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7):649-652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临床表现、免疫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AILD的认识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确诊的56例AILD患者,包括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1例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AIH-PBC O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指标、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 AIL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37.50%的AIH患者以乏力、食欲缺乏、腹部不适等为主要症状,38.10%的PBC患者多表现为皮肤瘙痒,27.27%的AIH-PBC OS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缺乏、皮肤瘙痒。85.71%的AILD患者肝功能检查异常,其中与PBC患者比较,AIH患者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g 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及Ig M水平显著降低(P<0.05);AIH-PBC OS患者AST、ALP、GGT、Ig M和Ig G均有不同程度升高。91.67%的AIH患者抗核抗体阳性,PBC和AIH-PBC OS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均阳性,25.00%AIH患者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AIH患者的主要病理学表现为界面性肝炎(95.83%)和肝细胞玫瑰花样排列(41.66%);PBC患者主要病理改变为非化脓性损伤性胆管炎(57.14%)和界板性肝炎(8.09%);AIH-PBC OS患者则同时兼有AIH或PBC的病理改变特征。结论 AILD临床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异性,患者血生物化学、免疫学等检查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IL-12与IL-17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2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9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AIH-PBC OS组)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采用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IL-12与IL-17的表达,采用常规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并分析血清IL-12、IL-17表达与ALT和GGT水平的相关性。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和1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AIH组、PBC组及AIH-PBC OS组患者血清中IL-12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IL-17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AIH组和PBC组患者血清IL-12与IL-17表达之间呈负相关(AIH:r=-0.752,P<0.05;PBC:r=-0.436,P<0.05);AIH组和PBC组患者血清IL-17表达与ALT和GGT均呈正相关(AIH:r=0.825,P<0.05;PBC:r=0.571,P<0.05)。各组患者肝组织IL-12主要表达在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及枯否细胞胞质中,各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AIH:19.05%(4/21),PBC:9.52%(2/21),AIHPBCOS:11.11%(1/9),对照:90.00%(9/10);P<0.01];IL-17主要表达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胞质中,各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AIH:71.43%(15/21),PBC:76.19%(16/21),AIH-PBC OS:77.78%(7/9),对照:10.00%(1/10);P<0.01];AIH组和PBC组患者肝组织IL-12与IL-17表达之间呈负相关(AIH:r=-0.499,P=0.021;PBC:r=-0.580,P=0.006)。结论在AILD中,IL-12表达降低,对Th17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减弱,进而产生过多的IL-17,介导了炎症损伤,IL-12/IL-17炎症通路可能参与了AI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闫惠平 《北京医学》2012,34(6):435-436
正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是一组由于肝脏免疫耐受机制失衡而导致的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肝损伤、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AILD通常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4(Ig G4)的水平差异。方法从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肝病类型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组)2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PBC组)94例和AIH/PBC重叠综合征组14例,3组患者均经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 G4水平,并对比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经对比,AIH组的球蛋白(GLO)水平和干燥综合征A抗体(SS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PBC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IH/PBC组的GLO水平和Ig G水平均显著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H组患者的Ig G4水平均高于PBC组和AIH/PBC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只有6例Ig G4水平浓度超过1 350 mg/L。结论与PBC以及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比较,AIH患者的血清Ig G4水平相对较高,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偏远地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就诊情况,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10月住院的5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血清生化学、自身抗体、病理学、影像学及就诊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6.96±15.6)岁,男:女为1:5.6.AILD临床症状不典型,ALT、AST、ALP、G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以ALT、AST升高为主,PBC以ALP、GGT升高为主,AMA、AMA-M2为PBC特异性抗体,AMA阳性率为93.33%,AMA-M2阳性率为90.00%.ANA无特异性,确诊AIH需肝脏病理学.偏远地区因经济文化落后、医务人员对AILD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发病6个月内确诊率达33.96%(18/53).结论 偏远地区AILD以围绝经期女性多见,早期症状不典型,生化、免疫学、自身抗体、肝脏穿刺病理学等检查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诊断率低.  相似文献   

6.
黄敏  陈继红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2):86-89,107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PBC患者和61例AIH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和肝脏组织学方面的特点。结果 PBC组和AIH组均为女性高发,两者均以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等症状常见,皮肤瘙痒为PBC组相对特异性症状;PBC组初诊为肝硬化者占48.8%(24/49),高于AIH组31.1%(19/61);PBC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IgM、IgM/IgG水平、血脂异常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AIH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gG水平及抗平滑肌抗体(ASMA)和抗肝肾微粒抗体(LKM)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 PBC和AIH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肝酶、免疫球蛋白、血脂代谢异常及自身抗体方面具有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1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及重叠综合征(overlapping syndrome,OS),因PSC组患者仅1例,不纳入统计。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个人史、伴随疾病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在各组中的差异。结果:①AIH、PBC、OS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3.29±12.43)、(62.91±11.61)、(63.05±11.40)岁,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族遗传史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室指标中,抗线粒体抗体M2型在AIH、PBC、OS各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3.2%、52.8%、70.5%,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IH及PBC组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P<0.01)、胆碱酯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P<0.05)、胆碱酯酶(P<0.05)及碱性磷酸酶(P<0.05)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吸烟、性别、饮酒、用药史、临床症状、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感染、体液免疫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最常见类型。AIH在各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起病年龄较小,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有一定遗传倾向。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胆碱酯酶在AIH中升高尤为明显,胆碱酯酶在PBC中升高更为显著。抗线粒体抗体M2型阳性率在重叠综合征中最高。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吸烟、性别、饮酒、用药史、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分组鉴别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关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仍然是医学上的难点。因此需要一个更加准确、有据可循的诊断体系。方法: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普查,发现有988例肝脏疾病不完全符合已知病因学的任何一种肝病的诊断标准。作期望这些病例能够归为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及其变异形式。作选择了通过独立专家系统对其肝脏活检组织进行重新评估并且诊断一致的269例典型病例。并进行了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解释变量,这些变量分别能将AIH和PBC病例与非AIH、非PBC病例进行区分。建立起一个多变量诊断性公式,它可以初步诊断AIH和PBC并且在另外371例患(验证组)的研究中得以证实。结果: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挑选了3种实验室检查和4种组织学特征作为与AIH和PBC诊断相关的独立变量。在验证组,若原始诊断是正确的,则AIH确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3%和92.4%,确诊PB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5%和63.7%。对诊断不一致病例的详细分析发现,基于公式的诊断已经给出正确诊断,不管是AIH还是PBC[除了5例患(1.3%)]患这两种疾病的可能性很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116例分为三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31例,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1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0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3例;病毒性肝炎组60例;不明原因肝损伤组25例。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ANA);LKM-1:抗肝肾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IID6抗体;SLA/LP: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抗体;SMA:抗平滑肌抗体;AMA-M2:抗线粒体抗体。结果抗SLA/LP抗体在AIH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44.4%,明显高于LKM(16.7%)、AMA-M2(22.2%)抗体,并且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呈阴性反应。抗AMA-M2抗体在PBC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90.0%,抗gp-210抗体在PBC患者血清中阳性率为40.0%。结论抗SLA/LP抗体对AIH具有特异性,AMA-M2抗体对PBC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所以自身抗体的检测将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胆汁性肝硬化(PBC)与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制定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3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其中AIH患者49例、PBC患者43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43例,检测各类型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指标,并对AIH/PBC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给予患者熊去氧胆酸、泼尼松及熊去氧胆酸和泼尼松联合治疗,评价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生化指标,AIH/PBC组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IgM水平显著高于AIH组(P<0.05), AIH/PBC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IgG水平显著高于PBC组(P<0.05)。自身抗体指标,与AIH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M2型线粒体抗体(AMA M2)检出率增高(P<0.05);与PBC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检出率增高(P<0.05)。病理学检查,AIH/PBC组患者存在高发生率的碎屑样坏死(100.00%)、肝细胞玫瑰花环样改变(83.72%)及胆管病变(69.77%)。对AIH/PBC患者实施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85.7%,显著于各种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兼有AIH和PBC患者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其诊断依据。泼尼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AIH/PBC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内科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患者92例(AIH16例,PBC55例,AIH/PBC重叠综合征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2例ALD患者男:女之比为1:4,平均年龄49.52岁;16例AIH以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lgG升高为主;55例PBC以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Ign升高为主;21例AIH/PBC重叠综合征兼有以上特点.AIH患者抗核抗体(ANA)多为阳性,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M2)多为阳性,AIH/PBC重叠综合征同时检测到ANA、AMA为阳性.结论ALD多发于中老年女性,肝功、血清免疫学及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AL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的MSA患者(MSA组)22例及其健康配偶(HC组)21例的临床资料及粪便样本,基于粪便菌群16S rRNA的测序结果,分析MSA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的变化。结果:MSA组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小于HC组(P<0.05)。在门水平,MSA组变形菌门丰度高于HC组,而拟杆菌门丰度低于HC组(P<0.05)。在科水平,MSA组乳杆菌科、链球菌科、肠杆菌科、肠球菌科、拜叶林克氏菌科、鞘脂单胞菌科、韦荣球菌科相对丰度高于HC组,而拟杆菌科、瘤胃球菌科相对丰度降于HC组(P<0.05)。在属水平,MSA组克雷伯氏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和利莫西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高于HC组,而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另枝菌属、芽孢杆菌属、毛螺旋菌属、副杆菌属、罗氏菌属、链球菌属、丁酸球菌属相对丰度低于HC组(P<0.05)。结论:MSA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在门、科及属水平上均有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MSA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甘草酸苷制剂联合熊去氧胆酸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6例,在加用甘草酸苷制剂和熊去氧胆酸,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 AIH组和PBC组患者研究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TBIL(μmol/L)、ALT(U/L)、AST(U/L)、GGT(U/L)和ALP(U/L)较治疗前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生化指标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加用甘草酸苷制剂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D-3-phosphoglycerate dehydrogenase,PHGDH)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在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34例,伴抗核抗体阳性(ANA≥1:320)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患者43例,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血清中PHGDH抗体,分析PHGDH抗体与其他自身抗体出现特点,并采用x2检验分析AIH组患者与其他组间PHGDH抗体阳性率差别.结果 共完成117例的标本检测,PHGDH抗体阳性18例,其中AIH 40例中PHGDH抗体阳性12例,阳性率30.7%; 34例PBC中,PHGHD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8.8%;慢性病毒性肝炎43例中PHGDH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6.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AIH组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组,AIH组与病毒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AIH组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炎组;12例PHGDH抗体阳性AIH患者伴随自身抗体中ANA滴度≥1:1000 6例,1:320 5例,1:100 1例,伴平滑肌抗体(SMA)阳性5例,12例阳性患者均不伴SLA/LP抗体及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结论 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检出率显著高于在PBC组和病毒性肝炎组,可能有助于AIH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清IgG4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患者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ALD患者58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2例,重叠综合征患者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5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g G和IgG4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血清IgG4水平为(1 723.54±39.76)mg/L,高于PBC患者的(432.37±17.06)mg/L和重叠综合征患者的(355.29±11.8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IgG4/Ig G比值(0.08±0.01)高于PBC(0.03±0.00)和PBC/AIH患者(0.02±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gG4可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鉴别诊断,病情不同患者血清IgG4水平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和对AL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AL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和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的差异,并分析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血清生化指标:AIH患者AST、ALT水平明显高于PBC、PSC患者(P<0.05),PBC和PSC患者ALP、GGT水平明显高于AIH患者(P<0.05),PSC患者TB水平最高,AIH患者IgG明显增高。血清自身抗体:PBC患者AMA阳性率为72.38%(141/195),AIH患者ANA阳性率为56.45%(35/62),PSC患者SMA阳性率是0。重叠综合征患者中ANA、AMA阳性检出率均为71.43%(5/7),SMA阳性检出率为14.28%(1/7)。并发症:PBC、AIH、PSC患者最终均可以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结论:AL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各民族可患病,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血清酶谱、免疫学及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Fas-670的基因多态性.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55例AIH与69例PBC患者外周血DNA Fas-670基因型,并与12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比较.结果:AIH、PBC及正常对照组人群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IH患者Fas-670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5,P=0.038),AIH组AA基因型频率有增高趋势(40% vs 22%,P=0.012,OR=2.4).PBC患者Fas-670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外报道比较发现,中国汉族正常人群Fas-670基因型频率与高加索人、日本人、韩国人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人与韩国人,日本人与高加索人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670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AIH易感性有关,正常人群Fas-670位点基因型分布存在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疑似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相关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14例疑似AILD患者血清标本中的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及抗平滑肌抗体(SM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LC-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并查阅临床资料进行确诊.结果:ANA、AMA、SMA、AMA-M2、LC-1、SLA/LP、LKM-1阳性率分别为37.67%、11.34%、1.97%、16.94%、1.68%、1.40%、0.56%,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68例(9.52%),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疑似患者4例(0.56%),未检出原发性胆管炎(PSC)患者.结论:AILD中,以PBC最常见,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联合应用检测自身抗体可减少AILD的漏诊.  相似文献   

19.
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的表达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表达差异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条带法对4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5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 ANA、SMA、AMA、pANCA、AMA-M2、SLA/LP、LKM-1和LC-1 等自身抗体.结果 AIH组以高滴度的ANA、SMA、pANCA为主,检出率为71%、65%、66%,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以ANA、 AMA 、AMA-M2为主,检出率为45%、96.7%、93.5%,显著高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1).结论 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及鉴别的意义。方法:将696例受试对象分为3组:(1)AILD组:其中AIH患者41例,PBC患者142例;(2)病毒性肝炎组:乙型肝炎患者184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81例,丙型肝炎患者160例,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32例;(3)正常对照组56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ANA、AMA、ASMA和ANCA;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A—M2型、SLA/LP、LKM-1和LC-1。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中ANA总阳性率为88.5%,高于其他各组(P〈0.01);AIH组ASMA阳性率为17.1%,高于其他各组(P〈0.05);PBC组AMA及AMA—M2亚型阳性率分别为84.5%和82.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病毒性肝炎组中丙肝肝硬化患者ANA阳性率较高,为40.6%。结论:ANA,AMA及其亚型、ASMA等自身抗体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重要指标,对各种类型的慢性肝病常规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发现和鉴别AI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