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入静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人静的程度深浅。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人静的深度来衡量。精神上的人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人静又称虚静。人静是气功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人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由于每个炼功者的情况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尽一样,所以人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人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  相似文献   

2.
止念入静是静功深化的主要关键田光林陈庄日在《现中指南》中指出:“大运救人先止息,急头不任项徒然”。现于传统套家静切夫讲,Pfi止息了能入静,RA人静才能修炫。敬业急入筹为浮动修炼的下手功夫,侵烁的成效妞同,往往取决于人静程度的深浅。怎样有能止急人虽,...  相似文献   

3.
谈元神的体验姜铁吉元神的产生,有其土壤和条件。其土壤是元气,其条件是虚静,识神退位,无神显现。培育元神,也以止念为下手功夫,"牢擒意马锁心猿,漫着功夫练阴阳,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亦徒然"。止念有其不同阶段与过程,因为人静有不同的层次,杂念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禅宗对练功入静的启示/徐思光气功的修炼的第一道也是最不容易通过的一道关卡便是人静,怎样才能入静?一般功法的一贯指导原则都是要求练功者脑子里充满“清静、无为、虚空”之类的良性意念,或通过其它方法试图以一念代万念,最终除杂念,但岂知追求虚静的本身便与虚静...  相似文献   

5.
入静下手在调息马有路静,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开发潜能的机枢,俗话说:“动以炼气,静以养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各类功法也多在静字上F功夫,创出了许多入静的方法。静虽然令人神往,但却不是谁想要入静就能入静的。修炼气功,修心为上,这是原则,是总纲,无需多谈...  相似文献   

6.
止念是修行。证道的重要阶段;止念人静不仅要止住杂念,还要保持清灵的正念。练功进人一灵独存清明的意识境界就是止念人静。上念不但练功时要止住杂念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要“善扩念”。既要调整世俗观念,保持率来则应,事去不留,又要进入七‘惟不扰、六欲无染的身心境界,这样才能开启智慧之门而大彻大悟。一、自然止念法则练静功时首先要有“我要人静”的想法,然后放松身心,淡什意念警觉着练功中的杂念,顺其自然。大脑里的杂念虽然时刻在侵扣着人静,越想静就越难人静。因又想就是杂念,所以就不如顺其杂0自然想象,但是要放松淡…  相似文献   

7.
郭忠 《气功》1996,(10)
日常生活中的“定”西南政治大学郭忠“入定”是气功修持中较高深的功夫,一般意义上讲,它是指在气功训练中由入静而进入的一种更为深沉的静定状态,有人认为这种状态的感受不可言说,无法形容.但不论佛家、道家、儒家都有对“定”的描述。例如道家经典《老子》中“致虚...  相似文献   

8.
和谐优美的音乐 ,不仅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对此 ,古人早有认识。然而 ,将音乐与气功结合起来 ,利用音乐助功 ,则是近些年来 ,随着气功的推广与普及 ,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广大气功爱好者在气功健身实践活动中摸索出来的路子。众所周知 ,气功讲求“静” ,入静的程度对于气功的治病健身效果有极大的影响。然而 ,在练功初期 ,练功者往往心猿意马 ,杂念纷纷 ,不易入静。因此 ,初习气功者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入静。由于舒缓安详的音乐 ,能够改善外部环境的气氛 ,并由此对人的情志变化产生良性的影响 ,因而有助于松弛神经 ,消除精神紧张 ,使人变得心平气和。从而有效地减弱人体兴奋灶的刺激作用 ,使练功者精神集中 ,进入相对的静定状态。但是 ,我们同时应该看到 ,音乐助功仍属有为法 ,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并且随着气功锻炼层次的提高 ,其弊端也将显露出来。因为气功功力的增长与入静程度的深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只有达到“内无所营 ,外无所遂 ,万缘放下 ,一丝不挂”的“致虚极”的境界 ,才能算是进入气功锻炼的较高层次。与此相比 ,音乐助功所达到的“静” ,只是初步的、相对的“静”...  相似文献   

9.
道家养生,名目繁多,如行气、调气、服气、食气、炼气、胎息、存想、返观、内视、守一、导引、内丹等。内丹术是道家炼养法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能达到最高层次的功夫。真气运行法具有内丹术的实质。道家内丹术从炼己入手,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达到炼虚合道,也即“与道合真”、“返朴归真”的境界,实现“长生久视”。这种长生久视,并不是肉体上的长生不死,但可获得健康长寿,精神境界的永存。真气运行法则以五步功法完成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的小周天和大周天功夫,在第五步功“无神蓄力育生机”中又有炼神还虚的四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0.
静·本性     
金笥曰:“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又曰:‘泪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正眼法藏日:“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现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练功要求人静,怎么入静?“心不留事”就能人静。就如“雁过长空”,雁过空清;如“明镜照物”,物去镜明。像“空谷回声”,即应即灭。这就是“正见”、“真知”、“本性”、“如来”、“佛”。许多事的是是非非、好好坏坏,又引起爱憎、烦恼,…  相似文献   

11.
乐在功中,就是说,有功才有乐,无功便无乐;若想得真乐,最好练“乐功”。 先天健康法就是快乐功,怎样才能练好快乐功?如下一首诗可以作答: 乐中求净(静)净(静)生乐, 静中求净净生静; 倘若失去净与静, 乐便无根亦无茎。 人生好比一棵“善树”,可称“人生之树”。“净”为善树之根,既是“善”的根源和目的,又是“善”的手段;“静”为善树之本(茎),即树干,既是“善”的状态和结果,又是善的手段。静的一般含义,是宁静、安静、人静、虚静等,但我们认为,静的主要含义,应是动态的适应、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乐”为善村的…  相似文献   

12.
一、静的含义 什么是静或入静,自古以来说法众多。王安平先生认为,静是形体、思想、环境相对安静的综合体现。是“使神志处于清醒和睡眠的中间状态”。他强调:一是形体要安静。动作越简单越好,越不动脑筋越好,练功时,形体不要乱动,不要东张西望。做到“立如松”,“坐如钟”,形体相对稳定,才能静静体会身体内部的变化。“形静则神聚,聚神生气”、“形动则神散,神散则耗气”。二是思想要安静。要加强自我控制,思想不要开小差,注意力要集中,力求心平气和,做到三不想:“过去的事不回想,眼前的事不多想,将来的事不预想”。三…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黄帝内经》经典文献和文字学的方法,分析“治”的含义,提出治神是一长期的锻炼过程,而非局限于医者针刺时的精神状态,这一锻炼的目的是令医者正气充足。“治神”当中的“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同时包含精神和气血的因素。治神取得成效的标志是进入气功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身居陋室,但认为“生活是美好的”;有的人生活豪华富贵却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甚至认为“不如死了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由此可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前者为“积极进取”,后者为“消极颓废”。积极进取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淡泊宁静、少私寡欲虽然貌似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分别通过“静神”和“动神”两个途径来“调神”,最终获得养生效益。  相似文献   

15.
调意应防五种病相刘雪源调意又称调心,是气功“三调”之一,也是练功的核心内容。调意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初期杂念纷弛,难以入静,要进行意守活动;中期是在基本入静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理心神;后期则从有为进入无为,心意可在不调中自调。练功调意在初期和中期常常用...  相似文献   

16.
神虚合道功     
概述:练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学者对功理透彻的领悟和意境要深化;其练功的具体方法内容则是“法无定法”,有灵活、简单、方便、易学的特点。一旦入门,就能“一得百得”,不断地深化静、定基础,并逐渐归宿到“神虚合道”之真境上来。再经过“功德并举”、“性命双修”的不懈努力,完全能够使学者达到传统气功中的“臻于虚无,合于自然”之高境界。从对气功认识的角度讲,本功首要解决的是练功的主导思想问题,而不是具体的方法问题。同时,还应有勇敢的进取精神和对上乘气功理法的“悟”性。练功过程中,要始终遵循“无为自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习练气功有三项要素,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是指注意姿势动作和放松的锻炼;调息,是指注意呼吸和行气的锻炼;调心,则是指思想人静和意念的运用,整个练功过程,只有三者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方能收到最佳的练功效果。其中.调心是关键.是核心内容。且较难把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练功时尤要注意心意的妙用。气功调心的中心环节是通过意念的正确运用,使思想集中,排除杂念,以一念代万念,从而逐步诱导入静,进入虚空的境界。它是气功最基本的功夫。练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人静的深度。初学者人静较困难。一般而…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本刊1997年第6期发表了安徽刘耀文提问《什么是“大周天”、“小周天”、“天人合一”?》一文后,收到许多来稿,我们特拣出有关“天人合一”的稿件刊发,虽其观点不同,但更有利于读者学习参考思辨。“天人合一”既是一哲学概念,也是修炼的一定层次─—相当高的层次,也就是达到能洞察宇宙万物万事奥秘的层次;同时也是修炼者达到的一种境界──人的自心与大宇的灵性相通的境界,有些人甚至会出现“神通”现象。这都是坚持身心修炼的结果,不是刻意追求可以得到的。现在有人把能让学练者在短期内就达到这样的层次或这种境界和出…  相似文献   

19.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h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使人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耗散消亡。  相似文献   

20.
起火与止火     
丹法以“心息相依”为“起火”,以“神息两忘,泰然入定”为“止火”,此为通用普遍的口诀,无论在“炼精化气”时、“炼气化神”,以至“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时,均可运用之。盖“止火”者,无非停止用助长之“武火”耳。若不究明此诀作及时运用,炼精时到阳生勃举不知此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