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ikuchi淋巴结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在检测Kikuchi淋巴结炎(KFD)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CD20、CD45RO、CD57、CD68、CD8和多克隆抗体髓过氧化物酶(MPO)对42例KFD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淋巴结受损区域由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小淋巴细胞及核碎片组成。所有病例均出现组织细胞。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共同表达MPO/CD68。免疫母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在增生期容易观察到。T细胞呈灶状阳性,而NK及B细胞呈散在阳性。所有病例中性粒细胞很少或缺乏。结论 免疫组化分析可以作为鉴别诊断KF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4例HNL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成年人以女性多见,青少年则以男性为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和长时间的不规则发热,少数患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密切关系。病理形态学上表现为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地图样淋巴结坏死,坏死组织旁可见吞噬核碎片的新月形组织细胞和浆样单核细胞以及成片增生的T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细胞CD68和MPO、浆样单核细胞CD68和CD10以及活化的小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CD3和CD45RO阳性,CD20、CD79α等B细胞标记呈阴性表达。结论:HNL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组织形态学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异型,易与其他良恶性疾病相混淆,准确认识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的特点,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更好地认识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初步探讨其病因及病理过程。方法用病理学方法研究19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结果患者年龄4个月~65岁,其中小于15岁者占36.3%,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镜下主要表现为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增生,部分组织细胞呈泡沫样或类上皮细胞样,少数病例可见免疫母细胞、前单核细胞和透明T细胞。大部分淋巴结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少数病例在坏死处有纤维母细胞增生。部分小血管壁可见纤维素样坏死。结论本病组织学表现复杂,作者认为形态学的差异与不同的致病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重新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随访全部病例。结果:本组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组织病理学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大量核碎片及极小量的中性、嗜酸性白细胞。其周围除有大量胞质较丰富,且无或仅具轻度异型性的组织细胞呈灶片状增生外,还可见吞噬核碎片、淋巴细胞或红细胞的组织细胞,坏死明显的病例甚至有泡沫细胞聚集。同时,还可出现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等增生。病变主要累及淋马结的皮质和副皮质区,其次为髓质。病变区与残存淋巴组织交错混合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细胞Max-387、Lysozyme阳性,大多数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UCHL-1和Ber-H2阳性,L26阳性细胞在病灶内几乎见不到。随访4个月至6年,全部存活。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和独特病理形态特点的淋巴结炎性病变,愈后良好。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及HE染色对8例病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例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病变区、交界区及非病变区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12例早期坏死不明显,应注意寻找新月体组织细胞;免疫组化表达MCA387、CD68有助于诊断;EBV阳性提示与病毒感染有关;抗酸染色有助于除外淋巴结核。结论 发热、淋巴结肿大、特征性的淋巴结坏死、增生的组织细胞及免疫组化有助于HNL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贺海燕  张淼  李燕  孙琪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23-824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32例HNL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7例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2例中,2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数有发热,1例有皮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形态特征为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的背景下,出现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内外见不等量碎片。病变区及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及浆样单核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坏死灶及边缘CD68、CD3、CD45RO呈片块状( )。CD20在滤泡生发中心,少数散在淋巴细胞阳性。结论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女性多见,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HNL 39例的临床特点,常规切片观察其镜下形态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68、CD123、MPO、CD3、CD20等的表达.结果:HNL发病以年轻女性为主,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抗生素治疗无效;在病变早期、中期及晚期出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标记CD68阳性率100.0%,MPO阳性率82.0%,CD123阳性率89.7%,CD3、CD20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在表达.结论:HNL以其临床特点及镜下形态特征可以诊断,免疫组化CD68、CD123、MPO是很好的辅助诊断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增生型Kikuchi淋巴结炎的诊断要点及其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8例有诊断疑难的增生型Kikuchi淋巴结炎进行临床病史采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增生型Kikuchi淋巴结炎的共同特点是:(1)多发于年轻人,青年女性多见;(2)病人常先有发热随后出现淋巴结肿大;(3)病变城多灶性.主要由增生的组织细胞、浆样T细胞、免疫母细胞、小淋巴细胞组成,细胞有异型性,核分裂像易见;(4)细胞之间可见少量核碎片.但无明显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5)免疫组化染色:病变区增牛组织细胞CD68阳性,淋巴细胞CD3、CD45RO阳性.结论 病变呈多灶性,以组织细胞为主的多种形态细胞的增生及散在的细胞间核碎片等组织学特点及对本病病史的详细了解,是增生型Kikuchi淋巴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9.
黄小杏  吴秋良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283-4284
目的:对8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对86例从病理上确诊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例,结合临床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与观察。结果:78例坏死从皮质区开始呈三角形向下延伸;坏死灶内明显的核碎片及淋巴细胞凋亡见于所有的病例;淋巴结内出现片状或灶状形态多样的组织细胞增生。40例病灶区免疫组化标记LCA、Mac387及CD3均为阳性表达。结论:本病病理形态以淋巴结灶性坏死及组织细胞反应为特征,免疫组化标记Mac387及CD3阳性表达,对本病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微小病毒B19感染与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F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盲法在32例KFD患者及13例正常对照淋巴结活检组织中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19病毒基因组DNA和病毒蛋白.并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双标记法确定病毒感染的细胞类型.结果:在32例KFD患者淋巴结中,B19病毒DNA和病毒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1.9%和59.4%,而在对照淋巴结中,二者阳性率分别为30.8%和23.1%.统计学分析显示B19病毒基因组DNA和病毒蛋白在KFD中有更高感染率(P值分别为0.011和0.027).病毒感染的细胞大部分为淋巴细胞,少数组织细胞也是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论:微小病毒B19在KFD中有更高的感染率,微小病毒B19与K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valuate significance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Kikuchi's lymphadenitis (KFD). METHODS: Biopsy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42 KFD cases fo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fter the sections were stained with haematoxylin and eosin, and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 (CD20, CD8, CD45RO, CD57, CD68) and polyclonal antibody (myeloperoxidase, MPO). RESULTS: Morphologically, the lymph node lesions comprised various histiocytes, plasmacytoid monocytes, immunoblasts, small lymphocytes and nuclear fragments. In all the cases, the histiocytes were invariably observed and most of them were positive for CD68 and MPO. Immunoblasts and plasmacytoid monocytes were easily observed in proliferative stage.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strong focal T-cell positivity for the antibodies but with scarce B cell (CD20) and NK cell (CD57) positivity in the lesion area, where few or virtually no neutrophils were seen. CONCLUSIO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can be crucial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KF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病1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年龄15-28岁,临床上有发热、颈部及其它表浅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淋巴结中心多灶性坏死及组织细胞浸润。皮质激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临床表现是诊断线索,病理所见是诊断依据,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HNL的临床资料,观察描述其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HNL多见于年轻女性,颈部淋巴结肿大.高热,外周血WBC降低。活检标本常呈破碎状.淋巴结皮质、副皮质区可见片状或融合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嗜础胜核碎片和嗜酸性颗粒辟屑,伴有T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B细胞少量散在分布。结论:淋巴结肿大、高热,淋巴结内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散在或片状凝固性坏死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55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病理形态改变。结果55例中女性35例,平均27.5岁。47例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形态特征为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变的背景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淋巴细胞凋亡及核碎片几乎见于所有病例,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吞噬现象明显,无中性粒白细胞浸润,组织学上可分为3型:增生型,坏死型及黄色瘤样型。结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复杂。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此病是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但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的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例SM的骨髓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和特殊染色检测。结果1例为男性,73岁,以皮肤瘙痒7年伴乏力2月就诊。查体示脾肿大,浅表淋巴结及肝脏均不大;另1例女性,57岁,以面苍、乏力、发热5月余就诊。查体示双下肢、背部少量出血点。外周血检查示1例为全血细胞减少,另1例贫血、白细胞少。骨髓涂片示2例均出现肥大细胞增多,分别为15.5%、6.5%。骨髓活检示2例骨髓中异常肥大细胞多灶性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纤维母细胞增生。甲苯胺蓝染色细胞胞质内见紫红色颗粒。免疫组化示异常细胞为CDll7(+)、CD25(+)、CD2(-)、MPO(-)、lysozyme(-),CD20(-)、CD3(-)。结论SM的骨髓病理学改变具有特征性,骨髓活检病理形态学、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对于SM的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的患者5例。 患者均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对称性肢体近端无力,血清肌酸肌酶明显增高,血清抗信号识别 颗粒抗体阳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病理表现为变性坏死伴再生,可见萎缩及肥大肌纤维,伴结缔组 织增生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CD4及CD8阳性淋巴细胞、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未见CD20 阳性淋巴细胞及CD303阳性树突细胞浸润;其中2例患者少量毛细血管C5b-9表达阳性;全部患者的抗肌聚糖蛋白染 色、抗Dysferlin染色、抗dystrophin染色连续强阳性表达。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患者需联合免疫球蛋白 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的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对照,探索免疫标记物在CMML诊断中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骨髓活检病理组织学方法分析39例CMML的病理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法,以CMML为实验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及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AMoL)为对照组,检测CD15?MPO?CD34?CD14?CD56?CD68(PG-M1)?CD163在上述3组中的表达?结果:CMML骨髓病理组织学提示33例(84.6%)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细胞增生明显且形态异常,29例(74.4%)单核细胞增多,20例(51.3%)巨核细胞形态异常?粒细胞标记物CD15?MPO在CMM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69 ± 7.06)%,(33.96 ± 5.94)%,其与CML及AMoL均有统计学差异?单核细胞标记物CD14?CD56?CD68(PG-M1)及CD1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 ± 2.51)%?(8.69 ± 2.66)%?(13.35 ± 4.32)%?(11.43 ± 4.15)%,除CD56外,其余在CMML与AMoL的阳性率均有明显差异?原始细胞标记物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4.31±1.98%,与CM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髓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有助于CMM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个自限性淋巴结病变,在临床上及组织学上易与淋巴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19.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Ni LF  Liu X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147-3149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9-2009年住院治疗的68例HNL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治疗和预后的特点.结果 HNL多见于年轻人,发病年龄平均(19±13)岁,男女性别比为1∶1.所有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65例(95.6%)伴发热,25例(36.8%)伴肝脾肿大,17例(25.0%)伴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10例(14.7%)伴一过性皮疹,35例(51.5%)伴不同程度外周血白细胞下降,17例(25.0%)伴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72.1%(44/61)血沉增高,11.1%(6/54)抗核抗体(ANA)阳性.淋巴结活检HE染色及免疫组化可见典型的病理学改变.34例(50.0%)患者应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2周至3个月.7例(10.3%)患者复发,再次激素治疗仍有效.ANA阳性者中,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例在2年后诊断为SLE.结论 HN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因不清,易误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预后良好,但易复发,且可合并或进展为SLE,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