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峰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376-376
脑梗死发生以后,除影响躯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外,尤其是首次发病的患者,还可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甚至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影像学资料及临床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黛力新为治疗组,以多塞平为对照组,应用HAMD、TESS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1%,对照组82.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9%,对照组为68.9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SD发生解剖学基础是脑卒中性,黛力新对PSD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而多塞平不良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定良  郑波 《吉林医学》2009,30(5):444-44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癫痫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方法:对60例脑梗死后癫痫发生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发病机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生率和病灶部位及梗死发作时间有关,皮层受累更易引起癫痫;癫痫发作和病灶大小及严重程度无肯定关系;早发性癫痫与脑水肿及脑代谢异常有关,迟发性癫痫常见于老年人与瘢痕形成癫痫灶有关。结论:脑梗死后癫痫常发生在半年内,早期治疗多可缓解,对迟发性癫痫应坚持长期规则服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发病率也在不断地上升。老年人脑梗死患者有许多躯体症状,同时患者的精神症状,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等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2000年5月~2002年2月,我们对老年人脑梗死血管性抑郁的发生率及危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薛晓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364-4365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等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等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在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得到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60例脑梗死后癫痫发作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找出规律,以利防治。方法取经CT确诊的脑梗死病例,癫痫发作组与无癫痫发作组各60例,对比其神经功能评分与治疗转归的关系。结果癫痫发作组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逊于无癫痫发作组,而且其基本痊愈率加明显进步率亦低(55.0%vs 76.6%)。结论脑梗死后癫痫发作明显加重组脑组织损害,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患者除需要进行神经康复治疗外,还应规范地、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康复,并且有增加脑梗死后病死率的危险,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治疗不仅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发病率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及运动疗法治疗有效性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抑郁症状发生率及需住院治疗率与植入支架数量的的关系。方法6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根据术时植入冠脉内支架数量分为少支架组(≤2枚)和多支架组(〉2枚),各30例,术后随访2年,观察抑郁症的发生情况和住院率。结果多支架组抑郁症状发生率及住院治疗率(93.3%,43-3%)均明显高于少支架组(66.7%,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多数存在抑郁症状,且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植入支架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6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入院后2天、2周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指数评定)。结果: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抑郁53例,发生率为32.3%。其中轻度抑郁29例,占54.7%;中度抑郁20例,占37.7%;重度抑郁4例,占7.5%;提示额、颞、顶叶病变患者易发生PSD,NIHSS评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状态的患者,BI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无抑郁状态的患者。结论:卒中后抑郁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生物学、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应高度重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抑郁的发生情况、特点.结果: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44.24%,对抑郁影响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卒中后部位、性别、文化程度及早期心理干预及家庭社会支持.结论:抑郁与早期心理干预及家庭社会支持有关,发现有焦虑、淡漠或负性情绪时要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对与抑郁症有关的可干预因素加以控制,帮助患者摆脱抑郁.  相似文献   

11.
<正>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较为常见,病情常较严重,致残率、病死率高。为探讨其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全部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现就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6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大面积脑梗死者性别分布无差异,有心脏病史,活动时起病,意识障碍患病率高,心瓣膜病变,心房颤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邵蓓  章锦湘 《浙江医学》1999,21(4):223-224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发病率最高的急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80%。大面积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或外来栓子进入颅内引起主干动脉或皮层支狭窄50%以上或闭塞未能获得充分的侧支循环,导致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广泛坏死、软化,甚至出血,其病情危重,在临床上与小面积梗死有所不同。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复发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研究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详细分析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了解导致复发性脑梗死的因素等。结果:患者经过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控制血压等药物治疗,以及脑细胞激活剂等,积极的治疗患者的原发病和并发症,有9例患者痊愈,占15%,10例患者显著好转,占16.67%,26例患者好转,占43.33%,9例患者恶化,占15%,5例患者自行出院,占8.33%,1例患者死亡,占1.67%。  相似文献   

15.
张锡铎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729-1730
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脑梗死1386例,其中小脑梗死60例,现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筛查脑梗死患者,确诊抑郁患者11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的基础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片20 mg每日1次口服,分别于给药开始前、给药2周后及4周后再次进行评定分析,评估帕罗西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结果 56例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社会生活能力明显提高。结论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重视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发生,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病发原因及其针对性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39例进行分析,依据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评估,分析患者脑梗死后抑郁原因及其针对性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39例患者中合计157例患者脑梗死后抑郁,占比为46.31%,脑梗死后抑郁病发因素主要有婚姻状况、病变部位、病程、性别以及年龄;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氟西汀药物联合心理调节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显著(P〈0.05);年龄小于60岁患者黛力新药物联合心理调节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患者年龄、病程以及生活背景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对于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眼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眼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患者采用眼针治疗配合路优泰(通用名称:圣.约翰草提取物)300 mg,3次/d,口服,疗程8周;对照组76例患者,应用路优泰(通用名称:圣.约翰草提取物)300 mg,3次/d,口服,疗程8周。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HAMD量表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结论:采用眼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提示眼针疗法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