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例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采用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在常规动脉溶栓开始前,将微导管通过血栓,经穿刺部位抽取股动脉血20 ml,经微导管于2 min内将其注入闭塞远端血管内,然后进行常规动脉溶栓操作.常规动脉溶栓与动脉血灌注每30 min交替1次.结果 溶栓术中动脉血转流1~5次,平均3次,每例患者转流操作所用时间平均为(8.0±3.2)min.6例患者动脉溶栓均再通,1例术后出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90 d,生活状态优4例、良2例.结论 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不干扰常规溶栓操作,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可能对保护缺血脑组织具有一定作用,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中可予应用. 相似文献
2.
静脉溶栓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中,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并列作为使血管再通的有效措施。但对高龄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副作用研究较少。笔者对经治的8例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尿激酶(UK)治疗的效果、副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联合导管碎栓和切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联合导管碎栓和切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肺动脉导管碎栓和静脉溶栓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9例中4例加用了Straub Rotarex导管血栓旋切术。结果19例共行21次治疗。18例经介入治疗后胸闷、紫绀症状均明显改善,肺动脉中央分支血流恢复通畅,血氧饱和度由术前平均86%(74%~96%)上升到治疗后的平均97%(94%~100%)。肺动脉压力从术前的(334-5)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的(254-5)mmHg(t=13.2,P〈0.01)。l例双侧肺动脉主干大块血栓栓塞的患者,介入治疗无效,后经胸外科手术取栓未能成功,患者死亡。4例成功地采用了Straub Rotarex旋切治疗肺动脉血栓,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导管碎栓和血栓旋切等介入技术联合静脉溶栓抗凝治疗,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在高海拔地区使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呃生分析了1989 ̄1996年6月间在我院心内科和急诊科接受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的73例,AMI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结果显示:溶栓后再灌注率为49.3%,再灌注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血管未再通者,说明UK对高原地区的AMI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黏附分子表达与溶栓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抗黏附分子抗体治疗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探讨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 将 85只血栓栓塞性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随机分成A、B两组。再将每组随机分成 3个亚组。A组研究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 (intercellularadhensionmolecule 1,ICAM 1)表达的动态变化。B组通过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体重下降、MRI上长T2 病变体积变化及缺血脑组织内ICAM 1和ICAM 1配体 (Mac 1)表达情况 ,比较尿激酶联合抗ICAM 1抗体治疗 (简称联合溶栓治疗 )与单纯尿激酶治疗 (简称单纯溶栓治疗 )的疗效。结果 缺血 30min ,再灌注 2 4h ,ICAM 1表达开始增加。ICAM 1表达到达高峰的缺血时间为 3h。每个缺血时间点内 ,ICAM 1表达到达高峰的再灌注时间是 48h。缺血 1h ,单纯溶栓治疗可减轻缺血脑组织内ICAM 1表达 (阳性血管数为 84± 16比 178± 35 ,P <0 0 5 )。而缺血 6h ,单纯溶栓治疗则增加ICAM 1表达 (阳性血管数为 490± 74比 32 8± 46 ,P <0 0 1)。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 ,联合溶栓治疗组大鼠缺血 6h后 ,MRI上长T2 体积缩小 [(2 6 0± 2 5 ) %比 (38 6± 3 5 ) % ,P <0 0 5 ],体重下降 [(12 2±1 3) %比 (18 2± 1 5 ) % ,P <0 0 5 ]、ICAM 1(阳性血管 相似文献
6.
7.
应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5例.根据临床指标判定血管再通率为100%,所用溶栓剂均为日本绿十字生产的尿激酶.溶栓后发生脑出血并发症1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疗效、价值和方法。方法:6例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其中1例腹主动脉肾动脉平面以广泛栓塞者,采用肱动脉置管。首先有确血栓部位与范围,用导丝或/与导管开辟血栓性“隧道”,充分抽吸血栓物与变性坏死血液后,采用微量泵注入国产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50ml/3-4h。结果:腹主动脉广泛血栓1例,股浅动脉和Go动脉各2例,外伤性腋动脉1例,除后者外溶通率达100%,平均溶通时间21.4h。结论: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疗效可靠,方便快捷,是治疗闭塞性血管疾患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1 3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 ,后在监护下经患者足背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持续溶栓治疗 ,尿激酶 (UK)用量 90 0万U~ 1 60 0万U。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 :患者无症状 ,下肢造影示深静脉通畅 ;显效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下肢造影示深静脉回流畅 ,但壁不光滑 ,血管内径 >70 % ;有效 :症状有所缓解 ,造影示血栓残留 ,血管内径 <70 % ;无效 :症状及下肢造影均无改善。结果 1 3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 ,无移位。其中 :痊愈 2例 ,显效 9例 ,有效 2例 ,无效 0例 ,溶栓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患肢浅静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行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随访1年,观察远期无事件生存率。方法将确诊的106例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51)予以尿激酶20 000 U/kg静脉滴注。溶栓结束后,开始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并重叠口服华法林,尔后单纯应用华法林,直至INR达到2~3。B组(n=55)只用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抗凝,用法同A组。观察疗效并随访1年,观察主要终点事件(再发肺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发生率。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51例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46例有效(90.2%),有1例(1.9%)患者发生脑出血;B组55例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37例有效(67.3%),无严重出血发生。随访1年时,A组有4例(13.7%)发生主要终点事件,B组有6例(14.5%)发生主要终点事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次大面积肺栓塞症患者安全、有效,但与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相比,其并不能改善1年后的无事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与静脉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PTCA)/支架植入术(STENTIN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 31例AMI患者随机分入静脉溶栓后即刻PTCA/STENTING组15例(A组)与直接PTCA/STENTING组16例(B组).入院后均即刻给予水溶性阿司匹林、抵克力得及肝素钠等常规术前处理.A组静脉溶栓治疗为天普洛欣150万U 12例,思凯通150万U 3例,开始溶栓时间为发病后(3.5±1.2) h,90~120 min后开始介入治疗;B组入院后(1.2±0.3) h方开始介入治疗. A、B两组均于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用χ2或t检验方法对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1)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特点如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心肌梗死部位、相关梗塞动脉(IRA)、植入支架数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可比.(2)首次造影IRA再通率A组溶栓治疗显著高于B组的自发性再通(P<0.05),A、B两组介入治疗后(为100%达TIMI 3级血流)显著高于A组介入治疗前的溶栓治疗(为66.7%达TIMI 2~3级血流,P<0.01);两组 PTCA/STENTING成功率分别为100%/93.3%与100%/93.8%.(3)心肌酶学峰值(CK/CK-MB)出现时间、出血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再发心肌缺血(心绞痛)事件、3月内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比率、6月内再狭窄率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虽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例数少有关);A组1例因思凯通溶栓后血小板活化致心源性休克而补救性PTCA失败,于术中死亡,B组1例于1月后猝死,两组间1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静脉溶栓后即刻PTCA/STENTING较直接PTCA/STENTING能使更多病人迅速恢复前向血流,有利于心功能的快速恢复,直接PTCA/STENTING存在明显的IRA开通时间延迟;(2)溶栓后出现溶栓剂致血小板活化而使病情加重者,可能不宜过早作补救性PTCA/STENTING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的腔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急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所致的脑缺血性中风病例经超选择性插管腔内溶栓治疗后,在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血管再通方面的治疗结果。材料与方法:本组22例,平均58岁;起病至溶栓时间不超过6小时者18例,超过6小时者4例;尿激酶用量在25~150万单位之间,溶栓用时为45~210分钟。采用微导管技术在靶血管闭塞点或靶血管起始点进行治疗。结果: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恢复率为100%(22/22),所闭塞的血管影像学再通率为73.7%(16/22)。结论:急性脑缺血性中风的预后与其时间生物学密切相关,影像学再通表现较临床体征恢复具有一定滞后性。急诊腔内溶栓术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接与静脉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 ( PTCA) /支架植入术 ( STENTING)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近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 31例 AMI患者随机分入静脉溶栓后即刻 PTCA/ STENTING组 1 5例 ( A组 )与直接 PT-CA/ STENTING组 1 6例 ( B组 )。入院后均即刻给予水溶性阿司匹林、抵克力得及肝素钠等常规术前处理。A组静脉溶栓治疗为天普洛欣 1 5 0万 U1 2例 ,思凯通 1 5 0万 U3例 ,开始溶栓时间为发病后( 3.5± 1 .2 ) h,90~ 1 2 0 min后开始介入治疗 ;B组入院后 ( 1 .2± 0 .3) h方开始介入治疗。 A、B两组均于 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用χ2 或 t检验方法对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 1 )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特点如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心肌梗死部位、相关梗塞动脉( IRA)、植入支架数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 ,两组可比。 ( 2 )首次造影 IRA再通率 A组溶栓治疗显著高于 B组的自发性再通 ( P<0 .0 5 )A、B两组介入治疗后 (为 1 0 0 %达 TIMI3级血流 )显著高于 A组介入治疗前的溶栓治疗 (为 66.7%达TIMI 2~ 3级血流 ,P <0 .0 1 ) ;两组 PTCA/STENTING成功率分别为 1 0 0 % /93.3%与 1 0 0 % /93.8%。 ( 3)心肌酶学峰值 ( CK/CK- MB)出 相似文献
17.
2008
磁共振多模式快速成像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八例 [其它论文]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
2.0.TX;2-J.aspx'>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其它论文]
2000
Extending the time window for thrombolysis:evidence from acute stroke trials
2005
The evolving role of acute stroke imaging in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patient selection and outcomes assessment
2005
Schellinger PD.Thomalla G.Fiehler J
MRI-basod and CTbased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stroke within and beyond established time windows:an analysis of 1210 patients [其它论文]
2007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5
Thomalla G.Schwark C.Sobesky J
Outeome and symptomatic bleeding complication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6 hours in MRI-selected stroke patients:comparison of a german multicenter study with the pooled data of ATLANTIS,ECASS and NINDS rt-PA trials [其它论文]
2006
Warach S.Dashe JF.Edelman RR
Clinical outcome in iachemic stroke predicted by early diffusion-weighted and per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 preliminary analysis
1996
Barber PA.Darby DG.Desmond PM
Prediction of stroke outcome with echoplanar perfusion-and diffusion-weighted MRL
1998
薛静.高培毅.林燕
MR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价值 [其它论文]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
Donnan GA.Howells DW.Markus R
Can the time window for administration of thrombolyties in stroke be increased?
2003
18.
目的:探讨MRI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价值.方法:83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在MRI指导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狭窄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BI评分)及功能恢复评分(mR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3例患者治疗后颅内动脉狭窄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溶栓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在12h内不同时间段(≤4.5h和>4.5h)的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指导的中青年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4.5h和4.5~12.0h脑梗死患者在MRI界定下具有相同的组织窗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确而及时的MRI评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近1年来我循环内科住院病人中选取38例4-6 h就诊,应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在32-73岁,平均52.5岁。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总再通率63.2%,4 h内溶栓再通率为71.4%,4-6 h再通率为40%,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为75%,全部病例未发生大出血及死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