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机理及简易复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髂关节是一个非常稳固的关节,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的枢纽;但骶髂关节半脱位又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本文结合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引起髂骨在骶骨关节面上运动的力学原理进行阐述,用以阐明引起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机理。文章最后根据发生机理提出两种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2.
骶髂关节平片检查位置的正常X线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 方法 :观察骨骼标本 ,对骨骼标本进行多位置投照 ,并将其影像与骨盆平片影像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骶髂关节耳状关节面呈短靴形态。骶髂关节影像形如长梭状 ,长梭状影的外缘线代表骶髂关节的前间隙 ,由髂在外骶在内的的关节面前缘构成 ,外线犹如倒置的短靴 ,其最突出部的靴根代表上下关节的分界。长梭状影的内缘代表骶髂关节的后间隙 ,由髂在外骶在内的关节面后缘构成。内外两线汇合处是骶髂关节滑膜部与韧带部的分界点 ,也可把髂骨与骶骨两者在上部相重形成宽大V状间隙的V尖作为分界点。 结论 :对骶髂关节在前后位形成短靴与长梭状形态的构成认识有了明显提高 ,对今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行前路双钢板固定,在骶骨侧拧入不同数量的螺钉,明确在兼顾固定稳定的同时,骶髂关节前路双钢板骶骨侧螺钉固定几枚较安全。方法:(1)15具成人尸体骨盆,行普通CT平扫,保存薄层CT扫描数据,将数据带入Ma-terialies公司的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10.0(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 10.0,MIMICS 10.0),模拟在骶髂关节前方行重建钢板固定,在骶骨侧置入2枚螺钉,明确其可行性;(2)15例标本左侧骶髂关节为A组,骶骨侧植入2枚螺钉,右侧为B组,骶骨侧置入1枚螺钉,测量钢板内侧缘到腰4、5神经根前支的距离,然后行前后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扫描,观测螺钉与骶髂关节的关系。结果:(1)MIMICS模拟显示骶骨侧植入2枚螺钉是可行的;(2)左侧上、下钢板到腰5神经前支的距离分别为(3.0±1.4)mm和(1.5±1.0)mm,左侧上、下钢板可在腰4神经前支深面安全穿过;右侧上钢板与腰4、5神经前支距离分别为(5.0±1.1)mm和(10.3±1.3)mm,而下钢板分别为(2.7±0.5)mm和(5.0±1.1)mm。(3)骨盆摄片提示左侧上钢板无螺钉进入骶髂关节,下钢板有4枚骶骨侧螺钉进入骶髂关节;右侧上下钢板骶骨侧螺钉均未进入骶髂关节。结论:考虑到骶髂关节固定的稳定性,前路双钢板骶骨侧上钢板置入2枚螺钉,下钢板置入1枚螺钉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方法:使用西门子Somatom AR CT机扫描,常规从骶髂关节下缘向上连续扫描,层厚5mm,间距5mm.通过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骶髂关节面及邻近软组织变化,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AS):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5例;骶髂关节结核:2例;致密性骨炎:5例.结论: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及周围组织解剖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骶骨骨折和骶髂关节脱位发生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有几种外固定和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但是对于骶骨骨折和骶髂关节脱位仍然缺乏特有的诊疗程序[1]。笔者根据骨盆后环的解剖及力学特点,研制骶骨及骶髂关节损伤三维复位固定器,用以解决侧方挤压等造成的骶骨骨折和骶髂关节脱  相似文献   

6.
阴部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阴部神经的应用解剖,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12侧成人尸体标本,于臀部进行解剖,观察阴部神经、阴部内动静脉的走行、直径及体表投影。结果:阴部神经的体表投影为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下1/3内侧12 mm,其可游离的最大长度(自起始处至骶结节韧带上缘)为(38.74±1.39)mm。 结论:应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周围神经与阴部神经吻合来恢复截瘫患者的排便、排尿及性功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骶髂关节结核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搜集了本院有完整资料的骶髂关节结核26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骶髂关节结核常为单侧发病,表现为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增宽或不对称性狭窄;关节面骨质破坏,部分破坏边缘有骨硬化增生;可形成死骨,大多伴脓肿形成,并可形成窦道。结论通过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分析,对提高骶髂关节结核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已有病例资料,重新探讨骶髂关节脱位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根据患者骶髂关节脱位方向及是否合并髂骨、骶骨骨折及骨折形态等临床特征,分为4型。Ⅰ型(骶髂关节前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前方脱位;Ⅱ型(骶髂关节后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后方脱位;Ⅲ型(新月形骨折脱位):髂后翼向上脱位伴经髂翼后上斜行骨折,其中又分为3个亚型,ⅢA型:经髂骨不超过骶髂关节前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上方大的新月型骨折块;ⅢB型:经髂骨骶髂关节中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中等大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ⅢC型:经髂骨骶髂关节后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通常只经过大部分骶髂关节),同时伴有较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Ⅳ型(经骶骨骶髂关节脱位):经骶骨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Ⅰ型骶髂关节脱位:行前方髂窝入路撬剥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Ⅱ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计算机导航下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ⅢA型、ⅢB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术;ⅢC型骨折骶髂关节脱位:行闭合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Ⅳ型骶髂关节脱位:经后路脊柱骨盆固定(闭口万向螺钉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术。结果 Ⅰ型骶髂关节脱位2例,其中1例患者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Ⅱ型骶髂关节脱位8例,术前无明显神经损伤;Ⅲ型骶髂关节脱位12例,其中1例术前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Ⅳ型骶髂关节脱位3例,3例患者均并存神经损伤,2例于术后1年完全恢复,1例随访期间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本组25例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100%,骨折愈合率100%,术后随访24~72月,平均34.5月。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分型及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通常 ,临床上观察骶髂关节、骶骨上下部及腰骶关节而摄取的骶髂关节前后位片 ,被检者仰卧摄影台上 ,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且重合其中线 ,下肢伸直 ,两臂屈肘 ,手置胸前 ,向头侧倾斜 1 5度角 (男性 )或 2 0度角 (女性 ) ,经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胶片中心。这里 ,特向大家介绍一种理想的拍照方法 :胶片尺寸 :1 0英寸× 1 2英寸 1张横放。滤线器 :+。焦 -片距 :75cm。体位改进 :被检者仰卧摄影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且重合其中线 ,下肢由原来的伸直改为屈曲 ,双臂伸直放于身体两侧。胶片上缘包括肚脐 ,下缘达骶骨末节。中心线改进 :由原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准确置入S1椎弓根空心钉治疗骨盆不稳定骨折,观察疗效.方法 收治2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累及骶髂复合体,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骶髂关节韧带4例,经骶骨Ⅰ区10例,累及骶骨Ⅱ区8例,累及骶骨Ⅲ区3例.25例均采用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引导术中S1椎弓根空心钉的操作,共置入28枚S1椎弓根空心钉,其中耻骨支骨折经皮空心钉固定23例,耻骨联合分离经皮空心钉固定2例.结果 术后CT及X线片示28枚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位置准确,与术前设计相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TSA及SSA.25例随访9~ 36个月,平均20个月.均无血管神经损伤,骶髂部轻度疼痛2例.25例均恢复原工作.结论 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应用下能提高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准确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近10年来12例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历,对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诊治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为骶髂后部剧裂疼痛,不伴有运动感觉障碍,其中3例为腰椎间盘手术后发生,局部利多卡因阻滞有良好效果。结论: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造成骶臀痛的原因之一,局部浸润阻滞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究骨盆及韧带的生物力学及顺产时骨盆、韧带最大受力点,采用有限元的方法 ,建立女性骨盆模型,对骨盆施加不同的腹压,模拟顺产对盆底产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包括骶骨、尾骨、骶髂关节、髂骨、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耻骨弓韧带、耻骨上韧带的女性盆底有限元模型。在Abaqus 17.0中对施加0.5、1、1.5、3、5、8KPa腹压的骨盆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相应的力,然后以等值线图的方式生成应力和位移云图。结果在顺产状态下,位移最大的是尾骨尖、上关节突、S1椎体上缘、应力最大的是坐骨大切迹、髋臼、骶翼。结论通过对骨盆及韧带进行相关有限元分析,初步确定了顺产时骨盆及韧带的损伤部位是骶骨、尾骨、坐骨大切迹和骶髂关节韧带,可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颞骨岩部重要骨性结构,探讨小脑幕裂孔侧血管、神经位置的关系,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颅骨标本上,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为基点测量其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在10例(20侧)成人尸体头部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测小脑幕裂孔侧方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小脑幕间的关系。结果:弓状隆起最高点距破裂孔外缘(34.98±1.67)mm,距面神经管裂孔(14.67±1.74)mm,距内耳孔后缘(15.31±1.78)mm;Labbe静脉入横窦处距STP(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24.60±5.82)mm;滑车神经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后床突后外方(15.50±3.85)mm。结论:测量弓状隆起最高点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及观测小脑幕裂孔侧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走行有利于提高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腰骶部脊神经后根形态及周围结构在脑瘫肌痉挛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手术显微 镜解剖观测童尸标本40具、成尸标本60具腰骶部脊神经后根及其周围结构。结果:儿童自然后根丝为4-6束,成 人为8~12束,集成2个干,形成后根到达硬脊膜初级孔,分为硬脊膜内侧段、硬脊膜外腔段、脊神经节段、脊神经外 侧段4段。硬脊膜内侧段长度儿童为4~15 cm,成人为6~20 cm。腰2~5和骶 1腰骶脊神经后根穿硬脊膜裂孔处 直径,儿童平均值为1.3 mm、1.4 mm、2.0 mm、2.2 mm、1.7 mm;成人平均值为 2.0 mm、2.2 mm、2.4 mm、2.7 mm、 2.2mm。棘突根部下缘与椎板下缘交点是两侧脊神经后根穿椎间孔处连线的对应点。结论:棘突根部下缘可作为 寻找同序数脊神经后根的标志;保留腰2、4和骶1椎板及腰4脊神经后根完整性的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治疗脑瘫下肢痉挛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立体定向照射兔坐骨神经的CT定位。方法:通过解剖分析兔坐骨神经主干的解剖位置和行径,选择照射靶点,放置硅胶管进行标记,按X-刀标准行CT扫描,从CT图像上分析硅胶管与荐骨和髂骨的位置关系,确定可以用骨性结构定位的神经段作为照射靶点,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单次大剂量照射坐骨神经,观察其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通过解剖可见坐骨神经主干由第7腰神经和第1、2荐神经组成,坐骨神经主干从荐髂关节下、荐骨和髂骨之间穿出后,跨过坐骨大切迹的一段坐骨神经主干位置恒定,且有荐骨和髂骨做定位标志,可作为CT定位的照射靶点,单次大剂量照射后镜下可见神经纤维变性坏死。结论:在CT扫描图像中,利用荐骨和髂骨定位坐骨神经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无创情况下进行立体定向外科研究周围神经放射性损伤的照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经髂后上棘植入髂骨螺钉的角度参数,对髂骨螺钉置入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研制适合国人的髂骨钉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18具防腐骨盆标本,对骨盆周围软组织仔细剔除.测量的数据有:①Sl椎弓根观测与测量.②采用该研究确立的进钉方法用骶骨钉治疗18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随访追踪其治疗效果.结果 (1)S1椎弓根测量结果:①椎弓根高(20.2±2.3)mm;②椎弓根宽(27.7±2.0)mm;③椎弓根中心至进针点距离(49.1±3.6)mm;④S1椎体对侧前皮质至进针点距离(86.5±3.8)mm;⑤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髂后下迹前方(24.6±2.9)mm为其进针点;⑥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向后侧倾斜(7.7±3.8)°,然后向尾端倾斜(7.1±2.3)°为其进针方向.(2)临床应用评价:18例标本中共放置19枚骶骨钉,术后X线拍片复查对比见骶骨钉位于骶1椎体和弓根内,位置良好,骨盆对位对线良好.结论 ①选长为75 mm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经S1椎弓根水平为适宜;②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经S1椎弓根水平的植入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 mm,坐骨切迹上方40 mm;③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的植入方向,然后向尾端倾斜5°~10°,向后侧倾斜5 °~10°.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Resection of sacral chordomas is challenging. The anatomy is complex, and there are often no bony landmarks to guide the resection. Achieving adequate surgical margins is, therefore, difficult,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s high. Use of computer navigation may allow optimal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improve precision in tumor rese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omputer navigation-aided resection of sacral chordomas.

Methods:

Between 2007 and 2013, a total of 26 patients with sacral chordoma underwent computer navigation-aided surgery were included and followed for a minimum of 18 months. There were 21 primary cases and 5 recurrent cases, with a mean age of 55.8 years old (range: 35–84 years old). Tumors were located above the level of the S3 neural foramen in 23 patients and below the level of the S3 neural foramen in 3 patients.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a computed tomography-based navig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using the navigation software. Tumors were resected via a posterior approach assisted by the computer navigation. Mean follow-up was 38.6 months (range: 18–84 months).

Results: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307 min. Mea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3065 ml. For computer navigation, the mean registration deviation during surgery was 1.7 mm. There were 18 wide resections, 4 marginal resections, and 4 intralesional resections. All patients were alive at the final follow-up, with 2 (7.7%) exhibiting tumor recurrence. The other 24 patients were tumor-free. The mean 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 was 27.3 (range: 19–30).

Conclusions: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 can be safely applied to the resection of the sacral chordomas, allowing execution of preoperative plans, and achieving good oncological outcomes. Nevertheless, this needs to be accomplished by surgeons with adequate experience and skill.  相似文献   

18.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致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的临床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致血管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防腐固定的国人成人尸体骨盆标本上,对髂内外血管及其分支的走行特点、侧支吻合情况、血管外径、到骨壁的距离、及腰骶丛神经行走特点及距骶髂关节的距离,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髂腰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为(2.42±0.34)mm,此处距骨壁的平均距离为(2.48±0.38)mm,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出骨盆处的外径为(3.69±0.3)mm,(4.08±0.4)mm。结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时最容易损伤的动脉为臀上动脉和髂腰动脉,最容易损伤的神经为腰骶干,伴耻骨骨折时极易损伤闭孔动脉,不易损伤闭孔神经。前路手术要特别注意医源性血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因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袖加固重建术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术中行囊肿探查、囊壁部分切除、漏口缩窄、神经根袖重建及人工硬膜加固。统计手术并发症、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手术前后疼痛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下腰痛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手术改善效果。结果:71例患者共101个Tarlov囊肿,其中起源于左侧S1、S2、S3神经根者分别有19个(18.8%)、26个(25.7%)和3个(3.0%),右侧S1、S2、S3神经根者分别有14个(13.9%)、33个(32.7%)和6个(5.9%),均行神经根袖加固重建术。术后深部感染、皮下积液及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泌尿系感染4例;随访12~43个月(中位数26个月),新发尿潴留2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