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了源于《内经》以后的中医近千种古籍文献,以"惊"、"悸"、"恐"、"怔忡"等为线索,检索出有关"惊悸"的文献资料,再以"眠"、"睡"、"寝"、"卧"、"暝"等为线索,对以上资料进行二次检索,最终获得同时治疗惊悸不安与失眠的方剂83余个。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根据用药频次,总结常用药物及药对,并利用基于互信息法提取出药对及关联系数,形成核心组合,进一步演化新方,对新方中核心药物进行功效整理,总结隐含在用药方剂中的失眠症惊悸不安状态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592-1593
既往文献将惊悸作为一种病因或症状论述,但临床发现,惊悸往往作为机体一种心理紊乱状态成为导致疾病发生、维持或变化的症结所在,本文据此提出"惊悸不安状态"的概念,并对其脉象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辨识和辨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使全方药性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又治"惊悸",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笔者发现温胆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中,且收效甚显,兹列举验案三则,以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医对糖尿病从心论治的认识糖尿病性心脏病按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心悸"、"怔忡"、"胸痹"、"惊悸""胸痛"、"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证范畴。对其症状历代医家作了精辟的描述,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待因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可待因"、"磷酸可待因"、"甲基吗啡"、"磷酸甲基吗啡"等为检索词,检索1980-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收集到的105例可待因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可待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症状较多,主要涉及神经系统、皮肤及附件、泌尿系统等。结论重视可待因引起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与报告,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赵玉兰  李婷婷 《光明中医》2011,26(5):1059-1059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属中医"惊悸"、"怔忡"范畴。我科自2009年1月~2009年5月共收治心悸患者68例,在辨证施治及护理基础上,根据心悸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饮食指导并采取不同的中医食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胜南  陈守强  许腾  于京芳 《光明中医》2014,29(11):2379-2380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常有外因诱发,时作时止;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常无明显诱因,持续存在。《黄帝内经》未见"心悸、怔忡"之病名,最为相近的记载是《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1]。  相似文献   

8.
心悸的中医病因病机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悸包括惊悸、怔仲,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根据病情的轻重,又有惊悸、怔忡等不同名称.病情较轻者为惊悸,常有外因诱发,时作时止;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常无明显诱因,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惊悸"、"怔忡"范畴,为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徐慧教授是全国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济南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医疗一线工作已30余年,结合历代医家诊治思想,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体征、体质、舌苔、脉象等对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分别进行了临床常见的辨证分型,积累了一套中医药诊治心律失常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益气补阳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5例张增香(河北省南宫市中医院05183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惊悸"、"怔忡"范畴,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病变。笔者自1992年~1995年,自拟益气温阳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5例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莫励敏 《光明中医》2012,27(8):1641-1642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仲,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持续性.西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贫血等都以心悸为主症,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  相似文献   

12.
神志病指多种原因引起脏腑受损,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而出现情志、言行失常的一组疾病,包括脏燥、百合病、郁症、不寐、癫狂等疾病,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得眠、惊悸、发狂等症状。《本草纲目》[1]系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学专著,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李时珍最早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对神志病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卓越  相似文献   

13.
滕晶 《山西中医》2012,28(10):59-60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惊悸的古代验案4则进行赏析,就惊悸不安状态的内涵和病证特点进行探讨、总结,以期为临床辨识与诊治惊悸不安状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杨红军  张明元 《光明中医》2012,27(8):1688-1689
惊悸,就是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是心悸的一种病症,在临床中多发于老年女性,以突然的声音或影子,被患者感知后诱发,发作时有心惊肉跳,不知所措,手不能持物,不能自主的感觉,10~20分钟后症状逐渐稳定;症状发作时患者痛苦万分. 《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惊悸,是由于七情不节累及于心所导致的,以惊悸为主要外兆的心病.惊悸多是内伤因素为本,外部因素为标;内伤主要是七情中的怒、忧、思虑等因素为主,怒、忧、思虑时间长久,情志不遂,肝郁气结,耗损心阳,导致心阳不足;外部因素是在患者安静的时候,突然和其讲话、电话铃声或看见活动的身影,虽然是家人,但患者仍突然心惊肉跳,不能自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共识病(证)名为线索对明清文献中防治脂肪肝相关病症的方药进行整理,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以共识病(证)名"胁痛""积聚"为检索词,对《中华医典》中的明清文献进行检索,收录其方药,并对其药物按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按功效统计:补益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和温里药最多;按四气统计:温性药最多;按五味统计:辛苦甘味药最多;按归经统计:脾胃经最多。结论:明清医家治疗脂肪肝相关病证的具体治则为: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②从脾论治,助化蠲浊;③辛开苦降,甘温并施。  相似文献   

16.
惊悸不安是临床诊疗中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述为自觉心跳、心慌、恐惧、悸动、惊慌,所涉及的病种较多,病情急缓不一,齐向华教授统称为惊悸状态[1].为了提高临床的诊疗效果,笔者系统的总结了孙思邈的治疗惊悸诸方,以期实践于临床,取得更好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临床治疗相关针灸歌赋中眼部疾病治疗用穴规律。方法选择治疗类相关的17首针灸歌赋,建立了"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数据库",以"眼"、"目"、"眼目"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中,涉及眼部疾病治疗的歌赋13首,涉及处方47张,去其重复,共有处方41张,涉及穴位43个,涉及经脉11条,涉及疾病主要包括目痛、目赤、视物不清、流泪、目生翳膜等。结论在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中,眼部疾病治疗主要是循经取穴、远道取穴、阳经取穴,合谷、足三里、太冲、睛明、攒竹、足临泣及头临泣组合应用,可作为治疗眼部疾病的基础取穴。  相似文献   

18.
心悸为临床常见疾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常因惊恐、恼怒或劳累等原因引起,时发时止,病势较浅而短暂,全身情况较好。但治疗不力,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更甚,病势  相似文献   

19.
惊悸病名,源自<内经>,系统论述惊悸病辨证施治,出自<金匮要略>.通过惊悸病名探讨,后世有影响医家对病因病机、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法、方药应用,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从而掌握目前对<金匮要略>惊悸病研究概况,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找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深入研究,并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土汤出自《金医要略·惊悸吐哑下血胸满疲血病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应用本方化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卓著,余随吾师王焕生临证将其应用于结肠炎出血及慢性腹泻仍效如俘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