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健康必读》2009,(9):57-57
随着年龄的增大,胃肠道(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息肉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胃肠道息肉可无任何症状,也可因部位的不同出现吞咽不利、腹胀、腹痛、便秘、腹泻、呕吐、便血等,部分息肉可以癌变。所以积极治疗胃肠道息肉对于消化道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胃肠道息肉的诊治水平.方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分别采用一次圈套切除法、分次圈套切除法和吸引圈套切除法予以切除.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共计102枚息肉,均用上述方法将息肉切除,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圈套法切除胃肠道息肉,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患者痛苦小,费用少,不仅避免了外科手术,而且随着这一癌前病变的早期切除,必将大大降低胃肠道癌肿的发生率,对局限于息肉顶端的灶性原位癌亦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是息肉的高发部位,息肉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直接决定治疗及预后什么样的息肉,恶性倾向更大,更需要引起患者的特别警惕呢?  相似文献   

4.
郭玉青 《中国医师杂志》2006,8(8):1095-1095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价值。方法采用氩气刀对经病理证实的71例患者共108枚胃肠道息肉进行APC治疗。结果经内镜行APC治疗93枚广基、扁平息肉及作为高频电切术的配合治疗15枚蒂息肉,全部治愈。结论APC治疗胃肠道息肉,尤其是广基、扁平息肉的疗效佳,而且安全、术后愈合快。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息肉就是在胃肠道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按其所在病变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以结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 胃肠息肉的危害不小,可引起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严重的部分息肉具有恶变倾向,可形成肿瘤,部分息肉为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息肉 许多胃肠道肿瘤都是由息肉恶变而成的,尤其是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更高.有调查显示,结肠息肉患者结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到5倍,多发者可高出10倍. 胃镜和肠镜检查是及时发现胃肠道息肉及肿瘤的最佳方法.以下人群需要格外重视内镜检查,别等息肉变成肿瘤后才发现: 不明原因上腹疼痛者、大便隐血试验结果为阳性者、相关肿瘤标志物明显增高者,要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有肿瘤家族史者45岁后应做一次胃镜,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可每两年检查一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评价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胃肠道息肉患者112例,无蒂息肉采用黏膜下切除术,有蒂息肉采用传统方法直接切除,对不同部位息肉均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3年内每年定期内镜复查。结果共切除有蒂息肉60枚,无蒂息肉130枚;40例患者胃部无蒂息肉44枚,72例患者结肠无蒂息肉86枚;无蒂息肉直径5mm~2cm90枚,直径2cm共40枚,术后3d内出血共2例(1.8%),未发生穿孔事件;术后息肉病理提示腺瘤性息肉29枚(22.3%),炎性息肉40枚(30.8%),增生性息肉59枚(45.4%),腺瘤合并上皮内瘤变2枚(1.5%)。结论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胃肠道无蒂息肉是一种安全、易操作的微创手术方式,且患者能够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8.
胃肠息患肉指胃肠遭腔内隆起的病变,按所在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患肉。临床上以结直肠多见,肠镜检出率为10%~20%。按组织学类型不同可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在形态上可分为有蒂、无蒂、广基、扁平状等。 胃肠道患肉会不会癌变?癌变率有多少?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现代研究证明,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不会癌变;胃肠道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胃肠道癌的前期病变。但息肉的癌变率与多因素有关,各家报道不一,国内一般为1.5%~10%。  相似文献   

9.
霍晓辉 《医药与保健》2007,15(12):26-26
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黏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其中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术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医院收治的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年龄、息肉类型均衡可比的原则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和对照,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息肉消失率和消失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息肉消失率分别为95.56%和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息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术中可提升息肉消失率,缩短息肉消失时间,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同时可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类少见的胃肠错构瘤性多发性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本文分析了我院 8年来确诊的 8例黑斑息肉综合征病例资料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8例黑斑息肉综合征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男 5例、女 3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接诊了一位男性患者,自诉一月来反复发作脐周疼痛伴有血便,并可在腹部摸到软的“包块”,当地医院诊断为“痢疾”,用过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我为他检查时注意到他嘴唇上的紫纹,像用细笔尖刻划的一样,短短长长呈纵行走向。他说是从小就有的“胎记”。我又为他做了结肠镜检,见全结肠密密麻麻布满了米粒或包米大凸起的小结节,紫红色并伴有渗血。做剖腹探查术,小肠所见与结肠相同,并已发生肠梗阻。细问才知患者之父56岁时死于便血,伯父50岁时因“大肠癌”去世。显而易见,是典型的胃肠道息肉病。胃肠道息肉形态“五花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无痛苦胃肠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无痛苦内镜下采用射频点灼或圈套治疗胃肠道息肉并定期复查。结果 62例患者疗效较为满意。结论无痛苦胃肠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简便、安全,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德国EREB公司生产的APC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消化道息肉进行氩离子凝固术。结果:58例胃肠道息肉患者,其中胃息肉22例(36枚),十二指肠道息肉2例(2枚),结肠息肉34例(56枚),全部一次治愈,少数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微波凝固术、射频电凝术和高频电切术对胃肠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胃肠道息肉病人521例(871颗息肉),全部病例检出息肉后均经病理活检确定病理类型,其中采用微波凝固术治疗153例(269颗),射频电凝术治疗149例(250颗),高频电切术治疗219例(352颗)。结果微波、射频、高频电凝电切术3种方法治疗胃肠息肉均取得较好效果,一次性治愈率分别为79.9%、94.8%、95.7%。结论3种方法治疗效果均可靠、安全,关键是需根据息肉的形态选择合适的方法,术中应避免造成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并注意术后处理及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联合身心干预对胃肠道息肉术后并发症及心境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行内镜下胃肠道息肉摘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40例给予精细化管理联合身心干预。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焦虑、抑郁状态评估。结果:观察组术中渗血及术后便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入院时(P<0.05);出院后时观察组SDS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联合身心干预明显促进了胃肠道息肉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同时有效改善了患者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现在科学检查方法的普及,胃肠道息肉摇身一变成了常见病。治疗息肉可选择的方法很多,除了极个别病例仍要"开肠破肚"外,多数是采取胃(肠)镜下"五花八门"的治法,如激光、氩气刀、高频电、射频等。总之,就是把它"咔嚓"掉就完事。但这并不等于事情结束了。因为不论何种病理类型的息肉都有两个通性,只是程度各不相同。一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复发;二是滑向"歪门邪道"——恶变。  相似文献   

18.
对5726名疗养飞行人员的胃肠道疾病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总发病率为9.68%,常见疾病有12种,发病与年龄、机种、地区及飞行时间有关。还根据飞行人员胃肠道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防治要点,旨在减少和防止飞行人员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提高飞行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9.
黑斑息肉病6例临床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病的临床、影像、病理和内镜表现和治疗对策。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对6例黑斑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例均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或便血就诊,伴有皮肤粘膜黑斑,4例有家族史。胃肠钡餐、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均见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病理上为错构瘤样或增生性息肉,内镜下息肉摘(切)除和部分肠袢手术切除效果良好。结论黑斑息肉病以特殊部位的皮肤粘膜黑斑和消化道多发错构瘤样或增生性息肉为特征,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并重视定期随访,以早期发现息肉恶变和胃肠道内外并发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0.
唐旭 《健康博览》2007,(9):27-27
目前,有报道说,“卡拉OK息肉症”肆虐日本。乍一听,以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一些喜欢卡拉OK的人还有些惊慌。其实这只是一种常见病——声带息肉,只不过部分病人引起息肉主要原因是唱卡拉OK用嗓过度,所以给了一个特别的称呼。在此谈谈声带息肉的形成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