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诊断价值,确定G试验的最佳诊断界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行G试验,同时进行血细菌、真菌培养。计算该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G试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G试验的诊断价值。结果共有44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IFI组17例,非IFI组27例,细菌感染12例,培养阴性15例。IFI组(1,3)-β-D葡聚糖含量范围5~3117pg/m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90.60(501.44)pg/ml;非IFI组(1,3)-β-D葡聚糖含量范围5.0~434.3pg/m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5.86(5.62)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P〈0.01)。以15pg/ml作为最佳阳性界值,绘制G试验诊断IFI的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0.697,0.980)。结论G试验对早产儿IFI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高,可用于有真菌感染危险患儿的筛查,对早产儿IFI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β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88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病例组)和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需外科手术的腰椎麻醉患儿(对照组)脑脊液中S-100β蛋白浓度.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重症患儿(15例)和普通患儿(73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S-100β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患儿脑脊液S-100β蛋白浓度分别为(53.89±13.38) pg/ml、(10.48±3.07) pg/ml,病例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3,P<0.01).重症患儿脑脊液S-100β蛋白浓度为(74.01±2.98) pg/ml,明显高于普通患儿[(49.74±10.6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2,P<0.05).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S-100β蛋白浓度为(74.01±2.98) pg/ml,恢复期降至(20.71±2.5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64,P<0.01).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β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患儿脑脊液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87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17例,发生率为5.92%.1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过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14例曾机械通气,13例曾留置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起病最早为生后7 d,最晚为生后51 d.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均明显升高(46 ~ 8 285 pg/ml).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9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2例.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7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8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治愈13例,自动出院3例,1例死亡.结论 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不容忽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浆BG检测可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对24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资料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1月1日 - 2010年12月3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新生儿真菌感染24例,占NICU 同期收治新生儿0.66%(24/3 635).210例同时做血培养和(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送检率5.8%(210/3 635);(1,3)-β-D葡聚糖阳性24例,阳性率11.4%(24/210);血培养阳性8例,阳性率3.8%(8/210),(1,3)-β-D葡聚糖阳性率显著高于血培养阳性率(P < 0.05).病原菌中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克柔念珠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2例,毛霉菌1例,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2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均联合应用三代头孢菌素7 d以上(100.0%),早产儿20例(83.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9例(79.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7例(70.8%).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长期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以早产儿为主,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动态观察更容易早期发现异常.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检测(1,3)-β-D葡聚糖含量,有利于NICU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10例,临床诊断11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剂量由0.1mg.kg-1.d-1开始,后每天或隔天加0.1mg.kg-1,每周复查1,3-β-D葡聚糖,结合临床继续增加至1~3mg.kg-1.d-1。同时每周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是低胎龄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气管插管及长期应用抗生素。临床特征非特异性,各种体液培养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血1,3-β-D葡聚糖检测均>1500pg.L-1。本组治愈17例,有效2例,放弃、死亡各1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NICU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日益增高,应重视其发病高危因素,血1,3-β-D葡聚糖监测非常必要,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早期监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除外先天畸形、感染、代谢性疾病、缺氧缺血性脑病、其他肺部疾病的早产儿,生后2h内取股静脉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浆中IL-6、IL-8水平.按早产儿是否发生RDS分为RDS组和非RDS组.结果 RDS组20例,非RDS组80例,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DS组血浆IL-6和IL-8水平均明显高于非RDS组[IL-6:(2155.3 ±200.3) pg/ml比(51.1±9.2) pg/ml,IL-8:(1625.2±154.2)pg/ml比(61.8±4.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早产儿生后早期测定血浆IL-6和IL-8水平可用来探索早期RDS的发生,对RDS的早期监测和早期防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coupling factor 6,CF6)、细胞色素C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日龄3~28d内的足月新生儿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非败血症组(42例)和败血症组(46例);根据感染严重程度,进一步将非败血症组分为无感染组(20例)、感染致炎症反应组(22例),败血症组分为普通败血症组(31例,无器官功能衰竭)和重症败血症组(15例,有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患儿均在入院后未用抗生素前采集股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入院后血浆CF6、细胞色素C的活性水平,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比较血浆CF6、细胞色素C的变化情况;与传统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非特异性指标(CRP、PCT)进行比较,探讨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对CF6、细胞色素C的活性水平与新生儿危重症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入院时败血症组CF6、细胞色素C水平分别为(109.7±8.9)pg/ml和(44.5±4.9)ng/ml,显著高于非败血症组[(46.3±6.0)pg/ml、(31.8±6.7)ng/ml,P均<0.01];(2)无感染组、感染致炎症反应组、普通败血症组、重症败血症组CF6水平分别为(32.1±8.9)pg/ml、(59.3±7.2)pg/ml、(79.3±5.9)pg/ml、(172.6±6.1)pg/ml;细胞色素C水平分别为(29.3±8.6)ng/ml、(35.4±4.1)ng/ml、(43.1±5.9)ng/ml、(44.5±5.9)ng/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F6、细胞色素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1、0.732,0.739、0.714;(4)血浆CF6、细胞色素C与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r=-0.599,P<0.001;r=-0.337,P<0.01).CF6、细胞色素C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浆CF6、细胞色素C水平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线粒体受损有关.血浆CF6、细胞色素C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浆β-内啡肽(β-EP)在生后7d及日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母无产科合并症的早产儿20例,分别于出生后0h、12h、24h、3d、5d、7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β-EP水平.并对生后3~5d的早产儿分9AM、12PM、3PM三个时间点采血,测定其血浆β-EP水平.结果早产儿在出生后0h、12h、24h、3d、5d、7d的血浆浓度(pg/ml)分别为439.2±217.7、677.3±228.4、426.4±215.8、446.9±206.5、426.5±194.9、328.7±169.1.以出生后12h血浆β-EP浓度最高,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生后24h至生后7d血浆β-EP水平变化不大,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后3~5d的早产儿在9AM、12PM、3PM的血浆β-EP水平(pg/ml)分别为464.6±224.4、413.7±212.0、390.2±201.9,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12hβ-EP水平最高,生后24h降为出生时水平,以后6d变化不大,这种生后12h高水平血浆β-EP可能对调节新生儿疼痛起着重要作用.血浆β-EP浓度在白天有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血浆β-葡聚糖检测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并发IFI的发病情况,评价血液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G试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儿童ICU、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持续发热4~7d以上高危感染患儿进行G试验;每周检测1~2次,直至症状好转,或排除真菌感染,或死亡。G试验采用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阳性定义为血浆BG水平≥10pg/mL。结果①共计130例入选研究。确诊IFI(proven)2例,均为念珠菌血症。临床诊断(probable)20例,拟诊(possible)7例,排除101例;②IFI组住院天数较非IFI组延长(P<0.05),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P<0.05);③IFI组血浆BG水平高于非IFI组(P<0.01)。G试验诊断敏感度81.8%,特异度82.4%,阳性预测值48.6%,阴性预测值95.7%;④72.2%病例G试验阳性结果较培养或影像学阳性结果提前或同时发生。结论儿童高危患者IFI不少见。血液G试验无衡量标准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指导合理治疗干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浆β-葡聚糖检测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发病率持续上升。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并发IFI的发病情况,评价血液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 BG)(G试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儿童ICU、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持续发热4~7 d以上高危感染患儿进行G试验;每周检测1~2次,直至症状好转,或排除真菌感染,或死亡。G试验采用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阳性定义为血浆BG水平≥10 pg/mL。结果:① 共计130例入选研究。确诊IFI(proven)2例,均为念珠菌血症。临床诊断(probable)20例,拟诊(possible)7例,排除101例;② IFI组住院天数较非IFI组延长(P<0.05),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P<0.05);③ IFI组血浆BG水平高于非IFI组(P<0.01)。G试验诊断敏感度81.8%,特异度82.4%,阳性预测值48.6%,阴性预测值95.7%;④72.2% 病例G试验阳性结果较培养或影像学阳性结果提前或同时发生。结论:儿童高危患者IFI不少见。血液G试验无衡量标准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具有早期辅助诊断、指导合理治疗干预的价值。[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905-90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 (CSF)中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 5 0例初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 ,其中化脓性脑膜炎(PM ) 1 8例 ,病毒性脑膜脑炎 (VE) 32例 ,进行了CSF中IL - 6和TNF水平测定 ,并与 1 2例对照组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 PM组患儿CSF中IL - 6和TNF水平 (分别为 746± 499pg/ml和 5 6 5± 371 pg/ml)明显高于VE组 (分别为 1 6 5± 1 76 pg/ml和 75± 73pg/ml)和对照组 (分别 1 0± 1 7pg/ml和 2 1± 2 6pg/ml) (均 P <0 .0 0 1 ) ,VE组CSF中IL - 6和TNF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患儿CSF中IL - 6和TNF水平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未见显著性意义。结论 IL - 6和TNF参与了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 ,CSF中IL - 6和TNF的测定可能对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脑炎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 (CSF)中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 5 0例初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 ,其中化脓性脑膜炎(PM ) 1 8例 ,病毒性脑膜脑炎 (VE) 32例 ,进行了CSF中IL - 6和TNF水平测定 ,并与 1 2例对照组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 PM组患儿CSF中IL - 6和TNF水平 (分别为 746± 499pg/ml和 5 6 5± 371 pg/ml)明显高于VE组 (分别为 1 6 5± 1 76 pg/ml和 75± 73pg/ml)和对照组 (分别 1 0± 1 7pg/ml和 2 1± 2 6pg/ml) (均 P <0 .0 0 1 ) ,VE组CSF中IL - 6和TNF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患儿CSF中IL - 6和TNF水平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未见显著性意义。结论 IL - 6和TNF参与了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 ,CSF中IL - 6和TNF的测定可能对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脑炎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患儿3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6例急性胃肠炎患儿为单纯胃肠炎组,选择同期因外科疾患住院手术治疗需行硬膜外麻醉的患儿40例为对照组,留取血清及脑脊液,检测IL-1β.结果 观察组血清IL-1β为(5.94±1.04) pg/ml,对照组患儿血清IL-1β为(3.62 ±0.82) pg/ml,单纯胃肠炎组患儿血清IL-1β为(4.53±1.16) pg/ml,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脊液IL-1β为(6.52±1.16) pg/ml,对照组脑脊液IL-1β为(4.12±0.92) 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的IL-1β明显上升,临床中检测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IL-1β的变化,对于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了有效的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产儿真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随访情况,为合理诊治及随访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我院早产新生儿病房收治的真菌性脑膜炎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转归和随访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7例真菌性脑膜炎早产儿,患儿胎龄均<32周,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4例.7例患儿感染前全部应用胃肠外营养,接受了三代以上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诊断日龄9 ~ 30天,表现为呼吸暂停、发热、惊厥、反应低下.6例有血常规改变,4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5例血培养为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均敏感,2例为白色念珠菌生物变种,仅对两性霉素B敏感,脑脊液检查均有白细胞数和总蛋白的增高,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5例患儿有明显颅内影像学改变.5例给予氟康唑治疗,2例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疗程21~50天,5例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7例患儿除1例放弃治疗外,余均随访,4例患儿神经发育情况基本正常,头颅影像学正常;其余2例神经发育严重落后的患儿,均于起病2周左右头颅影像学证实形成了脑软化灶或液化区.结论 早产儿真菌性脑膜炎多见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呼吸暂停为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可能与长期接受胃肠外营养和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因素有关,头颅B超是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颅内形成软化灶或液化区可能提示其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产儿白色念珠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沈阳市儿童医院8例NICU确诊为白色念珠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念珠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早产儿,50%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合并不同原发病,4例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6例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8例患儿均曾长时间静脉营养,所有病例均存在长期应用头孢三代以上广谱抗生素,临床表现为嗜睡、喂养不耐受、心动过缓、呼吸暂停、黄疸加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6例白细胞异常,6例C-反应蛋白(CRP)中重度增高,血清1,3-β-D葡萄糖(BG)检测,6例呈阳性改变。8例患儿均接受氟康唑治疗,7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结论早产儿白色念珠菌性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不特异,主要与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胃肠外营养、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关,故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要尽早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骨形成蛋白-7(BMP-7)的水平变化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4例出生胎龄28~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根据BPD诊断标准分为BPD组(n=31)和非BPD组(n=53)。生后第1、7、14天分别采集外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GF-β1和BMP-7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间血浆TGF-β1和BMP-7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01);两组血浆TGF-β1和BMP-7浓度随着时间点变化趋势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BPD组TGF-β1水平在第1天轻度上升,第7天较前下降,第14天明显升高;血浆BMP-7水平在第1天轻度上升,第7天继续上升,第14天较前下降;BPD组患儿在生后各时间点的TGF-β1和BMP-7浓度均高于非BPD组。结论生后早期血浆TGF-β1与BMP-7水平检测有助于早产儿BPD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7.
脑钠肽及氮端脑钠肽对新生儿败血症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心肌损伤时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氮端脑钠肽(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在败血症的不同时期血浆水平的变化及在不同胎龄儿中表达水平的差异,为新生儿败血症心肌损伤提供早期诊断的可靠实验室指标.方法 将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96例,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发病第2、5、10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浆BNP和NT-proBNP的水平,在新生儿败血症并心肌损伤急性期(即入院第5天)将BNP和NT-proBNP血浆水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和肌钙蛋白Ⅰ(troponinI,cTnI)比较,同时分析不同胎龄对血浆脑钠肽和氮端脑钠肽水平的影响.结果 BNP值在入院第5天,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值分别为(215.5±69.6)pmol/L和(119.3±37.4)pmol/L;第2、1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值分别为(58.7±15.7)pmol/L和(61.7±18.1)pmol/L,(95.1±25.3)pmol/L和(74.5±19.3)pmol/L.NT-proBNP在第2、5、10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第5天的升高较明显.NT-proBNP值第5天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分别为(315.5±69.7)pmol/L和(179.3±27.5)pmol/L.入院第5天,BNP值两组分别为(215.5±69.6)pmol/L和(119.3±37.4)pmol/L,NT-proBNP值两组分别为(315.5±69.7)pmol/L和(179.3±27.5)pmol/L,cTnI值两组分别为(1.57±0.39)μg/L和(0.55±0.2)μg/L,CK-M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儿中BNP和NT-proBNP的值以早产儿最高,早产儿BNP值为(159.5±39.6)pmol/L,NT-proBNP值为(238.5±49.7)pmol/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发生心肌损伤时血浆腩钠肽和氮端脑钠肽在败血症急性期明显升高,以早产儿升高最明显,在败血症早期以NT-proBNP的升高较明显,可与肌钙蛋白Ⅰ联合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HIE患儿45例(轻度15例、中度24例、重度6例)为观察组,根据有无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19例)和无心肌损伤(26例)两个亚组.2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CT-1水平.同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轻度、中/重度HIE组血浆 CT-1水平分别为169±20、287±44 pg/mL,均 高于对照组(30±8 pg/mL)(P<0.01),且中/重度HIE组高于轻度HIE组(P<0.01).HIE患儿急性期血浆CT-1水平与血清CK-MB、CTnI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65、0.621,均P<0.01).心肌损伤亚组血浆CT-1水平较非心肌损伤亚组升高(249±35 pg/mL vs 177±26 pg/mL;P<0.01).心肌损伤亚组急性期血浆CT-1水平(249±35 pg/mL)明显高于恢复期(157±19 pg/mL)(P<0.01).结论 检测HIE患儿血浆CT-1水平有助于HIE新生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且有助于判断HIE病情.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浆β-内啡肽(β-EP)在生后7 d及日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母无产科合并症的早产儿20例,分别于出生后0 h、12 h、24 h、3 d、5d、7 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β-EP水平。并对生后3~5d的早产儿分9AM、12PM、3PM三个时间点采血,测定其血浆β-EP水平。结果 早产儿在出生后0 h、12h、24 h、3 d、5 d、7 d的血浆浓度(pg/ml)分别为439.2±217.7、677.3±228.4、426.4±215.8、446.9±206.5、426.5±194.9、328.7±169.1。以出生后12 h血浆β-EP浓度最高,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生后24 h至生后7 d血浆β-EP水平变化不大,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后3-5 d的早产儿在9AM、12PM、3PM的血浆β-EP水平(pg/ml)分别为464.6±224.4、413.7±212.0、390.2±201.9,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12 hβ-EP水平最高,生后24h降为出生时水平,以后6 d变化不大,这种生后12h高水平血浆β-EP可能对调节新生儿疼痛起着重要作用。血浆β-EP浓度在白天有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IL-8水平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白细胞介素 8(IL 8)为缺血 /再灌注时炎症细胞的释放产物 ,并可引起细胞损伤。该研究旨在探讨IL 8是否参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 0例HIE患儿 (HIE组 ,其中轻度HIE 1 8例 ,中度HIE 1 7例 ,重度HIE 1 5例 ;合并感染者 2 9例 ,未合并感染者 2 1例 )、30例正常新生儿 (正常对照组 )及 2 0例患感染性疾病无HIE患儿 (感染组 )血清IL 8水平 ,HIE患儿经治疗后复查血清IL 8。结果 HIE组血清IL 8水平高于对照组 (2 1 .5 2± 9.5 9pg/mlvs 1 4 .4 3± 4 .84 pg/m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重度HIE患儿血清IL 8水平高于轻度HIE组 (2 6 .0 7± 1 3.83pg/mlvs 1 7.5 6± 6 .5 2pg/m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与中度HIE组比较 (2 1 .71± 5 .6 5 pg/m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HIE患儿治疗后IL 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1 4 .5 3± 4 .87pg/mlvs 2 2 .6 0± 7.0 6 pg/m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有感染合并症HIE患儿血清IL 8水平高于无感染合并症患儿及感染组患儿依次为 2 3.79± 1 1 .0 4pg/ml,1 8.38± 6 .0 7pg/ml,1 8.2 2± 8.0 1 pg/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HIE时血清IL 8升高 ,病情越重升高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