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给予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40 mg治疗组(辛伐他汀组),分别治疗7 d.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和IL-6的值.同时选3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MMP-9和IL-6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MMP-9和IL-6的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MMP-9和IL-6的水平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他汀类短期治疗能降低血清MMP-9和IL-6的水平,且阿托伐他汀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型临床实验证实 ,在冠心病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都显示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减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及行冠状动脉成形术或搭桥术的需求率 ,而二级预防实验均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发病 3~ 6个月后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近年研究发现 ,他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脏缺血性猝死.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因此近年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已完成了一系列相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WOSCOPS(West Of Scotland Coron ary Prevention Study)和AFCAPS/TexCAPS(Air Force/Rexas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P revention Study)研究确立了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一级预防中的地位.CARE(Chole sterol And Recurrent Events Trial)、LIPID(Long-term Intervention with Prava stati n in Ischemic Disease)和4S[1](Scandinavian Simvastain Survival Study) 等研究则提供了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在这些试验中无论是普伐他汀,还是辛伐他汀,都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总死亡率,减少AMI发生.这些有益作用也存在于老年、妇女和糖尿病等亚组人群.尽管上述这些重要的研究为制定正确的冠心病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由于研究对象均为ACS后2~6个月的病人,而不包括ACS早期的患者,因此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应用是否安全有效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机制。分别测定 5 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3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并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随机抽取 30例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 ,每组 15例 ,干预 3周 ,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变化 ,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治疗3周后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下降 (P <0 .0 0 1) ;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组间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单因素回归分析及调整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 (P <0 .0 5 )。结果提示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  相似文献   

5.
高丽青  于兰芳 《山东医药》2002,42(24):42-42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 (UA ) ,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非 Q波性 AMI。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受损内皮功能的作用 ,2 0 0 0年 3月~2 0 0 2年 5月 ,我们在 ACS的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 ,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 ACS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 ,男 43例 ,女 7例 ,Q波性 AMI4例 ,非 Q波性 AMI2例 ,U A44例 ,血浆胆固醇 (TC)≥4.68mmol/ L,甘油三酯 (TG)≥ 1.70 m mol/ L。肝、肾功能正常。用药方法 :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PCI术治疗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高危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CI组160例和药物组120例。冠脉介入时间为10 h~26天。比较两组1个月内的短期疗效及随访6~12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160例PCI术中,152例成功,成功率为95%,PCI组在1个月内及住院期间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分别为4.4%,1.9%,0.6%,在随访6~12月中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再住院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13.8%,3.8%,1.3%,16.8%,9.5%。结论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PCI术治疗可明显降低1个月内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并可降低随访6~12个月的上述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调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25例ACS患者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n=63)非辛伐他汀治疗组(n=62),另选健康对照组(n=60),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经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其血浆hs-CRP水平明显下降,非他汀治疗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汀调脂可阻滞ACS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针对4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并归为观察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并归为对照组,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本次主要对两组患者的LVEF和hs-CRP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并未出现明显差异,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均明显较优,且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随访研究发现,其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同,阿托伐他汀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情况,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应用于ICU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2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其中A组采用辛伐他汀10 mg/d治疗,B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C组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治疗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所测得的血糖、血脂、心肌酶学指标以及内皮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的TG、TC、LDL-C、HDL-C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3组间TG、TC、LDL-C、HDL-C间比较(P0.05)。其中瑞舒伐他汀组改善程度最明显。结论常规剂量使用3中他汀类药物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均安全有效,瑞舒伐他汀在改善患者的血脂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胡靖超  吴士尧 《山东医药》2008,48(46):10-12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方法患者均在住院后24h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他汀组60例(阿托伐他汀组30例、普伐他汀组3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8周,对照组30例单用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三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阿托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胆固醇及炎性指标均有显著变化,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后均达标(P均〈0.05);而对照组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性指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近期效果与心电图表现。方法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心电图表现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对比(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d内有关导联的STE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超过一半;治疗1d内ST段抬高导联产生T波倒置的现象,胸痛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结论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近期效果相近,心电图表现类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临床及冠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分为服用他汀组(35例)和未服用他汀组(45例),选取同期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以患者血浆诱导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评估他汀类药物对胆固醇外流的影响;通过检测去除apoB血浆中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探讨他汀类药物对HDL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胆固醇外流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8.77%±5.94% vs 23.68%±6.63%,p=0.001),但服用他汀组与未服用他汀组患者胆固醇外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9±5.85% vs 19.24±6.05%,p=0.450),且不受服用他汀种类的影响;服用他汀组患者比未服用他汀组患者血浆HDL-LpPLA2浓度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8±5.54ng/ml vs 7.55±4.89ng/ml,p=0.134)。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DL促胆固醇外流功能减低,他汀类药物不能改善HDL经ABCA1途径的胆固醇外流功能,对高密度脂蛋白抗氧化功能具有一定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将64例AC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结果对照组32例中发生心血管死亡4例、复发性心绞痛15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例,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9.7%(22/32);观察组32例中无心血管死亡病例、发生复发性心绞痛5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共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0.3%(7/32)。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早期治疗A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浓度为靶标,探讨阿托伐他汀和非诺贝特联合用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网络随机分为他汀降脂组(n=100,阿托伐他汀20 mg/d)和联合降脂组(n=100,阿托伐他汀20 mg/d+非诺贝特250 mg/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两组血清血脂浓度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on protein,hs-CRP)浓度,计算non-HDL-C变化率及达标率,并记录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降脂组血脂和hs-CRP浓度降低幅度明显优于他汀降脂组;达标率、斑块消退率、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2 mg/L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事件发生上,联合降脂组明显优于他汀降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全因病死率、心脏性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的降脂治疗较单药治疗效果更显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选取68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降压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HD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水平,并可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进行中度调脂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60确诊为AC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给予辛伐他汀中度量(40mg/d)调脂;对照组80例给予辛伐他汀标准量(20mg/d)调脂,并随访18个月~36个月。结果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随访期间辛伐他汀中度量的主要终点发生率较辛伐他汀标准量治疗明显下降。结论在ACS发生10d内立即给予中度量调脂治疗,其益处在发病30d内即见,并贯穿整个随访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清妊娠相关性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0例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后,2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浓度[(UA组(4.69±0.92)mIU/L,AMI组(5.14±0.85)mIU/L]明显高于SA组[(1.30±0.03)mIU/L]和非冠心病组患者[(1.25±0.09)mIU/L],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清PAPP-A水平降低[UA组(1.32±0.10)mIU/L,AMI组(1.38±0.04)m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中PAPP-A浓度明显升高,PAPP-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新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CAM-1浓度,并将同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同型半胱氨酸、ICAM-1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3组患者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显著下降;UAP组和SAP组的HDL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UAP组和SAP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AP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更高,而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UAP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ICAM-1水平高于SAP组,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ICAM-1水平高于UAP组.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I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与SAP组比较,UAP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ICAM-1水平均较高,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后ICAM-1水平最高.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ICAM-1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ICAM-1水平,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 drome,ACS)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其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他汀类降脂药物防治ACS的机制有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防止血栓形成以及抗炎作用[1\〗。本文旨在观察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性冠心病治疗及预防心血管事件中的疗效及机制。对象与方法1.对象:根据WHO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对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1岁±2.9岁;(2)治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9岁±3.5岁,常规治疗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9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33例)、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肝功等指标。结果①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和20mg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②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有利,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