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 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及其所致的贫血、出血和感染。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 人类白细胞抗原:即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表达产物,HLA的研究最初是在器官移植研究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因此HLA又称移植抗原。在遗传学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作为一个单位孟德尔式传递的。因此,同胞之间可有HLA相同、半相同和不同3种情况。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唯一治愈方法,如何选择适合移植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目的:从HLA全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脐血移植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3个方面进行综述,阐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2000至2018年期间收录在PubMed、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unrelated donor,haploidentical,unrelated cord blood,severe aplastic anemia”及“无关供者,单倍体相合,无血缘脐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结果与结论: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鉴于HLA相合同胞供者不易寻找,HLA全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重要的替代治疗手段,目前疗效已接近HLA全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仍高于HLA全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选择HLA全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仍然需要多因素综合考虑;②脐血造血干细胞来源丰富且配型成功率高,使得非血缘脐血移植的应用变得普遍,预冻存总有核细胞量>3.9×107/kg时非血缘脐血植入概率较高,但鉴于非血缘脐血植入延迟、免疫功能重建延迟等因素,临床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只有在其他移植方式不可行且第1个疗程免疫抑制治疗失败后才应考虑非血缘脐血移植;③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供者易获得且依从性好等优点,疗效接近全相合移植,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移植选择;巴利昔单抗和(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使用有望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以拓展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范围。 ORCID: 0000-0003-3509-920X(丁宇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重、病死率高,需快速恢复造血功能,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一线治疗方案,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首选,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替代治疗方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例。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方案。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基础上增加吗替麦考酚酯。结果与结论:①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2例患者预处理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其余22例均达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2.5(10-18)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4.5(10-26)d;②22例植入成功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8例(36%),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计发生4例(18%),Ⅲ/Ⅳ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③18例患者存活,6例患者死亡,5年预计总生存率为74%;④结果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同胞全合供者作为首选,无同胞全相合供者时可选择单倍体相合供者作为替代。  相似文献   

4.
背景: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一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对患儿是严重致命的,若同时合并有继发性淋巴瘤等多种并发症,治疗就更为棘手,目前无成功方法可借鉴。 目的:探讨第二次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首次移植失败且并发淋巴瘤的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重型再障患儿的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2011年11月25日行第一次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为8/10相合,血型主要不合),移植后粒细胞和血小板造血分别在11 d和14 d恢复,移植后30 d DNA移植植入鉴定和染色体检测均示移植成功植入,术后35 d出现皮肤Ⅰ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激素治疗后消失,术后54 d因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激素及促红素等治疗好转,激素逐渐减量,EBV拷贝数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发热、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行B超引导下右侧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考虑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病理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上减停免疫抑制剂,应用美罗华及CHOP方案化疗,淋巴结缩小,且EBV拷贝数下降,体温正常。移植术后5个月复查血象和骨髓象提示继发性植入失败,进而于2012年5月15日行第二次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患儿的父亲,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马利兰+米托蒽醌+抗CD52单克隆抗体。回输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同时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环孢素A+短程的甲氨喋呤+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霉酚酸酯。回输的有核细胞分别为13.52×108/kg,CD34+细胞数为2.45×106/kg,无关供者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1×106/kg。随访时间为移植后24个月。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分别为14 d和30 d;二次移植后1个月DNA指纹检测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植入。预处理后肿大淋巴结逐渐缩小,但术后2个月因淋巴结有增大趋势,停用免疫抑制剂并局部放疗后淋巴结缩小且稳定至今,PET无明显代谢异常区,移植后每半年定期随访,目前正常生活及上学。结果说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是安全、高效的治疗第一次移植失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儿可以耐受预处理毒性,造血恢复较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控,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中国,儿童患者获得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供者较困难,而以父母供者较多。 目的:回顾性分析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17例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及相合非血缘供者,且免疫抑制疗效不佳的复发难治性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抗体”预处理方案,应用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三联短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①患者17例中16例(94%)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 L-1和血小板≥20×109 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5) d和17(12-28) d。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47%(8/17),其中Ⅰ-Ⅱ度29%(5/17),Ⅲ-Ⅳ度18%(3/17)。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41%(7/17)。③中位随访268(43-753) d,12例存活,总生存率为71%(12/17),死亡5例(29%),均为移植相关死亡,其中1例植入失败死于皮肤真菌感染,1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死于肺部重症感染。无患儿移植后复发。④结果显示,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及相合非血缘供者,且免疫抑制疗效不佳的复发难治性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提高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尤其是亲缘间HLA配型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较高的治愈率。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自2009至2011年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0例,HLA配型全相合12例,不全相合8例。移植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除1例为非血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其他患者干细胞来源为动员后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HLA全相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蝶呤,不全相合患者采用环孢素、短程甲氨蝶呤联合吗替麦考酚酸酯。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 0.5×109 L-1平均为12.5 d,血小板恢复> 20×109 L-1平均为+18 d。20例患者随访24-60个月,总生存率75%(15例),治愈率70%(14例),死亡5例;12例全相合患者中83%治愈(10例),8例不全相合患者治疗有效率62%(5例),治愈率50%(4例)。2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治疗中并发败血症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3例。结果可见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尤以HLA全相合效果良好,移植后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预处理:指在移植前对患者进行的放、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处理的重点为免疫抑制,常采用非清髓和减低剂量预处理。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常见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类型。目前认为移植物含有免疫活性细胞、供受者之间存在组织不相容性、受者不排斥植入的细胞是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3个必备条件。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近年来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失败等仍是患者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 目的: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及进展。 方法:中文检索词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英文检索词为“aplastic anemia,matched sibling don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unrelated don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19年9月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发表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的文献,最终选择55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首选的移植方式;对于无同胞全合供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一线治疗可以选择无关供者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缺乏全合供者时,单倍体移植和脐血移植亦为不错的选择。 ORCID: 0000-0003-3931-8385(黄东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外有报道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疗法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率及总生存期相当,但两种疗法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报道较少。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免疫抑制疗法治疗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入选2004-07/2010-10在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行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例及行免疫抑制疗法的16例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每3个月定期进行随访。 结果与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在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脱离输血时间,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及治疗后1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免疫抑制疗法组,但治疗后12个月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免疫抑制疗法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6%与81.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功能健康状况均提示良好,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中华骨髓库的快速扩容,使得很多无HLA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非血缘HLA配型成功,随着近期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良性和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已经取得与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的疗效。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没有进行有效治疗,短期内死亡率高,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起效需要时间较长。虽然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线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无同胞相合供者,此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效可行的替代治疗方案。 背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获得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概率低于30%,随着近期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治疗良性和恶性血液病已经达到与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的疗效。目的:评价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受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和Ⅱ型)患者,均无同胞相合供者并且拒绝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抗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方案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短程甲氨蝶呤。观察指标包括植入率及造血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年预计总生存率、5年预计无病生存率。该临床研究的实施获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亲属签署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2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3例移植后+28 d之内死亡,无法评价植入情况。剩余22例患者中有21例(95.4%)获得造血重建,植入成功;1例(4.6%)植入失败。中性粒细胞≥0.5×109 L-1和血小板≥20×109 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9-18 d)和13 d(10-32 d)。②植入成功的21例患者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28.6%(6/21),其中Ⅰ-Ⅱ度3例,Ⅲ-Ⅳ度3例。轻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仅有9.5%(2/21),无中度和重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③中位随访396 d(15-1 886 d),18例(72.0%)存活,5年预计总生存率为71.1%,5年预计无病生存率为65.6%。7例(28.0%)死亡,其中3例(12.0%)患者死于感染,2例(8.0%)患者死于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4.0%)患者死于颅内出血,1例(4.0%)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④结果显示,对于无同胞相合供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项可行有益的替代治疗选择。 ORCID: 0000-0002-0880-309X(张素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同胞全相合和无关供者中应用逐年增多,它特别适合老年人或年轻人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然而由于找到HLA配型相合供体的概率不高,使得同胞全相合和无关供者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展受限,而HLA不相合/单倍体供体则可以迅速找到,但减低剂量预处理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的报道还较少,国内尚未见报道,因此对减低剂量预处理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开展情况进行综述非常重要。 目的:综述减低剂量预处理在亲缘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现状。 方法:以“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和No-n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HLA-haploidentical,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检索关于减低剂量预处理在亲缘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选取25篇文献进行分析,全部为英文。 结果与结论: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HLA同胞全相合及无关供者中开展的较多且效果愈来愈好。减低剂量预处理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展的较晚且报道较少,其植入、感染、移植相关死亡、移植物抗宿主病、长期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等各个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早期结果稍差,而近期总体情况有明显改善。目前看减低剂量预处理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行的,尤其对于找不到同胞相合及无关全相合供者的患者来说,HLA单倍体相合的血缘关系亲属成为最有潜力的干细胞来源。减低剂量预处理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保留较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且寻找供者容易,有足够的细胞后续治疗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同时通过发挥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为处在疾病进展期或经历多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合并器官功能障碍及并发症患者,提供有效的挽救治疗手段。但由于开展的时间较短,今后在应用中该如何选择最佳方案、最佳时机以及减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相关死亡率及复发率等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Secondar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sMDS/sAML) are the most serious secondary events occurring afte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Here we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in 17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sMDS/sAML after childhood aplastic anemia.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the diagnosis of aplastic anemi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DS/sAML was 2.9 years (range, 1.2 to 13.0 years). At a median age of 13.1 years (range, 4.4 to 26.7 years), patients underwent HSCT with bone marrow (n = 6) or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n = 11) grafts from HLA-matched sibling donors (n = 2), mismatched family donors (n = 2), or unrelated donors (n = 13). Monosomy 7 was detected in 13 patients. The preparative regimen consisted of busulfan, cyclophosphamide, and melphalan in 11 patients and other agents in 6 patients. All patients achieved neutrophil engraftment.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grade II-IV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was 47%, and that of chronic GVHD was 70%. Relapse occurred in 1 patient.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was transplant-related complication (n = 9). Overall survival and event-free survival at 5 years after HSCT were both 41%. In summary,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HSCT is a curative therapy for some patients with sMDS/sAML after aplastic anemia. Future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reducing transplantation-relate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效预防和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危险因素。 方法:应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获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研究的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文章选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极易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如肺部并发症、真菌性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结果与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而且死亡率较高,肺部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相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死亡率较高,应二级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更昔洛韦、膦甲酸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有效。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率较低,但在治疗过程也不容忽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对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氟达拉滨(Flu)、低剂量环磷酰胺(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预处理的FCA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FCA预处理方案预处理移植治疗SAA-Ⅰ型和SAA-Ⅱ型患者各2例,其中同胞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低分辨配型(6/6位点)全相合的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非血缘关系高分辨HLA配型(10/10位点)全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同胞供者的预处理方案:Flu30mg·m-2d-1×5d,CTX50~60mg·kg-1d-1×5d,ATG3mg·kg-1d-1×3d。非血缘关系的预处理方案:CTX20mg·kg-1d-1×2d,ATG5mg·kg-1d-1×3d,Flu30mg·m-2d-1×4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均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CsA)联合低剂量短程甲氨蝶呤(MTX),非血缘关系移植加用霉酚酸酯(MMF)0.5gbid,+1d~+28d。观察移植并发症、输血量、造血重建、嵌合体和生存状态。结果 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为+10d~+15d,血小板(PLT)〉20×109/L的时间为+10d~+20d,移植后输注红细胞3~6U,血小板4~10U,随访7~42个月,完全供者嵌合体,血液学完全缓解;患者1出现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3例无病生存,其中非血缘关系移植的患者4发生轻度局限型cGVHD和巨细胞病毒血症,经过治疗很快控制。结论 Flu、低剂量CTX和ATG的FCA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的疗效肯定,患者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for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65 SAA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who received allo-HSCT from August 2012 to December 2016. All patients received antibacterial and/or antifungal therapy before transplantation. The infection status after initial anti-infection therapy was classified as complete response (CR) (n?=?14) or partial response/stable disease (PR/SD) (n?=?51) before transplantation. The median times for myeloid engraftment in the PR/SD and CR groups were 10.5 days (range, 7 to 22) and 10 days (range, 8 to 11), with cumulative incidences of 98% and 100%, respectively. 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788 days (range, 181 to 1758), patients with PR/SD had comparable results for 3-year estimated overall survival (85.4% versus 92.9%, P?=?.530) and 3-year failure-free survival (82.7% versus 92.9%, P?=?.458) with 14 patients with CR who received contemporaneous transplantation.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poor survival outcomes for the entire cohort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 pretransplantation performance statu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dicated that allo-HSCT may be a feasible therapeutic option for SAA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5.
It is generally appreciated that bone marrow function and growth of myelopoietic cells depends on an intact microvasculature. A pivotal regulator of angiogenesis i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Here, we describe analysis of VEGF expres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the bone marrow of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Bone marrow was examined at diagnosis and at the time of hematological remission afte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using anti-thymocyte globulin, cyclosporin A, and glucocorticoids o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t diagnosis, both VEGF expres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plastic anemia compared to normal bone marrow (aplastic anemia, 1.1 +/- 0.7 events per field, versus controls, 5.9 +/- 3.0 events per field; P < 0.05). In response to successful therapy, VEGF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the bone marrow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Serum VEGF levels were also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lower at diagnosis in aplastic anemia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aplastic anemia, 51 +/- 35 pg/ml versus controls, 444 +/- 220 pg/ml; P < 0.05). VEGF in the serum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fter successful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o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 < 0.05). Taken together, these data show that aplastic a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ngiogenesis and reduced VEGF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6.
背景:干细胞是一类种类多样,具有自我复制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增殖潜能的细胞,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将具有良好的前景。干细胞疗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但其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 目的:综述干细胞的类型及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2年1月至2012年9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干细胞分类及其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安全性、机制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stem cells,brain ischemic stroke,transplantation,treatment”;中文检索词“干细胞,缺血性脑卒中,移植,治疗”。共检索到168篇相关文献,6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虽然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尚处于动物模型研究阶段,但已初步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多项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促进功能恢复的临床Ⅰ期或Ⅱ期试验已经完成。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病例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并显示出功能促进效果。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干细胞的来源、移植途径、干细胞在宿主体内存活及与宿主脑的整合问题、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等。面对已经取得的一些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如何安全而迅速地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干细胞疗法从实验推向临床,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