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47Pm内污染诱发血液和骨髓细胞适应性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低剂量钷0147(^147Pm)内污染机体能否改变相继高剂量^147Pm内污染对小鼠血液和骨髓细胞的放射损伤效应。结果发现,低剂量^147Pm(0.37 ̄37Bq/g体重)可诱发小鼠血液和骨髓细胞的适应性反应。使血液和骨髓细胞对相继高剂量^147Pm引起的辐射损伤效应有了明显的抵抗力。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单纯高剂量注射组(P〈0.05或P〈0.01),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2.
^147Pm内污染诱导红细胞系统突变的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低剂量钷- 147(147 Pm) 内污染对红细胞系统遗传突变的影响,应用骨髓和血液正常染红细胞微核检测,观察了低剂量147 Pm 内污染小鼠能否改变相继高剂量147 Pm 内污染引起的红细胞染色体的损伤效应。结果显示,185k Bq/g 体重的单纯高剂量147 Pm 内污染可引起骨髓和血液正常染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明显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 001) 。然而,预先应用037 ,37 和37 Bq/g 体重的147 Pm 内污染预处理动物,3 天后相继给予185k Bq/g 体重的高剂量147 Pm 内污染机体,骨髓和血液正常染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明显减少,与单纯高剂量147 Pm 内污染实验组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 005 或 P < 001) ;并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结果表明,低剂量147 Pm 内污染预处理动物,可较长时间诱导红细胞系统的遗传适应性反应,使红细胞系统对相继高剂量147 Pm 内污染引起的染色体损伤有了明显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3.
4.
眠尔康胶囊是我所研制的改善睡眠、抗衰老的新型保健食品 ,其主要配方为褪黑素、碳酸钙、枸橼酸、淀粉等 ,褪黑素 (N -乙酰基 - 5 -甲氧基色胺 )是其中主要的功效成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外源给入褪黑素可产生催眠、镇静、镇痛的作用 ,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癌症 ,抗衰老。为检测眠尔康胶囊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 ,评价其体内遗传毒性 ,我们进行了有关实验观察。1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将眠尔康胶囊 (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研制 )用蒸馏水配制至所需浓度。实验动物选取 1级昆明种小鼠 5 0只 ,雌雄各半 ,体重 2 5…  相似文献   

5.
苯和二硫化碳诱导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和二硫化碳对雌性小鼠体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静式吸入法分别用苯和二硫化碳染毒NIH成年雌性小鼠15 d(2 h/d),分析受试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细胞率.结果苯染毒低、中、高剂量组浓度分别为706、1 922、4 864 mg/m^3,三剂量组的微核细胞率依次为7.2‰、7.3‰、8.3‰,与阴性对照组(2.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硫化碳染毒低、中、高剂量组浓度分别为199、651、1 209 mg/m^3,三剂量组的微核细胞率依次为3.0‰、4.2‰、5.1‰,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苯和二硫化碳均能诱导雌性小鼠体细胞微核增加.  相似文献   

6.
S851是一种麻醉型杀虫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在分解中产生的臭气能聚集凝固,故有除臭杀虫作用。我们对其致突变性进行了试验,及观察其对染色体损伤的作用。S851由大连市环卫处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并提供。小鼠经口LD_(50)为4163mg/kg,由本室测定。实验动物从大连医学院动物室购买,为健康、昆明种雄性小鼠,体重18~22g,随机分成5组,设3个试验组及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5只动物。阳性对照组用环磷酰胺(60mg/kg),阴性对照组用蒸馏水按  相似文献   

7.
钼和汞联合染毒对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钼对汞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观察采用腹腔注射钼酸钠和氯化汞联合染毒对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连续4天给小鼠注射HgCl2[1.0mg/kg(bw)]的同时注射10、100mg/kg(bw)]的Na2MoO4可显著降低HgCl2的致小鼠微核率(P〈0.001);在HgCl2[1.0mg/kg(bw)给小鼠染毒前3天连续注射100mg/kg(bw)Na2MoO4可显著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荧光涂料激发能源147Pm内污染机体时的滞留过程:发现仅在早期降低较快,以后的降低极为缓慢。估算的体内滞留方程为:R(t)=0.199e-0.1452t+0.812e-0.0008t,可见包括两个快慢组分的半滞留期,即T1=4.17d,而T2=866.3d·147Pm内污染机体中,观察到可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率呈持续增升:当147Pm摄入机体后的不同间隔阶段,可见在各实验组淋巴细胞的SCE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到第30d的观察阶段,出现了一个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相对应的SCE率增升高峰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参菊浙贝汤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遗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间隔24h两次经口灌胃法,予不同浓度参菊浙贝汤提取液灌胃实验小鼠,以生理盐水、环磷酰胺分别为空白及阳性对照,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参菊浙贝汤各剂量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平均微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阳性对照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平均微核发生率显著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菊浙贝汤在体内无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检出小鼠末稍血正染红细胞(NCE)微核的方法。雄性小鼠分为3组;环磷酰胺(CP)组、丝裂霉素C(MMC)组和骨髓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予受试物。试验持续5周。给予CP和MMC的动物在经5次注射后,末稍血中NCE微核率显著增加,微核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处理的第5周的微核率:CP(22mg/kg)组为19.3/1000NCE(N=6),MMC(0.5mg/kg)组为29.7/1000NCE(N=6),对照组为1.83/1000NCE(N=6)。用CP(22mg/kg)和MMC(1.0mg/kg)处理的小鼠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分别为2—3.5和2.5—4.5/1000PCE。在处理后第5周,正染红细胞微核率比第1周高3—6倍。因为有微核的红细胞在循环血中大约存在一个月。所以在此时间内由于多次处理所产生的微核率是相加的,它比传统的微核试验方法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低剂量钷-147(^147Pm)内照射能否抵抗相继高剂量^60Coγ射线引起的细胞遗传损伤效应。方法:应用外周血红细胞(RBC)计数,网织红细胞(RC)计数,正常染红细胞(NCE)微核和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检测,观察了低剂量^147Pm内照射诱发小鼠红细胞微核的辐射交叉抗性。结果:剂量为2.0Gy的^60Coγ射线外照可引起明显的外周血红细胞系统损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BC和RC计数显著减少(P<0.01);NCE和PCE微核细胞率明显增高(P<0.01)。然而,预先应用低剂量^147Pm 0.37,3.7,37Bq/g内照射预处理动物,3d后相继给予高剂量^60Coγ射线2.0Gy外照射,RBC和RC计数显著增加,NCE和PCR微核细胞率显著降低,与单纯高剂量^60Coγ射线外照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其中某些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预先应用低剂量^147Pmβ射线内照射动物,可使不同成熟期外周血红细胞对相继高剂量^60Coγ射线外照射引起的微核突变有了明显的抵抗力。低剂量^147Pm诱导外周血红细胞系统的辐射抗性具有一定的剂量范围。结论:简便快速并适于进行连续观察的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可作为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γ射线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效应.[方法] 分别应用中性、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剂量γ射线外照射诱导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单链和双链断裂.[结果] 0、1.0、5.0、10.0、15.0、20.0、30.0、40.0、60.0 Gy γ射线照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后,因DNA双链断裂而发生迁移的细胞比率分别为3.9%、9.0%、28.0%、32.0%、44.0%、56.0%、64.0%、96.0%、96.0%,细胞DNA迁移长度分别为(23.42±1.32)μm、(30.50±2.14)μm、(37.43±0.75)μm、(47.87±1.50)μm、(54.33±0.33)μm、(60.72±1.93)μm、(71.66±0.68)μm、(74.00±1.86)μm、(66.41±3.68)μm.0、0.5、1.0、3.0、5.0、10.0 Gy γ射线照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后,因DNA单链断裂而发生迁移的细胞比率分别为1.80%、7.20%、8.10%、10.90%、23.68%、27.77%,细胞DNA迁移长度分别为(21.59±0.49)μm、(25.58±1.13)μm、(27.09±0.5)μm、(27.18±0.66)μm、(36.25±1.15)μm、(53.28±0.13)μm.γ射线外照射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彗星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DNA电泳迁移,且迁移的距离与照射剂量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不但能用于检测辐射所致离体细胞DNA单链的损伤效应,还能用来研究离体细胞DNA双链的辐射损伤和修复作用,并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13.
钬化物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承润  薄军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6):433-435,F0003
目的 探讨钬化物对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 昆明种纯系小鼠分为氧化钬实验组和硝酸钬实验组.氧化钬实验组设5个暴露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给小鼠灌胃氧化钬盐酸溶液0、10、20、40、80、160 mg/kg2次,间隔24h,末次灌胃24 h后取股骨骨髓细胞制备微核片.硝酸钬实验组设3个暴露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给小鼠腹腔注射硝酸钬溶液10、40、80mg/kg2次,间隔24 h,末次注射24 h后取股骨骨髓细胞制备微核片,同时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氧化钬和硝酸钬实验组共用1个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CP).除阳性对照组为6只小鼠外,其余各组均为8只,各组小鼠雌雄各半.结果 在10~80 mg/kg范围内,两种钬离子溶液均能诱导微核率随着剂量的递增而升高;在160 mg/kg时,微核率低于阴性对照组;同时,核异常的数量和程度随着剂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在10~80 mg/kg剂量范围内,彗星细胞尾长随着剂量的递增而增长(P<0.001),头长随剂量的递增而缩短,而拖尾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钬化物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DNA断裂作用可能是其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Ⅰ型骨质疏松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妇女绝经后雌激素缺乏,由此引起的骨折严重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维生素D(VD)在体内的作用非常广泛[1],而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已得到公认,但VD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剂量重离子辐射(LDR)对小鼠造血系统的适应性反应特征。方法对小鼠给予大剂量(2.0 Gy)12C+6射线照射前预先采用0.050,0.075 Gy 12C+6离子束全身照射,其中一批小鼠24 h处死,测定外周血指标、脏器系数、骨髓细胞微核率、骨髓DNA含量;第二批小鼠接受大剂量(2.0 Gy)全身辐照后观察其30 d存活情况。结果与大剂量直接照射组相比,0.050Gy低剂量照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骨髓DNA含量升高,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降低(均P〈0.05~0.01),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0.075 Gy低剂量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与照射对照组比较有一定下降,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剂量碳离子束照射能拮抗大剂量照射后引起的骨髓细胞损伤,对造血组织产生适应性反应,对重离子治疗肿瘤及放射防护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与ELISA对高剂量r线照射的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接种小白鼠后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力进行了研究。以500条经6Krad、12Krad、24Krad及48Krad照射的尾蚴接种小白鼠后第14天T淋巴细胞与血清IgG抗体开始增高,攻击后第28天达最高水平,以后开始降低,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比较了100条、500条及1000条经24Krad与48Krad照射的尾蚴,结果表明免疫接种500条经24Krad照射的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白鼠诱导产生的免疫力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质量比为6:11:33)混合物对小鼠外周血DNA损伤程度及修复情况。[方法] 混合物静式吸入染毒,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不同剂量(4.12、8.25、16.5g/m^3)下不同染毒天数(4、9、11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检测一次染毒后(33g/m^3)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 染毒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DNA出现损伤,且损伤程度与染毒次数、染毒剂量具有一定相关性;一次染毒后短期内小鼠即呈现严重的外周血白细胞DNA损伤,72h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甲醛、三氯化铝、三氯乙烯(质量比为6:11:33)混合物可诱发DNA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