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淮河水系毛毕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种类、感染情况及繁殖节律。方法在淮河水系采集椎实螺进行饲养、观察,用直接压片法镜检尾蚴,以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并用其感染雏鸭和人体皮肤,解剖雏鸭分离成虫,收集鸭粪分离虫卵。结果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是淮河水系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其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65%。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最高(0.87%、0.81%),6月次之(0.60%、0.65%),4~5月及8~10月分别在0.06%~0.21%、0.07%~0.26%之间波动。两种螺均在2月中旬出土活动,至10月底渐潜入泥土越冬,1年可繁殖3代。结论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在淮河水系广泛分布、活动期长,是毛毕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2.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有无毛毕属吸虫存在及其尾蚴性皮炎而行。方法现场采集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ria),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并感染雏鸭;采集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分别用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和孵化法分离毛蚴,并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饲养的耳萝卜螺;解剖沿岸渔民放养的家鸭及人工实验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并对该成虫作扫描电镜观察;对沿岸部分村民作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结果从现场捕获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经鉴定为毛毕属吸虫尾蚴。从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内可检获到虫卵,该卵可孵出毛蚴;毛蚴感染实验室内饲养的耳萝卜螺,可获与上述形态相同的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上述两个不同来源的家鸭均可获毛毕属吸虫成虫。该毛毕吸虫经电镜观察发现其形态特征与毛毕属吸虫其它近似种有所不同,因此,暂名为淮南毛毕吸虫。结论淮河水系有毛毕属吸虫存在,其尾蚴可引起皮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毛毕属吸虫及其尾蚴性皮炎流行。方法 取现场采集和实验室感染的耳萝卜螺压片、镜检,分离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尾蚴接种雏鸭;收集淮河沿岸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粪便,用水洗沉淀法查找虫卵、孵化分离毛蚴,并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饲养的耳萝卜螺;解剖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对沿岸部分村民作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结果 现场采集耳萝卜螺的感染率为0.39%(71/18000);家鸭粪便毛毕吸虫卵阳性率为33.50%(201/600),雏鸭接种23d后,从粪中可查见虫卵,且所获虫卵可孵化出毛蚴;解剖部分虫卵阳性家鸭和经尾蚴感染的雏鸭可分离出成虫。从虫卵、毛蚴、尾蚴及成虫形态观察,均属毛毕属吸虫。沿岸村民接触有鸭活动的水体后,在胸腹部及下肢等处皮肤可见弥漫性突出皮肤的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并可见成片的风疹团,患处刺痒或奇痒。结论 淮河水系存在毛毕属吸虫,并有血吸虫尾蚴性皮炎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实螺个体大小对淮河水系毛毕吸虫感染的影响.方法采集椎实螺科耳萝卜螺按大小分组逸毛毕吸虫尾蚴并计数,测定不同大小螺体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在实验室内饲养阴性成螺产卵,收集同日产卵块孵育同一螺龄不同大小螺体;采集阳性鸭粪便孵毛蚴,分别感染前述子螺并测量螺高;24 d后逸尾蚴,计数尾蚴量并测量螺高,观察不同大小螺体人工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感染螺与未感染螺壳高差异.结果野外小螺体的毛毕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低,较大螺体则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高(X2染率=35.909,P<0.01;F感染强度=65.55>F001(1,5)=16.30,P<0.01);在实验室条件下,同一螺龄的大、小螺体间毛毕吸虫感染率差无显著性,而毛毕吸虫感染强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感染率=0.347,P>0.05;F感染强度=25.16>F0.01(1,5)=16.30,P<0.01);感染螺与未感染螺壳高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023,P>0.05).结论毛毕吸虫感染强度受耳萝卜螺本身大小影响,而毛毕吸虫自然感染率受螺龄关联的螺体大小影响.感染螺不大于未感染螺,野外大型感染螺不能归因于毛毕吸虫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5.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习性及特征。 方法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在安徽省淮南市郊淮河水系支流窑河渔场,逐月采集耳萝卜螺压片镜检,用感染毛毕吸虫的阳性螺逸尾蚴,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用不同时龄尾蚴感染雏鸭,以三角烧瓶顶管法孵化毛蚴检测雏鸭感染率。 结果 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消长,尾蚴检出率7月份为0.81%,6月为0.65%,4~5月和8~10月均为0.07%~0.26%,逐月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尾蚴逸出数量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每天上午8:00~12:00为逸蚴高峰期,温度和光照影响显著。尾蚴具有强烈的趋光性,自然变温 (18~25℃)下最长寿命为52h,半数死亡时间为41h。对雏鸭感染力与尾蚴时龄关系密切,30min~8h时龄感染力最强,40h以后感染力丧失。 结论 初步探明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习性及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淮南段常见的医学贝类,并且明确耳萝卜螺的生态习性,以期为尾蚴性皮炎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在淮河水系淮南段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饲养对耳萝卜螺的生境、食性、生长繁殖、季节消长、孳生密度、扩散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淮河水系淮南段医学贝类共有8种,隶属于腹足纲4科7属。耳萝卜螺3月上旬开始出土活动,3~10月为其繁殖、生长活动期,11月初开始越冬。结论耳萝卜螺在淮河水系分布广泛,是毛毕属吸虫在该水域流行的主要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7.
淮河水系尾蚴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初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沿岸村镇居民中有否尾蚴性皮炎流行。方法:对淮河水系沿岸部分村镇居民作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现场采集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ria)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并用此尾蚴感染雏鸭;采集河岸渔场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分别用水洗沉淀法分离虫卵和用毛蚴孵化法分离毛蚴,并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养殖的耳萝卜螺;解剖购于当地渔民放养的家鸭及人工实验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结果:沿岸农户及渔民下到鸭活动的水体后可引起“鸭瘙”(duckitch),即在胸腹部及下肢等处皮肤可见弥漫性突出皮肤的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并可见成片风疹团,患处刺痒或奇痒。从现场捕获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经鉴定为毛毕属吸虫尾蚴。从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内分离到菱形卵和新月形卵,且均可孵出毛蚴,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内养殖的耳萝卜螺,可获与上述形态相同的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上述两个不同来源的家鸭,均可获毛毕吸虫成虫。以上所获的虫卵、毛蚴、尾蚴和成虫经鉴定均为毛毕属吸虫某一生活期。结论:淮河水系有尾蚴性皮炎流行,其病原为毛毕属吸虫尾蚴。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淮河水系沿岸村镇居民中有无尾蚴性皮炎流行,采用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现场采集耳萝卜螺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感染雏鸭;采集河岸渔场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分别用水洗沉淀法分离虫卵和用毛蚴孵化法分离毛蚴,感染实验室养殖的耳萝卜螺;解剖购于当地渔民放养的家鸭及人工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结果表明,沿岸农户及渔民接触有鸭活动的水体后,于胸腹部及下肢等处皮肤可见弥漫性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并可见成片风疹团,患处刺痒或奇痒。从现场捕获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经鉴定为毛毕属吸虫蚴虫。从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内分离到菱形卵和新月形卵,且均可孵出毛蚴,感染实验室内养殖的耳萝卜螺,可获与上述形态相同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上述两上不同来源的家鸭,均可获毛毕吸虫成虫。以上所获的虫卵、毛蚴、尾螺和成虫,经鉴定均为毛毕属吸虫基本一生活期。从而证明淮河水系有尾蚴性皮炎流行,其病原虫为毛毕属吸虫尾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淮河流域淮南段是否有毛毕吸虫尾蚴性皮炎的流行。方法 对淮南地区沿岸居民作现场调查和体检,了解尾蚴性皮炎的出现情况;现场采集耳萝卜螺,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并用于感染实验室饲养的雏鸭,23d后解剖取成虫;将购自当地居民养殖的家鸭于实验室做病原学研究:用直接涂片法检查虫卵,水洗沉淀法收集虫卵,毛蚴孵化法分离毛蚴,并用所获毛蚴感染实验室养殖的耳萝卜螺,最后解剖家鸭收集成虫。结果 淮南地区从事农、渔业生产的居民,在接触疫水后出现皮炎,人群皮炎出现率为79.37%;自现场采集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阳性率为1.09%;自购买家鸭的粪便内可查到虫卵,孵出的毛蚴感染实验室内养殖的耳萝卜螺,可获得与前述形态相同的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家鸭,均可获得毛毕吸虫成虫。以上所获的虫卵、毛蚴、尾蚴和成虫经鉴定均为毛毕属吸虫各个生活期。结论 淮河流域淮南段有尾蚴性皮炎流行,其病原为毛毕属吸虫尾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耳萝卜螺对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教沼螺幼螺的捕食能力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发现耳萝卜螺对纹沼螺幼螺有很强的捕食能力,22~23mm和18~20mm的耳萝卜螺至72h的捕食率高达95.0%和94.3%。且效沼螺的密度越大,耳萝卜螺捕食率越高。耳萝卜螺捕食纹沼螺幼螺后,12h在螺冒内大部被消化,24h消化率达100%。  相似文献   

11.
毛毕属吸虫尾蚴性皮炎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淮河流域淮南段是否存在毛毕吸虫尾蚴性皮炎的流行。方法对淮南地区沿淮居民作现场调查和体检,以了解尾蚴性皮炎的感染情况;现场采集耳萝卜螺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并用此尾蚴感染实验室饲养的雏鸭,23天后解剖取成虫;购买当地居民养殖的家鸭于实验室中做病原学研究:用直接涂片法检查虫卵,用水洗沉淀法收集虫卵,用毛蚴孵化法分离毛蚴,并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养殖的耳萝卜螺,最后解剖家鸭收集成虫。结果淮南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渔业生产的居民在接触疫水后出现皮炎表现,人群感染率为79.37%。从现场捕获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感染率为1.09%。从购买家鸭的粪便内可查到虫卵,孵出的毛蚴感染实验室内养殖的耳萝卜螺,可获得与上述形态相同的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家鸭,均可获得毛毕吸虫成虫。以上所获的虫卵、毛蚴、尾蚴和成虫经鉴定均为毛毕属吸虫某一生活期。结论淮河流域淮南段有尾蚴性皮炎流行,其病原为毛毕属吸虫尾蚴。  相似文献   

12.
淮河水系台湾次睾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台湾次睾吸虫及其孳生特性。方法收集淮河沿岸家鸭粪便并用水洗沉淀法查找台湾次睾吸虫卵;取纹沼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和尾蚴;取麦穗鱼肉压片和研细、水洗、沉淀、镜检,分离麦穗鱼体内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解剖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取胆囊分离成虫。结果家鸭粪便中台湾次睾吸虫卵平均阳检率为18.87%(151/800);纹沼螺体内雷蚴和尾蚴阳检率为1.08%(13/1 200);麦穗鱼中囊蚴阳检率为12.50%(20/160);家鸭胆总管和肝胆管内成虫的分离阳检率为22.50%(18/80),经囊蚴感染的雏鸭肝脏内可分离出成虫。结论淮河水系存在台湾次睾吸虫,其生活史可在纹沼螺、麦穗鱼、雏鸭体内完成。  相似文献   

13.
淮河水系东方次睾吸虫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东方次睾吸虫及其孳生特性。方法 采集家鸭粪便,以透明厚涂片法查找东方次睾吸虫卵;取麦穗鱼肉压片和研细、水洗、沉淀、镜检,分离麦穗鱼体内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解剖人工感染的雏鸭,从胆总管及肝胆管内分离成虫。取纹沼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和尾蚴。结果 家鸭粪便中东方次睾吸虫卵阳性率为17.17%(103/600);家鸭胆总管和肝胆管内成虫的检出率为18.33%(11/60);经囊蚴感染的雏鸭肝脏内可分离出成虫。麦穗鱼中囊蚴检出率为6.67%(8/120)。纹绍螺体内雷蚴和尾蚴阳性率为0.60%(6/1000)。结论 淮河水系存在东方次睾吸虫,其可在纹绍螺、麦穗鱼、雏鸭体内孳生、繁殖,完成生活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淮南湖河沿岸似锥低颈吸虫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 现场调查淮南洛河、窑河、高溏湖和焦岗湖4水域的生态环境.收集家鸭粪便并用改良厚涂片法查找似锥低颈吸虫卵;取斯氏萝卜螺经压片、镜检,分离雷蚴和尾蚴,采集隔扁螺经压片、镜检,分离囊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解剖购自沿岸村民的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取肠管分离成虫....  相似文献   

15.
螺体内毛毕属吸虫尾蚴季节消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毕属吸虫属于动物血吸虫,其尾蚴可引起人体变态反应性皮炎〔1-5〕。为了解毛毕属吸虫尾蚴季节变化规律及其成因,以确定调查尾蚴感染情况的最季节和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我们于2 0 0 2年6月至2 0 0 3年5月,对耳萝卜螺感染毛毕属吸虫尾蚴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观察。1 材料与方法采样地点于淮南市郊的淮河水系支流窑河渔场。应用捕渔网具,逐月随机采集耳萝卜螺带回实验室,洗净、压破剥去螺壳,撕碎软体组织,滴加生理盐水,置解剖镜下检查毛毕属吸虫尾蚴。并调查河岸浅滩上禽粪污染情况和收集气温、雨量分布资料。2 结  果2 1 采样地点的生态…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南充地区毛毕吸虫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包鼎成等(1957)[1]在重庆鸭体内发现包氏毛毕吸虫成虫以来,尚无人对四川锥实螺体内的毛毕属吸虫尾蚴进行具体描述,为此,于1988-1991年对南充地区尾蚴性皮炎进行调查。方法和结果1终宿主检查1.1耕牛检查共取鲜牛肝54个,分别用刀切数下而不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东方次睾吸虫及其孳生特性。 方法 采集家鸭粪便 ,以透明厚涂片法查找东方次睾吸虫卵 ;取麦穗鱼肉压片和研细、水洗、沉淀、镜检 ,分离麦穗鱼体内囊蚴 ,并将分离获得的囊蚴感染雏鸭 ;解剖人工感染的雏鸭 ,从胆总管及肝胆管内分离成虫。取纹沼螺经压片、镜检 ,分离雷蚴和尾蚴。 结果 家鸭粪便中东方次睾吸虫卵阳性率为 17.17% (10 3/6 0 0 ) ;家鸭胆总管和肝胆管内成虫的检出率为 18.33% (11/6 0 ) ;经囊蚴感染的雏鸭肝脏内可分离出成虫。麦穗鱼中囊蚴检出率为 6 .6 7% (8/12 0 )。纹绍螺体内雷蚴和尾蚴阳性率为 0 .6 0 % (6 /10 0 0 )。 结论 淮河水系存在东方次睾吸虫 ,其可在纹绍螺、麦穗鱼、雏鸭体内孳生、繁殖 ,完成生活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钩棘单睾吸虫的第一中间螺蛳宿主自然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显示了一年中该虫尾蚴感染率随季节呈动态变化,10月份瘤拟黑螺感染率高达5.42%。各地瘤拟黑螺与纹沼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5%(38/1548)与0.73%(20/2726),表明前者为本吸虫更为适宜的第一中间宿主。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虫尾蚴侵染鱼类宿主后须经25d囊蚴发育完全成熟,而囊蚴感染终未宿主仅4d即可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其发育迅速为吸虫类所罕见。  相似文献   

19.
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关系。方法: 选择福建省具有代表性地理地貌的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设点( 村) , 调查螺、蟹宿主感染及与感染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 采检螺、蟹,以不同孳生环境螺的尾蚴阳性率与阳性蟹的囊蚴平均感染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岭阳村, 溪流型水流缓慢的Ⅰ段溪蟹的卫氏并殖囊蚴感染度为7239 个/ 只, 比水流较急的坑沟型Ⅱ段溪的1426 个/ 只高出5 倍; 在溪口村,1996 年放逸短沟蜷螺尾蚴阳性率与溪蟹卫氏并殖囊蚴感染度分别为4 . 9 % 与1 7383 个/ 只, 比1982 年的02 %与2047 个/ 只分别高出289 倍与85 倍; 在氵示上村, 常年渗水洼地流水浅水坑Ⅲ号沟拟钉螺尾蚴阳性率与溪蟹斯氏狸殖囊蚴感染度分别为43 % 与3554 个/ 只, 比同一水系的Ⅱ号沟的1 % 与429 个/ 只分别高出43 与83倍。结论: 卫氏并殖吸虫分布有一定的水系特征, 以水流缓慢小型水体处感染率居高。斯氏狸殖吸虫通常无明显水系分布特点, 而微型水体分布特征更为突出。适宜螺与蟹孳生的微型环境, 也是并殖吸虫完成其生活史循环适宜场所。对第一中间宿主的选择性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钩棘单睾吸虫的第一中间螺蛳宿主自然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显示了一种中该中尾蚴感染率随季节呈动态变化,10月份交瘤拟黑螺感染率高达5.42%。各地瘤专黑螺与纹沼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5%(3/1548)与0.73%(20/2765),表明前者为本吸虫更为适宜的第一间宿主。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虫尾螺侵染鱼类宿主后须经25d囊蚴发育完全成熟,而囊螺感染终末缩主仅4d即可发育成为虫并产卵,其发育迅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