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或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117例ASAH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和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然后对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1)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基本证候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术后第1周中医证候以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中医证候以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为主,风证、痰证、气虚证有动态变化(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P<0.01).(2)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组合形式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证候组合形式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风痰证、风火痰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1周证候组合形式与术前大致相同,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痰瘀证、火热痰瘀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证候组合形式以二证和三证为主,四证较少,证候形态以痰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为主.[结论]ASAH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实证,以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后期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证,以气虚痰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2.
赵继福名老中医,据4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中风病的发展规律,在辨证治疗上将其分为五类证侯及四个阶段进行系统论治。五类证候:血瘀肝火型、瘀热腑实型、痰瘀互结型、血瘀阴虚型及气虚血瘀型;四个阶段:即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法研究251例稳定型心绞痛的25个常见症状的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方法:收集2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 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把25个常见症状聚成4类,专家辨证第1类为心气亏虚证,第2类为脾气虚弱证,第3类为气阴两虚证,第4类为痰瘀互阻证,其中心气亏虚证和痰瘀互阻证关系最为密切。应用对应分析法发现气虚和血瘀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痰浊和热蕴以及气虚和阴虚。 结论:气虚血瘀是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证候要素组合为气虚+血瘀、气虚+阴虚、血瘀+痰浊、心气虚+痰浊+血瘀。同时还提示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是进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风病辨证类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300例中风住院病例,每例均有中医病类、证类诊断,同时有详细的颈动脉彩超检查报告。中风病类分中经络及中脏腑2类,证类分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7型。统计分析中风病类、证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中经络者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或轻度狭窄,在斑块性质上多为不稳定性斑块;中脏腑者多为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在斑块性质上多为稳定性斑块。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风痰瘀阻、气虚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轻(21.8%,21.0%),多为不稳定性斑块(22.4%,24.1%)。痰湿蒙神证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35.7%)。稳定性斑块在风火上扰证组中多见(27.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风病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协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痰”与“瘀”虽属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但两者可相互影响,且与中风的发展转归有着密切关系。痰瘀互结是缺血性中风的核心病机,贯穿中风病的全过程。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从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水平探讨了缺血性中风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学机制,已发现有关缺血性中风痰瘀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这些基于微观水平通过分子生物信息学技术获得的缺血性中风外周血差异性表达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中医痰瘀互结证型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微观化、客观化,从而为缺血性中风病从“痰瘀相关”进行防治提供参考,并有望促进中医学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确认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方法共收集122例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患,在发病72 h内,依<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并进行证候分布分析.结果①基本证候组合以两个基本证候组合诊断例数最多,其次是3个基本证候的组合.②中风病最多见的临床证候为风瘀证,占12.3%;其次为风痰瘀证,占8.9%.③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以虚实夹杂证最多,占82.8%;实证次之,占16.4%;虚证最少,仅占0.8%.④单一基本证候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瘀证与风证最多,各占79.5%与55.7%.2证组合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风瘀证与痰瘀证最多,各占45.9%与37.7%.结论①体现<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的稳定性.②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依此基本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较常见证型与主要证型的表现形式为佳.③中风病证候诊断在中药新药开发试验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瘀"的认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风病的病机理论及临床证候特征,提出"瘀"为中风病的核心病机的理论,从气郁、痰阻和血瘀3方面对这一理论的内涵及理论依据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以祛瘀生新法治疗中风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冠心病痰瘀证候与临床四诊信息的相互关系,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匹配矩阵、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200例冠心病患者痰证、瘀证、痰瘀互阻证及非痰非瘀证46项临床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不同痰瘀证候舌、脉象与非痰非瘀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医病机脏腑定位于心和肾,以心气虚为主,兼肾气虚,痰证患者尚多伴脾气虚;在46项临床症状中,仅15项症状在痰证、瘀证和痰瘀互阻证中相伴出现频率较高。除共有的本虚证外,痰证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白腻苔和滑脉,尚见胸脘痞满和腹胀等;瘀证则以紫舌、舌生瘀斑为主,尚见痛有定处;痰瘀互阻证则兼上述两种证候的主要症状。结论综合应用匹配矩阵、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可以获得有关冠心病不同痰瘀证候主要临床特征及脏腑定位的信息,对冠心病不同痰瘀证候辨证及其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着重研究五脏相关病机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将230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症状等转录生成SPSS11.0统计软件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确定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风痰上扰夹瘀证比例最高(47.0%),病位以心、肝两脏为主;其次是气虚痰瘀阻络证,占患者总数的23.5%,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涉及心。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证以肝肾阴虚、脾气虚、气阴两虚为主,实证以肝风、肝火、痰浊、血瘀为主。脾虚痰浊为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机,瘀血也占有重要地位,痰瘀阻络是所有证型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0.
中风一病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本虚者或气虚、或阴虚,标实者系风、火、痰、瘀为患.临床观察发现中风以气虚血瘀者居多.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立中风证治八法,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中风病血瘀证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试采用非条件和kli:k2i 配对的条件logistic 回归的分析方法, 对221 例中风病人的临床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建立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的证候预测模型, 并采用临床调查的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 以探讨建立中风病血瘀证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结果: 非条件与条件logistic 回归均提示口唇紫暗或面色晦暗、舌有瘀点或舌有瘀斑、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紫暗是鉴别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重要指标, 且4 项指标与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发生概率均呈正相关。将另外的一组与本研究无关、但研究对象的选择相似的临床数据作为检验样本代入模型得到的诊断准确率达99 .06% (105/106)。结论: 模型对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条件和非条件logistic 统计模型以及k1i:k2i 的配对方法用于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的研究有助于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建立, 并且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非急性期中风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血瘀证或其他证候的量化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ing,CM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脑微出血亚临床状态与中风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探索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方法。方法:共收集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83例,记录患者症状及舌脉象,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对入组患者行头颅MRI的GRE-T2*WI扫描,分成合并及不合并CMB组,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对比分析。结果 :183例急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以实证为主,最多见的证型为痰证、火热证及血瘀证(35.5%、31.1%及30.1%)。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候主要表现为一证独见或二证相兼(54.0%及41%)。中风合并CMB与无CMB组相比,血瘀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其它证候两组之间无差异。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40.4%及39.4%),而无CMB组出现痰证及风证频率最高(29.8%及28.6%)。合并CMB的中风患者与性别的关系,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较高。结论: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单一证候或二证相兼多见,以实证为主,痰证与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CMB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CMB患者中,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高,建议对于合并CMB的缺血中风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二级预防治疗,减少中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137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要素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分别于入院时、发病第7天、14天、28天,4个时点进行证候采集和评价,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阴虚风动证→痰火证→痰瘀证→气虚血瘀证。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风痰证→痰火证→痰瘀证→痰瘀证。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与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存在不同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中风不同时期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多元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收集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指标内部可靠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和揭示中风急性期的证候特点及其与相关症状,舌象,脉象的关系。从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本组病例症状,舌象和脉象等指标可归属于火证,痰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四类证候,上述结果结果有助于完善中风急性期证侯诊断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中医证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将48例中风病患者根据Hs-CRP水平、中医证候、发病时间、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否进行分组,分别统计并处理其相关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并寻找相关性。结果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Hs—CRP,风、火热、痰证存在显著差异.气虚证存在差异:急性期NIHSS,恢复期血瘀证Hs—CRP正常组与异常组存在差异。急性期阴虚证、恢复期痰证正常组与异常组Hs—CRP存在差异。Hs—CRP与痰证在恢复期显著相关。急性期、恢复期Hs—CRP与NIHSS存在统计学相关性、急性期Hs—CRP与恢复期阴虚证及NIHSS存在统计学相关性。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否对血Hs—CRP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恢复期Hs—CRP异常组血瘀证重于正常组。急性期阴虚证、恢复期痰证患者Hs—CRP高于诊断未成立者。恢复期Hs—CRP与痰证明显相关。急性期Hs—CRP高的患者往往恢复期阴虚证及神经功能缺损较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疲劳的基本证候及证候类型分布特点,并探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医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对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FSS评分以分析中医证候分型。结果脑卒中后疲劳基本证候以气虚证、血瘀证占绝大多数,均超过总数73%;中医证候类型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且患者FSS评分明显高于风痰火亢、风痰瘀血、阴虚风动三证的FSS评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疲劳中医证候类型以本虚标实证多见,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卒中急性期至恢复早期的中医证候特点演变规律,为中风病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公认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将156例发病7 d以内的脑卒中患者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均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1994年)进行证候要素评分,探讨2组患者入院当天、发病第7天、第14天、第28天4个时点中医证候要素频数分布及分值演变规律。结果入院当天,风证、火热证、痰证占据较高频次,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风证不同时点的证候要素分值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5)。发病第7天起,糖尿病组阴虚阳亢证频次增加,发病第28天2组阴虚阳亢证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阴虚阳亢证不同时点的频数分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中医证候特点受消渴病病机影响较小,以中风病疾病本病证候特点为主,后期消渴病病机特点显现,阴虚阳亢证候逐渐突出,出现以阴虚为本,痰、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不同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5例发病72 h以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分别于发病72 h内及治疗14 d 2个时点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包括临床症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从而找出中风病各个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结果 在中风病发病72 h内,出现较多的为风证,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多数处于低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火热证和气虚证证候成立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治疗14 d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痰证证候成立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在中风病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处于抑制状态,随着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范围.发病72 h内火热证、气虚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14 d时,痰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依据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所建立的中风证类判别函数式的辨证效果。 方法:针刺干预264例发病30d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制定统一的证候调查表,患者发病的0~3d、4~10d和11~30d各时间段任一天调查1次,共调查3次,研究中风病基本证型的动态多时点评价结果及相关因素。建立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4个证型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式,并采用自身检验法和交叉核实法分别计算4个证型判别函数式的误判概率,检验其判别效果。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病6个基本证型30d内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风证80.7%、痰证68.9%、火热证52.7%、气虚证50.8%、血瘀证29.2%和阴虚阳亢证25.0%。3个时点内各证型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血瘀证发生概率的下降速度最快。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证型表现以二证、三证、四证的组合形式为主,其中三证组合最多。发病3d内没有单证形式的病例。两两复合证主要表现为风痰证54.5%、风火证42.8%、气虚中风证40.9%、气虚痰阻证39.4%和痰热证35.6%,血瘀合并阴虚阳亢证的发生率最低,仅为3.8%。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高年龄组痰证和气虚证得分均值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气虚证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痰证得分均值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的21项中风病证候要素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判别法建立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白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条目的判别函数式,精简后的判别函数式判别效能基本与精简前相同,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以风证、痰证贯穿始终,证的组合形式复杂,以三证组合为多。随着针刺治疗时间的积累,风、痰、火热、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基本证候要素均逐渐减少,证的组合形式由复杂趋向简单。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自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证候要素条目,在辨证过程中对于区分阴证或阳证、实证或虚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