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由于装修时装饰材料和办公家具选择不当,装饰后许多有毒有害物质不断释放,若空调通风不良,极易造成办公环境空气恶化. 目的了解新装饰的空调办公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设计以新装饰的空调环境的办公人员为研究对象,以装饰情况相同自然通风环境的办公人员为对照组的回顾性观察对比研究. 单位一所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业医学科. 对象本研究于 2001- 04/2001- 05在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医学科完成.纳入标准大连市某新装饰的电信枢纽大楼内空调环境办公人员,性别不限;排除标准有急、慢性疾病史者.选择空调室内办公人员 23名为观察组,男女比例 12∶ 11,年龄 24~ 51岁,平均年龄 33.1岁,平均工龄 14.2年,在装饰后的空调环境中办公平均时间 6.8个月.随机抽取了该单位装饰情况相同但于自然通风环境下办公人员 23名为对照组,男女比例 10∶ 13,年龄 22~ 58岁,平均年龄 36岁,平均工龄 16.7年,在此环境中办公平均时间 8.2个月. 方法对某电信枢纽大楼内装饰后空调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有害物质及微小气候进行了监测,并对空调室内办公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办公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有害物质及微小气候测定结果比较;②不同办公环境工作人员自觉症状的比较. 结果空调和自然通风办公环境中的甲醛浓度超标分别为 6.1和 2.3倍,氨浓度超标分别为 8.5和 2.3倍;空调办公环境的照度、正负离子评价指数及细菌总数均低于自然通风办公环境( P< 0.01);空调办公环境的办公人员,头晕、头痛、胸闷、眼干流泪、视力下降、月经不调等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口干、脱发等症状也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人们在装修时应慎重选择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和办公家具,保证空调正常通风及足够的新风量致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背景:存在于生活、生产环境中的多种化学毒物在一定剂量下具有免疫毒性,灭蚁药物氯丹和含砷杀虫剂名列其中。职业性接触此类化学毒物是否会造成作业人员免疫系统损害?目的:探讨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对作业人员免疫水平的影响。设计: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原江苏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科和毒化实验室。对象:该研究于2002-01/2003-12在原江苏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科和毒化实验室完成。接触组分设为白蚁防治组、砷药物生产组和氯丹生产组。3组研究对象分别选择来自本省某白蚁防治所的白蚁防治人员、某农药厂生产砷药物和生产氯丹的工人,共216名。选择身体健康的非职业性接触人群64人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接触组工龄在2年以上者;②对照组为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健康自愿者,其他条件与接触组相似。排除标准:①符合接触组纳入标准但工龄小于2年者;②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但患有各种疾病者。方法: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免疫化学系统ICS仪和PEG一紫外定量法,对作业人员进行了血清中lgG,IgA,IgM,C3,C4,CRP,CIC进行了检测。并对工龄、吸烟、饮酒和体内毒物的浓度对免疫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中:IgG,IgA,Ig,MC3,C4,CRP,CIC水平。结果:职业接触灭蚁药物使血清中:IgG,IgA,IgM水平显著下降(t=2.16—2.35,P&;lt;0.05),但不同工龄接触者的IgG,IgA,IgM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吸烟、饮酒能加重含砷和氯丹类灭蚁药物对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使IgG、IgA、IgM水平显著降低(t=1.76~5.68,P&;lt;0.05~0.01);体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血清氯丹和尿砷含量呈负相关[r=(-0.5123)~(-0.2314),P&;lt;0.05~0.001]。结论: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能显著降低作业人员机体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发生炎症反应,导致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影响患者的术后视力。观察汉防己甲素对兔眼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水细胞学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方法:36只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分为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汉防己甲素组。术后第1,3,7,14天抽取前房水计数房水细胞总数。结果:汉防己甲素组、地塞米松组术后细胞总数(第1天:F=86.11,P&;lt;0.01;第3天:F=153.61,P&;lt;0.01;第7天:F=74.77,P&;lt;0.01:第14天:F=34.5,P&;lt;0.01)、嗜中性粒细胞(第1天:F=126.95,P&;lt;0.01;第3天:F=68.09,P&;lt;0.01;第7天:F=105.81,P&;lt;0.01;第14天:F=0.32,P&;lt;0.05)、巨噬细胞(第1天:F=34.14,P&;lt;0.01;第3天:F=208.52,P&;lt;0.01;第7天:F=206.59,P&;lt;0.01;第14天:F=34.50,P&;lt;0.01)、淋巴细胞计数(第1天:F=67.17,P&;lt;0.01;第3天:F=158.16,P&;lt;0.01;第7天:F=163.88,P&;lt;0.01;第14天:F=426.68,P&;lt;0.01)明显低于对照组;汉防己甲素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汉防己甲素组能够抑制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炎症反应,预防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羊睾丸提取液对重金属致损睾丸支持细胞的修复与保护作用,以期为干预男性生育功能障碍提供新思路。方法:选用健康昆明种雄性小白鼠30只,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每组小鼠10只。采用醋酸铅制备睾丸受损模型,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各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结果:模型组睾丸支持细胞肿胀变性,模型组NOS活性(A值:0.146&;#177;0.023)明显低于对照组(0.298&;#177;0.031);给药组支持细胞形态接近对照组。给药组NOS活性(0.236&;#177;0.020)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1)。对照组体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1);给药组体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对照组与给药组无明显差异(P&;gt;0.05)。对照组睾丸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给药组睾丸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结论:羊睾丸提取液对铅等重金属所致的睾丸损伤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 pression,PSD)及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PSD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20项研究中PSD及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CSS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8.0628,自由度1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0.7031。②抑郁组抗抑郁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综合检验Z=51.8899,自由度2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3.6761。③抑郁组抗抑郁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比较:Z=30.3631,自由度30,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1.868。④抑郁治疗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Z=24.7187,自由度2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2.3253。⑤抑郁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Z=11.5910,自由度30,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0.80。结论:PSD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相关;抗抑郁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原花青素是一种葡萄籽提取物,具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研究发现运动引起骨骼肌自由基和其他它形式的活性氧增加是导致骨骼肌损伤和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补充抗氧化剂能阻抑这种改变,提高运动能力。目的:研究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的抗疲劳作用。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单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室。材料:实验于2001—09/12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室完成。采用雄性昆明种小鼠,普通级,购自中国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SCKK(苏)2002.0011;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号:SYXK(苏)2001-0004号。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即原花青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共120只。实验组每天经口给予原花青素。方法:3个实验组分别经口给与原花青素1.7,16.7,50mg/kg体质量,对照组给与双蒸水,连续30d。给与原花青素30d后测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肝糖元含量,血乳酸及血红蛋白含量。主要观察指标: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肝糖元含量,血乳酸及血红蛋白含量。结果:各剂量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均比对照组的延长,中、高剂量组分别达到(17.84&;#177;8.48)min和(25.80&;#177;7.45)min,差异具极显著意义(P&;lt;0.01),各剂量组小鼠运动后血乳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6.78&;#177;2.45)mmol/L与对照组(9.98&;#177;1.22)mmol/L)相比差异具极显著意义(P&;lt;0.01);肝糖元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中剂量组[(1244.65&;#177;177.58)mg/100g肝]。高剂量组【(1383.96&;#177;141.20)mg/100g肝】与对照组【(817.67&;#177;114.72)mg/100g肝】相比差异分别具显著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5,P&;lt;0.01)。结论:原花青素具有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血管重构的结构、生化改变及氯沙坦与赖诺普利对心血管重构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雄性SD大白鼠60只+随机将其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赖诺普利20mg/(ks&;#183;d)组(大剂量赖诺普利组),赖诺普利2mg/(kg&;#183;d)(小剂量赖诺普利组),氯沙坦30mg/(kg&;#183;d)(大剂量氯沙坦组),氯沙坦5mg/(kg&;#183;d)组(小剂量氯沙坦组),每组10只。采用膈下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降压和非降压剂量氯沙坦与赖诺普利在术后第2天用药至30d后,检测平均动脉压.心脏肥厚程度及局部心肌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颈动脉平均动脉压、心脏质量、左室质量、心脏质量/体质量、左室质量/体质量。心肌细胞横径,胶原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或大于假手术组(t=6.009—13.308,P&;lt;0.01);而局部心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含量[(7.04&;#177;4.11)μmol/g,(4.00&;#177;0.67)μkat/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5.28&;#177;2.50)μmol/g,(8.17&;#177;1.00)μkat/g,t=5.416,10.966,P&;lt;0.011。大剂量赖诺普利组,大、小剂量氯沙坦组大鼠心肌胶原蛋白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t=13.011.12.206,3.302,P&;lt;0.01);大剂量氯沙坦组大鼠心肌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大剂量赖诺普利组和小剂量氯沙坦组(t=3.651.P&;lt;0.01,t=2.473,P&;lt;0.05);小剂量赖诺普利组大鼠心肌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t=4.42,P&;lt;0.01),高于假手术组(t=6.725.P&;lt;0.01)。心脏质量指数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7841.P&;lt;0.01);心脏质量指数与一氧化氮呈显著负相关(r=-7730.P&;lt;0.01);心脏质量指数与心肌胶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177,P&;lt;0.01)。结论:心血管重构与血压、心脏间质成分及一氧化氮有密切关系;赖诺普利预防心肌肥厚可能是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氯沙坦可能主要依靠非血流动力学因素抗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8.
背景:三硝基甲苯(trinitrotoluene,TNT)中毒机制至今尚未研究清楚。尽管车间空气中TNT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1mg/m^3)以下,职业接触者仍有中毒现象发生,对此种职业损伤的预防机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的:了解TNT对作业工人发中锌铜铁含量的影响,为生物监测指标的探讨提供一定的线索,并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非随机对照的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兰州某化工厂工龄在1年以上接触TNT的一车间作业男工44人和不接触TNT的二车间工人13人。自后枕部发根处剪取发样。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接触TNT男工及对照人员发中锌、铜、铁含量。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工人发锌、发铜和发铁含量。结果:接触组发铜平均含量为20.50ug/g,显著高于对照组(18.26ug/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59,P&;lt;0.05),发锌、发铁的含量在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发锌含量与车间空气中TNT浓度间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一反应关系(r=0.917,P&;lt;0.05)。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发锌水平可以作为生物监测的指标。发铜对TNT职业损伤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作为早期TNT职业损伤干预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区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对重庆市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进行基线调查.以期为该地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地区6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人体测量学指标,测定血脂、胰岛素等。结果:重庆地区老年人糖尿病、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超重/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15.86%.26.71%,50.92%,52.42%,36.55%和25.16%。女性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高于男性(x^2=16.365.P&;lt;0.01:x^2=36.792,P&;lt;0.01;x^2=4.068,P&;lt;0.05):≥70岁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70岁以下人群(男:x^2=11.023,8.260,P&;lt;0.01,女:x^2=8.288,P&;lt;0.01,x^2=4.459,P&;lt;0.05)84.50%的老年人合并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25.64%,27.13%和31.73%的老年人合并1种,2种或3种及以上的代谢紊乱。结论:重庆地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高,需采取积极的一二级康复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有一定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设计: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及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住院病例共214例,年龄50~80岁。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在1周之内)7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组,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6个月以上)患者56例,28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联合组包括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和脑梗死危险因素组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者3l例,共109例。方法:测定过夜空腹12h以上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糖、总胆固醇、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第1次尿中自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终点结局指标:随访2年新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②危险性指标: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③替代指标:各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者占35%,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5%)和对照组(3.5%)(P均&;lt;0.01)。急性脑梗死组和联合组中存在6个独立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别是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lt;0.05或P&;lt;0.01)。随访(1.5&;#177;0.9)年,急性脑梗死组23%再发血管意外,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2%)和对照组(0%)(P均&;lt;0.01)。急性脑梗死组微量白蛋白尿者36%再发血管意外,与大量白蛋白尿者(41%)和正常白蛋白尿者(1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危险因素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卒中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危险率分别是3.8(95%CI,1.2~13.5;P&;lt;0.05)、4.7(95%CI,1.4-16.7;P&;lt;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常见。在调整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干预效果提供有效途径。方法:2002—01/2004—03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住院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心理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心理测查,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入组者用同一填表方法填写问卷。结果: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应对方式问卷消极应对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心理干预组治疗后消极应对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对照组社会支持利用度治疗前后无明显的变化(P&;gt;0.05),心理干预组治疗后社会支持利用度(12.5&;#177;2.1)明显高于治疗前(6.5&;#177;1.5)(P&;lt;0.05);治疗后心理干预组SCL-90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明显降低(P&;lt;0.05);治疗后心理干预组EPQ中掩饰性和神经质两项得分明显降低(P&;lt;0.05),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手术和药物治疗对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是否减弱等不同尿动力学变化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7/2004—05东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治疗半年以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72例,均获得完整随访,患者知情同意。根据治疗前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状况分为4组:膀胱出口梗阻组74例,膀胱出口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39例,膀胱出口无梗阻组33例,膀胱出口无梗阻并阻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26例。114例接受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58例接受哈乐0.2mg(1次/晚)+保列治5mg(1次/d)治疗。治疗前后对各组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0—7分为轻度症状,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中的1、2、4、7项为刺激症状评分,3、5、6项为梗阻症状评分。以治疗前后患者评分的平均秩差值(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作为评估标准,平均秩差值越大,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的改善越明显。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7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梗阻症状评分和刺激症状评分平均秩差值:①膀胱出口梗阻组,膀胱出口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手术治疗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18.5,6.4分,P&;lt;0.05;17.2,5.7分,P&;lt;0.01);(10.7,1.5分,P&;lt;0.01;7.8,3.9分,P&;lt;0.01);(10.3,1.7分,P&;lt;0.01;6.9,4.0分,P&;lt;0.01)]。②膀胱出口无梗阻组药物治疗较手术治疗明显增高(10.5,6.1分,P&;lt;0.01;3.9,2.4分,P&;lt;0.05;6.6。3.7分.P&;lt;0.05)。③膀胱出口无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两种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基本一致(10.2,9.0分,P&;gt;0.05;3.2,3.8分,P&;gt;0.05;6.0,4.2分,P&;gt;0.05)。结论:无论有无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只要膀胱出口梗阻明确存在,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若膀胱出口梗阻不明显,可行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其尿动力学变化中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是否减弱关系密切,因而尿动力学检查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轴的改变对糖代谢、脂代谢的影响。方法:2001—12/2003—06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门诊年龄≥60岁的老年人372例。符合纳人标准老年人188例,年龄60~82岁。依据血糖、血脂值分为3个亚组为血糖升高组(n=31)、血脂异常组(n=123)及健康老年组(n=34)。选择184例哈尔滨道里区健康自愿者为青壮年对照组(n=184)。测定188例老年人(≥60岁)和正常青壮年人(年龄30~40岁)的血清基础生长激素及IGF-1水平。同时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脂。结果:老年人的基础生长激素值[(0.783&;#177;0.079)μg/L]明显低于正常青壮年对照组[(1.706&;#177;0.210)μg/L](t=4.51,P&;lt;0.001),IGF-1值[(146.18&;#177;39.83)μg/L]也显著低于正常青壮年对照组(196.03&;#177;61.81)μg/L、t=2.91,P&;lt;0.01)。血糖升高组、血脂异常组老年血清IGF-1值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t=5.96~8.31,P&;lt;0.01),老年血糖升高组与健康老年组的生长激素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血脂异常组老年人血清生长激素值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t=6.35~7.23,P&;lt;0.01)。老年人血清基础生长激素,IGF-1的水平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37~-0.61,P&;lt;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0.32,P&;lt;0.05;r=0.35,P&;lt;0.01)。血清IGF-1浓度也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31,P&;lt;0.02)。结论:老年人生长激素-IGF-1轴的活性下降。生长激素-IGF-1轴作为独立因子,是影响老年人血糖、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003-01/2003—10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为患者组,男20例,女10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自愿者25名为对照组,男15名,女10名。均自愿参加。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常规治疗。患者组在人院当天及病情稳定出院前取动脉血1mL作血气分析,包括氧分压,二氧分碳分压和血pH值。取静脉血1mL送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两组对象静脉血中P-选择素,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的水平。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健康人2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检测动脉血P-选择素水平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患者组治疗前后明显高于对照组(t=9.17,4.02,P&;lt;0.01),患者组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t=7.66,P&;lt;0.01)。②检测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反映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及内皮细胞功能:患者组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后(t=3.92.10.42.P&;lt;0.01)。③检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水平反映人体纤溶功能:患者组治疗前后明显高于对照组(t=8.59,8.69,P&;lt;0.01)。④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反映人体纤溶功能:患者组治疗前后明显低于对照组(t=18.33,18.42,P&;lt;0.01)。治疗后恢复不明显。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纤溶功能的相关性:氧分压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64,-0.410,P&;lt;0.05);二氧化碳分压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442,P&;lt;0.05),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呈显著负相关(r=-0.481,P&;lt;0.01);pH与P-选择素、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67,-0.387,-0.404,P&;lt;0.05),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呈正相关(r=0.659,P&;lt;0.0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与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r=0.413,0.351,P&;lt;0.05)。结论:①P-选择素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炎症反应过程,急性发作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纤溶功能受损。②缺氧、酸碱失衡、炎症影响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急性期、缓解期血液和痰中白细胞介素8(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1/2004—06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心病患者50例(急性期),男32例,女18例,年龄55~76岁。纳入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加重期肺心病,均居住在海拔2260~3300m地区,并同意参加实验。另选2003—03/05同海拔本院健康查体自愿者20人作对照组,男13人,女7人,年龄54~74岁。入院当天检测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采取静脉血4mL制备血清,收集痰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检测痰上清液和外周血浆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然后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其中住院期间死亡4例,其余46例病情缓解后3周重复上述检查。5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在急性期和治疗3周病情缓解后(46例)作血常规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测定。结果: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急性期和缓解期肺心病患者分别为50和46例,健康人20人。①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浆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286.55&;#177;52.14),(45.67&;#177;7.34)ng/L,(133.39&;#177;35.13),(31.58&;#177;5.23)ng/L,t=10.53,8.97,P&;lt;0.01];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明显低于缓解期[(35.98&;#177;6.22)%,(44.66&;#177;5.34)%,t=5.43,P&;lt;0.01]。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外周血浆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9.12~25.14,P&;lt;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t=29.08,18.76,P&;lt;0.01)。②急性期患者痰液中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40.52&;#177;7.36),(19.42&;#177;3.25)ng/L]明显高于缓解期[(16.42&;#177;2.16),(9.30&;#177;2.64)ng/L,t=19.06,14.53,P&;lt;0.01]。③血液中白介素8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633,P&;lt;0.01);痰液中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588,-0.607,-0.531,P&;lt;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缓解期血液和痰液中自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血液和痰液中白介素8水平及痰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越高,肺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观察运动对大鼠肝脏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I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给予基础饲料;模型组20只,给予高脂饲料。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喂养5周后,随机分为2亚组:胰岛素抵抗组:继续高脂饮食;运动组:继续高脂饮食+运动。干预6周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TPlB蛋白含量。结果:①高脂饮食饲养5周后,大鼠的空腹血糖轻度升高(t=2.163.P&;lt;0.05),胰岛素、三酰甘油、胆固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明显升高(t≥5.307,P&;lt;0,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e index,ISI)显著下降(t=3,097,P&;lt;0.01),出现了胰岛素抵抗。②运动6周后,运动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附睾脂肪垫及HOMA—IR下降(t≥3.365,P&;lt;0.01),ISI显著升高(t=3.097,P&;lt;0.01)。③在胰岛素抵抗状态时,大鼠肝组织中PTP1B蛋白表达(A值)显著升高(0.62&;#177;0.08),与对照组(0.31&;#177;0.07)比较,增加了98.3%(t=9.335,P&;lt;0.001);游泳干预后,PTP1B的表达明显降低(0.42&;#177;0.12),与胰岛素抵抗组(0.62&;#177;0.08)比较,减少了32.2%(t=4.263。P&;lt;0.001)。结论:运动改善组织胰岛素抵抗,可能与降低肝脏组织中PTP1B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内源性阿片肽是一类重要的介质与调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与新生儿脑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内源性阿片肽与胎儿窘迫发生的关系。设计:以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病例一对照的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妇产科病房。对象:选择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及长海医院住院分娩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正常妊娠健康孕妇40例(对照组)及发生胎儿窘迫的健康孕妇43例(胎儿窘迫组)。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对照组孕妇及胎儿窘迫组孕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中阿片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和亮啡肽)的水平,同时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孕妇静脉血及脐血中内源性阿片肽的水平及相关性。结果:胎儿窘迫组新生儿脐血中β-内啡肽、强啡肽强啡肽A1-13和亮啡肽水平[(453&;#177;68),(242&;#177;33),(498&;#177;68)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51&;#177;39),(103&;#177;22),(322&;#177;40)ng/L](t=2.713,2.762,P&;lt;0.01;t=2.132,P&;lt;0.05)。脐动脉血血气分析:pH为7.0&;#177;0.1,氧分压为(1.7&;#177;0.6)kPa,二氧化碳分压为(8.9&;#177;0.7)kPa;其中β-内啡肽水平与脐血pH,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r=-0.418,-0.437,P&;lt;0.01),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r=0.442,P&;lt;0.01);强啡肽A1-13水平与脐血pH及氧分压呈负相关(r=-0.337,-0.383,P&;lt;0.05),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r=0.346,P&;lt;0.05)。两组血浆中3种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了胎窘的病理过程与胎儿窘迫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胎儿出生后早期康复干预具有量化数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卡巴拉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4-11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5项研究卡巴拉汀治疗AD的自身前后对照实验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的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①卡巴拉汀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状态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562,自由度10,P&;lt;0,001;ES:d=0,53。②卡巴拉汀治疗前后的Blessed-Roth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4,53,自由度10,P&;lt;0.002;ES:d=0.44。③卡巴拉汀治疗前后的AD痴呆量表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2.56,自由度6,P&;lt;0.05;ES:d=0.27。④5项研究中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9%~28.8%,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结论:卡巴拉汀是一种治疗AD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老年教职工体检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前肽(propeptid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pp)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浓度、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的厚度(carotid arterial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和血流速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8例(年龄40~60岁)无心、脑血管意外病史的体检者,按年龄分为高年龄组(≥50岁)、低年龄组(&;lt;50岁)。分别进行血浆vWF,vWFpp,tPA,PAI-1浓度,血糖,血脂检测,利用超声技术进行颈动脉IMT与血流速度的检测。结果:低年龄组平均IMT(0.71&;#177;0.09)min,平均血流速度(44.4&;#177;13.2)cm/s与高年龄组平均IMT(0.82&;#177;0.10)min,平均血流速度(32.8&;#177;9.2)cm/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36,P&;lt;0.01;t=3.092,P&;lt;0.05);高脂血症者tPA浓度[(23.8&;#177;16.5)μg/L]高于血脂正常者tPA浓度[(9.4&;#177;8.0)μg/L,t=2.690,P&;lt;0.05],高血压者PAI-1浓度[(93.3&;#177;15.8)μg/L]高于血压正常者PAI-1浓度[(82.94-5.2)μg/L,t=2.578,P&;lt;0.05],糖尿病者vWFpp水平[(7334-220)μg/L]高于正常者vWFpp水平[(571&;#177;176)μg/L,t=2.089,P&;lt;0.05];vWF与胆固醇,vWFpp呈正相关(r=0.374,r=0.385,P&;lt;0.05);vWFpp与血糖呈正相关(r=0.469,P&;lt;0.05)。与tPA,PAI-1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509,r=0.527,P&;lt;0.01)。结论:vWF,vWFpp均可反映内皮细胞的损伤,vWFpp与机体纤溶系统的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关系,以期为DR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01-9/2002—09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共34例。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8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通过的DR诊断标准,并由眼科医师作眼底荧光照影。排除标准:排除大血管病变,结缔组织疾病,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急性和慢性感染患者。本文实际纳入2型糖尿病DR患者34例,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177;4)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4.7&;#177;1.8)年。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来本院自愿研究的健康体检成人,男21例,女9例。检测3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同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omglobin A1c,HbA1c)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比较。病变程度与CRP和HbA1c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R组HbA1c水平【(10.5&;#177;1.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177;1.7)%】(t=2.565,P&;lt;0.01)。两组血清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gt;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病程、HbA1c呈明显正相关(r=0.35,0.389,P&;lt;0.05),与血清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55.P&;gt;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其发病机制可能与CRP介导的炎症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