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采用鼠抗人IgG亚类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小儿单纯性肾病综合征(INS)血清IgG亚类(18例)及血清肺炎球菌多糖(PnPs)抗体(10例),同时观察部分患PWM诱导的体外IgG亚类产生、BCGF_8、BCDF_3、IL-6活性及T、B细胞增殖功能,发现INS发作期儿童血清IgG亚类、PnPs特异性IgG亚类抗体、PWM诱导的体外IgG亚类均明显降低,缺陷类型相似,缺陷频度有沿IgCH基因5′-3′逐渐增高的趋势,IgG_3受累最少,而IgG_1、  相似文献   

2.
测定47例缺铁儿童(IDA14例,隐性缺铁33例)血清IgG亚类、P_nP_g特异性IgG亚类抗体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等,发现其中28例伴IgG亚类缺陷,血清P_nP_g特异性IgG亚类抗体水平、外周血CD_4~+细胞百分率及CD_4~+/CD_g~+比值亦较正常儿童明显下降.提示儿童缺铁不仅损害了T细胞功能,也使B细胞功能明显障碍.  相似文献   

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在157例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儿童中检测出血清IgG_2缺陷15例;同时发现肺炎球菌多糖抗原(PnPg)特异性IgG_2抗体缺陷26例,其中9例同时伴血清IgG_2缺陷,占15例血清IgG_2缺陷者的60%;脑膜炎球菌多糖抗原(MPs)特异性IgG_2抗体缺陷20例,其中11例同时伴血清IgG_2缺陷。占15例血清IgG_2缺陷者的73%。本文提示:血清多糖抗原特异性IgG亚类抗体缺陷是儿童RRTI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IgG_2正常并不能排除多糖抗原特异性IgG_2抗体缺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儿包虫病的免疫诊断方法,探索其抗体应答假阴性反应原因。方法:采用间接ELISA和单克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55例小儿包虫病患者血清的IgG亚类(IgGl、IgG2、IgG3和IgG4)、IgA、IgM、IgE类抗体、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结果:8种抗体检查方法中IgGl亚型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IgGl分别与其它种抗体的1种或2种联合检测,以IgGl IgA IgM检出率最高,为64.3%;15例IgG抗体阴性小儿患者中,有12例分别检测出IgG亚类和/或IgM、IgA、IgE,3例病人血清各种抗体均呈阴性反应,其中IgGl、IgG4及IgA、IgM、IgE的特异性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分别为42.9%、ll.9%、28.6%、26.2%和21.6%;小儿的IgM水平高于成人,肝包虫病患者的IgG亚类高于肺包虫病患者;IgG阴性小儿患者血清的CAg和CIC阳性率分别为40%及26.67%。结论:抗包虫总IgG抗体表达水平低下,抗体表达各类不同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造成包虫病患者IgG抗体反应阴性的主要原因。而寄生包虫囊的退行变性也可影响抗体的免疫应答水平。IgGl IgA IgM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包虫病人免疫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研究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在C57BL/6小鼠诱生的免疫应答特征。方法利用TRIzol方法抽提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总RNA,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编码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SjC97)的全基因cDNA,将其克隆入质粒表达载体(pcDNA/Amp)构建成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全基因核酸疫苗(pCMV-SjC97);将其通过后腿胫前肌免疫C57BL/6小鼠,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pCMV-SjC97免疫所诱生的特异性抗体IgG及IgG亚类,以及特异性抗体IgM及IgE。并初步分析了pCMV-SjC97免疫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体外增殖能力。结果pCMV-SjC97免疫能够诱生特异性抗体IgG及IgM;pCMV-SjC97诱生的抗体滴度与注射的DNA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IgG亚类分析显示,pCMV-SjC97免疫主要诱生IgG2a和IgG2b亚类,未测到IgG1及IgG3亚类。PCMV-SjC97免疫能够诱导小鼠Th细胞激活。结论pCMV-SjC97核酸疫苗能够在C57BL/6小鼠诱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pCMV-SjC97免疫主要诱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卡介苗(BCG)、乙肝疫苗(HepB)、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TP)、麻疹减毒活疫苗(MV)]预防接种现状.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出生的192例儿童进行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调查.结果 建证率100%、建卡率100%.12月龄内儿童BCG、OPV、DTP、MV、HepB接种率分别为100%、97.91%、96.88%、97.92%、100%,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97.92%,MV复种和DTP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7.8%和97.68%,但留守儿童的疫苗全程免疫覆盖率(89.01%)显著低于父母在家的儿童(98.02%).结论 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5例年龄为2~8×8/12岁,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亚类作了测定,21名同龄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全部5例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IgG亚类缺乏:IgG_1缺乏症2例,IgG_2缺乏症、IgG_2—G_4缺乏症各1例,另1例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的血清4种IgG亚类均缺乏.该5例IgG亚类缺乏症的临床表现除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外,尚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反复脓皮病、急性中耳炎、慢性上颌窦炎、反复支气管炎.本文提示IgG亚类为一常见儿科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抗HCVIgG亚类的出现规律及其意义。方法:以第3代抗-HCV检测抗原ELISA法检测不同HCV感染状态患者血清中IgG亚类及滴度。结果:HCV-b慢性肝炎患者标本中IgG1、IgG2、IgG4检出率分别为87.5%、7.5%、52.5%,其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549.5、1:1.6、1:21.9。未检测到IgG3。慢性肝炎组抗体滴度明显于高于单纯抗体阳性组。结论:HCV-1b慢性肝炎特异性体液免疫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抗体的滴度较低和抗体亚类的限制性。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可能与HCV-1b感染的慢性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2—6岁心童水痘疫苗的免疫成功率。方法随机抽取2-6岁年龄组儿童147人,按说明书要求每人注射国产水痘疫苗0.5ml,分别于免疫前和免疫后4周采血,以ELISA法检测IgG抗体。结果检测147人,免疫前4例IgG抗体阳性,占3.23%;免疫后56例IgG抗体阳性,占45.16%,IgG抗体阳转率43.33%。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各街道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厂家疫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群水痘疫苗免疫成功率不高,在评价影响免疫成功性因素的同时,也应对试验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O、RhD(+)孕妇血清中IgG亚类水平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关系。方法筛选血清IgG抗A(B)效价≥64的O型、RhD(+)孕妇112例,采用ELISA法对其中69例发生HDN的母亲(A组)及其ABO-HDN患儿(B组)、43例有HDN风险但未发生HDN孕妇(C组)及其分娩的健康新生儿(D组)血清的IgG亚类进行定量分析,并与50例IgG抗A(B)效价正常的O型、RhD(+)孕妇(E组)所测相应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A、C组不同IgG抗A(B)效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中IgG_1、IgG_3和IgG_4的含量显著高于E组(P<0.05),IgG_1和IgG_3的含量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E组比较IgG_1、IgG_2和IgG_3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中IgG_1和IgG_3的含量显著高于D组(P<0.05);患儿血清中IgG各亚类构成与母体不完全一致,但均以IgG_1为主,患儿体内IgG_1比例(62.3%)高于母体(5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O血型系统中,母体血清中IgG_1和IgG_3的含量,尤其是IgG_1的含量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夫妇血型不合的O型血孕妇应定期检测IgG抗A(B)效价及IgG亚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育龄人群强化麻疹疫苗(MV)注射前后麻疹免疫水平,进一步分析育龄男女麻疹免疫水平对消除麻疹的影响,为最终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2-35岁育龄医护人员60名,观察MV注射前及注射后26个月的麻疹免疫水平的差异,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MV免疫前后的血清分别检测IgM和IgG抗体。结果育龄男女接种MV前后χ2检验结果:在1 200水平上,χ2=7.32,P〈0.05;在1 800水平,χ2=10.25,P〈0.05;注射前后麻疹免疫水平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育龄男女或夫妻双方孕前及时、安全接种MV,既可提高育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同时也可提高出生8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初免之前胎传麻疹抗体水平,从而有效降低25岁以上人群及8月龄内婴儿麻疹发病,达到"一代免疫,两代受益"的效果,对阻断"双相移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预测并鉴定沙眼衣原体(Ct)Tarp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进一步研究Tarp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表位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分析、预测筛选E血清型CtTarp蛋白的B细胞表位,获得6个潜在目的表位。将人工合成的表位肽段与弗氏佐剂充分乳化,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每次100μg/只,3只/组,共24只),间隔2周,共免疫3次。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Tarp蛋白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a,以及阴道分泌物中Tarp蛋白特异性sIgA抗体;进一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免疫沉淀实验和Westernblot法检测表位免疫的血清抗体与Tarp蛋白结合的特异性。结果:筛选并鉴定了Tarp蛋白的一个免疫优势B细胞表位(aa171-186),该表位可以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Tarp蛋白特异性IgG抗体和sIgA抗体,且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免疫荧光实验、免疫沉淀实验和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段表位肽免疫血清抗体可特异性识别Tarp蛋白。结论:获得了CtTarp蛋白的一个免疫优势B细胞表位,为进一步研究Tarp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表位疫苗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60例狂犬病暴露者注射狂犬病疫苗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狂犬病毒IgG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159份血清标本被检测(1例死亡),抗体阳性152份,总阳性率为95.6%;不同性别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不同(P〈0.05);不同疾病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情况有差异。结论目前狂犬病无有效治疗,加强“土狗”和流浪狗的管理,如被抓伤或咬伤及时就医,注射狂犬病疫苗,必要时同时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4.
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儿童哮喘中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MIF)测定法检测95例(年龄≤3岁26例,>3岁69例)哮喘发作期儿童及40例(年龄≤3岁11例,>3岁29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中的Cpn特异性IgG、IgM抗体。结果: ①95例哮喘发作期儿童中,血清学检测符合Cpn急性感染诊断标准者13例(13.68%,13/95),其中≤3岁者3例(11.54%,3/26),>3岁者10例(14.49%,10/69),而对照组无一例为Cpn急性感染。哮喘组与对照组Cpn急性感染水平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3岁者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②哮喘组IgG抗体阳性率为52.63%(50/95),其中≤3岁者和>3岁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13/26)和53.62%(37/69);对照组IgG抗体阳性率为22.5%(9/40),其中≤3岁者和>3岁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18%(2/11)和24.14%(7/29)。哮喘组Cpn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升高(IgG≥1∶16)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22.5%,P<0.01),>3岁者中哮喘组与对照组IgG抗体阳性率(IgG≥1∶16)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pn感染与小儿哮喘密切相关;哮喘的发作与Cpn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Cpn特异性IgG抗体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杂交瘤技术建立了6株分泌抗人IgMμ链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琼脂糖双扩散试验、双扩散和ELISA封闭试验,以及免疫电泳等方法证实,所分泌的抗体具有抗人IgMμ链特异性.其中4株分泌IgG_1亚类、2株分泌IgG_2a亚类抗体.经一年多的反复冻存和复苏,这6株细胞均能稳定分泌高效价抗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表达美洲大蠊CrPI变应原的卡介苗(BCG)进行免疫原性评估,为BCG脱敏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0^6CFU重组BCG.CrPI包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别于免疫0、2、4、6、8周收集血清。使用纯化的重组CrPI被ELISA板,ELISA检测CrPI特异性IgG及IgG1、IgG2a亚类。结果重组BCG—CrPI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2用后,血清CrPI特异性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gG1及IgG2a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2a升高更明显。结论重组美洲大蠊BCG—CrPI具免疫原性,并且诱Th1优势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临沂市麻疹疫苗 (MV)强化免疫的效果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 1 534名 8月龄~ 39岁健康人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1 534人中抗体阳性 1 1 90人 ,阳性率 77.57% ,几何平均滴度 (GMT) 1∶783。 2~ 4岁儿童抗体阳性率最高 (85 .71 %~ 98.44% ) ,GMT则从 6岁开始下降至中低等水平 ,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观察MV初种 8月龄~ 2岁儿童 1 88人 ,免疫成功率为 96 .81 % ;MV复种 5~ 7岁儿童 1 86人 ,免疫成功率 61 .2 9% ;免疫后抗体GMT分别比免疫前提高 2 8.4倍和 3 .1倍。结论 不论是初种或复种 ,免疫前抗体处于中低等水平者其免疫成功率显著高于免疫苗高抗体水平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涿州市1~15岁儿童麻疹、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评价接种质量,为进一步做好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1~15岁健康儿童血标本9 979份,使用ELISA法定量测定人血清中麻疹IgG、脊髓灰质炎IgG抗体水平。结果麻疹、脊髓灰质炎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7.9%和95.6%;不同年龄组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脊髓灰质炎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χ2=27.23,P〈0.05);不同性别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χ2=0.23,P〉0.05);城区与乡镇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1、χ2=19.09,P〈0.05)。结论涿州市1~15岁儿童麻疹、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麻疹IgG抗体、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显著降低,城区儿童麻疹、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农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pG佐剂对以PfCP-2.9f/ISA720佐剂为基础的联合疟疾抗原的免疫原性。方法使用ISA720及ISA720+CpG佐剂与恶性疟原虫抗原制备制剂,免疫BALB/c小鼠,考察不同佐剂增强免疫的效果。通过检测免疫血清中特异性IgG的水平、识别天然抗原的能力、分析特异性IgG的亚类分布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CpG佐剂显著提升了联合疟疾抗原在BALB/c小鼠中产生特异性抗体的量(P〈0.01),免疫血清能有效识别红内期疟原虫天然抗原,IFA滴度显著提高(P〈0.01),IgG亚类分析显示该佐剂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针对PfCP-2.9和Pfclet-3的多种IgG亚类抗体。结论CpG显著提高了联合疟疾抗原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0.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IgG亚类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IgG亚类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中的变化。方法:利用免疫扩散法检测4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IgG及亚类,与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IgG、IgG1与对照组无差异,IgG2、IgG3、IgG4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42例IgG亚类缺陷20例,占47.62%(20/42),结论:IgG、IgG4为主。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可有IgG亚类缺陷,IgG亚类比总IgG更能反映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