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清廉 《健康生活》2012,(10):61-62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整个社会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也是反映诸多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据报道,在1956年我国整个犯罪总量中,只有18%是青少年犯罪,25岁以下的犯罪率只有万分之一。但近年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全国发生的刑事案件中,却约有70%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为,其犯罪率已超过3‰。在凶杀、抢劫、重伤、强奸和爆炸5类恶性暴力犯罪中,  相似文献   

2.
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陈玉惠,韩云涛,王泰华为揭示家庭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作者于1994年4月对云南省少年犯管教所进行了调查,对象选择人数较为集中的盗窃、抢劫、伤害杀人、流氓和强奸等犯罪类型,从中随机抽取了190例男性在押少年犯,年龄...  相似文献   

3.
防治青少年犯罪 爱心成就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焦点青少年犯罪,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之为社会的"瘟疫"、"癌症",也有人把它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从我国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青少年犯罪的比率越来越高,同时犯罪故意的突发性和手段的残忍性让我们震惊之余不免有些担忧,这些"祖国的花朵"究竟怎么了?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屡见报刊杂志披露青少年聚众斗殴、拦路抢劫、乱杀无辜的恶性事件。据公安部门调查 ,我国 17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案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每年查获不满 18岁的未成年人作案 15万人左右。去年湖南省少管所收押了 85名少年犯 ,比上年同期增长 15 .5 %。在这些人中 ,暴力型犯罪占 77.3 5 % ,财产型犯罪占 11.76 % ,性犯罪占 10 .3 8% (引自有关报刊 )。现就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简析如下。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1 溺爱放纵 ,导致犯罪。目前 ,我国城镇大多数青少年均为独生子女 ,虽然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均较非独生子女优越 ,但…  相似文献   

5.
王晶莹  焦锋 《卫生软科学》2011,25(6):419-420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国常模的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76名犯罪青少年进行集体测查,将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常模比较.[结果]犯罪青少年与常模在除父母偏爱因子以外的其他9个因子得分上均表现出差异,犯罪青少年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上明显低于常模组,在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  相似文献   

6.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探索犯罪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调查275名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将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对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犯罪青少年在4个维度上的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掩饰性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神经质与父母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呈负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预防青少年的人格问题需要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家庭环境因素对男性青少年犯罪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青少年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对190名男性在押少年犯(实验组)和214名同年龄、同性别的中学生(对照组)进行对用研究。结果:(1)实验组家庭中父母文化水平均偏低,职业多以体力劳动为主。不良的教育方式加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实验组比对照组多。(2)父母关系不好,分居、离婚的单亲家庭在实验组比对照组多见。(3)犯罪青少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初中文化居多,提示犯罪与受教育程度有关。(4)犯罪青少年独立居住者比对照组多,说明独居与青少年犯罪也有一定关系。结论: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现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犯罪青少年心理问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犯罪年龄也更趋低龄化 ,犯罪种类亦更多样化 ,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提出了一个亟特解决的问题。为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有关因素 ,我们于 1998年 11月 ,对南京市某工读学校 76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为工读学校 14~ 17岁的在校学生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 ,剔除无效问卷 ,其获有效问卷 63份 ,其中男 5 1人 ,女 12人。调查内容和结果1 内容包括家庭情况 ,社会情况 ,不良行为 ,犯罪类型 ,犯罪行为和动机。 2 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吸毒情况及原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954名犯罪青少年,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吸毒情况和原因的调查。结果犯罪青少年吸毒以唆吸/鼻吸(61.1%)、海洛因(74.2%)为主,而犯罪青少年吸毒的原因除好奇、心情不好等主观原因之外,还有来自外省或本省、不同犯罪类型和周围有无亲人朋友吸毒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减少青少年吸毒要从主、客观2个方面入手开展综合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市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时间、性质等问题的论述。探讨了我市青少年犯罪的概况和规律性;剖析了犯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降低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具有重要意义。1 资料来源在濮阳市公安局刑警大阳配合下,统计整理出我市1991~1992年刑事犯罪情况统计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犯罪青少年进行父母养育方式调查 ,并与同龄正常青少年学生为对照 ,了解犯罪青少年在父母养育方式上是否存在误区。 【方法】 采用EMBU量表对 2 0 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 2 0 0名男性在校中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 【结果】 观察组中单亲家庭占 43 .4%,其父母及本人的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条件差 ,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观察组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显著减少 (P <0 .0 5 ) ,父母拒绝否定、严厉惩罚、过度保护、过度偏爱行为显著增多 (P <0 .0 1)。 【结论】 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及家庭养育方式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单亲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文化素质低、家庭情感温暖理解减少 ,而负性情感教育增多 ,对男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应提倡正性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在一些地区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出日渐恶化的趋势。不久前,笔者走访调查了Y市少年管教所,调阅了近百份少年犯罪档案,发现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有两大特点:一是犯罪年龄越来越小;二是恶性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剖析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外,不良家庭因素是导致子女犯罪的直接诱因,而且,不同类型的不健康家庭,子女犯罪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合肥市犯罪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态度和健康教育需求的情况: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少管所的8个中队,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中队抽取51人共408人进行统一的集中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感染途径的知晓率(62.4%)较非感染途径的知晓率(50.4%)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3,P=0.132)。犯罪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不深,个别项目知晓率低,如对我国目前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回答正确率仅为5.9%;正确回答艾滋病的医学名称的仅占21.6%;正确率超过50%的项目仅占40%。很多犯罪青少年的场所尚未开展过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34.1%和40.4%的犯罪青少年分别认为他们现在的场所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犯罪青少年最希望通过电视(34.8%)、书刊报纸(38.2%)获得艾滋病知识。54.2%的犯罪青少年认为小学就应该开始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认为应该从初中开始的有40.2%。结论犯罪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对该群体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应引起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作者采用了自行设计的“青少年心理卫生问卷”及“艾森克个性问卷”对云南省第三监狱113例16—17岁男性在押少年犯及122例中学生作了家庭环境、心理卫生状况、个性特征的调查,结果表明:1,犯罪青少年生长在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产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均较一般中学生为多。2,EPQ调查结果,犯罪青少年P分和N分均值较一般中学生为高,且情绪不稳定型较多,表现为不健全的个性特征。提示改善家庭环境,重视家庭教育,矫治不良个性,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对防止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有两大特点:一是犯罪年龄越来越小;二是恶性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剖析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外,不良家庭因素是导致子女犯罪的直接诱因,而且,不同类型的不健康家庭,子女犯罪的类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校园欺凌""强奸""霸凌""抢劫""盗窃""聚众斗殴"等字眼引人注目.前不久,澎湃新闻报道的王岭案,就是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其情节严重,影响恶劣,也给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8.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是目前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多项研究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保护因素则可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有关青少年犯罪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从减少危险因素和强化保护因素的角度出发,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生态学预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部及与家庭背景、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以及自拟家庭情况问卷分别为240名犯罪青少年和240名一般青少年进行了集体测查。结果:犯罪青少年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犯罪组家庭结构不完整较多,父母化程度偏低;犯罪青少年父母给予子女较少情感温暖,理解,较多地偏爱和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方式;父母养育方式中除FF1和MF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外,基余各因子均与SCL-90所有因子呈高度正相关。结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其父母养育方式失当,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心理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萍  吴雪华 《中国校医》1991,5(1):40-42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复杂,不仅有外部的不良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因素。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渗透及封建意识残余的影响,资产阶级极端利己思想的侵蚀,都是外部的社会因素。而青少年旺盛的活力,独立的意向、薄弱的意志、喜好猎奇,极易接受暗示,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内在心理因素。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指那些沾染上坏习气,有流氓、偷窃、打群架、赌搏等行为,违法违纪或者犯罪的青年。据调查,犯罪青年的高峰年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