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粒体是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细胞器,除了管控细胞的能量制造和代谢外,线粒体还能参与细胞的抗感染、凋亡以及自噬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当外界环境或者细胞内部的有害刺激对线粒体造成应激反应时,线粒体会将包含其自身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线粒体基质释放到细胞质中.胞质内的mtDNA作为一种损伤...  相似文献   

2.
王倩倩  曹珊 《中医学报》2024,(4):751-757
cGAS-STING信号通路传感失调所产生的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对双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医药通过调控cGAS-STING信号通路及其所参与的细胞过程反应,可有效改善cGAS-STING通路的适度传感,减少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发挥抗抑郁、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具有疗效佳、稳定性强、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但现有研究尚未明确cGAS-STING通路对双心疾病的作用机制,且临床研究不足,今后可进一步结合分子生物学及代谢组学深入探究cGAS-STING通路及相关通路与双心疾病的科学联系、其上下游通路与蛋白的联系、细胞间的联系等,归纳、分析这些通路对双心疾病的作用机制,寻找关键靶标,同时,开展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等无菌性炎症性疾病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以期为双心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1 cGAS-STING信号通路概述环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 cGAS)是固有免疫识别DNA的感应器,可识别胞质中的双链DNA,这些DNA来源于入侵的DNA病毒、细菌、不稳定基因组、肿瘤DNA、损伤线粒体、微核以及逆转录元件等[1]。  相似文献   

4.
邝国恩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8-78,8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3月~2010年2月因反酸、烧心或非心源性胸痛等诊断为GERD的130例样本资料。结果本组130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造影剂反流入食管的反流现象,食管下段及贲门处黏膜紊乱的101例患者大多观察到胃食管反流现象,占77.69%,29例阴性,占22.31%。其中胃镜诊断8例反流性食管炎(6.15%),食管下段憩室5例(3.85%),4例(3.08%)食管静脉曲张,2例(1.54%)食管裂孔疝。结合其临床症状,可以明确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结论 X线消化道造影可在筛查食管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对患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6.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保护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丽 《医学综述》2011,17(4):583-58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GERD的影响是近来年消化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显示Hp感染对GERD并无影响,也有研究报道Hp感染可以促进GERD的发生,但是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支持Hp感染可能对GERD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发展到食管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涛  龚均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2):146-149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酸性胃液或碱性肠液长期反复流入食管内 ,所造成的食管粘膜的慢性炎症。 Barrett食管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它是由于长期胃食管反流导致柱状上皮替代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的一种病理现象 ,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本文就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 esophagitis,RE)、 Barrett食管(Barrett' s esophagus,BE )及食管腺癌 (Esophagealadenocarcinoma,EAC)发展过程中一些相关基因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益气除痞汤对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模型SD大鼠的食管病理和食管下段黏膜pH值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全幽门结扎及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制备酸性RE模型,造模第2天,益气除痞汤大、小剂量组、多潘立酮组分别予以50 g·kg-1、10 g·kg-1、4.5 mg·kg-1给药7d.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旋覆代赭汤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相关反流性食管炎(RE)大鼠食管组织和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和IL-10含量影响,探讨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RE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用"颈左侧迷走神经切断术"联合"贲门肌切开术加部分幽门结扎"制备大鼠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造模3周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食管肉眼和组织学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食管组织和血浆中TNF-α,IL-1β,IL-6和IL-10含量。[结果]中药组大鼠食管黏膜炎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或P0.01),血浆中TNF-α,IL-1β含量较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L-10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旋覆代赭汤可以改善RE大鼠食管黏膜炎症,可以降低食管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对IL-10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 (Reflaxesophagitis,RE)的食管动力学改变特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机理。方法 :使用高分辨的多道灌注测压系统 (PCpolrrafHR瑞典产 )测定了 12例正常人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2 8例的食管压力。结果 :RE组食管下括约肌 (LES)静息压 (2 41± 0 87k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3 0 3± 0 6 2kPa) ,食管体蠕动波幅 (2 81± 0 43k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3 2 3± 0 6 2kPa) ,食管体部运动异常检出率 (71 43% )明显高于对照组 (16 6 7%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下食管括约肌长度 (3 11± 0 47cm)与正常组 (3 35± 0 34cm)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LES压力低下 ,食管运动功能紊乱、LES的松驰可能在RE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食管测压检查有助于发现食管动力异常和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我社区门诊GERD病人内镜检出反流性食管炎情况及疗效.方法 对115例有烧心等反流症状的病人行胃镜检查,根据镜下特点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两组病人同时给予2周莫沙比利及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115例患者中仅有31例有反流性食管炎,84例内镜检查无异常;两组病人在疗效上无差异(P>0.05).结论 反流症状与内镜表现不符,无论内镜下表现如何,莫沙比利与雷贝拉唑联合试验性短程应用,起到了治疗与诊断的双重效果,是诊断GERD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体质量指数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发生中的作用,及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发病机制中的区别。方法测定126例RE患者和91例NERD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计算出BMI,RE组和NERD组、正常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RE组BMI与NERD组、正常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E患者BMI明显高于NERD患者、正常人,高BMI与RE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控制体质量对预防和治疗RE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份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常见病。现对我院呼吸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伴有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5例,给予消化道治疗和平喘综合治疗,控制夜间哮喘发作取得较好效果,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食管下段菌群变化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规范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食管下段黏膜样本,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采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比较治疗前、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结果 对愈合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丰度进行比较发现:乳杆菌科、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螺杆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5%~3.2%)vs 4.8%(3.0%~10.7%)、2.7%(1.5%~(P=0.001、P=0.001、P=0.042、P=0.049)。同时对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治疗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丰度进行比较发现:双歧杆菌属、螺杆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0%~2.2%)vs 0.7%(0.4%~1.1%)、0.12%(0.08%~0.21%)vs 0.07%(0.03%~0.09%)](P=0.003、P=0.014)。结论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相关,愈合组有益菌丰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旋复代赭汤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粘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用不全幽门结扎 +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制备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后 ,给予旋复代赭汤水煎剂 ,分别于治疗 2、4、8d后观察各组大鼠食管粘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用旋复代赭汤治疗 4d后 ,食管粘膜通透性即有明显改善 ,并与假手术治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旋复代赭汤通过抑制酸反流、抗炎等作用 ,能够明显降低食管粘膜的通透性 ,从而促进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周欢  徐敏英  雷宇  梁凯  郭晴  胡天惠 《广西医学》2014,(11):1588-1592
目的探讨苦参碱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Hep G2发生凋亡的机制。方法分别采用MTT法、PI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对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周期调控、诱导凋亡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苦参碱诱导肝癌Hep G2细胞抑凋亡蛋白Bid、Bcl-2的表达量。结果苦参碱可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并可将Hep G2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苦参碱可引起线粒体膜电位崩溃,同时诱导Bid、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结论苦参碱通过调节细胞内Bid、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经线粒体信号转导途径诱导人肝癌细胞系Hep G2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7.
刘金鸽 《中外医疗》2007,26(24):20-2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脂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之外的组织损害.GERD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失调起重要作用.GERD的表现多样,烧心和反酸是GERD的最常见症状,有的很不典型,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识别.GERD患者内镜下可见食管粘膜糜烂或溃疡等炎症改变,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重度RE可发展成Barrett食管,为癌前病变.因此GERD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现已明确Barrett氏食管(BE)与食管腺癌和部分贲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种癌前病变。BE在人群中发病率的增长已成为近年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和贲门癌发病率大幅度增高的直接原因,因此近几十年来BE的研究在国外备受关注,在我国近年也有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发病率增高的报道。目前普遍认为胃食管反流是BE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近年有学者提出,十二指肠液中的胆盐在BE的发生和发展中更重要。因此本实验采用24h食管内pH和Bilitec同步监测技术,对BE、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性疾病(NERD)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监测,比较各组患者的反流发生特点,并探讨影响BE黏膜长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雷贝拉唑对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疗效及食管内pH的影响。方法:59例经内镜诊断为RE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37±5.72)岁,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患者服用雷贝拉唑10mg,每日一次,共14天;B组患者服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14天。结果:A组治疗前食管内pH<4的时间(min)、pH<4的次数、pH<4(%)分别为:120±51、106±70、13±3.2;治疗后则分别为12.58±6、63.33±9.5及1.4±0.2;B组治疗前食管内pH<4的时间(min)、pH<4的次数、pH<4(%)分别为115±66、133±71及15±1.9;治疗后则分别为15.21±11、13.1±10.2及2.9±1.5。两组治疗前后均差别有显著性(P<0.001),两组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内镜检查的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雷贝拉唑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个体差异性较小,其疗效与抑酸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临床常见的食管黏膜炎性病变,其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胃液或混合肠液反流刺激等原因密切相关。但至今RE的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由免疫因子介导,与氧化应激、化学损伤有关;其发展可能由Wnt/β联蛋白、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调控。RE的发病机制研究,为RE模型评价、新药筛选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