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肾癌肿瘤分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150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1.41±19.68)岁。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120例、乳头状癌11例、嫌色细胞癌6例、囊性肾癌8例,其他类型5例。TNM分期:Ⅰ期87例(T1a45例,T1b42例),Ⅱ期24例、Ⅲ期22例、Ⅳ期17例。N0111例、N1 17例、N2 22例,M0 133例、M1 17例。病理明确诊断为肾良性肿瘤13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结果肾癌组患者术前Fib值(4.08±1.12)g/L,对照组(3.23±0.52)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癌组PT(10.65±1.38)s、APTT(31.11±3.56)s、INR(0.95±0.72),对照组分别为(11.02±7.44)s、(31.24±3.05)s、(O.96士o.6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5个亚组术前Fib分别为(3.75±0.59)g/L、(3.31±0.64)g/L、(4.34±0.52)g/L、(4.99±0.38)g/L、(6.04±1.06)g/L,其中T1a、T1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癌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Fib>4.0g/L)者68例(24.1%)。结论肾癌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血清Fib升高,肿瘤分期为Ⅱ期、Ⅲ期、Ⅳ期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大。血清Fib对肾癌预后具有独特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血沉增快程度和肿瘤大小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73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男120例,女53例。年龄37~86岁,平均61岁。肿瘤最大径≤2.5cm者30例,2.6~5.0cm者130例,>5.0cm者13例。临床分期T130例,T2125例,T317例,T41例。173例患者术前均行血沉检查。按血沉增快程度分4组,红细胞沉降率<25mm/h为轻度增快组(A组)、25mm/h~为中度增快组(B组),50mm/h~为高度增快组(C组)、>100mm/h为极度增快组(D组)。对4组肿瘤大小及分期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血沉正常者89例,A组18例,B组49例,C组14例,D组3例。A~D4组肿瘤大小差异性分析显示,χ2=13.621,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341,P=0.002。A~D4组间肿瘤分期差异性分析显示,χ2=5.959,P=0.114;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08,P=0.057。结论血沉与肾细胞癌肿瘤大小呈正相关,与肿瘤分期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老年晚期肾癌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晚期肾癌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70(65~81)岁.32例行患肾切除术后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22例复发及转移前曾行细胞因子治疗;术后距出现复发或转移<1年者5例,≥1年者27例;肾原发病灶不能切除者8例,均行穿刺活检确诊.病理类型均为透明细胞癌.用药前患者体能状态按Karnofsky标准评分均≥70分.均以索拉非尼作为一线药物,采用单一用药,口服索拉非尼400 mg2次/d,持续使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 平均服用索拉非尼7.5(3~18)个月.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29例、疾病进展5例,客观反应率15.0%(6/40),疾病控制率87.5%(35/40).中位随访时间11(2.5~18.0)个月.不良反应有手足皮肤反应28例(70.0%)、脱发25例(62.5%)、皮疹21例(52.5%)、腹泻15例(37.5%)、食欲减退13例(32.5%)、疲劳乏力11例(27.5%).3级以上不良反应有手足皮肤反应5例(12.5%)、脱发6例(15.0%)、疲劳乏力2例(5.0%).多数不良反应于服药2周左右出现,持续时间不等,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未影响服药.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老年晚期肾癌患者有效,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使用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85例,其中采用索拉非尼400 mg,2次/d治疗70例;索拉非尼剂量递增(400 mg,2次/d,服药1~4周,600 mg,2次/d,服药1~4周,如患者能耐受则增量至800 mg,2次/d)治疗10例;索拉非尼400 mg,2次/d联合干扰素α(IFN-α)300万U,皮下注射,5 d/周治疗5例,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评价客观反应率、临床获益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可评价疗效病例80例,中位随访时间72(4~108)周.完全缓解(CR)1例(1.2%)、部分缓解(PR)1 7例(21.2%)、疾病稳定(SD)50例(62.5%)、疾病进展(PD)12例(15.0%).客观反应率(CR+PR)为22.5%(18/80),临床获益率(CR+PR+SD)为85.0%(68/80).索拉非尼剂量递增或索拉非尼联合IFN-α方案与索拉非尼单药方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8和0.95).随访截止至2009年5月,因肿瘤进展死亡18例(22.5%),无疾病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尚未达到.常见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44例(55.0%)、牙龈黏膜出血42例(52.5%)、腹泻32例(40.0%)、疲乏28例(35.0%)、食欲下降18例(22.5%)、黏膜溃疡16例(20.0%)、高血压12例(15.0%)、脱发12例(15.0%)等,但多为1~2级,经相应对症处理均可缓解.结论 索拉非尼单药、索拉非尼增量或索拉非尼联合IFN-α 3种方案治疗晚期肾癌的近期疗效良好,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细胞粘附分子CD44的变异表达与肾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变异型细胞粘附分子(CD44v)表达与肾细胞癌临床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了CD44v在31例肾癌及18例正常肾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1例肾癌中有18例CD44v表达阳性,作为对照的18例正常肾组织中无一例呈阳性表达(P<0001)。进一步结合病理资料,发现在有转移或病理分期较高的肾癌中CD44v的表达率亦较高。结论CD44v的表达与肾癌的恶性表型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评价肾癌临床行为的一个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了解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19例肾癌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29~77岁,中位年龄57岁.肿瘤位于左肾12例,右肾7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最大径1.5~5.0 cm,中位数2.8 cm,其中4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术中探查证实.行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切除11例,区域淋巴结清扫8例.结果 肾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占同期收治肾癌的1.6%(19/1213).术后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78个月,中位数34个月.无瘤生存6例,带瘤生存7例,死亡6例,5年生存率68.4%.腹膜后区域淋巴结清扫组与肿大淋巴结切除组生存期及术后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44;P=0.319).结论 肾癌发生单纯区域淋巴结转移少见,术前影像学可能漏诊,部分患者通过区域淋巴结清扫或肿大淋巴结切除可获得无瘤生存.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at diagnosis. Methods The data of 19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at diagnosis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8 were reviewed.The median age was 57 years (29-77).The study group included 15 males and four females.The primary tumor was located in the left kidney in 12 patients and fight in seven patients.The median maximam diameter of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was 2.8 cm(1.5-5.0).The lymph nodes in four patients were not detected by the preoperative image examination,but were confirmed by intraoperative exploration.Eleven cases had enlarged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resected and eight had regional lymph nodes dissected.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at diagnosis of renal celI carcinoma accounted for 1.6% (19/1213) of the total renal cell carcinoma cases.With a median follow-up of 34 months,six patients were survival without progression,and seven were survival with progression.giving a 5-year survival rate of 68.4%.The survival and recurrence rates after surger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y Fisher test(P=0.644 and 0.319 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troperitoneal regio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those who underwent enlarged lymph node resection. Condmiom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at diagnosis is uncommon.Some patients may achieve long-term tumor-free survival through regio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or enlarged Iymph nodes resection.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转移性肾癌患者31例.男23例,女8例.中位年龄55(25~75)岁.31例中行原发肿瘤切除30例,仅行活检术1例,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并至少有1处可测量的转移病灶.初始患者均口服舒尼替尼50 mg/d,用药4周、间歇2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行CT扫描以评价疗效. 结果全组可评价疗效24例,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5例、疾病稳定15例、疾病进展4例,其中死亡1例.中断治疗4例,其中因高龄、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服药1例,因经济困难停药2例,因肝功能损害停药1例.3例因治疗时间短而未评价.全组客观反应率21%(5/24),疾病控制率83%(20/24),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11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80%.常见不良反应是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食欲差、口腔炎、出血倾向和血液学毒性,分别通过外敷、口服药物和补液治疗得到及制. 结论舒尼替尼对转移性肾癌的病情控制有显著效果,也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通过及时干预和处理,患者大多可以耐受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生长抑素与肾癌的关系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肾癌生物治疗的新途径,将肾癌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个TNF组及2个对照组。给药后第3天取血05~08ml,及移植瘤、瘤旁及正常组织各1g,放射免疫法测定组织标本中生长抑素(SS)浓度。结果:肿瘤组织、对照组肿瘤旁、正常组织中SS浓度(pg/ml)依次为0.673、0900、0514;TNF组分别为0.791、0870、1043。结论:肾癌生长(对照组)时瘤旁组织中SS浓度最高,而肿瘤及正常组织中较低,提示瘤旁组织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应用TNF后SS含量以正常组织中最高,瘤旁及肿瘤组织较低。表明TNF不但对肿瘤有直接杀伤作用,而且能促进机体增强抑制肿瘤生长、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 ,49岁。于 2 0 0 1年 1 0月 2 0日入院。2个月前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下极包块 ,考虑为单纯性肾囊肿 ,未到医院就诊。 7天前感左腰隐痛不适。入院体检 :心肺正常 ,腹部平软 ,肝脾未触及。左肾下极可触及 2 .0cm× 3.0cm包块 ,质地稍硬 ,轻微压痛。尿常规检查示RBC + ,血沉 30mm h ,其余有关实验室检查正常。胸部X线正侧位片未发现异常。IVU示左肾下盏消失 ,肾中盏受压、拉长、变形 ,出现弧形压迹 ;右肾盂肾盏形态正常 ,双输尿管、膀胱显影良好。B超示右肾体积增大 ,下极探及一 7.2cm× 6.5cm× 5 .6cm团块 ,回… 相似文献
11.
肾细胞癌血管生成与癌细胞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血管生成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肾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MVC)。结果: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MVC有关;有肿瘤转移者VEGF表达和MVC的等级分布显著高于无肿瘤转移者。结论:肾细胞癌血管生成可能有赖于癌细胞合成分泌的VEGF来调节;VEGF表达和MVC均与肿瘤转移有关,有可能作为判断肾细胞癌转移潜能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评价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21例.中位年龄60(38~82)岁.18例曾接受免疫治疗和(或)化疗,3例应用索拉非尼为一线治疗.单一脏器转移14例,多脏器转移7例.至少具有1处可测量病灶.发现肾癌同时伴转移者10例,术后发现转移者11例,其中术后≤1年发现者4例,>1年者7例.治疗方法:索拉非尼400 mg,口服,2次/d,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采用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每8周评定1次.中位随访时间29(11~61)周.结果 部分缓解(PR)4例(19%),疾病稳定(SD)17例(81%),无死亡和出组病例.PR 4例中肺部转移灶缓解3例.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18例(86%)、脱发2例(10%),口腔溃疡2例(10%)、高血压2例(10%)、发热1例(5%)和腹泻1例(5%).仅出现3级不良反应1例,未见4级不良反应.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较高,不良反应多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疗效.方法 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21例,中位年龄45(25~76)岁.12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出现转移,9例就诊时诊断为肾癌伴转移,行减瘤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乳头状癌15例、嫌色细胞癌1例、未分类癌5例.转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结、肾上腺、骨、肝和甲状腺.治疗方法:①索拉非尼400 mg,2次/d治疗15例;②索拉非尼400 mg,2次/d加干扰素α 300万U,每周连续5 d皮下注射治疗6例.中位治疗时间8(2~21)个月.随访0~22个月.结果 部分缓解(PR)3例(14.3%),其肿瘤病理亚型分别为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未分类癌各1例,转移灶分别位于腹膜后加纵隔淋巴结、肺加腹膜后淋巴结和腹膜后加盆腔淋巴结.疾病稳定(SD)13例(61.9%),疾病进展(PD)5例(23.8%),疾病控制率76.2%.截至2009年7月,出现PD 13例,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7(0~21)个月.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未分化癌有效,对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者的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索拉非尼治疗具有肉瘤样分化的转移性肾癌的疗效.方法 已行肾脏原发肿瘤切除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14例,病理证实原发肿瘤中含有肉瘤样分化成分.平均年龄61(45~77)岁.肾透明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8例,乳头状癌伴肉瘤样分化2例,单纯肉瘤样癌4例,肾原发病灶中肉瘤样成分比例为20%~100%.肿瘤转移部位分别为肺、淋巴结、肾上腺、肝或骨.采用索拉非尼400 mg或600 mg,2次/d治疗.采用Kendall相关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分别检测肉瘤样成分比例与治疗客观反应及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的相关性.中位治疗时间8(3~19)个月.结果 部分缓解(PR)2例,其转移病灶均位于腹膜后及纵隔淋巴结,肉瘤样成分比例分别为100%和20%;疾病稳定(SD)7例,转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结、肾上腺、骨和肝;疾病进展(PD)5例,总疾病控制率为64%.随访至2009年7月,出现PD 9例,PFS 6(0~19)个月.肉瘤样成分比例与治疗的客观反应及PFS均无相关性(P=0.247,P=0.554).结论 索拉非尼常规剂量治疗具有肉瘤样分化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有一定疗效,但客观有效率及PFS与肉瘤样成分的比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肾癌伴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方法自1994年8月至2004年7月共33例患者行肾癌根治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其中男性26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60岁(20~82岁)。肾静脉癌栓15例,下腔静脉癌栓Ⅰ级(肝下水平)9例、Ⅱ级(肝后水平)5例、Ⅲ级(肝上水平)1例、Ⅳ级(右心房水平)3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9例患者得到随访,14例死亡,平均生存(16·4±2·9)个月(1~42个月),15例存活,平均随访(17·3±4·6)个月(3~67个月)。1例患者术后第2天死亡,3例失访。5年生存率为16%。肾静脉癌栓患者平均生存(49·9±9·8)个月,明显高于Ⅰ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16·7±1·9)个月(P<0·05)。结论肾癌根治性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是治疗肾癌伴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肾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好于腔静脉癌栓患者。 相似文献
16.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转移性肾癌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56(37~73)岁.曾行原发肿瘤切除术13例,行CT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术2例.组织学类型为透明细胞癌14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舒尼替尼50 mg/d连续给药4周,停药2周方案4例;37.5 mg/d持续口服方案11例.评价肿瘤治疗疗效、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及总体生存时间,同时观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3(2~24)个月,15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2例.总客观缓解率53%(8/15),疾病控制率87%(13/15).由于随访时间短,尚不能报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11例(73%),头发颜色改变10例(67%),口腔溃疡、脱发各9例(60%),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各8例(53%).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且所有不良反应均可逆. 结论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肿瘤客观缓解率,大多数不良反应较轻且可逆,患者多可耐受,安全性较好,但长期疗效及安全性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