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利芹  曹利萍 《海南医学》2014,(9):1279-128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40例我院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患者(A组)及40例未并发LEDVT患者(B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健康患者40例(C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于术前、术后24 h、7 d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三组间PT、APTT及TT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PT、APTT及TT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FIB及D-dimer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 h比较,A组与B组FIB、D-di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三组间PT、APTT、TT、FIB、D-dimer水平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术前及术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尤其是FIB、D-dimer水平检测,并对检测异常患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可降低其发生LEDVT的风险,同时凝血功能检查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肝硬化组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分级,对照组经体检后身体各项指标正常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和对照组凝血功能测定比较,胛、APTT、TT值均明显延长,FIB值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组间,PT、APTT、TT测定时间逐渐延长,FIB值则逐渐降低,A、B、C级间PT、APTT、TIB测定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APTT、TT时间延长和nB结果降低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具有一致性,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障碍愈明显。故测定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一系列不同型号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r)和纤维蛋白原(Fg)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收集40例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浆,在两个不同的凝血分析仪(CA1500、CA7000)测定PT、APTT和Fg,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来判断检测系统间的结果是否为临床接受。[结果]CA7000的门测定结果与CA15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系数(r)=0.999;CA7000的INR测定结果与CA15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0.999;CA7000的APTT测定结果与CA15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0.998;CA7000的Fg测定结果与CAl5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r=0.985。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大部分小于总允许误差的1/2(PT:T±7.5%;APTT:T±7.5%;Fg:T±10%)。[结论]以CA1500作为标准检测系统,CA7000的测定结果具有临床可接受性;应定期对同一实验室不同凝血分析仪进行比对实验,以保证检验结果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离心时间不同时,得到的血浆用于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时,结果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方法用枸橼酸钠抗凝管抽取10个正常人血标本,每人采集两管共6ml,将每个人的标本按每只1ml分装到1.5ml的Eppendorf管中,然后分别按照3000转3、5、7、10和15 min和20分钟离心,离心结束后分别检测每份血浆的APTT、PT、TT和FIB结果,统计分析不同离心时间是否影响检测结果。结果此六种离心时间得到的血浆,APTT、TT和FIB的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T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离心时间的长短影响出凝血检测结果,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前的离心。  相似文献   

6.
邓碧兰  庄燕玲 《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87例临床已确诊为肝病患者的PT、APTT、FIB、TT和D-D。前四项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后一项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结果不同的肝病患者PT、APTT、FIB、TT和D-D与健康组对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降低(P〈0.01),D-D水平较高,分别为72.2%和60.0%。急性肝炎组PT时间延长(P〈0.01)、APTT时间也延长(P〈0.01)、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平为18.8%,慢性肝炎组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为7.4%。各型肝脏疾病PT、APTT、TT的值和D-D水平呈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而FIB则相反。结论 PT、APTT、FIB、TT和D-D可客观地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206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4项主要凝血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6例肝病患者检测结果与100例健康者检测结果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TB含量降低(P〈0.01)。慢性肝炎患者PT、APTT时间延长(P〈0.01)。TT、FT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病患者凝血功能4项检测明显异常,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病患者病程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凝血三项在外科手术前常规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卫生部文件卫医发[2000]412号《关于出凝血实验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中提出如下要求: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的常规出血时间测定,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Fr)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我室根据卫生部要求和临床需要及病人承受能力开展了凝血三项,即:APTT、PT、FIB加PLT,因为PLT在血常规检测中已包括,我们将操作规程改变前后的3186例外科手术前患者的APTT、PT、FIB结果与旧的出凝血时间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唐山地区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生物参考区间。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C28-A2推荐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健康新生儿1102例,按照性别不同分为男(584例)、女(518例)二组;根据不同民族分男(汉族548例,少数民族36例)、女(汉族495例,少数民族23例)二组,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PT ,APTT ,FIB ,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正态性检验,新生儿PT ,APTT ,FIB测定值均呈正态分布。经 Z检验发现不同性别新生儿 APTT 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TT =6.693,P<0.05),不同民族新生儿PT ,APTT ,FIB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男=0.058~0.317,t女=0.049~0.317, P>0.05)。各项指标的参考区间(P2.5~ P97.5)如下:新生儿PT 参考范围11.1~14.9s;APTT 参考范围(男)29.9~62.6s ,(女)30.6~63.4s ;FIB的参考范围1.51~3.46 g/L。结论初步建立唐山地区新生儿PT ,APTT ,FIB的生物参考区间,提高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病诊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正常新生儿和324例合并肠闭锁等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50例随机选取的正常成人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先天性疾病组新生儿中的PT、AFFF、TT、FIB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疾病组中的门、APTT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参考区间:PT:12.28~14.57S,APTT:30.31—47.05S,TT:13.80~20.94S,FIB:1.61—3.07g/L。结论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处于低凝状态,建立新生儿常规凝血功能参考区间,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可早期干预及指导新生儿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探讨凝血常规检测对于乙肝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收治的乙肝患者16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2组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轻度乙肝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对比表现为:TT(17.58±6.92)与(17.11±5.89),PT:(12.93±5.49)与(12.84±4.83),FIB:(2.81±1.05)与(2.86±0.97),中、重度乙肝以及肝硬化患者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在病例组各型患者组间比较及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常规与乙肝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检测凝血常规可准确地反应乙肝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小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15-1216
目的探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依据输血方案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8比例输注,B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3比例输注,C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输注。比较3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与产前比较,输血后A组、B组FIB水平均降低,TT、APTT、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TT、APTT、PT较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水平高于A组和B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B组FIB水平高于A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适用于产后大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3.
张春雨 《当代医学》2021,27(32):120-121
目的 探究凝血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记录BD管、国产A管、国产B管的凝血检验结果,其中包括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观察标本分别放置于冰箱、室温环境下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结果 国产A管PT、APTT、TT与FIB水平与BD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B管TT水平低于BD管(P<0.05),PT、APTT、FIB水平与BD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放置于冰箱保存8 h后,APTT、TT水平均高于即时检测水平(P<0.05);PT、FIB水平冰箱保存2、4、8 h与即时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放置于室温保存4 h后,TT水平高于即时检测水平(P<0.05);保存8 h对比后发现,PT、APTT、TT水平均高于及时检测水平(P<0.05).FIB水平室温保存2、4、8 h与即时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凝血检验结果易受到凝血真空采血管质量、标本存放时间的影响,故需检验科医护人员合理选择凝血真空采集管,保证在血液标本采集2h后完成凝血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脑血栓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及对照纽4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用药时间在发病24h内,B组用药时间在24~48h内;C组用药时间在48~72h内;监测4组治疗期间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血小板计数(PI。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4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IHSS评分改善较另外三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另外三组(P〈0.05);A、B、C组治疗后APTT、PT、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治疗后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NIHSS评分,明显降低FIB,纠正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5.
凝血四项检测在肝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尚亚娟  樊维 《吉林医学》1999,20(6):331-332
为了解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和凝血因子损害程度,以及与肝脏损害严重性之关系.采用CA-530到日本东亚全自动血凝仪对141例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了凝血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时间(APTT)、凝血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自动检测。结果:PT、APTT、TT及FIB在急性肝炎组均在正常范围内(P>0.05);而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重症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FIB在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系病例数量少,伴有或不伴有肝硬变的肝癌病例混淆在一起所致,有待进一步探讨.从肝功能变化上看,肝脏损害程度越严重,凝血指标测定值越高,两者成正比.本结果说明:患病毒性肝炎时PT、APTT、TT、FIB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联合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并动态观察,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各类型病毒性肝炎凝血因子损害的程度,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出血以及估计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死腔抗凝管对健康人血浆PLT、PT、APTT、Fg、TT的影响程度及机制。方法将A、B两组EDTA-K2抗凝血液混匀后在ADVIA-2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作PLT测定。两组枸橼酸钠抗凝血离心后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及时测定PT、APTT、Fg、TT;将检测后的B组枸橼酸钠抗凝血浆在间隔第一次测定2 h、4 h后检测PT、APTT。结果 B组中41例PLT检测结果低于A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APTT测定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其中有5例测定出现6 s以上的较大差异。结论有死腔的真空采血管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减低和APTT结果的不确定性。在日常凝血功能检查中,在技术层面上选择无死腔的抗凝管、重视临床标本的采集对提高医疗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5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D-D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五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均在95%以上,肝功能A、B、C级患者的TT、PT、APTT依序逐渐延长,FIB依序降低。B级与A级比较,P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级与B级比较,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对血浆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测定,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各种原因导致出血的抢救、对指导临床用药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时间及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住院患者合格标本50例,按不同离心条件及放置时间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标本以3 000 r/min离心5 min APTT、PT缩短,与离心10 min作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8 min四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室温放置2 h各项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4 h、6 h APTT、PT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3 000 r/min离心8 min即可进行凝血筛选检测;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PT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标本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 h。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枸橼酸和不同浓度肝素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封管对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枸橼酸封管组;B组:纯肝素封管组;C组:50%肝素生理盐水封管组;观察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前重新封管2小时和4小时及5小时后的凝血时间(PT、APTT),比较三组间各时间段的凝血时间差异.结果 血液透析前三组凝血时间(基础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血液透析前重新封管2小时后,A组较基础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凝血时间较基础凝血时间明显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1).C组凝血时间较基础凝血时间轻度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5).血液透析前重新封管4小时后,A、C组较基础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凝血时间较基础凝血时间轻度延长,但有统计学意义(P〈0.1).血液透析前重新封管5小时后,A、B、C三组较基础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纯肝素封管后凝血时间将延长,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163例淋巴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同时在99例健康人中检测这三项指标作为对照。结果:淋巴瘤患者FI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背(P〈0.01),PT、APTT较健康对照者延长(P〈0.01);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凝血各项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化疗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之间凝血各项指标也无显著差异(P〉0.05);对化疗有效患者化疗后FIB显著低于化疗前,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化疗无效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凝血功能的紊乱,FIB与淋巴瘤患者化疗疗效存在相关性,因此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监测凝血指标,为临床发现和预防出血及血栓形成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