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常聚集并存。这些危险因素的致病作用可因吸烟和缺少运动而增强。为了客观、准确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对个体患CVD风险,有必要提出总体"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CMR)概念。即使充分应用了他汀类药物,大幅度降低了LDL-C,仍然有许多患者存在明显的CVD剩留风险。2008年,JACC发表了美国糖尿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有关CMR人群的调脂治疗共识,现对此共识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退休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CVD)预警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知状况。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68名退休医务工作者,采用自制的CVD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认知自测表对其进行调查,按照不同的人口学特征进行分组并对比认知状况。结果无CVD的退休医务工作者对于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发作的预警症状和CVD危险因素的认知状况一般,而有CVD有退休医务工作者对这两种疾病的预警症状和CVD危险因素的认知状况良好(P<0.05)。年龄阶段、教育水平、退休前职业和CVD病史对受试者CVD预警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知水平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退休医务工作者对CVD预警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中等,有CVD病史者会更主动掌握CVD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D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DN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多种危险因素促进DN合并CVD的发生和发展,识别和处理DN合并CVD的危险因素对于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DN合并CVD危险因素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6):434-434,437
6.1.3抗血小板药物建议★对于有心血管疾病(CVD)史的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治疗(75~162mg/d)应作为二级预防策略。(A)★对于下列患者,阿司匹林治疗(75~162mg/d)应作为一级预防策略:☆伴有CVD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40岁或有其他危险因素(CVD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脂代谢紊乱或蛋白尿)者。(A)☆伴有CVD危险因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龄>40岁或有其他危险因素(CVD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脂代谢紊乱或蛋白尿)者。(C)★对于年龄为30~40岁,尤其是伴有其他CVD危险因素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治疗。(E)★对年龄<21岁的患者不推…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CKD)是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普通人群,CKD可明显增加CVD发生的风险;对于已有CVD或存在CVD危险因素的人群,CKD则可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如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的发生.另一方面,CVD又是促进CKD进展、影响CKD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CKD患者致残、致死的第一位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国民CVD危险因素个体暴露显著增加。老年人群作为特殊群体,其CVD患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通过有效的CVD健康管理及预防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CVD患病率及死亡率,不仅可以延长老年人寿命,而且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合理的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及监测;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老年人群CVD的健康管理模式需个体化,同时要注意评估衰弱、老年共病、多重用药及个人意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心血管疾病(C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于我社康中心接受治疗的375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收集人口学特征、收缩压(SBP)、血脂、血糖、肌电图、CVD等数据。根据是否合并CVD,患者被分为CVD组(54例)和非CVD组(321例)。分析各指标与CVD风险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VD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75例T2DM患者中,54例(14.4%)合并CVD。与非CVD组比较,CVD组年龄≥65岁、空腹血糖(FBG)异常、餐后2h血糖(2hPG)异常、糖化血红蛋白(HbA1c)异常、收缩压(SBP)异常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年龄、FBG、2hPG、DPN、SBP和HbA1c与CVD风险呈显著正相关(r=0.612~0.735,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DPN、FBG异常和2hPG异常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2.023,P均0.05)。结论:DPN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应重视此类患者CVD的预防、筛查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高危人群,CVD已成为CKD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有效干预CKD多重CVD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控制CKD患者CV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缺铁性贫血与老年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及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114例老年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贫血程度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两组CVD(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冠心病)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VD相关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红蛋白(Hb)对4种CVD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分析两组预后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贫血组CVD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贫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年龄、体重指数(BMI)是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b对CVD诊断AUC值为0.794(95%CI:0.617~0.894);非贫血患者生活质量、生存周期均明显优于贫血组(P<0.05)。结论 Hb对CVD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贫血与CVD患者预后效果关系密切,可作为指导CVD预防、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表明,有妊娠高血压病史的妇女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终生风险增加。这种风险与妊娠相关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病孕周有关。然而,CVD危险因素的差异是否在产后心血管筛查时就已经存在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分为3个亚组,分析CVD危险因素的产后差异。对448例先前患有早发性先兆子痫(A组),76例先前患有迟发性先兆子痫(B组),以及224例先前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C组)的妇女产后常见CVD危险因素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空腹血糖(5.29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IgAN)及糖尿病肾病(DN)患者心血管疾病(CVD)患病情况及常见CVD危险因素的观察分析,比较这两类常见肾脏疾病患者CVD的预测指标的差异. 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及门诊随访的所有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及DN资料完整的患者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有无合并CVD将IgAN和DN患者分为CVD组和非CVD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这两类常见肾脏疾病CVD危险因素差异. 结果:IgAN患者181例,DN患者199例,IgAN组患者较DN组显著年轻,高血压发生率、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胆固醇(TC)明显低于DN组.IgAN患者慢性肾脏病(CKD)2~5期时CVD患病率分别为8.7%,7.7%,17.2%及44.4%,总CVD患病率19.9%,其中冠状动脉疾病(CAD)患病率为0.6%,左心室肥厚(LVH)为14.9%,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为5.6%.DN患者CKD 2 ~5期时CVD患病率分别为29.6%、40.0%、45.2%及72.7%,总CVD患病率43.7%,其中CAD患病率16.1%,LVH为33.2%,CHF为8.5%.DN患者CKD各期的CVD患病率均显著高于IgAN患者(CKD 2期为29.6% vs 8.7%,P<0.01,CKD3期为40.0% vs 7.7%,P<0.01,CKD 4期为45.2% vs 17.2%,P<0.05,CKD5期为72.7% vs 44.4%,P<0.05).DN患者CAD、LVH发生率均明显高于IgAN(CAD 16.1% vs 0.6%,P<0.01,LVH 33.2% vs 14.7%,P<0.01).IgAN及DN患者CKD5期CVD患病率均较CKD 2 ~4期明显升高.IgAN CVD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SCr及血磷水平明显高于非CVD组,Hb水平明显低于非CVD组.DN CVD组患者吸烟率、高血压发生率、血清肌酐(SCr)及TC水平明显高于非CVD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IgAN患者并发LVH的独立危险因素是SCr及Hb( OR值分别为1.22,P <0.05;0.67,P <0.01),而DN患者并发LVH的独立危险因素是SCr及BMI(OR值分别为1.77,P<0.01;1.36,P<0.05),并发CAD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吸烟、SCr及血LDL水平升高(OR值分别为2.96,P <0.05;1.45,P<0.01;6.93,P<0.05). 结论:DN患者在CKD各期CVD患病率均高于IgAN 患者,两组患者的CVD均以LVH最常见,但DN组CAD、LVH发生率均明显高于IgAN,其中CAD患病率升高尤为明显,提示可能与DN患者CVD死亡率高有关.两组CKD 5期患者CVD患病率均迅速升高,提示CKD患者CVD 防治应及早进行.IgAN患者CVD发病可能与肾脏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更为密切,而糖尿病合并多种代谢异常等非肾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对DN患者CVD发病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遗传因素在脑血管病(CV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既可作为单独因素对CVD发病产生影响,亦可通过作用于某些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发挥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对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和缓激肽的降解有重要影响,两者是调节血管张力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的重要多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ACE基因中内含子16的多态性缺失/插入现象。这段内含子与血液中ACE水平有关,多态性缺失的纯合子个体(DD基因型)呈现高水平的血清ACE。已  相似文献   

13.
<正>Ⅵ.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A.心血管疾病(CVD)CVD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病与致死原因,也是导致糖尿病各种直接与间接花费的最主要因素。与2型糖尿病共存的常见状况(如高血压与血脂紊乱)是CVD明确的高危因素,而糖尿病本身也是一个独立高危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或延缓C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具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女性住院患者的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上海和北京多中心连续内科住院患者中具有2个或2个以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女性患者1744例,年龄35~95岁,进行基线特征调查并平均随访(11.8±0.4)个月。结果ABI≤0.90诊断外周动脉疾病(PAD)者492例,ABI为0.91~1.40者1252例为非PAD,PAD组的年龄、高血压史、收缩压、血脂紊乱史、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史、空腹血糖、吸烟史、全因病死率和CVD病死率均高于非PA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全因病死率和CVD病死率分别在重度PAD组、轻度至中度PAD组、临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Cox回归分析后,重度PAD组全因死亡的RR为4.429(95%CI:2.144~9.149),CVD死亡的RR为6.215(95%CI:1.831~21.099),轻至中度PAD组CVD死亡的RR为2.024(95%CI:1.117~3.664)。PAD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非PAD组(P<0.001)。结论低踝臂指数是具有多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女性患者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CVD死亡,ABI越低,CVD死亡危险性越高。  相似文献   

15.
如众所知,在心衰和肾病患者,长期贫血为其心血管疾病(CV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关于贫血是否为一般人群继后CVD的危险因素远未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大样本调查分析。对象与方法 14410例受试对象,男6267例,女8143例,年龄45~64岁。先前均无CVD佐证。研究初始采各自静脉血检测是否患有贫血(血红蛋白男13g/dL,女<12g/dL)。尔后人均随访6.1年。旨在观察分析先前贫血与继后CVD意  相似文献   

16.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食和药物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降低LDLC可以减少CVD事件的发生和死亡。因此,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方案第三版(ATPⅢ)和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都将降LDLC治疗作为CVD防治的第一目标。所以,CVD危险评估和干预效果评价有赖于LDLC的准确测定。为保证病人危险水平的正确划分,NCEP脂蛋白测定工作组建议LDLC常规分析的总误差不超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心血管病(CVD)死亡与钙磷代谢的关系。方法把1999年7月至2007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死亡的60例PD患者,按是否因CVD死亡分为CVD死亡组和非CVD死亡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透析时间、脉压差(PP)、血钙(Ca)、血磷(P)、钙磷乘积、甲状旁腺素(PTH)等指标。结果CVD死亡组28例,占47%,非CVD死亡组32例,占53%;两组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和血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VD死亡组的PP、血P、钙磷乘积和PTH显著高于非CVD死亡组。结论血P、钙磷乘积和PTH升高与PD患者的CVD死亡密切相关,是CVD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T2DM)和心血管疾病(CVD)常见危险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炎症和血栓形成,在大多数受影响的患者中是可以确定的,但人们对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T2DM和CVD的了解较少。近年来研究发现,微小RNA(miRNA)与T2DM、CVD发生发展呈密切相关,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约1/3的女性死于CVD。在中国,女性CVD患者占女性死亡人数的38.9%[1]。绝经后女性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重视老年女性CVD危险因素是早预防早治疗的关键。2011年ACC/AHA关于预防女性CVD的指南提出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CVD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CVD)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女性CVD发病率在绝经期后增加更为明显,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女性CVD的早期防控研究迄今未受到应有重视。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P)的女性,其CVD风险起源于妊娠期。HDP与CVD享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在防控上要进行一体化的临床监测和干预。对于有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高危因素者在妊娠期即应开始CVD一级预防;对于PE患者,在分娩后即应开始CVD的二级预防。对于有PE宫内暴露的子代,也应尽早开始CVD的一级预防。CVD的防控重点在控制危险因素及增强人体的自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