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采用螺旋CT评估,26例单用螺旋CT评估,5例加做MR血管造影(MRA),判断裂口位置、夹层真假腔、夹层范围。结果 螺旋CT显示近端裂口的敏感性为100%,夹层动脉瘤真假腔的识别率为100%;近端裂口位置与术中DSA所见相符合者29例,准确性为93.54%,2例与DSA不符合者,未影响手术方案以及移植物的选择。夹层范围识别的准确性为100%,基于CT结果选择移植物的准确性为100%。结论 CT增强像适合裂口的评判、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他多种方式的重建有利于整体解剖形态、夹层范围的观察。模拟内窥镜成像对裂口观察有较大帮助。螺旋CT在腔内隔绝术的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MSCTA)对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行腔内隔绝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经MSCTA 确诊为 AD 共114例,其中对典型的 Stanford B 型 AD 的所有数据进行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等重建处理,并通过图像对其初始破口或初始病变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及锚钉区主动脉最大直径进行测量。结果依据 Stanford 分型标准,经 MSCTA 确诊为典型 Stanford B 型 AD 患者共53例。经 CTA 测量其初始破口或初始病变至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17.0±9.8)mm,锚钉区主动脉最大直径为(28.9±4.2)mm,主动脉壁单破口13例(24.5%),腹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32例(60.4%),髂外动脉受累21例(39.6%)。经随访,42例 Stanford B 型 AD 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中以黄金标记导管为参照物,所测量初始破口或初始病变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及铆钉区主动脉最大直径进行测量与 MSCTA 提供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SCTA 可对 Stanford B 型 AD 做出准确诊断,并通过图像对相关数据进行精细测量及综合分析,对行腔内隔绝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计电子束CT(EBCT)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术前术后均经电子来CT血管造影(EBA),采用连续客积增强扫描模式。术前测量内膜片破口距左锁舍下动脉的距离、瘤体近端正常主动脉弓最大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和瘤体最大直径;术后测量真腔及腹主动脉直径、观察假腔内血肿情况,并与术前对照。三维重建方法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及容积再现法(VRT)。结果:根据测量数据选定的移植物规格、型号,经手术证实符合要求;术后随访可见支架均放置于真腔内,真腔扩大;假腔缩小,并有血栓形成。结论:电子来CT增强扫描图像可获得精确的术前评估参数及进行无创的术后随访,较其它影像学方法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EVE)后截瘫或轻瘫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在1998年至2001年实施的116例TAD EVE。对于可能发生截瘫的高危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地塞米松。结果 包括接受脊髓动脉造影者在内,成功释放并固定移植物的115例中,均无截瘫或轻瘫发生。结论 EVE虽避免了长时间主动脉阻断,但仍可因封闭肋间动脉造成脊髓的严重缺血,包括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糖皮质激素在内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能减小发生截瘫/轻瘫的危险,而选择适当长度的移植物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临床上死亡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本文收集了我院主动脉夹层21例病例,所有病例均CTA检查,并最后经临床证实,旨在提高CTA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降主动脉重建手术问世近半个世纪 ,虽历经不断改进 ,手术死亡率不断下降 ,但迄今仍无法完全避免脊髓缺血损伤造成术后截瘫这一严重并发症 ,综合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 10 %。近年来 ,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治疗因安全、微创得以迅速推广。目前虽未见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报道 ,但因其同样可能造成脊髓缺血损伤 ,故理论上该术式并未完全避免术后截瘫发生的可能。本文从理论上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原因及可能的防治途径。1 脊髓的动脉血供  脊髓的滋养动脉主要有脊髓前、后动脉 ,形成血管链…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价值。方法105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行MSCTA,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表面遮盖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法及多层面重建法。观察分析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确定有无内漏、内漏的类型及漏出量。结果 105例中有13例术后出现内漏,发生率为12.4%,其中,8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5例为主动脉夹层术后;Ⅰ型内漏8例,Ⅱ型2例,Ⅲ型3例。结论 MSCTA有利于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应作为腔内隔绝术后诊断内漏等并发症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胸降主动脉重建手术问世近半个世纪,虽历经不断改进,手术死亡率不断下降,但迄今仍无法完全避免脊髓缺血损伤造成术后截瘫这一严重并发症,综合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10%.近年来,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治疗因安全、微创得以迅速推广.目前虽未见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报道,但因其同样可能造成脊髓缺血损伤,故理论上该术式并未完全避免术后截瘫发生的可能.本文从理论上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原因及可能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腔内隔绝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9例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腔内隔绝治疗效果,通过随访了解其生存状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临床中远期疗效。结果主动脉夹层症状以剧烈胸背部疼痛为主,但无特异性,部分病人可以腹痛、腹胀、少尿等为首发症状;腔内隔绝术可有效改善夹层动脉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愈率。临床随访12~24个月,69例中,死亡4例,生存率94.2%。结论Ⅲ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较凶险的疾病,腔内隔绝术可有效提高其临床治愈率及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 EVGE成功率100%,2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无左上肢及脑供血不足症状;1例术后有残余内漏,于术后3个月自行封闭;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情况良好。结论 EVGE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EVGE治疗的Stanford B型AD患者30例,其中15例于DSA下经皮穿刺联合放置血管缝合器行EVGE治疗,为观察组;15例行传统(切开股动脉)行EVGE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随访3个月的手术部位血管直径、生活质量评分及支架移位情况。 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 vs. 100.0%,χ2=1.03,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43.57±14.30)ml vs.(69.82±25.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2.63±1.07)d vs.(3.87±1.25)d]和住院时间[(5.47±1.85)d vs.(7.65±2.2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2.90,P均<0.05)。局部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 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经过3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92.54±13.52)vs.(83.25±1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P<0.05)。两组术后血管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支架未出现移位情况。 结论:在DSA下进行EVGE带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AD患者,可有效保证患者的成功率和预后,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并加速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对2005-09~2010-02期间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行血管造影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行CTA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狭窄、移位和扭曲等术后并发症。结果:无中转开胸手术。除1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破裂死亡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结果满意,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4层MSCTA技术在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主动脉夹层(AD)及5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腔内支架隔绝术后接受了44次64层MSCTA检查.35例患者的图像后处理及分析采用MPR、MIP及VR技术.在全面观察分析图像的基础上,重点观察AD及AAA的转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0例AD患者中,28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少最血栓形成.5例AAA患者支架外瘤体完全血栓化.(2)1例无名动脉受累的AD患者,术后3次CTA随访发现无名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内血栓形成患者术后15 d随访CTA发现血栓未溶解,3个月后再次复查则发现血栓溶解.1例术后随访发现右髂外动脉出现内膜撕裂.5例AAA患者中,1例右髂内动脉闭塞,1例右髂总动脉远端支架内血栓柃塞.(3)14例AD患者有内漏发生,其中Ⅰ型内漏8例、Ⅲ型内漏6例,1例Ⅲ型内漏3个月后再次复查,内漏消失.结论 64层MSCTA以其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等优点,结合多种后处理方法可以对腔内隔绝术的疗效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已成为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短期和中长期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麻下行带膜支架治疗的183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后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30 d病死率、出院后复查支架塌陷情况、位置和形态、夹层假腔直径情况、内漏等并发症及生存率、生存质量等。结果 183例患者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手术均成功,术后平均ICU留观时间为(3.08±1.93)d,平均住院时间为(7.08±1.67)d,术后30 d病死率为1.09%;出院后定期影像学复查所有患者均无支架塌陷、移位,形态正常,未出现夹层复发、破裂和逆向撕裂,未发现长期存在的内漏。随访过程中死亡4例,其中3例诊断为脑梗死。患者5年生存率为97.82%,生存质量无明显下降。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稳定的中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真腔、假腔直径和总直径,记录假腔血栓化程度。 结果 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高;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真腔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缩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较高;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增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低。各平面术后总直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EVAR术后胸降主动脉段重塑良好,真腔明显扩张,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化率高。腹主动脉段重塑不良,可能与远端破口旷置有关。远端假腔直径和总直径变化不显著提示夹层可能稳定,远端破口暂无需手术处理,但严密影像学随访远端破口尚未处理患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治疗经验。方法总结2012年7月~2013年2月经腔内治疗7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条件下确定诊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和全身麻醉条件下行腔内隔绝术。按照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计划,观察瘤体形态学改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腔内技术成功率100%(7,7),临床成功率100%(7,7),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无左锁骨下动脉完全封闭,部分封闭2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2例,夹层累及腹腔干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累及一侧肾动脉2例,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2例,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存在远端破口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无截瘫情况发生,经过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随访均正常存活,无新破口出现。结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在血压控制平稳条件下,应尽快完成腔内修复治疗,对于夹层累及多个脏器动脉情况,应观察脏器血液灌注流速及流量,如有脏器严重缺血情况出现,应及时放置支架缓解血供,对于多个远端破口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避免并发症的基础上尽早完成破口的封闭,并加强随访,观察病变处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