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靶向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Tao K  Chen D  Wang G  Bai Z  Lu X  Tian Y  Wu Z  Hu F  Nie X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4):205-207,I013
目的 探讨阿霉素磁性微球联合外磁场的靶向疗法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对进展期胃癌的辅助性化疗作用。方法:(1)选择130只大鼠检测阿霉素磁性微球靶向给药后动物体内靶区组织药物浓度。(2)采取人胃液20 ̄100ml,检测阿霉素磁性微球在人类胃液中的稳定性。(3)将此微球靶向应用于55例进展胃癌患者术前辅助化疗以观察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疗效。结果 靶向给药2小时后动物体内靶区组织药物浓度即达峰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对裸鼠移植性肝癌的作用效果.方法 建立Bel-7402裸鼠人肝癌模型,当肿瘤体积长至20~30mm3时,将其随机分成5组:生理盐水组(NS组)、表阿霉素组(EPI组)、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组(EPI-PBCA-NPS组)、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组(EPI-PBCA-MNPS组)、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组加磁场组(EPI-PBCA-MNPS+MF组),每组10只,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各组按照0.002mg/g体质量或相当于40 μg/只的表阿霉素静脉注射给药,治疗2周后处死裸鼠,准确测量肿瘤大小并称重,计算瘤体积抑制率及瘤重抑制率,所有肿瘤均编号病理切片,比较治疗前后各组肿瘤细胞坏死的程度.结果 治疗后肿瘤体积抑制率、瘤重抑制率除EPI-PBCA-NPS组与EPI-PBCA-MNP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PI-PBCA-MNP+MF组(94.26%、80.82%)显著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切片显示,EPI-PBCA-MNP+MF组肿瘤细胞坏死程度最重.结论 EPI-PBCA-MNPS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对裸鼠人肝癌模型有显著抑瘤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pirubi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magnetic nanoparticles (EPI-PBCA-MNPS) on the transplanted hepatoma in nude mice.Methods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Bel-7402 nude mice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and divided into 5 groups with each of 10 once gross tumor volume was up to 20-30 mm3:normal saline group (NS),epirubicin group (EPI),epirubi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group (EPI-PBCA-NPS),epirubi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magnetic nanoparticles group (EPI-PBCA-MNPS) and epirubi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magnetic nanoparticles+magnetic field group(EPI-PBCA-MNPS+MF).Except for NS group, the dosage of epirubicin was 0.002 mg/g body weight or 40 μg 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After two-weeks therapy,all nude mice models were executed and the tumor volume and weight were measured so as to calculate the volume inhibition ratio and the weight inhibition ratio.Every tumor specimen was made into pathological section and labelled with serial number for comparing neorobiosis degree in different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among the other groups (P<0.05) in the volume inhibition ratio and the weight inhibition ratio after therapy except for EPI-PBCA-NPS and EPI-PBCA-MNPS group (P>0.05).The two ratios in the EPI-PBCA-MNP+MF group (94.26%,80.82%)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s (P<0.01).The pathological sections demonstrated the most severe tumour neorobiosis in the EPI-PBCA-MNP+MF group.Conclusion With the additional magnetic field,EPI-PBCA-MNPS has significant anticancer effect on human hepatoma nude mice models due to its favourable magnetic targeting.  相似文献   

3.
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靶向治疗鼠种植性胃肿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联合外磁场体内外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方法 Wistar大白鼠32只,用MT法检测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对Walker-256细胞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剂量;观察其体仙靶向治疗敏感细胞鼠种植性胃肿瘤的疗效。结果 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与游离阿霉素体外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相似,联合外磁场后其抑制率作用明显增强。靶向组对种植瘤的抑制率达82.52%,荷瘤动物生成时间明显延长,延长率达2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包裹阿霉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脂质体于体外靶向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利用体外细胞毒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VEGF阿霉素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连有VEGF的阿霉素脂质体可与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结合,结合率可达非特异性脂质体的2倍。载药的VEGF脂质体可特异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48h细胞毒试验连有VEGF的阿霉素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优于无VEGF的阿霉素脂质体(P<0.05),而对非靶细胞(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杀伤作用两者相近。0.5h预处理试验表明缩短药物与细胞接触时间后,VEGF阿霉素脂质体仍保持较强的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结论VEGF脂质体可特异性的识别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并作为良好载体将阿霉素带入细胞,实现其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键合表阿霉素纳米胶束(EPI-NPs)在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肝内的分布及药效.方法 制备具有靶向控释作用的EPI-NPs,Walker-256细胞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通过肝动脉灌注给药(EPI含量均为2 mg/kg),利用组织荧光和匀浆荧光技术对比分析EPI-NPs和表阿霉素(EPI)在肝内的分布特点,并作药效对比.结果 EPI-NPs组肿瘤组织的EPI荧光强度高于肝组织(P<0.05),而EPI组则表现为平均分布;EPI-NPs组在肿瘤及肝内的EPI荧光强度均高于EPI组(P<0.05).EPI-NPs组大鼠肝移植瘤的体积抑瘤率及质量抑瘤率分别为72.96%和68.19%,EPI组的体积抑瘤率及质量抑瘤率分别为39.16%和35.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NPs组生存率高于EPI组(P<0.05).结论 EPI-NPs具有良好的肿瘤组织靶向性和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科于 1 998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磁性抗癌药物——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 ( ADM- MAM)经胃肠道给药联合外磁场靶向定位治疗进展期胃癌 5 5例 ,效果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5 5例中 ,男 35例、女 2 0例 ,年龄 1 8~ 74岁 ,平均 ( 4 8± 1 2 )岁。所有病例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 ,经内窥镜、钡餐、胃 MRI等辅助检查评估临床分期。其中贲门癌 6例 ,胃窦癌 33例 ,胃体癌 1 2例 ,全胃癌 4例 ;Borrmann 型 7例 , 型 1 3例 , 型2 6例 , 型 9例。1 .2 治疗方法  首次治疗时 ,先于病人上…  相似文献   

7.
微波辐射联合阿霉素脂质体抗兔VX2肿瘤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微波辐射联合阿霉素脂质体对兔VX2肝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肝脏已成功接种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为肝动脉注入阿霉素碘化油乳剂;B组为注入阿霉素脂质体碘化油乳剂;C组微波辐射联合栓塞阿霉素碘化油乳剂;D组微波辐射联合栓塞阿霉素脂质体碘化油乳剂;4组实验动物于介入术前1d、术后14d行CT肝脏扫描,测量肿瘤大小;术前1d、术后1d、7d行肝功能检查,在微波辐射前、辐射中、辐射后30min、1h测量呼吸频率、心率和体温。术后15d处死动物,全部实验动物均取肿瘤组织及周围组织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前1d各组动物肿瘤体积、肝功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4d平均肿瘤体积A组为(6.02士1.21)cm^3,B组为(5.74±1.43)cm^3,C组为(3.26±0.37)cm^3,D组为(1.89±0.14)cm^3。各组肝功能检测无明显差异;微波辐射后兔的生命体征稳定,病理学检查组织坏死程度为D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经动脉途径应用阿霉素脂质体联合微波辐射抗兔VX2肝肿瘤效果明显,认为微波有助于提高阿霉素脂质体的抗肿瘤效果,联合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移植性肝癌模型中的磁靶向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移植性肝癌模型中的磁靶向性,并观察磁性白蛋白纳米粒在各脏器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固定。实验组,肝肿瘤区外加磁场,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相当于阿霉素0.5mg/kg),磁场应用30min,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对照组肝肿瘤区不加磁场,肝动脉注射同样剂量的纳米粒后30min处死。动物处死后,立即取肿瘤组织、非磁区正常肝组织、心、肾、脾、肺、小肠和胃作了计数,肿瘤组织、肝组织送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肝肿瘤区应用磁场30min后,磁区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较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明显增加,磁区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为非磁区正常肝组织的放射活性的8.7倍。对照组在没有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为正常肝脏的2.8倍。实验组肺的放射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肾、心、脾、小肠和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另外,实验组脾、肺和胃与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之比较对照组大为降低。注入纳米粒800%以上分布于肝脏。结论: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大鼠移植性肝肿瘤中的聚集明显增加。即使肝肿瘤区没有外加磁场,由于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血管密度的差异,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实验组脾、肺、胃与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大大低于对照组,说明磁场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进展期胃癌术前应用抗癌药物阿霉素磁联合外磁场靶向磁化疗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疗效。方法 进展期胃癌145例分为靶向磁化疗组(75例),非靶向化疗组(40例)及单纯手术组(30例),观察治疗后中组患临床症状、肿瘤手术切除率、生存率以及肿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靶向磁化疗组可明显改善患症状,增加肿瘤及区域淋巴结中抗癌药物浓度及持续时间,肿瘤手术切除率为77.3%,再次手术切除率达15.  相似文献   

10.
人胃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系BGC—823/DOX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消化道肿瘤耐药机理,作者采用药物递增的方法,建立了体外人胃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系BGC-823/DOX,并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倍增时间、细胞周期分布等细胞系基本特征的系列分析以及耐药倍数、交叉耐药和初步的逆转耐药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BGC-823/DOX染色体为亚三倍体组型,倍增时间、细胞周期分布与亲本细胞有显著差异,阿霉素耐药倍数6.35倍,与VP-16存在交叉耐药现象,异搏定有逆转耐药的作用。作者认为,BGC-823/DOX是比较符合临床消化道肿瘤特点的阿霉素耐药细胞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lphastatin对裸鼠体内新生血管形成和人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裸鼠皮下注射基质胶溶液形成基质胶体。测定alphastatin对基质胶体内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人胃癌BGC823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分别于裸鼠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和不同剂量的alphastatin(100nmol/L,0.25mg·kg^-1·d^-1;1000nmol/L,2.5mg·kg^-1·d^-1),测定各组瘤体大小、体质量并进行病理学分析,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分离瘤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经alphastatin处理后,提取细胞内蛋白,进行细胞鞘氨醇激酶(SPK)活性测定。结果裸鼠移植瘤实验中.与PBS对照组相比,两个不同剂量alphastatin实验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体质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体积:(1145.96±29.89)μm^3、(612.65±23.45)μm^3比(1771±31.05)μm^3,P〈0.05;瘤体质量:(0.31±0.03)g、(0.12±0.02)g比(0.67±0.02)g,P〈0.05]。体外实验病理学证实.alphastatin减少了瘤体内MVD的数目.降低了移植瘤体内血管内皮细胞SPK活性.上述作用均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alphastatin具有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作用.这种效应与降低血管内皮细胞SPK活性、减少1-磷酸鞘氨醇(SIP)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5-氨基乙酰丙酸(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治疗对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探索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PDT)治疗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以MGC-803人胃癌细胞制备裸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整体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动物瘤体发出的荧光信号:测量荷瘤对照组、单纯激光组、单纯5-ALA组和5-ALA介导的PDT治疗组治疗后第1、3、7、14、21天的裸鼠肿瘤大小并计算肿瘤体积:末次测量后切除肿瘤行病理检查和透射电镜观察,TUNEL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结果常规方法培养MGC一803人胃癌细胞并接种裸鼠.可以成功制备出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的模型: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在特定波长的荧光激发下可发出特有的红色荧光。荷瘤对照组、单纯激光组、单纯5-ALA组和5-ALA介导的PDT治疗组治疗后第1、3、7、14、21天4组间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肚1003.086,P=0.000),PDT治疗组明显小于其他3组;病理检查提示.PDT治疗后肿瘤细胞大片凝固性坏死;透射电镜观察提示,PDT治疗组肿瘤组织存在大量死亡细胞及部分凋亡细胞:TUNEL法检测发现,PDT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组(χ^2=18.237.P=0.000)。结论5-ALA介导的PDT对于裸鼠人胃癌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单纯给予5-ALA或激光辐射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肿瘤细胞的坏死及凋亡是5-ALA介导的PDT产生细胞毒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胃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系BGC—823/DOX耐药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阐明人胃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系BGC-823/DOX耐药机理和特点,作者应用DNA分子杂交、RT-PCR、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进行了BGC-823/DOX多药耐药(MDR1)、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的基因扩增、转录、表达分子水平检测以及细胞内阿霉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BGC-823/DOX亲本细胞具有原发耐药的特性,与消化道肿瘤较为相似。多药耐药是BGC-823/DOX主要的耐药机理。亲本细胞具有原发耐药BGC-823/DOX与亲本无原发耐药的阿霉素耐药细胞系相比,在耐药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UPRT)基因对胞嘧啶脱胺酶(CD)/氟胞嘧啶(5-FC)前药转换酶系统抗瘤作用的增强效应。方法将携带UPRT基因和CD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PA317细胞包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并浓缩和纯化。建立615小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瘤内反复多次注射携带UPRT和CD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同时腹腔内给予5-FC,观察抑瘤效果。结果逆转录病毒介导CD基因瘤内原位转导,同时联合应用5-FC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在肿瘤接种后第12天,对照组肿瘤体积为(2.367±0.371)cm3,而CD/5-FC治疗组肿瘤体积大小为(0.704±0.358)cm3,肿瘤生长明显受抑(P<0.0005)。联合转导UPRT基因后,于肿瘤接种后第16天,肿瘤体积为(0.731±0.255)cm3,而单独应用CD基因治疗组肿瘤体积为(1.455±0.370)cm3,从而证实联合转导UPRT基因可进一步增强CD/5-FC自杀基因系统的抑瘤作用(P<0.001)。结论联合转导UPRT基因,可显著增强CD/5-FC自杀基因系统的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利用重组腺病毒特异性阻断I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信号转导通路,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分为3组,分别给予重组腺病毒P13K(I)-RNAi-AD、空病毒NC-RNAi-GFP-AD和生理盐水处理。给药后第3、6和9天分别取5只裸鼠处死,测量移植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的TNF-α、环氧化酶2(COX2)、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cadherin及nm23/DNPK的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第3、6和9天,P13K(I)-RNAi-AD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4.2%,21.0%和28.1%,显著高于空病毒组(1.3%、1.9%和2.0%,均P〈0.05)。给药后第9天。P13K(I)-RNAi-AD组TNF-α、P53、E-eadherin、nm23/DNPK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病毒组和对照组;而COX2、PCNA的表达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P13K(I)-RNAi-AD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为通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血管生成、降低侵袭能力等多个途径共同发挥抑癌效应。  相似文献   

16.
建立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根本.胃癌模型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胃癌细胞株、移植细胞的数量和肿瘤移植的方式等.各制作步骤要遵循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才能更好地模拟人胃癌生长过程.裸鼠先天性免疫缺陷,为我们提供了较佳的胃癌实验动物.细胞株的选择和种植方式对模型的制作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和多西他赛联合放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人AGS胃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28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多西他赛组、多西他赛 照射组。测量各组移植瘤体积,计算各组抑瘤率,评价多西他赛的放射增敏效果,并对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原位末段标记(TUNEL)检测。结果:28只裸鼠的成瘤率为100%,实验期间无死亡,比较各组移植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抑瘤率分别为单纯照射组36.4%,单纯多西他赛组44.2%,多西他赛 照射组86.9%。多西他赛对放射治疗的增敏值(enhancement factor,EF)值为1.5。多西他赛 照射组的平均凋亡指数(AI)为(15.6±2.3)%,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西他赛对人AGS胃癌裸鼠移植瘤有良好的放射增敏作用,多西他赛联合放疗能更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对裸鼠原位种植人胃癌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Tao H  Lin Y  Yin H  Yao M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4):248-250
目的 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人胃癌SGC-7901组织原位种植裸鼠模型,观察抗VEGF抗体和丝裂霉素C(MMC)的抗肿瘤和抗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