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为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阻脾胃.笔者引伸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胃轻瘫病机特点与中医治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机可分为基本病机和前行病机。基本病机为脾失运化,前行病机为血瘀、痰浊、气滞、湿阻等。治疗应采取共性治疗和个性治疗。共性治疗包括理气运脾、燥湿运脾、益气健脾、淡渗实脾和消食健脾。个性治疗包括行气燥湿、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3.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于三阴。阳病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历代注家对其中“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经文的理解存有歧议。吴崑说:“为之,为脾也。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而张景岳以及现今《内经讲义》、胡天雄《素问补识》等都认为是脾亦为胃行气于三阳。然而笔者则坚持认为,此句之释应从吴崑之说。应理解为:阳明胃者,为脾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其理有四:  相似文献   

4.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功效为泄火通便,清上泄下,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方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薄箭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相似文献   

5.
精索鞘膜积液属中医"水疝"范畴。张吕夫主任认为,本病责之肝脾,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痰凝聚,留滞肝经,郁结不消所致,或有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所致。其本为脾虚失运,其标为寒湿或湿热蕴结,故治疗以通补兼施为大法,用健脾和胃治其本,行气燥湿、散结通塞消其癥,以达到治本截源、标本同治之功。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在汲取张仲景和叶天士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经方多有继承和发挥。《温病条辨》继承了《伤寒论》中含有栀子方剂中体现的辛苦合用、清宣郁热,苦寒合用、燥湿泻热等法,并将叶天士对栀子的用药经验拓展总结为解郁清热法和开郁行气化湿法,对温病学理论和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申素萍  陈培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87-3488
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燥痰湿[1],可治疗辨证为痰热为患所致各种临床病证。  相似文献   

8.
肛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约占肛门疾患的10%左右。祖国医学中属肾,风湿疡、顽湿等范畴,西医诊为肛周湿疹或接触性皮炎。多由湿热下注、血虚夹风所致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内蕴湿热所致。 方剂:①苦参汤:苦参、蛇床子、白芷、双花、菊花、黄柏、地肤子、石菖蒲。②青黛散:青黛、黄柏、石膏、滑石(共为细末)。 作用:止痒、消炎、燥湿。 主要药物归经及作用:苦参:苦、寒,入肝、肾、大小肠。清热、燥湿、杀虫。《滇南本草》:“疗…肠风下血,便血”。蛇床子:辛、苦。入肾、脾经。湿肾助阴、祛风、燥湿、杀虫。白芷:辛、湿入肺、脾、  相似文献   

9.
鸡鸣散最早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由木瓜、槟榔、胨皮、紫苏、生姜(连皮)、吴茱萸组成(后世增桔梗一味),治湿脚气、脚肿病。据报导对丝虫病、亚急性肾炎、咬舌症均有效果。本人用治不明原因浮肿效果也很满意。盖浮肿原因虽属多端,总不外风、寒、湿邪郁于肌肤,阳气不能宣散疏通,气湿淤滞不化所致。方中槟榔行气祛湿;木瓜利痹和络;吴茱萸祛寒降浊;陈皮行气燥湿;苏叶、生姜宣散风寒;桔梗宣开上焦气滞。诸药相合,具有散寒祛湿,化浊通络,行气解郁之功,故  相似文献   

10.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开苦降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 ,达到开通气机 ,祛寒化湿并泄热除积 ,降逆和胃目的的用药方法 (以下简称“开泄”法 )。“开泄”法善调脾胃 ,寓有升清降浊 ,分消湿热 ,疏通气机的功效 ,在治疗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1 按脾胃生理与病机特点选用药物脾与胃 ,一纳一运 ,一升一降 ,一阴一阳 ,燥湿相济 ,相辅相成以保持饮食正常消化、吸收、输布、代谢之生理功能。而脾胃病在病机上则表现为纳呆不运 ,升降逆乱 ,阴阳失调 ,燥湿相悖 ,寒热错杂 ,虚实互见等特点。《内经》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  相似文献   

11.
康志媛  李真 《中医学报》2016,(12):1904-1907
李振华教授根据《黄帝内经》及相关理论,抓住"女子以血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主健运的生理特点,确定脾失健运、脾失统摄及脾虚下陷是经、带、胎、产诸症的基本病机。确立以健脾法为主治疗妇科病的思路与方法,具体方法为:采用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止血治疗崩漏;采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治疗闭经;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止痛治疗痛经;采用健脾疏肝、清心豁痰治疗脏躁;采用补肾健脾除湿、疏肝理气活血治疗不孕症;健脾益气燥湿治疗带下病;采用益气摄血、养血活血治疗产后恶露不绝,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秀玉 《中国医刊》1999,34(1):52-53
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至《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加入茯苓、大枣。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枳实为臣,前者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后者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橘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伤寒论》小陷胸汤合《和剂局方》平胃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8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采用小陷胸汤合平胃散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每日1剂。对照组30例,采用奥美拉唑和吗丁啉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9%和56.67%,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8.3%和26.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陷胸汤合平胃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阐释了胃气盛衰与人体正气强弱的关系,开启了重视中土胃气思想的肇端。仲景遣方用药始终秉持着"重胃气"思想,以胃气为本,通过调和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顾护胃气之法,或升清降浊、燥湿相济;或温扶阳气、补土保元;或辛开苦降、调脾和胃;或通腑泄热、化瘀扶正;或气血同治、温清相宜。总之,留得一分胃气,便保得一线生机。  相似文献   

15.
痿证是肢体痿废不用的一种病症。李东垣继承并发挥《内经》对痿证的认识,突出脾胃在痿证中的重要性,分为脾胃虚弱和湿邪两种病因,总结出痿证的四个病机特点,并以此提出补脾升清、清热燥湿、补益肝肾的治疗方法,为后人开创了诊治痿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崔乾青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42-142
目的:在气的调控和中介作用理论指导下,观察助阳、燥湿、行气类中药配伍治疗胆道手术后消化不良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86例采用助阳燥湿、行气除满法,基本方桂枝厚朴汤治疗本病,对照组86例口服多潘力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79.0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桂枝厚朴汤能有效治疗胆道术后消化不良症状,为调控气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二陈汤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首治疗湿痰的代表方剂。它由半夏、桔红、白茯芩、炙甘草、生姜、乌梅六味药组成。因为湿痰的生成,多由于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所以,方中以半夏辛温性燥来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痰散结为君,以桔红辛苦而温来理气化痰,燥湿健腑为臣。此乃“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相似文献   

18.
二陈丸处方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姜半夏为主药,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辅以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和中化饮;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佐使,诸药相合,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而黏、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症.此药能祛湿、消痰,使气机通畅,脾得健运,上述诸症可解.此药为水丸,50粒重3克,每袋装9克,口服,每次6~9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此药还有和剂,口服每次15毫升,日服3次.  相似文献   

19.
平胃散是燥湿运脾、理气和胃的代表方。笔者有幸师从于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教授 ,运用平胃散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对不同疾病以平胃散为主论治的谴药特色介绍如下。厌食症患者男性 ,4 6岁。 2 0 0 1年 5月 4日初诊。主因脘痞纳呆、恶心 5个月 ,加重 1周而住院。患者曾多方求医 ,迭进中、西药物治疗 ,均疗效不显 ,相反症情日见加剧。经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刻下症见 :恶心厌食、纳呆不饥 ,食后胃脘痞闷不舒 ,偶感攻撑作痛 ,呃逆矢气时作 ;形体消瘦 ,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 ;口干、口粘不欲饮。小便可 ,大便干结 ;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 …  相似文献   

20.
正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之功专燥湿和胃,为用于治疗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剂。方药组成:苍术9克,厚朴(姜制)6克,陈皮(去白)9克,甘草(炙)3克,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煎分两次服。其具有燥湿健脾,消胀散满的功能。主治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