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珍萍 《广西医学》1997,19(6):980-982
为研究糖尿病患甲状腺激素与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白蛋白的关系,85例糖尿病患分为D1、D2、D3组,测定甲状腺激素、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白蛋白。发现3个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与T3、T4、FT3、FT4负相关;3个组的血清白蛋白与T3、T4、FT3、FT4正相关。D3组与D1、D2组比较,甲状腺激素水平更低,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更高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提示测定糖尿病患甲状腺激素、尿白蛋白排泄率、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与甲状腺激素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将10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B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G)、肾功能(BUN、Cr)。结果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更低。结论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害越明显,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的发生率亦越高,所以测定甲状腺激素对糖尿病肾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探讨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其中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5例,单纯糖尿病组20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者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及单纯糖尿病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早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胱抑素C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胱抑素C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将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154例按UAER分为正常尿白蛋白排泄率组(A组)、微量尿白蛋白排泄率组(B组)和大量尿白蛋白排泄率组(C组)。3组分别进行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测定GFR,并测定UAER、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压。发现:C组GFR较A组及B组显著下降(P<0.01),UAER显著升高(P<0.01);C组及B组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也比A组显著升高(P<0.01)。GFR与UAER、年龄、血肌酐、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糖尿病病人GFR改变的主要因素,按其对GFR影响的大小依次为UAER、年龄、血肌酐、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提示:GFR与UAER联合测定能更全面地反映糖尿病肾病的病变程度,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的严格控制对延缓GFR下降及减少尿白蛋白排泄有一定意义,早期临床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的血脂水平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肾病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无尿路感染、原发性肾脏疾病及高血压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A组(正常白蛋白尿组,46例)、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50例)、C组(大量白蛋白尿组,52例)三组。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B组和C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A组高(P均<0.05),C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B组高(P<0.05)。三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脂有关联,提示脂质代谢紊乱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维生素C对糖尿病大鼠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五组,C组:正常对照;D组:糖尿病组;DT1组:糖尿病+维生素C30mg/kg/d;DT2组,糖尿病+维生素C90mg/kg/d;DT3组;糖尿病+维生素C270mg/kg/d;分别在第1,2,4,6,8周测定尿白蛋白的排泄率,第9周测定血浆和肾脏维生素C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组血浆,肾脏维生素C水平显著降低(P<0.05),DT1,DT2和DT3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4,6,8周DT1,DT2,DT3组尿白蛋白的排泄率显著低于D组(P<0.05),DT1,DT2,DT3组相应各时相点之间蛋白排泄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补充维生素C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尿白蛋白的排泄率,维生素C可能对防治糖尿病肾病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依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分成3个组A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25,24小时微量白蛋白≤30mg·L-1),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n=100.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L-1),C组:大量白蛋白尿组(n=75,> 300mg·L-1).凌晨抽空腹静脉血,测血肌酐(Cr)、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的血糖,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24 h UAER)测定及眼底检查等检查,分析肾病微量白蛋白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微量白蛋白尿与空腹血糖明显正相关(p<0.001),与餐后2h的血糖明显正相关(p<0.001),与C反应蛋白,胆固醇,血肌酐无相关性(p值均>0.05).A、B、C三组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3.2%、29.9%和42.8%,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9.1%、41.5%和51.6%,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微量白蛋白尿的增加而加重(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视网膜病变的检测有助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虚证与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32只了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正常组)、B组(脾虚组)、C组(治疗组)、D组(自复组)。采用放射配基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 γ-T3 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含量。结果:B、D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含量均较A、C组低,有显差异(P<0.05或P<0.01);各且间血清γ-T3 含量无显性差异;B、D组下丘脑、胸腺细胞T3受体含量较A、C组低,有显差异(P<0.01)。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水平降低,可导致甲状腺激素生物效应低下,经由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削弱免疫功能,这可能是脾虚证的一种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酸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本院已确诊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酸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并同时收集24h尿液进行尿微量白蛋白(MA)测定,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糖尿病组分三组:B组为正常蛋白尿组(UAER<20μg/min);C组为微量蛋白尿组(UAER 20~200g/min);D组为临床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另选我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A组正常对照组.结果 在B组和C组及D组中血尿酸、血清CRP含量高于A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尿中mALB/Cr虽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及D组尿中mALB/Cr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中mALB/Cr水平在糖尿病肾功能早期损伤中变化较明显.血尿酸水平对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很重要;CRP参与炎症过程与糖尿病肾病的致病,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关系,探讨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27例,分别以HbA1C、尿A/C分组,测定FT3、FT4、TSH、HbA1c、尿A/C。【结果】随着HbA1C升高FT3逐渐降低,TSH逐渐升高,各组之间统计均有差异,而HbA1C≤7.0%组与HbA1C≥10.0%组有显著差异(P〈0.01);随着尿A/C的升高FT3逐渐降低,TSH逐渐升高,各组之间统计均有差异,而尿A/C〈30 mg/g组与尿A/C≥300 mg/g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HbA1C及尿A/C密切相关。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分为三组,单纯T2DM组(UAER<20μg/min)38例,DN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为20~200μg/min)49例,DN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33例,比较三组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肾功能指标[肌酐(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和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T2DM患者UAER水平越高,TSH水平越高,FT3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UAER水平越高,Cr、BUN、CysC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显示,FT3水平与Cr、BUN、CysC水平呈负相关(r=-0.746、-0.805、-0.893,P<0.05);TSH、FT4水平与Cr、BUN、CysC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DN患者FT3水平与Cr、BUN、CysC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并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是否相关。方法 :选择 4 6例无高血压、肾炎、尿路感染病史的 2型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两组均测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浆内皮素。两组血浆内皮素的比较采用t检验 ,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为 (92 1± 2 6 9)pg/ml,而正常白蛋白尿组为 (5 0 8± 7 6 )pg/ml,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 (P <0 0 1) ;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压、血清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糖化血红蛋白间无相关性 ,而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 (r=0 5 12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病人血浆内皮素的水平升高 ,且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相关。这些发现支持内皮素在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胱抑素C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内分泌科2011年8月—2012年4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7例进行研究,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将其分组。检测血胱抑素C,观察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无糖尿病肾病组(A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B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分别是(15.24±10.83)mg/24 h,(198.71±63.08)mg/24 h,(1025.36±495.47)mg/24 h;胱抑素C分别是(0.73±0.25)mg/L,(1.43±0.41)mg/L,(2.05±0.59)mg/L。B组、C组与A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和胱抑素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r=0.571,P<0.05)。结论血胱抑素C可做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C肽的相关性。方法 将8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空腹血糖值(FBG)分为3组:A组轻度增高组(6.10 mmol/L≤FBG<8.0 mmol/L)、B组中度增高组(8.0 mmol/L≤FBG<12.0 mmol/L)、C组重度增高组(FBG≥12.0 mmol/L),测定3组2型糖尿病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组血清甲状腺激素(FT3、T3、FT4、T4、TSH)、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各分组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HbA1c、C肽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游离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原氨酸(FT3、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51.101、31.193,P<0.01),而其他甲状腺激素(FT4、T4、TSH)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比较,C组FT3、T3水平较A组显著降低(P<0.01),其他甲状腺激素与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3与HbA1c呈负相关(r=-0.422,P<0.01),与C肽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随空腹血糖升高,血清FT3、T3水平呈下降趋势,测定甲状腺激素可反映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组(DM组)和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设正常对照组34例。检测血清中游离B(FB)、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三组FT3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78,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早期DN组FT3明显低于DM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P〈0.05);DM组的FT,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P〈0.05);早期DN组与DM组的TSH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相关分析结果提示FT3与尿蛋白明显相关(r=-0.507,P〈0.01)。结论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体内存在甲状腺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FT3的减低和TSH的轻度升高,这可能与尿微量白蛋白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血、尿及肾组织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8只.糖尿病对照组(B组)16只.糖尿病缬沙坦治疗组(C组)16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缬沙坦组每日以缬沙坦24mg/kg灌胃治疗84d后。测定大鼠的肾重/体重、血肌酐、肾小球平均体积、尿白蛋白排泄率、β2微球蛋白排泄率,以及血浆、尿液及肾组织内皮素(ET)含量。测定血清、尿液、肾组织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二氧化氮(NO2)、三氧化氮(NO3)含量,各组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84d后测得B组大鼠肾重/体重、肌酐清除率(Ccr)、肾小球平均体积、尿白蛋白排泄率、β2微球蛋白排泄率均高于A组。C组大鼠各指标均低于B组高于A组。B组血、尿、肾组织NO2,NO3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且B组尿、肾组织NO2、NO3含量与尿白蛋白排泄率、Ccr、平均肾小球体积呈正相关。C组NO2、NO3含量均明显低于B组但仍高于A组。B组尿、肾组织ET水平明显高于A组,且与尿白蛋白排泄率、Ccr、平均肾小球体积呈明显正相关,C组尿及肾组织ET水平均低于B组.但其肾组织ET水平仍高于A组。结论: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因阻碍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Ⅰ型受体结合,阻断AngⅡ对NO合成及ET释放的促进作用。抑制了肾组织局部NO、ET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 脂微球载体制剂 (凯时注射液 )治疗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2例 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 2 4h尿白蛋白的排泄率 (UAER)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 (A组 )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B组 )。再分别分为A1 、A2 组和B1 、B2 组。A1 、B1 组在与A2 、B2 组同样治疗下 ,加用凯时注射液治疗 4周 ,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的变化。结果 A1 、B1 组治疗后 ,2 4h尿白蛋白明显减少 (P <0 .0 1 ) ,而A2 、B2 组治疗后2 4h尿白蛋白无明显差异 (P >0 .0 1 )。结论 凯时注射液可降低糖尿病白蛋白的排泄 ,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对糖尿病肾病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色素上皮源因子(PED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健康对照,126例T2DM患者,依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高低将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排泄正常组(NA)45例,微量白蛋白增高,尿蛋白定性阴性组(MA)50例,临床蛋白尿(尿蛋白定性阳性,PR)组3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6、PED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T2DM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O.05);MA组患者血清PEDF、CRP、IIL-6水平显著高于NA组(P〈0.05);PR组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显著高于MA组(P〈0.05).T2DM患者血清PEDF、CRP、IL-6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成正相关.结论血清PEDF、CRP、IL-6水平在T2DM患者中显著增高,并随尿白蛋白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血清PEDF、CRP、IL-6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心脏病与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研究狄群卢萍薛绮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南京210029)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健康”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标志。本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甲状腺激素、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84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疾病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同时检测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变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T4、FT4、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甲状腺激素T3、FT3降低(P均〈0.05)。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与早期相比,T3、FT3、T4、FT4值均明显降低(P〈0.05),TSH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H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恶性肿瘤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体内蛋白改变对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估计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