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PCR法对25例不同时期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γ链(TcRr)基因重排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例(12.0%)发生IgH基因重排,3例(12.0%)出现TcRr基因重排,其中1例同时出现IgH和TcRr基因重排,对这种ANLL中序列失真现象的机制及其在白血病基因分型及检测微小残留疾病中的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MALTLoma)的免疫表型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检测的意义。方法对12例肺MALTLom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免疫组化研究,7例进行IgH和T细胞受体γ链(TCRγ)基因重排检测,并对治疗后结果随访。结果12例中,开胸肺活检7例,经电视胸腔镜肺活检2例,细针肺穿刺活检3例。病理组织检查结果:瘤细胞主要由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样瘤细胞组成;12例有淋巴上皮病变,11例有反应性淋巴滤泡,10例有淋巴滤泡的克隆化,9例有血管受侵,4例有胸膜受侵;瘤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7例行IgH基因重排检测,FR2阳性6例,FR3A阳性5例。TCRγ1和TCRγ2基因重排检测均为阴性。12例患者单纯化疗3例,手术切除8例,其中术后化疗6例,对症治疗1例;随访11例,随访时间1—12年,复发1例,死亡2例。结论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检查能对大多数具有典型病变的肺MALTLoma进行诊断;在肺MALTLoma与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上,IgH基因重排检测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浆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10例正常人骨髓标本为对照,对57例多发性骨髓瘤(MM)、11例未定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10例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进行了IgH基因重排的研究。MM的外周血和骨髓的IgH基因重排检出率分别为56.9%及84.4%。外周血IgH基因重排的分析显示Ⅱ、Ⅲ期患者检出率高于Ⅰ期。经化疗后缓解的病例其骨髓标本,仍可检出重排带。MGUS及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均未能测出IgH基因重排。本结果表明:IgH基因重排对MM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免疫分型组合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γ(TCRγ)基因重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分型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免疫分型采用碱性磷酸酶抗性磷酸酶复合物(APAAP)免疫组化法,基因重排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法)检测58例初治成人ALL患者。结果:①通过免疫分型检测,58例ALL中,43例(74.1%)为不带髓系相关标记的ALL(My^-ALL),15例(25.9%)为带髓系相关标记的ALL(My^ ALL),以CD15最常见。②采用PCR法检测IgH基因重排和TCRγ基因重排发现,58例ALL中有79.3%(46/58)免疫分型与基因重排结果完全吻合,即T-ALL出现TCRγ基因重排阳性,B-ALL出现IgH基因重排阳性,20.7%(12/58)基因重排结果与免疫分型不能完全吻合。③58例ALL经DOLP或DOCP方案1个疗程后,My^-ALL CR为72.1%(31/43),My^ ALL为66.7%(10.15);ALL不同阶段CR率分别是:T-ALL为82.4%(14/17),ProB-ALL为50.0%(3/6),C-ALL为90.5%(19/21),RreB-ALL为33.3%(4/12),成熟B-ALL为50.0%(1/2);经基因重排检测与免疫分型吻合的ALL CR率为71.7%(33/46),不吻合的ALL66.7%(8/12)。结论:对于白血病的分型应在FAB分型的基础上加用免疫分,可提高确诊率且对预后判断有价值;基因重排诊断仅有参考价值,对预后尚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介绍ANKI,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结果:患者持续高热、黄疸、肝脾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及骨髓中较易找到大颗粒淋巴细胞,骨髓中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62.76%,细胞免疫表型为:CD2(+)、表面CD3(-)、胞质CD3(+)、CD5(-)、CD7(+)、CD30(-)、CD56(+)、HLA—DR(+),TCR、IgH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核型为高度复杂混合异常,符合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对化疗反应差,于诊断后1月内死亡。结论:ANKL非常少见,仅凭临床表现及细胞形态学难以确诊,遇到疑似病例应做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受体基因重排、病理组织学及细胞遗传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ANKL对常规化疗不敏感,中位生存期小于2个月。新近报道以左旋门冬酰胺酶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可提高疗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IgH重排产生的CDR-Ⅱ序列,检测23例急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发生IgH重排,其中4例出现两种基因扩增产物。6例完全缓解的患者,3例检出异常重排的IgH基因,并先后复发。本文应用Southern blot法和PCR进行了对照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特殊征象,临床上较为常见.而胃MALT淋巴瘤则极为少见,两者在形态学上难以鉴别。目的:建立胃活检组织胃MALT淋巴瘤的阶梯式诊断流程,为H.pylori根除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1例胃淋巴样增生(GLH)病例,行组织学、蛋白质、DNA和染色体水平的阶梯式检查。GLH组织学分级参照Isaacson标准,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26、UCHL-1、免疫球蛋白轻链κ、λ和Ki-67,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逆转录(RT)-PCR检测AP12-MALT1融合。29例H.pylori感染者接受根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结果:23例GLH病例组织学分级为Ⅱ或Ⅲ级。仅2例为胃MALT淋巴瘤(组织学Ⅴ级)。1例胃MALT淋巴瘤表达λ轻链限制,10例GLH(包括2例胃MALT淋巴瘤)检测到单克隆IgH基因重排,2例胃MALT淋巴瘤检测到API2-MALT1融合。随着GLH组织学分级的递增.Ki-67标记率和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榆出率显著增高(P〈0.05)。根除H.pylori后随访1.5~37个月,18例内镜和组织学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7例无变化。结论:组织学结合Ki-67、IgH基因重排和API2-MALT1融合检测的阶梯式诊断流程有助于诊断早期胃MALT淋巴瘤,亦有助于药物治疗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IgH基因重排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以IgH基因为标志,对B-NHL患者治疗后采集的15例外周血及10例骨髓的IgH基因重排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5例外周血及10例骨髓均检测到IgH基因拷贝数,外周血和骨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外周血和骨髓中IgH基因重排定量分析,可以作为B-NHL鉴别诊断和随访微小残留病的辅助手段,并对判断疗效、预测复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外周血和骨髓IgH基因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HSTCL)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男性2例,年龄分别为18岁、62岁;女性1例,23岁;2例男性有肝脾大、B症状、EB病毒感染,其中1例有乙肝病毒感染; 3例均有血象减低、骨髓受累、肝功能异常、乳酸脱氢酶、铁蛋白升高、无淋巴结肿大。3例骨髓细胞学中幼稚细胞明显增多,胞体中等或偏大,胞浆量丰富,胞核类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免疫分型均表达CD3、CD2、CD7、TCRγδ,部分CD56及CD16阳性,1例初始部分表达CD8,后不表达CD8,3例均不表达CD4、CD5、CD57、TCRαβ; 2例检测到TCRD单克隆重排基因片段,1例未检测到单克隆重排基因片段。3例接受化疗患者,2例因感染死亡,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10个月仍完全缓解。3例患者从有临床症状到确诊时间分别为2个月、5个月、8个月,其中2例确诊到死亡时间分别为7个月、6个月。结论:肝脾γδT淋巴瘤常侵犯骨髓,早期行骨髓细胞流式免疫分型明确诊断;该型淋巴瘤对化疗多耐药,预后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IgH和Vδ2 Dδ3基因重排分布频率及定量检测在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对初诊ALL患者及ALL完全缓解期 (CR)后不同时期的骨髓标本及脑脊液标本进行IgH和Vδ2 Dδ3基因重排检测及定量计算MRD值。结果 :1 0 2例初诊ALL患者骨髓标本IgH和Vδ2 Dδ3基因重排阳性率分别为 49.0 %和 36 .3 %。诱导缓解期与完全缓解期脑脊液IgH基因重排分别有 7例和 3例 ,Vδ2 Dδ3基因重排分别为 5例和 2例。MRD值 >0 .1 %者 3例 ,复发率为 66 .7%。MRD为 0 .0 0 2 %~ 0 .1 %者 6例 ,复发率为 1 7.0 % ;MRD <0 .0 0 2 %者 9例 ,无复发。复发组MRD明显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5)。结论 :动态PCR检测ALL患者脑脊液IgH和Vδ2 Dδ3基因重排比细胞学检测更灵敏。IgH和Vδ2 Dδ3基因重排MRD值增高 ,复发危险率增高。MRD定期定性定量监测对指导化疗药物的选择、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Ou J  Yang L  Ren L  Tang X  Li T  Wu S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28-30
目的 提高对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报告1例典型SMZL,外周血,骨髓及脾脏标本分别采用光镜,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术,G显带核型分析及PCR技术研究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 本例患者肿瘤细胞为B淋巴细胞,不伴有绒毛,表达CD20,HLA-DR、CD45RA和bcl-2,无异常核型,肿瘤细胞主要浸润脾脏白髓致边缘带明显扩大,脾门淋巴结受累,骨髓和外周血与脾脏有相同的单克隆IgH重排基因,治疗7个月后转为多克隆重排,结论 脾大,外周血或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无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增高患者应疑及SMZL,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有助于SMZL的诊断,对可疑病例应尽早切脾以明确诊断及防止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早期诊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i ZH  Ouyang Q  Chen DY  Li GD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6):409-412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淋巴瘤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胃淋巴增殖症 (GLH)患者根除Hp前后组织学、Ki 6 7标记率及免疫球蛋白重链 (IgH)重排克隆性变化的情况 ,组织学参照Isaacson组织学评分标准 ,免疫组化检测L2 6、UCHL 1、抗κ、抗λ及抗Ki 6 7,半巢式PCR检测IgH重排。结果  31例GLH以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为主 ,男女比例 1.8∶1,平均病程 6 .8年。 2 9例感染Hp。组织学评分以Ⅱ、Ⅲ级者多见。仅 1例表达λ轻链限制性 ,10例 (32 .3% )检测到单克隆IgH重排。随着组织学分级递增 ,Ki 6 7标记率及单克隆重排递增 (P <0 .0 5 )。对 2 8例抗Hp治疗 ,2 4例获得根除 ,平均随访 4 .6个月。治疗后 18例组织学及内镜完全缓解 ,10例部分或无缓解。 4例Ⅳ级以下者Ki 6 7标记率全部下降且逆转为多克隆 ,而 4例Ⅳ级无变化。结论 组织学、Ki 6 7及IgH重排结合 ,有助于筛选早期干预病例及早期诊断胃MALT淋巴瘤。PCR检测IgH重排对Ⅲ或Ⅳ级的病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间期细胞13q14缺失、1q21、p53缺失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组合探针(1q21/RB1、D13S319/p53、IgH)对21例MM患者骨髓进行FISH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异常,比较其与常规染色体检查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1例MM患者中,19例(90.48%)检测出1种或1种以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5例(71.43%)同时检测出2种及以上的异常。其异常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1异常(66.67%),IgH基因重排(57.14%),13号染色体缺失(47.62%)和p53基因丢失(23.81%)。3例(14.29%)通过G-显带常规染色体检查发现异常,与FISH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IgH基因重排及13q14缺失在MM中的发生率较高。FISH技术能提高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5岁,因上腹部间断疼痛4个月入院。普通胃镜下可见胃窦及胃体散在多枚丘状隆起(图1A),大小0.8~1.8 cm,表面黏膜尚光滑,局部病灶表面黏膜可见略扩张样血管(图1B)。内镜超声提示,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浅层内见团块状偏低回声,呈椭圆状及梭状,向腔内外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尚均匀(图1C)。患者既往无特殊疾病史,入院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糖脂系列、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加增强无明显异常提示。鉴于该患者胃部多发隆起,且大小在2.0 cm以下,建议患者考虑定期复查,患者及家属商量后最终选择诊断性ESD治疗。术中,选择胃窦部较大的2处病灶,直径1.6~1.8 cm,剥离过程顺利,切除病灶肉眼观察呈椭圆状及球状,色淡,质地偏韧,有包膜,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楚(图2)。术后病理诊断: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图3)。免疫组化结果:CD20(-),CD79a(-),CD43(+),Bcl-2(++),CyclinD1(-),SOX11(-),CKpan(-),CD2(+),CD5(+),TdT(-),CD4(+),CD8(+),CD3(+),Ki-67约5%(+)。CD21滤泡网(+)。原位杂交:EBER(-)。幽门螺杆菌(-)。IGH、IGK、IGL及TCR基因重排结果提示:检出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TCR(vβ-Jβ、Dβ-Jβ、vγ-lf、vγ10-Jγ)发生克隆性基因重排;未检出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基因IGH、IGK、IGL发生克隆性基因重排。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3个月后入院复查,入院时无明显不适主诉。胃镜复查:见原手术创面处瘢痕形成,3个月前胃镜检查可见的较小隆起灶无明显变化,NBI观察隆起处腺管及血管排列及形态尚规则(图4),患者选择继续随访观察。肠镜复查:探查至回肠末端,回肠末端及结直肠未见明显溃疡及黏膜缺损,仅于升结肠查及一枚约1.0 cm大小扁平息肉,予内镜下切除(图5),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回肠末端黏膜活检病理提示慢性非活动性炎伴淋巴滤泡增生。嘱患者继续随访观察,定期胃肠镜复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常被认为是淋巴细胞的克隆标志。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亦可出现IgH和TCR基因重排。为此,我们采集51例AML患者骨髓,利用PCR方法检测IgH及TCRγ基因重排,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脾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例男性老年(75岁)SMZL患者的外周血、骨髓及脾脏标本,分别采用光镜、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HG显带核型分析及PCR技术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本例患者肿瘤细胞CD20、CD43、bcl—2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浸润脾脏白髓,致套区和边缘带完全被肿瘤细胞取代。骨髓细胞无异常核型。脾脏有单克隆IgH基因重排,骨髓和外周血未见异常淋巴细胞,无单克隆IgH基因重排。结论:对脾进行性肿大不伴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应疑为SMZL;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有助于SMZL的诊断,需排除滤泡中心淋巴瘤和套区淋巴瘤;脾切除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Feng Q  Li HL  Sun K  Su MQ  Shan ZC  Sun BZ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15-417
目的探讨以血清、血浆为标本,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对B细胞淋巴瘤(BNHL)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病理活检确诊的BNHL患者的血清、血浆,提取肿瘤细胞释放的可溶性DNA。针对IgH基因第三互补决定簇(CDRⅢ)序列,设计引物扩增Fr3和JH区,PCR检测IgH基因重排的比率。结果以BNHL细胞系Raji细胞作为阳性对照,30例确诊的BNHL患者中25例阳性,阳性率83.3%。健康成人及慢性淋巴结炎患者呈阴性结果。IgH基因重排的检出率与患者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及肿瘤负荷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以血清、血浆为标本,检测IgHCDRⅢ基因重排在临床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标本取材方便,不受淋巴结肿大部位的限制,对BNHL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附5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ETCL)是一种临床少见、预后差的疾病,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分析ET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ETCL的认识,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7月~2004年1收治的5例ETCL患者的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D45RO、CD3、CD56、CD20、CD79α、CD68、Lys;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BV感染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情况.结果:5例ETCL患者均无肠病史,多发生于青年男性,4例发病年龄为24~38岁,病程进展迅猛,确诊后4个月内死亡.病变多发生于结肠和小肠,1例与胃部同时发生,均为多发性溃疡性病变.肿瘤细胞为多形性T细胞,组织学形态为多形性淋巴细胞弥散分布,有血管中心性浸润,淋巴上皮病变,大片或多灶性坏死为特征.5例患者肿瘤组织CD45RO和TCR-γ基因重排均为阳性,1例CD56阳性且EBV阳性.结论:ETCL多发生于青年男性,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病程发展迅猛,预后差,病损肠管表现为多发性溃疡,TCR-γ链克隆性重排,多数为自然杀伤(NK)样T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有EBV感染的ETCL为NK样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IV/AIDS非相关霍奇金淋巴瘤(HL)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根据WHO(2008)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应用光镜、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FISH及原位杂交,并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对3例HIV/AIDS合并霍奇金淋巴瘤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例组织学形态均符合经典型HL,亚型为混合细胞型2例,1例为淋巴细胞消减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30、LMP1表达阳性,肝活检1例少数肿瘤细胞EMA、CD20及C D79α弱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60%~80%,LCA、CD15、CD68、PAX5、ALK、BOB.1、OCT2、CD3、p53均阴性;背景细胞可表达CD20、CD3、CD57、bcl-6.EBER原位杂交3例均阳性.FISH示IgH基因(14q32)重排1例.结论 在HIV感染者中,HL是最常见的AIDS非定义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组织学是诊断非HIV/AIDS相关HL的基础,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型和鉴别诊断可以减少误诊的发生,FISH和原位杂交是辅助检测HL分子遗传学改变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成熟NK/T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3例确诊为成熟NK/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外周血或骨髓细胞流式免疫分型及TCR、IgH基因重排的特点。结果:3例均有不同程度乏力、发热、浅表淋巴结和脾肿大、贫血。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2例为62%、69%)或单核细胞比例(1例,25%)增高。白细胞计数(WBC)减少2例,正常1例,外周血细胞流式免疫分型+TCR、IgH基因重排,2例呈成熟T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呈异常NK细胞性。骨髓象及骨髓活检发现白血病/淋巴瘤细胞侵润。结论:对临床表现乏力、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而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的患者,除注意检查皮疹、结节,淋巴结、脾、肝肿大,骨髓象及骨髓活检外,检测外周血细胞或骨髓细胞的流式免疫表型、TCR及IgH基因重排,有助于成熟NK/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