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皮素抗血清对低氧缺血脑损伤新生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内皮素抗血清对低氧缺血脑损伤新生鼠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硫代巴比妥法及氨基酸自动分析法观察:(1)正常鼠(n=7)及低氧缺血新生鼠(n=8)不同脑组织内皮素(ET)的变化。(2)低氧缺血后不同时间(即刻、60及120min,n分别为9,8,8)新生鼠脑内ET的变化及与脑水肿的关系。(3)低氧缺血新生鼠(n=11)脑内ET、丙二醛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及应用ET抗血清(n=1  相似文献   

2.
缺氧缺血对新生大鼠脑皮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损伤时,是否存在细胞死亡的另一种形式—凋亡(apoptosisApo),选用48只健康新生7天的SD大鼠,建立HIE标准化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缺血后1、4、18、24、40、72h、7天组。应用HE染色、电镜、组织切片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等手段,观察和比较各组实验侧脑皮质细胞的凋亡形态、特点和密度。结果光镜和电镜下可见细胞皱缩、核碎裂、Apo小体;原位标记显示实验侧皮质、海马回、丘脑均有末端标记阳性的细胞,证实HIE中的Apo现象。8组皮质区阳性细胞数/mm2F=109.21P<0.001。两两比较结果:各级之间P<0.001。说明缺氧缺血可引起脑细胞凋亡,其强度与细胞凋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中在皮质区18h点标记细胞最明显,Apo出现早于坏死,在缺氧缺血脑损伤的早期。提示机体在遭遇病理因素时,首先启动自身内部机制,让部分细胞主动性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细胞的发育、成熟、分化及存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外周给予NGF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由于血脑屏障的阻碍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本研究旨在探讨NGF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否存在保护作用,为其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ong JG  Jin ZY  Xu CH  Chi Y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90-390
目前,雌激素中的活性成分雌二醇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已被肯定,但尚未见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有关的研究报道。本实验将雌激素用于HIE动物模型上,并与目前公认的对HIE有效的药物丹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
地塞米松对脑缺氧缺血新生大鼠bcl-x及bax 基因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预处理对缺氧缺血(HI)新生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应用快速竞争性RT-PCR技术,分别对HI、DEX预处理后于HI、缺氧结束后即刻予DEX、DEX加假手术、正常对照5组(每组40只鼠)动物的实验侧大脑组织中bcl-x(bcl-xl和bcl-xs)、bax 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脑HI后bcl-xs  相似文献   

6.
黄晓明 《新生儿科杂志》1999,14(6):260-261,267
目的 研究抗氧化剂(NAC)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末端转移枰介导的原位缺口标记(TUNEL)法,检测并比较在有或无药物保护下脑皮质、海马中神经细胞凋亡的程度。结果 抗氧化剂(NAC)处理显著减少缺氧缺血脑组织中凋亡阳性细胞数。结论 抗氧化剂NAC可有效抑制缺氧缺血脑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氧化张力在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形成机制中可能起重要  相似文献   

7.
8.
为探讨缺氧缺血对脑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的影响及苯巴比安干预效果,本实验将7日龄Wistar大风制成缺氧缺血模型,测定脑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比(RCR),最大呼吸连度(MRR)、ATP合成量,并同时设正常对照组,苯巴比妥干预治疗组。结果显示:缺氧缺血红线粒体RCR、MRR、ATP今成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干预治疗后,RCR、MRR、ATP合成量较缺氧缺血组明显升高。证实,缺氧缺血可损伤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而苯巴比妥对线粒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迟发性细胞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新生动物脑缺氧缺血 (HI)后迟发性细胞死亡是否存在细胞凋亡 ;分析不同检测手段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在建立新生大鼠脑HI损伤标准动物模型基础上,采用脑组织病理学HE染色光镜观察、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标记 (ISEL)及DNA电泳等分别对HI后不同时间点的实验侧脑皮质、海马回中凋亡细胞的形态、特点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光镜、电镜下显示实验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皱缩、染色质凝集并出现凋亡小体,ISEL及DNA电泳证实有裂解DNA存在。且发现脑皮质及海马回凋亡性细胞死亡通常自HI后 6~12h开始,2 4h达高峰。结论 缺氧缺血可引起新生动物脑细胞凋亡。在脑HI迟发性损伤中不仅存在坏死,而且存在着复杂的细胞凋亡过程。不同的检测手段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有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检测 ,才能正确判定凋亡细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病 ,窒息引起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及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重要的死亡原因。目前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研究通过制备半球性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动物模型 ,观察脑内谷氨酸 (Glu)、天门冬氨酸(Asp)及丙二醛 (MDA)的变化 ,探讨山莨菪碱 (6 5 4 2 )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1.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分组 :实验用Wistar新生大鼠 5 3只 ,体重 12~ 2 2g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按Johnston方法改良[1] ,7日龄大鼠清醒状态下 ,行右颈总动脉结扎术 ,室温下放置…  相似文献   

11.
7-硝基吲唑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in XM  Li L  Yang MF  Chen C  Li R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49-50
围生期窒息所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是引起新生儿死亡或其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 ,积极探索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我们应用 7 硝基吲唑 ( 7 NI)治疗HIBD动物模型 ,观察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丙二醛 (MDA)水平及其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旨在对 7 NI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探讨 ,并为临床治疗HIBD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1.材料 :新生 7日龄Wistar大鼠 72只 ,性别不限 ,体重13~ 16g ,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7 NI为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许多研究已证实成年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再生增加,但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再生如何尚不太清楚。本文旨在调查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再生情况。方法:24只7日龄新生鼠分为对照组(n= 8)和缺氧缺血组(n=16),缺氧缺血组于缺氧后24h行MR扫描以证实脑梗塞灶产生。术后或缺氧后第2~6天每日腹腔注射1次BrdU标记新生的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查缺血缺氧后1周和4周时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缺氧缺血后1周或4周时缺血侧脑室管膜下区(SVZ)明显增宽。缺血侧SVZ的BrdU阳性细胞数在缺氧缺血后1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缺血侧(P<0.05),缺氧缺血后4周时较1周时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侧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区(SGZ)的BrdU阳性细胞数在缺氧缺血后1周增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缺氧缺血后4周时较1周时减少,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氧缺血后1周或4周时在皮质和纹状体梗塞坏死灶周围可见散在分布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新生鼠与成鼠类似,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再生增强,提示不成熟脑具有一定自身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3.
常压高浓度氧对正常新生大鼠脑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戈平  姜毅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6):390-391
氧疗是围产期新生儿缺氧性疾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对机体、器官有严重的毒性作用。临床应用的高浓度氧主要有常压高浓度氧 (normobarichyperoxia ,NH)和高压氧 (hyperbaricoxygen ,HBO)两种 ,前者应用更广泛 ,但人们对其中枢神经系统 (CNS)毒性的研究却不如高压氧普遍和深入。为探讨常压高浓度氧对脑神经细胞的影响、以及是否有细胞凋亡的发生 ,我们采用光镜、电镜和DNA电泳法对吸常压高浓度氧的大鼠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 82只 ,体重 12~ 1…  相似文献   

14.
高压氧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雨春  李松 《新生儿科杂志》1996,11(6):264-265,263
49只新生大鼠HIE模型分成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模型制作后48小时及七天处死,观察脑大体改变和脑含水量。结果显示,采用2.3ATA治疗三次有明显减轻脑水肿及脑软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内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载体细胞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缺氧缺血 +对照细胞移植组 (A组 )、缺氧缺血 +BDNF载体细胞移植组 (B组 )和假手术组 (C组 )。A、B组分别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即刻脑内植入不含BDNF的对照细胞和构建的BDNF载体细胞 ,C组于假手术后相应时间注射等量载液 ,48h观察脑含水量及细胞凋亡的变化 ;2 1d测定脑重量 ,并观察脑大体、脑区和神经细胞的损伤状况。 结果(1)脑缺氧缺血后 48h ,左侧大脑含水量A、B组均显著高于C组 ,B组 [(88 4± 1 4) % ]显著低于A组[(89 9± 1 5 ) % ](P <0 0 1) ;细胞凋亡检测表明 ,B组左侧皮层、海马和纹状体细胞凋亡率 [分别为(2 1 4± 4 8) %、(2 4 6± 4 8) %和 (2 7 1± 5 1) % ]均非常显著低于A组 [分别为 (4 4 3± 6 6 ) %、(4 9 6±8 7) %和 (38 9± 6 3) % ](P <0 0 1)。 (2 )缺氧缺血后 2 1d ,A、B组左侧大脑半球明显萎缩 ,其重量均低于C组 ;B组左脑萎缩比A组减轻 15 6 % ,差异有显著性 (F =2 2 148,P <0 0 1)。 (3)缺氧缺血后2 1d ,B组左右侧皮层、海马和纹状体体积比 [分别为 (88± 10 ) %、(79± 12 ) %和 (75± 10 ) % ]显著高于A组 [分别为 (4 5± 8) %、(35± 5  相似文献   

16.
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u CL  Wang XY  Cheng XY  Qiu L  Hu SH  Yang JL  Xu FL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911-915
目的 探讨全身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结扎 7日龄Wistar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后吸入 7 7%氧气 6 0min制成脑缺氧缺血 (HI)模型 ,随机分成低温组(30℃ ,n =18)和常温组 (36℃ ,n =18)给予维持恒定目标温度 10h。在HI后 2 4h ,每组 8只取脑进行匀浆用于半胱天冬酶 2 ,3(caspase 2 ,3)活性测定和Western蛋白印迹检查 ,其余每组 10只在HI后 72h处死 ,取脑进行石蜡包埋 ,冠状切片 10 μm用于活性caspase 3,凋亡诱导因子 (AIF) ,发夹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 (HPP)检测凋亡及相关因子 ,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免疫组化染色用于计算脑梗塞体积和海马CA1神经元丢失 ,HE染色计算脑损伤积分。结果 常温组在HI后 2 4h损伤侧大脑半球caspase 2 ,3的活性 [(2 7 7± 14 7)、(94 9± 5 3 1) pmol/(min·mg蛋白 )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7 6± 0 7)、(12 9± 0 5 ) pmol/(min·mg蛋白 ) ]和低温干预组 [(7 9± 3 4 )、(2 1 1± 18 7)pmol/(min·mg蛋白 ) ],P <0 0 1;而低温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低温组caspase 3的激活受到明显抑制。免疫组化显示常温组活性caspase 3及AIF的阳性细胞数(中位数 14 8 5 ;2 2 /视野 )明显高于低温组 (中位数 4 8 5 ;9/视  相似文献   

17.
缺氧缺血新生鼠脑早期微循环改变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华  孟斌 《小儿急救医学》2002,9(1):14-15,T001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新生鼠脑早期微循环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上,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及脑组织墨汁灌注观察脑组织血管形态和分布,结果:缺氧缺血后即刻脑皮质,髓质,海马微血管数增多,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脑内多部位出血,同时神经元出现水肿,丢失,胶质细胞增生等一系列缺血缺氧改变,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早期存在着脑微循环障碍,在临床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应注意尽早纠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脑组织中氨基酸含量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机制的关系及脑活素的治疗机制,在建立新生大鼠HIE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103例大鼠左侧顶叶脑组织氨基酸含量,并研究脑组织病理改变,同时通过侧脑室及肌肉两种途径给予脑活素(2.5mL·kg~(-1))治疗,每日一次,观察72h。结果显①HIE组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明显增高,P<0.01,以缺氧缺血后48h EAA含量最高;②脑活素治疗组在侧脑室及肌肉注射脑活素治疗48h时,EAA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各HIE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4h及48h存在差异(P<0.01),治疗72h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③侧脑室及肌肉注射脑活素后24h,两组脑组织中EAA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8h后,两组出现差异,P<0.05。结论①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异常升高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②脑活素治疗HIE的机制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脑组织中EAA含量有关。③侧脑室注射脑活素和肌肉注射脑活素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脑组织中氨基酸含量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机制的关系及脑活素的治疗机制,在建立新生大鼠HIE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103例大鼠左侧顶叶脑组织氨基酸含量,并研究脑组织病理改变,同时通过侧脑室及肌肉两种途径给予脑活素(2.5 mL@kg-1)治疗,每日一次,观察72 h.结果显①HIE组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明显增高,P<0.01,以缺氧缺血后48 h EAA含量最高;②脑活素治疗组在侧脑室及肌肉注射脑活素治疗48 h时,EAA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各HIE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4h及48h存在差异(P<0.01),治疗72 h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③侧脑室及肌肉注射脑活素后24 h,两组脑组织中EAA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8 h后,两组出现差异,P<0.05.结论①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异常升高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②脑活素治疗HIE的机制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脑组织中EAA含量有关.③侧脑室注射脑活素和肌肉注射脑活素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1,4,5—三磷酸肌醇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第二信使1,4,5-三磷酸肌醇(IP3)变化,本研究在生后7日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损伤动物模型上采用放射蛋白竞争结合法进行IP3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生后7,8,9日新生大鼠脑额脑皮质,海马及丘脑IP3含量不同,生后7日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额离皮质,海马IP3降低,丘脑IP3升高,动态观察上述变化以缺氧缺血后72小时明显,24小时之内显著,提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