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脾虚证本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西医结合研究脾虚证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于脾虚证及基础理论研究思路方法等问题已有专家论述,无需重复。本文仅就脾虚证本质研究的困难和成绩、问题和对策、设想和意义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期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所促进和稗益,并望取得同道们的批评指正。1困难和成绩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脾益气、主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牌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脾主思藏意;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可见中医的牌是涉及消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拟于2002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200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 中西医结合防治Hp相关性疾病、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慢性肝炎的进展、临床经验、研究成就,脾胃学说及脾虚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近20多年来,我国学者,从生化学角度对脾胃学说和脾虚证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从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代谢到调节代谢的酶学和各种激素、神经介质,从微量元素到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有关资料分述如下。 1 脾胃学说中物质代谢的研究 1.1 糖代谢脾虚证病人糖代谢发生障碍,表现在D—木糖吸收功能低下,此项脾气虚证的辩证参考标准,已在全国推广应用。D—木糖是一种戍糖,吸收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拟于2002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1.中西医结合防治Hp相关性疾病、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慢性肝炎的进展、临床经验、研究成果等。 2.脾胃学说及脾虚证研究进展。二、征文要求  相似文献   

5.
1996年10月,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第63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传统医学。在这次会议上,提出证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突破口。有理由相信有关证本质研究的另一次高潮又将来临。如何开展证本质的研究工作是近30年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者探索的首要问题,这直接关系到证本质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牌本质研究为近20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脾(胃)为脏象学说的核心,其主运化、化生气血、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主思、且为之卫,并且认为…  相似文献   

6.
"脾"与药动学的关系:理论和实验依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概述20+a来,在中医“脾”、“脾主运化”及“脾虚证”本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脾主运化”,有类似西医学消化系统的功能: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脾虚失健运,就表现出一系列消化系统功能的异常:纳差、上腹饱胀或疼痛、肠鸣腹泻等;对脾虚证本质较为敏感、特异和公认的客观指标是:小肠木糖吸收功能和唾液淀粉酶活性减低、餐后胃电波参数降低[1,2].但目前这些进展均为病理指标和药效学方法的研究,均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角度探讨脾虚证本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有“后天之本”之称。故脾胃虚弱是构成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医林绳墨》说:“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近年来,随着诸多医家对脾本质研究的深入,认识到脾与免疫功能、消化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相关,证明了脾胃学说在临床上的重要性。现将本人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儿科常见病的一些临…  相似文献   

8.
论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见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临床病理证候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证了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脾胃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简讯     
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和深圳市消化分会拟于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深圳市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第一届深圳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同时举办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将有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家授课,参会者发给国家继续教育学分证书。征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诊治H p相关性疾病、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慢性肝病和脾胃学说及脾虚证研究进展,其它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经验、实验研究及理论探讨等。征文要…  相似文献   

10.
东垣时代前后,中医学术上展开了“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的研究,李东垣认为“后天之本在脾”,突出了补脾的重要,之后,出现了张景岳、赵献可等人的补肾派,强调了补肾的重要,李中梓从而作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并重的结论。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脾胃学说有了新的发展。后来,温病学家叶天士从温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见解,补充了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见。笔者认为脾胃学说是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现将其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如下。1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生…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病属于湿热证候者临床上较多见,以往对脾虚、肾虚、肝胃不和等证型的研究较深入,而对实证的研究尚属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已引起国内部分专家的关注,现将近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供深入探讨参考。1 慢性胃病湿热证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湿热证涉及的脏器甚多,而多数学者则以慢性胃病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湿热证的本质。目前对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很多,主要参照:11986年中医内科学会脾胃学组制定的《胃痞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2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3《中药新药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现代医学方面随着胃肠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胃肠道免疫学、胃肠道动力学、胃肠道激素、胃肠道屏障以及胃肠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等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使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祖国医药方面从(内经)至明清历代著名医家对胃肠疾病多有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和极其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完整的理论学说——脾胃学说‘尤其近年来,对脾虚证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病亦取得7明显的进展,不论在病因病机探讨,辨病和辨证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和阐明疗愈机制等都已…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方法选取3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四诊资料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结果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相似文献   

14.
金元以后,由于理论和实践的真正融合和统一,证候学说成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50年代中期以来,证候实质研究一直是当代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最激动人心的领域。证候实质研究的进展极大地相关于中西医结合各领域的进展。脾虚证的实质研究则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证候实质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对其评价仍有模糊之处。这是由于此工作的复杂性造成的。作为一门传统科学的现代化进程,证候实质研究的复杂性在于须与中西医结合的其他方面如实证化、规范化、客观化研究同步进行,以及要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进行。作者认为,经过长期大量的创…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金元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完善,脾胃学说在中医界已形成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经过实践检验,已被证明不仅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理的中心环节,而且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不仅在消化系疾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各科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就脾虚与崩漏的关系做一探讨。供同道参考。1祖国医学对脾虚和崩漏关系的探讨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以血为用,以冲任为本。冲为…  相似文献   

16.
<正>1《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发掘祖国医学有关脾胃学说的精华,介绍有关脾胃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报道中西医结合消化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观察和比较了肾阳虚证、脾虚证实验动物的免疫器官脾、胸腺的超微结构改变,及补肾方药肾气汤、补脾方药四君子汤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显示:脾虚、肾阳虚证动物的脾脏、胸腺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破坏现象,肾阳虚证尤甚,提示免疫器官超微结构的这一改变可作为脾虚、肾阳虚证的病理学证据之一,补脾和补肾方药治疗可分别改善脾虚证、肾阳虚证动物已受破坏的组织结构,实验结果也佐证了上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1《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发掘祖国医学有关脾胃学说的精华,介绍有关脾胃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报道中西医结合消化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辟有专家笔谈、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争  相似文献   

19.
1《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发掘祖国医学有关脾胃学说的精华,介绍有关脾胃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报道中西医结合消化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辟有专家笔谈、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争  相似文献   

20.
正1《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发掘祖国医学有关脾胃学说的精华,介绍有关脾胃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报道中西医结合消化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辟有专家笔谈、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争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