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中学生对生物安全及传染病的知信行现状,为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城市的8所学校共113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不够,仅41.7%的学生听说过生物安全。对甲流的关注度较高,89.5%的学生知道我国目前有甲流病人。对性传播疾病的知识较为匮乏,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为15.5%。对传染病相关问题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拥有率较低。结论学生对生物安全和传染病的认识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可以根据大、中学生各自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及性的持续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低年级医学院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开展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某医学院整群抽取1250名低年级大学生,以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99.68%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94.62%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低年级医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报纸杂志和学校教育。他们对艾滋病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为98.88%、97.60%、81.65%,但只有34.08%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对待艾滋病病人态度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矛盾和恐惧心理,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隔离的有331人,占26.57%。结论低年级医学生具有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仍有欠缺,对传播途径存在着认识误区,提示在医学院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现状,以及高危行为的发生情况,为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医学生900名、非医学生1 4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及有关艾滋病的社会知识知晓率比较低,只有42.4%的大学生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具体的时间,23.7%的听说过"四免一关怀政策"。医学生在艾滋病基础知识方面与非医学生相比有明显优势,高危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医学生,而参加过艾滋病预防和宣传活动的医学生多于非医学生(P<0.05或P<0.01)。结论在综合性大学通过系统地培训医学生,并利用医学生这种资源对非医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祁宝奎  易虎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39-4640
[目的]了解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为制定适合当前高职医学检验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干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对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三年制学生84人开展自答式问卷调查. [结果]大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了解甚少,对应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认知率低,81.53%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不清楚检验科应采取几级生物安全防护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这可能与目前我国医科类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落后有关. [结论]应大力加强医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医学生群体的整体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北省医学生对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知识、态度和行为(the 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状况,为在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校医学生580人,进行反式脂肪酸KAP现况调查。结果听说过反式脂肪酸的被调查者占62.5%,了解反式脂肪酸危害的被调查者占50.1%;被调查者对于日常生活中含反式脂肪酸较高食物品种的知晓率均不足75.0%;85.5%的被调查者希望进一步了解反式脂肪酸的知识;电视、网络和书本是医学生获得反式脂肪酸信息的主要渠道。结论医学生对反式脂肪酸相关的知识和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仍然很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  相似文献   

6.
李晓玲 《中国校医》2014,(10):723-724
目的了解民族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差异,为民族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我校一、二、三和四年级974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于3大传播途径掌握好,正答率均在90%以上,其他知识了解较片面。学生中普遍存在害怕、歧视态度。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及对待艾滋病的态度、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优于非医学生。结论现阶段的艾滋病知识教育片面单一,对学生的态度教育不够。艾滋病宣传活动宜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需求制定内容。  相似文献   

7.
昆明市852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昆明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医学生与非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差异程度,为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大学生食品安全KAP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两所高校852名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较低,平均得分(1.97±1.23);医学生与非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5),医学生的得分高于非医学生。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和年级对食品安全知识得分有影响,医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好于非医学生;四五年级比二三年级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电视广播是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态度较好,愿意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但是在食品购买场所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方面存在一些不良行为。结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传染病知信行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教育对大学生有关传染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在4所大学随机抽取1~3年级医学生和非医学生500名,采用自填式结构问卷调查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传染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通过χ2检验比较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之间的差异。结果:医学生的传染病相关知识、态度正确率和行为良好率显著高于非医学生,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和非医学生的态度与日常行为都不一致,他们获取传染病知识的途径主要都是电视和互联网。结论:医学教育对大学生的传染病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高校的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仍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9.
长沙市某大学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某大学的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各3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2.68%,对"是否知道去哪里进行艾滋病毒检测"、"艾滋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的知晓率为56.26%和54.08%;对"蚊虫叮咬能传染HIV吗"、"不共用注射针头"的知晓率为63.88%和62.79%;"不同意婚前性行为"的人数只占32.49%.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在AIDS的某些态度、相关知识、传播途径、预防途径及获取知识来源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学生已掌握部分艾滋病相关知识,但非医学生对AIDS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对大学生开展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知现状,为我国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基本资料。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00名全日制在校本科二、三年级医学生,以自填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调查问卷900份,获得有效问卷877份,有效率为98.21%,其中二年级430名(49.03%),三年级447名(50.97%),148名(16.88%)学生曾参与大学生科研。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的总体知晓率为58.72%,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具体内容的仅占32.16%,仅8.21%的学生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知晓率仅为14.14%,仅7.75%的学生清楚哪些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28.28%的学生能按照规定处理废弃物,68.19%的学生能识别生物危害警示标志;92.82%的学生认为应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总体知晓率偏低,分别为42.65%和41.96%,且三年级知晓率高于二年级(P0.05);化学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方面:有过科研经历的学生得分高于未参加过大学生科研的学生(均P0.05)。结论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应切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管理和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活习惯与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意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传染病防治知识、防治意识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开展大学生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1 00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2.3%的大学生生活习惯欠佳,传染病知识总答对率为43.5%,77.8%的学生传染病防治意识较为薄弱;生活习惯的好坏与传染病知识水平、防治意识的强弱有关。结论加强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教育的力度,增强学生传染病防治意识,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对防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调查高校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市某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态度与行为问卷调查,一共500人参与该次调查,非医学专业学生共250名,医学专业学生共250名,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传染病防治态度和行为。比较非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专业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传染病防治态度和行为。结果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比,医学专业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正确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比,医学专业学生对传染病防治态度和行为的掌握正确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也是防治传染病的主要力量,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正确防治传染病的知识,增强其防治传染病的意识,从而纠正其不合理的卫生习惯及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住院疾病构成情况,为大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9),对山东大学2002年3月-2005年12月大学生住院疾病构成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住院疾病主要为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外伤和五官科疾病,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全部住院疾病的22.08%,17.06%和12.84%;因伤害住院的学生所占比例也较高。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在预防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加强对伤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focuses on estimating knowledge of zoonose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with an aim of understanding critical gaps in medical education with respect to zoonoses. A semi-structured tool for knowledge assessment, having nine principal domains of knowledge and five domains of practice,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Using this tool, cross-sectional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364 medical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and knowledge score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pre-defined guidelines. Out of the 364 respondents, only 10 defined zoonoses accurately (2.8%). Only 33.7% of the respondents in the public college (62 out of 184) and 3.3% in the private college (6 out of 180) could correctly name three common parasitic zoonoses in India. Only 5.5% of respondents (20 out of 361) were able to identify rabies as a disease transmitted by animals other than dogs. Knowledge on all emerging and new infectious diseases was poor. The average knowledge score was 64% in the public medical college and 41.4% in the private medical college. These poor scores imply that, on average, a student knows only 40-60% of what is needed to diagnose, treat and report zoonotic diseases effectively. Considering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current medical curriculum needs to be revised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existing zoonoses and also include emerging disea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索中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中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文献,并运用R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共21项研究23 564人纳入分析。大学生总健康素养水平为12.08%(95% CI:7.44~17.65),健康知识与观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依次为25.69%(95% CI:19.49~31.89)、9.96%(95% CI:6.82~13.62)、52.20%(95% CI:43.72~60.67)。科学健康观、安全与急救、慢性病预防、传染病预防、基本医疗素养水平依次为70.96%(95% CI:63.53~78.39)、48.20%(95% CI:38.48~57.92)、5.24%(95% CI:2.09~13.13)、31.30%(95% CI:21.88~40.72)、27.33%(95% CI:18.40~36.26)。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文科生,文科生高于理工科生;生源地为城镇者的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高于生源地为农村者。结论 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疫情期间徐州市部分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防控的认知、态度、行为(简称知信行,KAP)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疫情防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徐州市四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大学生对COVID-19的知信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参与调查的2 842名大学生新冠肺炎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1.85%,高认知占比为70.8%,87.7%的大学生呈积极态度,97.2%在疫情期间采取良好防护行为。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以及对疫情的关注程度是徐州市大学生对COVID-19认知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年级、专业、疫情期间居住地、以往是否关注过传染病防控、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传染病防治的宣传、疫情期间健康情况、对疫情的关注程度、认知情况是徐州市大学生对COVID-19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年级、有无亲属从事医学相关工作、以往是否关注过传染病防控、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传染病防治的宣传、疫情期间健康情况、对疫情的关注程度、认知情况、态度情况是徐州市大学生对COVID-19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 842名大学生在 COVID-19 的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方面存在差异,高校应当采取多策略的健康教育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不断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本科院校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状况的调查,为在校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及中北大学共1 479名在校生,以匿名自填问卷形式进行食品安全KAP问卷调查,其中食品安全知识11题、食品安全态度15题和食品安全行为12题。采用χ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学生总体食品安全知识平均为(7.94±2.59)分,医科院校的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8.38±2.66)分,较非医学生(7.75±2.55)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1,P<0.05)。接受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的学生平均得分比未接受者平均得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5±2.82)vs(7.65±2.45),t=8.477,P<0.05]。大学生最希望获得食品安全知识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8、30.27、42.39,P均<0.05);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37.03、58.69,P均<0.05);《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大学生购物帮助的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8、91.25、53.64,P均<0.05);具有较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经常在食堂就餐的学生占71.53%,经常选择的就餐地点的比较,不同性别、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2、40.66,P均<0.05);不同学校间学生对日常消费时对营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的关注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5,P<0.05);对食堂工作人员卫生关注度的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4、42.08、67.89,P均<0.05)。72.62%的学生在购买食品时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结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宣传形式使大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小学生自救互救和健康知识行为情况,为今后进一步针对性健康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对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泸州市泸县、凉山州越西县等3县小学四至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667人,健康行为方面,49.3%的学生从不喝生水,74.6%的学生饭前洗手,44.5%的学生洗手方式正确;健康知识方面,呼吸道传染病知识知晓率为4.1%,消化道传染病知识知晓率为12.5%,急救电话知晓率为16.2%;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方面,地震室外安全做法知晓率为38.0%,地震室内安全做法知晓率为32.5%,洪水逃生技巧知晓率为24.6%。结论 四川省小学生对自然灾害自救互救及健康知识行为存在问题,应该加强小学生健康素养和自救互救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应对灾害能力,减少灾害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H7N9病毒感染性疾病防制知识知晓和自我防控意识情况,为在高校开展防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师范大学5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有390人(占76.9%)听说过H7N9病毒;只有35.9%知晓H7N9病毒感染性疾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认为自己有可能被感染的仅占19.7%;认为花很多精力才能找到H7N9病毒感染性疾病信息的占12.3%。结论大学生对H7N9病毒感染性疾病还不够了解,且认识不充分,应加强健康教育,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就餐现状,预防传染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生命安全。[方法]选取某高校2004-2007级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问卷式调查。[结果]大学生一周内校内食堂就餐占就餐次数47.59%,校外就餐占一周内就餐次数52.41%。大学生外出就餐现象普遍。[结论]大学生校外就餐存在较大的卫生安全隐患。学校应高度重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