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2003-2007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查阅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047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6例,发生率为0.40%。其中,发热反应11例,占68.8%,发生率为0.27%;变态反应5例,占31.2%,发生率为0.12%。结论: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7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9%。其中发热反应2例,发生率为0.46%;过敏反应1例,发生率为0.23%。结论: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6年临床用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院1996-2001年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情况。方法查阅1996年以来发血记录和查阅病历及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分析用血量和各种血液成分用量。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发生率随着红细胞使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全血用量逐年减少。全血输注导致的NHFTR发生率为0.17%,血小板为0.016%.新鲜冰冻血浆为0.12%,红细胞制品为0.044%。总的输血反应率为0.11%。结论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少,临床医师按病人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用,做到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成分输血比例逐年增多,2001年达99%。  相似文献   

4.
冉光建 《海南医学》2005,16(9):174-175
目的 为了解我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我区部分医院5356例次输血中出现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占17.6%(942/5356),其中发热反应63.3%(596/942),过敏反应36.7%(346/942)。结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性别、输血次数、血成分制品及受血者过敏体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且末县人民医院2005~2011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方法查阅发血记录及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目前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在输注全血0.96%(1/104)和血浆0.88%(10/1132)的反应发生率最高;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有妊娠史的女性和老年男性患者发生反应较多;目前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环节质量的监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临床医师按病人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用,做到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输血前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对肝硬化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泌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9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需输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输血前注射苯海拉明,观察组输血前注射葡萄糖酸钙。比较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钙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血前给予肝病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有效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药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输血前给药是否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329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在输血前使用药物预防的162例输血患者设为药物预防组;输血前不使用药物预防的167例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病历记载对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 1329例输血患者共输血1400次,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7次,其中发热反应22次、过敏反应5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药物预防组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为1.51%(10/661),对照组为1.62%(12/739),两组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预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0%(2/661),对照组为0.41%(3/739),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发生输血反应5次,发生率为1.89%,输血前肌内注射异丙嗪发生输血反应6次,发生率为1.76%;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对照组)发生输血反应15次,发生率为2.03%,三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益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淮阳县人民医院49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7 058例输血患者中,49例发生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9%,其中过敏反应39例(79.59%),发热反应8例(16.33%),其他2例(4.08%);单采血小板、冷沉淀、血浆、悬浮少白红细胞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0.90%和0.62%和0.48%。结论:输血反应主要由血小板和血浆制品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白细胞过滤器对全血或SAGM(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悬浮红细胞进行白细胞去除,比较白细胞去除前后血液的质量及临床应用现状,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将全血或悬浮红细胞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来分析白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情况,并且比较去除白细胞组与未去除白细胞组发生的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结果在400ml全血或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去除率〉99%(99.26%~99.41%),红细胞回收率〉90%(90.97%~92.32%),血红蛋白回收率〉99%(99.62%~99.84%)血小板去除率〉38%(38.11%~39.89%)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35%,较未去白细胞组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4.1%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制品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反应率、白细胞携带病毒相关疾病的传播、由HLA抗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真正满足了临床输血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取从化地区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869例输血患者的输血报告,对其中产生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研究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查阅选取的15869例输血病患病历中的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回报单,以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查阅的15869例输血病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O.52%。这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其中过敏反应45例(占54.21%),以因输入血浆引起不良反应为主;发热反应33例(占39.76%)。以因输入红细胞引起不良反应为主;其他不良输血发应5例(占6.02%)。结论:血站需加强血液的质管工作,为临床输注提供纯度单一、品种多样、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同时,医院需提高血液输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输注血液,积极推广成分输血等措施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率的总结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和原因。方法:对本院2007年-2012年6168例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168人次输血中共发生输血反应116例,输血反应率为1.88%,主要由血浆引起;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受血者输血反应率偏高(P0.05)。结论:临床应特别重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输血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输血前给药是否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8~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362例(次)输血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在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肌肉注射异丙嗪的178例(次)输血患者设为药防组;将在输血前不使用任何药物的184例(次)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输血病历记载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2例(次)输血患者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2次,其中发热反应26次,过敏反应6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各种血制品中,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5.69%,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5.05%。各种血制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5)。药防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6.74%(12/178),对照组为7.61%(1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药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2%(2/178),对照组为2.17%(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血前肌肉注射异丙嗪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9%;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的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9.24%。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助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的发生情况及与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受输血治疗的21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与记录NHFTR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导致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不同输血成分的NHFTR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3例患者发生NHFTR,其中6例为首次受血者,7例为多次受血者,输血的次数也影响NHFTR的发生。结论在临床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输血成分有关,影响最大的是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通过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可以明显降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白细胞过滤器对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9月~2011年12月的122例输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采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器输血,观察并比较两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温平均差较低,FNHTR总发生率为9.84%;对照组FNHTR总发生率为27.8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白细胞过滤器能显著降低FNHTR发生率,在输血方面安全程度更高.此外,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各频段FNHTR发生率可知,输血次数增加,FNHTR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尤其适用于需反复输血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29843例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卡"出现的不良反应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 输血反应发生率约0.63%,均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变态反应,无输血所致相关传染病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 输全血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与其他成分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和发热为主.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严格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注重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以及老年男性患者输血过程的观察,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谢德荣 《广东医学》1998,19(7):520-521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高达15%一月办门,主要是由于多次输往含白细胞、血小板的血液成份,产生IILA同种免疫反应及粒细胞、血小板特异性同种免疫的反应所致。减少白细胞、血小板的输入,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关键。本文观察国产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l病例选择:为1997年6月一1997年12月间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对其中需要长期输血、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4次或以上的叙例进行观察,其中急性白血病2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滤器过滤悬浮红细胞(RBC)时对血液质量的影响及滤除WBC悬浮RBC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测定30份滤除WBC悬浮RBC血液的RBC回收率、血小板(PLT)过滤率、WBC滤除率、RBC渗透脆性,并统计分析临床患者输注滤除WBC血液后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采用WBC滤器过滤法RBC回收率为91.9%,PLT过滤率99.5%,WBC清除率99.96%,滤前和滤后比RBC渗透脆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患者输用滤除WBC血液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结论采用WBC滤器过滤血液后不影响RBC质量,滤除WBC和PLT效率高,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和输血安全,节约血液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7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有关,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明显降低了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P<0.01).结论 通过明确病因、了解高发人群,积极治疗和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等预防措施,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不完全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临床申请输血患者不完全抗体的检测,以减少或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用不规则抗体Coombs卡对3200例患者血标本进行不完全抗体检测,并观察其阳性率。结果 不完全抗体的检测阳性7例,阳性率为0.22%。结论 不完全抗体的检测能有效降低或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以保证输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滤除白细胞血液前后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为我市全面推广该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上饶市县级及县级以上12家医院2008~2010年采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调查,将临床输血病例分为两组: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观察组和输注全血即未滤除白细胞血液的对照组;对两组病例输血不良反应作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病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共输血1257人次,输血不良反应73例,不良反应率5.807%;观察组共输血1277人次,输血不良反应9例,不良反应率0.705%。过滤后血液白细胞去除率达99.07%,红细胞回收率达92.61%,与过滤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滤除白细胞血液进行临床输血可以显著降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