组。  相似文献   

16.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转归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在老年MDS预后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06年12月老年MDS患者(≥60岁)病例31例,因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并追踪其临床病情变化情况.同期选取50例非老年性MDS患者(<60岁)作为对照.所有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所有生存率函数曲线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 31例老年MDS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初诊时48.39%的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35.48%的患者合并感染.按WHO分型难治性白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和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蛋白-Ⅱ型(RAEB-Ⅱ)比例最高,共占84.62%.按1976年法、美、英三国制定的白血病分类法(FAB分型)RAEB患者比例最高,占61.29%.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各系均有不同程度病态造血,以二系病态造血最多见(54.84%).19例骨髓活检患者中57.89%出现病态造血,47.37%出现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13例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异常率为38.46%.截止随访结束,死亡26例(83.87%),中位生存期12.448个月,61.54%患者死于感染.老年组总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00 1).IPSS不同危险组别的老年组(P=0.004 5)和非老年组(P<0.000 1)的总存活期均有显著差异.对各项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IPSS染色体分组(P=0.002 4)和血小板计数(P=0.041)是影响老年MDS预后的重要因素.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MDS患者总存活期未见有明显区别(P=0.912).结论 老年MDS患者以预后相对较差亚型常见,感染是其初诊及死亡的常见原因.相比非老年性患者,老年性MDS患者有显著较差的预后,IPSS及其染色体分组仍是判断老年MDS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染料标记定量PCR分析123例MDS患者和30例良性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TPN11mRNA表达;同时采用基于Miseq平台的二代测序法检测上述患者PTPN11全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与良性对照相比,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9)。按照WHO分类,低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5),然而低危和高危MDS患者之间PTPN11表达无差别;按照IPSS-R预后分类,较低危、中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6;P0.001),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高于较低危和中危MDS患者(P=0.003;P=0.004)。根据对照组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平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将MDS患者分为PTPN1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临床分析显示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骨髓增殖度、IPSS-R积分风险以及白血病转化率显著高于PTPN11低表达组(P=0.001;P=0.016;P=0.014;P0.001)。生存分析显示,与PTPN11低表达组患者相比,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呈现相对缩短的总生存时间(P=0.052)以及明显缩短的无白血病生存时间(P=0.017)。二代测序揭示123例MDS患者存在3例(2.4%)PTPN11突变,均为错义突变(1例p.A72V和2例p.D61V),3例均为RAEB-2患者且最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生存时间均未超过18个月。结论: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预示患者较高的肿瘤增殖度和白血病转化风险;MDS患者PTPN11基因突变频率较低,一旦发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三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西他滨于2006年由美国FDA批准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主要用于中危Ⅱ/高危患者,特别是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患者,2009年8月在中国上市使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南京地区3家医院首次使用地西他滨治疗3例MDS患者的疗效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产地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评价我院2013-07-2015-06使用国产地西他滨(25 mg×5 d)治疗15例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老年初治MDS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5例MDS患者中位年龄70岁,中危Ⅰ9例,中危Ⅱ及高危6例。至少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6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获得部分缓解,2例脱离成分血输注,1例疾病稳定,4例未缓解,总反应率达66.7%。在6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中,5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73.3%,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53.3%,无一例发生Ⅲ~Ⅳ级出血、严重恶心呕吐和肝功能损害。中位随访时间12(2~24)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亡。结论:国产地西他滨治疗中危或不能耐受联合化疗的高危MDS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地西他滨(DAC)联合半程CAG方案(D-CAG)与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21例MDS/AML患者临床资料,12例接受D-CAG方案,9例接受CAG方案,诱导缓解后患者继续巩固化疗或进行allo-HSCT。比较二组患者的总反应率(0RR)、总生存(0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组及CAG组的ORR分别为83.3%和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18年12月31日,13例存活,6例死亡,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问9(5~46)个月。二组2年OS率分别为66.7%、和55.6%,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在治疗后,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平均红细胞输注量、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2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一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D-CAG及CAG方案治疗MDS/AML均有较好的疗效, D-CAG方案诱导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不良反应与CAG方案相当,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