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入住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NRDS患儿66例,随机分为NIPPV组(32例)和NCPAP组(34例),分别于入院0、12、24、72h进行血气分析,比较氧合改善情况、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和预后等。结果治疗开始时(入院0h)两组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72h后PaO2、PaCO2、P/F、a/APO2均有改善(P均<0.05),且NIPPV组改善情况优于NCPA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CO2潴留、腹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IPPV组开奶时间较NCPAP组提前。NIPPV组经鼻通气治疗失败后改为插管行呼吸机通气率明显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较NCPAP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肺部氧合功能,缩短无创辅助通气及氧疗时间,减少了CO2潴留、腹胀的发生率,且开奶时间提前,降低了气管插管呼吸机上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RDS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患儿,随机分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组[SIPPV+容量保证(VG)模式]和NIPPV组,两组患儿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分别于呼吸支持0、12、24、72h记录吸入氧浓度(Fi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气道压(MAP),计算P/F(PaO2/Fi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 NIPPV组21例,SIPPV+VG组23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入院日龄、应用PS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12、24、72hPaO2、FiO2、SaO2、P/F、a/APO2、MAP均较0h显著改善(P<0.001),而两组之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气漏的发生率均低于SIPPV+VG组(P<0.05),肺出血、颅内出血(Ⅱ~Ⅳ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住院费用、上机时间均低于SIPPV+VG组,且氧暴露时间明显缩短(P<0.05)。NIPPV组有2例(9.5%)患儿因病情进一步加重改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患儿住院天数、治愈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作为治疗RDS的首选呼吸支持模式,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通气和氧合,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相比,可以降低VAP和气漏的发生率,降低患儿氧暴露时间,减少上机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N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分别实施NIPPV和NCPAP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氧合指数(OI)、pH值、PaCO2、呼吸支持时间、并发症、成功率、住院病死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实际纳入研究对象62例,其中NIPPV组32例,NCPAP组30例。在无创通气治疗后1 h,NIPPV组OI高于NCPAP组(P<0.05),而pH值和PaCO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PPV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ET)比例低于NCPAP组(P<0.05)。NIPPV组患儿治疗成功率高于NCPAP组(P<0.05),但两组呼吸支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气胸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BPD发生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NCPAP相比,NIPPV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行MVET比例。但尚不能证实NIPPV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住院病死率和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y)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胎龄小于34周RDS早产儿30例设为NIPPV组,并将2009年3月-2010年11月随机抽取的胎龄小于34周RDS早产儿30例作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2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诊断RDSⅢ~Ⅳ级,无严重并发症,均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结果 NIPPV组辅助通气时间较NCPAP组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率NIPPV组明显低于NCPAP组,且病死率及肺气漏无增加.2h时,2组呼吸机工作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h、24h和36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12h、24h和36h时吸氧体积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呼气末正压12h、24h和36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2h时p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2h、24h和36h时pH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h时动脉血氧分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24h和36h均有统计学差异(Pa<0.05).NIPPV组极低体质量儿及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2例,NCPAP组10例,均未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全.结论 与NCPAP比较,NIPPV治疗RDS有较好疗效,且可减少RDS患儿的气管再插管和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 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 2009年2月至 2012年2月收治的 80 例 RDS 早产儿,常规使用 PS 进行替代治疗后,随机分入 BiPAP 通气模式组( BiPAP 组) 和 NCPAP 通气模式组( NCPAP 组) ,每组各 40 例。观察两组工作参数、氧动力学指标、正压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及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 1) 两组通气模式工作参数: 吸入氧浓度( FiO2) 、呼气末正压/呼气相正压( PEEP/EPAP) 均随通气时间延长逐渐降低,0 h( 上机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上机后6 h、12 h、24 h、48 h BiPAP 组 FiO2、PEEP/EPAP 均低于 NCP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或0. 01) 。( 2) 两组均能保持较好的氧分压( PaO2) 、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 P/F) 、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 PaO2/ PAO2) ,且均有上升趋势,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呈降低趋势,两组在0 h 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BiPAP 组上机后 6 h、12 h、24 h、48 h PaO2、P/F、PaO2/ PAO2均明显高于 NCPAP 组( P <0. 05 或 0. 01) ,PaCO2低于 NCPAP 组( P <0. 05) 。( 3) BiPAP 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明显短于 NCPAP 组,治疗成功率高于 NCPAP 组( P <0. 05) 。( 4) 两组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BiPAP 联合 PS 治疗 RDS早产儿的疗效优于 NCPAP,其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随机对照方法,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RDS早产儿,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Bi PAP组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变化、拔管失败率、呼吸机累计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i PAP组33例,CPAP组32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拔管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通气3 h和12 h Bi PAP组P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均高于CPAP组[3 h PO2:(63.5±3.7)mm Hg比(54.8±7.6)mm Hg,3 h Sa O2:(92.6±2.1)%比(88.4±2.2)%],PCO2低于CPAP组[3 h:(45.5±3.9)mm Hg比(55.0±3.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Bi PAP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CPAP组(9.0%比31.2%,12.1%比34.4%,9.0%比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 PAP组呼吸机累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CPAP组[(96.7±19.4)h比(118.5±30.1)h,(35.4±5.7)天比(42.7±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模式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联合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和单纯使用NCPAP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临床疗效.方法 80例NRDS患儿分为2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于生后6h内给予PS(70 ~ 100 mg/kg)联合NCPAP治疗,对照组仅给予NCPAP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表现,记录治疗后2h、12h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治疗成功率、氧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快,治疗后2h、12h动脉血气分析改善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治疗组成功34例(89.5%),无效4例,对照组治疗成功30例(71.4%),无效1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061,P<0.05).(3)两组并发症及氧疗时间比较: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气漏发生率、氧疗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PS联合NCPAP治疗NRDS疗效优于单纯使用NCPAP.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3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1~8 h后低氧血症、呼吸衰竭仍未改善的NRDS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由NCPAP改为NIPPV 1 h与8h后呼吸频率、心率、经皮氧饱和度(SpO2)、吸入氧浓度(FiO2)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气模式改为NIPPV后1h,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FiO2明显降低,SpO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5、4.15、-5.31、5.73,P<0.01).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酸值改善不明显,模式改变前后检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8h乳酸值明显好转,与改用NIPPV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NRDS治疗中,NIPPV疗效优于NCPAP,并能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对比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FNC)与经鼻连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及鼻导管吸氧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差异,探讨HHFNC在治疗儿童毛细支管炎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我院儿童内科收治的需要氧疗但未达到机械通气指征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HFNC组、NCPAP组及鼻导管吸氧组(对照组).各组根据血气结果调节FiO2,以维持PaO2在60~70mmHg(1mmHg=0.133kPa)、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在90%~95%.所有病例在进行氧疗同时均给予抗感染、通畅气道及对症支持治疗.记录比较各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喘息、气促、三凹征、哮鸣音)、供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的PaO2、PaCO2、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HFNC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供氧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CPA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HHFNC 组治疗后PaO2升高、PaCO2降低、呼吸频率减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CPAP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HFNC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结果,减少供氧时间及住院天数;HHFNC作为呼吸支持应用于毛细支气管炎,与NCPAP治疗效果相当,疗效确切,但副损伤相对较少,更有利于患儿的耐受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67例,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SNIPPV组(33例)及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34例).比较2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拔管失败率及并发症的患病率.结果 无创通气3h及12 h血气分析显示,SNIPPV组pa(O2)高于NC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拔管后,SNIPPV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NCPAP组(P均<0.05),呼吸暂停发作频率低于NCPAP组(P=0.000);与NCPAP组比较,SNIPPV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氧疗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NIPPV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N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