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比较改良闭式引流及传统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张力性气胸的效果.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48例张力性气胸新生儿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2组,采用改良闭式引流术者为治疗组,共23例;进行传统闭式引流法治疗者为对照组,共25例.分别对其手术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呼吸机参数下调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伤口大小、并发症等方面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17.85±4.62) min、(50.27±12.35) min、(4.29±1.76) h、(6.74±1.88) d、(1.52±0.93) cm]比较,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短[(13.49±3.58) min],起效时间快[(32.76±7.10) min],呼吸机参数下调时间快[(1.57±0.41) h],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缩短[(4.53±0.92) d],且伤口长度小[(0.69±0.21) cm],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8例.结论 改良闭式引流术是治疗新生儿张力性气胸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进夫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1117-1117,1120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4月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64例,按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31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者33例为治疗组;比较二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率61.30k,治疗组治愈率为87.8%,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FOV是治疗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衰竭有效和安全的一种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997~2000年机械通气463例的气胸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气胸的治疗手段与结果。结果:1997~2000年机械通气新生儿气胸发生率为9.50%,但通过改进防治措施,气胸的发生率已由1997~1998年的12%~13%降至1999~2000年的8%~6%。44例气胸患儿中,左侧气胸4例,右侧气胸38例,双侧气胸2例。气道峰压≥25 cmH2O者气胸发生率显著高于气道峰压<25 cmH2O者(χ2=26.87,P<0.01)。44例气胸患儿治愈41例(93.28%),死亡2例(4.55%),放弃治疗1例。采用大号留置针穿刺闭式引流成功40例(90.91%),治愈39例(88.64%)。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气胸发生率仍较高,宜采用较高的频率、较低的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以防止医源性气胸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气胸,宜早期胸腔穿刺持续负压引流。采用大号静脉穿刺留置针胸腔穿刺引流成功率高,此法操作简便、损伤小、易于重复穿刺。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6)
肺保护性通气的目的是达到和维持适当的肺气体交换,注重各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和尽量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儿呼吸作功,并使患儿处于最舒适状态.新生儿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主要包括尽可能利用患儿的自主呼吸和采用自主或部分辅助通气模式、低容量通气、低压力通气、允许性低氧血症、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脑保护策略等多方面.现对新生儿常见疾病如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持续肺动脉高压、肺出血和早产儿呼吸暂停等机械通气策略及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高频振荡通气联用一氧化氮吸入在新生儿气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7月-2008年10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7例气胸新生儿,均行床边X线胸片,提示肺组织压缩均超过60%,在出现气胸后均接受胸腔闭式引流及机械通气.37例气胸新生儿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HFOV组和HFOV+NO组.HFOV组17例,在出现气胸后机械通气模式选择HFOV治疗;HFOV+NO组20例,在给予HFOV治疗的同时吸入NO,吸入NO水平为(5~15)×10-6.2组在治疗2 h、12 h、24 h 及以后每24 h行血气分析,并详细记录呼吸机参数,计算氧合指数(OI),持续监测NO/NO2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2 h氧合情况持续改善,OI值、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呼吸道压均逐渐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均升高,但HFOV+NO组较HFOV组改善更显著(Pa<0.05).HFOV+NO组上机时间(88.2±19.8) h,使用FiO2≥0.8时间(5.4±3.5) h;HFOV组上机时间(105.8±22.5) h,使用FiO2≥0.8时间(15.7±8.2) h.2组在上机时间、使用高浓度氧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HFOV 联用NO吸入治疗新生儿气胸可迅速改善氧合,纠正低氧血症,缩短高浓度氧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MV)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8例92份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且对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率与胎龄、体重、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率为61.76%,MV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药敏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甚至第3代头孢菌素多不敏感。结论感染率与出生体重和MV持续时间有关,与胎龄无关;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耐药率高.应积极防冶. 相似文献
7.
刘勇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93-94
目的了解影响新生儿呼吸性碱中毒(呼碱)的发生因素并探讨解决方法。方法通过比较47例不同年份、孕周、体质量、肺部疾病、转归、上机时间新生儿呼碱发生率;呼碱和非呼碱时呼吸机参数,以发现影响呼碱发生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孕周、原发病、通气方式之间,呼碱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呼碱组与非吸碱组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时间(TI)有显著差异。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I延长、PEEP提高和原发病是影响呼碱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正确调节呼吸机参数并考虑不同疾病的性质,可减少呼碱发生。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机械通气临床应用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建幸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8):1362-1364
机械通气的应用挽救了许多新生儿的生命。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进行机械通气时,宜选用压力控制的通气方式或纯压力控制型的婴儿专用型呼吸机。高频振荡通气方式对各种新生儿疾病临床疗效良好。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参数设置应以患儿的胎龄和体质量为基本参照。在新生儿中应用持续呼吸道正压/呼气末正压(CPAP/PEEP)及其他可能对新生儿有关脏器损害问题应予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9.
例1,男,因皮肤发绀,肌张力差40 min入院。胎龄41+3周,胎膜早破,出生体质量3400 g,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经清理呼吸道、吸氧,5 min评分8分,40 min后转入儿科。查体:体温36℃,脉搏128次/min,呼吸60次/min,面部及全身皮肤发绀,哭声反应可,前囟平软,呼气性呻吟,鼻扇,胸骨上窝凹陷,双肺呼吸音弱,心率128次/min,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脾不大,肌张力差。入院诊断:呼吸困难原因待查1.吸入性肺炎;2.新生儿窒息。予综合治疗,经监护仪皮测Sa(O2)73%,立即吸氧,20 min后发绀渐缓解,Sa(O2)80%~90%,呼吸困难减轻,肌张力恢复正常。但哭闹时发绀明显,血…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18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985~2003年我科经尸检证实深部真菌感染的曾行机械通气的18例新生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8例新生儿中,曲霉菌感染8例,白色念珠菌感染6例,毛霉菌4例。肺部真菌感染12例,肝脏真菌感染4例,脑部、胃肠道真菌感染各2例。其中2例同时存在肺部和肝脏真菌感染。结论机械通气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不容忽视,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早期诊断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新生儿机械通气后远期肺功能随访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了解新生儿机械通气对远期肺功能及反复呼吸道疾病影响。方法 新生儿期用呼吸机治疗16例患儿 ,8年后对其进行随访 ,并作肺功能检测。结果 5 0 %患儿有反复呼吸道疾病症状 ,75 %患儿肺功能异常 ,其中残气量 /肺总量 (RV/TLC)为 5 6 .2 5 %、肺活量 2 5 %时最大呼气流量 (Vmax 2 5 )为 4 3.7%、特殊呼吸道阻力 (sRaw)及特殊呼吸道传导 (sGaw)均为 5 0 %。吸气峰压 (PIP) >2 5cmH2 O组用力肺活量中期平均呼气流速 (FEF 2 5 %~ 75 % )及 5 0 %用力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 (Vmax 5 0 )低于PIP <2 5cmH2 O组。呼气末正压 (PEEP)≤ 4cmH2 O组sRaw >4cmH2 O组。结论 新生儿机械通气可影响远期肺功能。较高PIP或过低PEEP可引起肺损伤 ,从而引起呼吸道阻力增加 ,呼吸道高反应。而儿童期反复呼吸道疾病可能与肺损伤后支气管反应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辅治双侧气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婴,男,20分钟。第一胎第一产,41+3周,因羊水过少、Ⅲ°混浊难产出生。出生时皮肤粪染,1分钟Apgar评分3分,予气管插管,吸出粘稠胎粪约1ml,基本吸净后予复苏囊正压呼吸及系列复苏,5分钟,Apgar评分6分,继续复苏囊正压通气15分钟,肤色无改善,转入NICU。体检:体温32℃,心率120次/分,呼吸 30次/分,体重2700g。皮肤发绀,胸廓饱满,左肺叩诊过清音,无呼吸音。右肺 闻及粗湿罗音。心音遥远,低钝。查动脉血 气分析:pH 6.826,PCO2 12.88kPa,PO2 3.11kPa,HCO3-17.2mmol/L,BE-30.9mmol/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发生的病因、诊断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98例新生儿气胸的病因、诊治手段及预后.结果 98例气胸患儿中,足月儿71例,早产儿27例;自发性气胸10例,非自发性气胸88例,分别给予原发病治疗、胸腔穿刺排气、胸腔闭式引流及机械通气等救治措施后,治愈88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 新生儿气胸与剖宫产、窒息复苏时正压通气过度、胎粪吸入、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有关,绝大部分继发于肺部疾病.预防早产和窒息,避免错误的气道加压,可减少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应用不同吸痰方式对通气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对照组使用普通开放式吸痰方法,各组均为4~6h进行一次吸痰操作。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相关生命体征变化,并对观察组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2.3±9.4)h比(75.3±13.9)h,P<0.05],VAP和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8%比45.0%,16.7%比37.5%,P<0.05]。血压波动及经皮氧饱和度(TcSPO2)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1.2±8.1)mmHg比(19.3±7.6)mmHg,(10.4±9.5)%比(16.7±10.4)%,P<0.05]。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后动脉血气PCO2较吸痰前升高[(45.3±15.4)mmHg比(36.5±19.7)mmHg,P<0.05],而pH、PO2、HCO-3、BE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开放式吸痰相比,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持续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减少血压和TcSPO2波动,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通气在治疗早产儿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产前及新生儿期护理技术和治疗策略的改进,早产儿生存率逐年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也在持续增加,严重影响早产儿的预后.近年新生儿学者在非侵袭性呼吸支持技术对减轻肺损伤、降低早产儿并发症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就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中的作用及肺保护策略在降低早产儿肺损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俯卧位对机械通气新生儿氧合和肺力学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20例,采取交叉设计的方法随机分为仰卧位-俯卧位组和俯卧位-仰卧位组,每组10例.分别采取仰卧位→俯卧位各3h和俯卧位→仰卧位各3h,共6h,记录并分析患儿呼吸机参数、动脉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膈症围手术期机械通气策略,以期减少并发症,改善肺功能,提高存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3月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重症先天性膈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机械通气策略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2例)为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患儿,使用常频呼吸机和高PIP、低PEEP,维持PaCO2在30~35 mm Hg(1 mm Hg =0.133 kPa);B组(16例)为2006年至2009年收治的患儿,使用常频呼吸机和较高PEEP(6cm H2O,1 cm H2O=0.098 kPa),当PIP高于25cm H2O,导管前SaO2> 85%时,改用高频震荡通气,并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策略.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及肺功能随访结果.结果 A组12例,9例出现复张性肺水肿,3例气胸,死亡2例.B组16例,3例出现复张性肺水肿,无气胸发生,1例死亡.A组术后复张性肺水肿发生例数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功能随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重症膈疝术后通过机械通气策略的改变,可以减少患儿术后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但对肺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慢性肺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慢性肺疾病发生前后的机械通气方法。方法 对24例新生儿慢性肺疾病(CLD)在确诊前后均进行以保护性肺通气为策略的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慢性肺疾病新生儿共24例,死亡2例,病死率8.3%,好转出院1例(4,2%),其余21例痊愈出院(87.5%);确诊CLD后有9例患儿仍需要应用呼吸杌辅助通气,7例痊愈出院;8例曾应用激素治疗,但有3例因出现副作用而停药。结论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是新生儿慢性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选用鼻塞间歇指令通气或鼻塞持续气道正压作为撤机方式,可提高治疗效果;CLD发生后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的应用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