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通过整理历代本草书中关于菟丝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将其与现代临床应用情况、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再结合跟师体会和临证心得,试从性味功效到临床解读菟丝子一药,具有如下特点:(1)菟丝子为蔓生植物,其根渐绝于地而藤茎攀爬上升,子实中脂膏最足;(2)其药性中和,性平,味辛、甘,直入肝脾肾,三经同补;(3)其药物性味与归经交互作用,既可补阳,又可益阴;功效辛润滋补,温阳通脉,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中寓升的特点;(4)一味单用或重用组方可治疗阳痿遗精,肾虚胎漏,胎动不安,月经后期及闭经,腰膝酸软,遗尿尿频,两目昏暗以及黄褐斑、白癜风等多种病证。另外,菟丝子在降血糖、抗衰老、抗骨质疏松等方面的明显作用,显示出其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川楝子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楝子,别称金铃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toosendan Sied.Et Zucc.的果实.广泛分布于河南、甘肃、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主产区位于四川、湖北、河南、湖南,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1].  相似文献   

3.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川楝子外治皮肤病临床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楝子外治皮肤病临床新用山东省平邑县中医院(273300)唐伟张尊善主题词:皮肤病/外治法川楝子/治疗应用川楝子性味苦寒,为治疗寄生虫常用药。近两年来,笔者以之外洗治疗与螨虫、真菌感染有关的皮肤病,疗效独特,现总结报告如下。1治疗毛囊虫皮炎、痤疮1....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集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川楝子用量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6~20g,常用剂量为3~15g,丸散剂临床用量多为0.3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肝理气解郁治疗月经不调、闭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结节等妇科疾病,为6~10g;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治疗湿疹、带状疱疹、睾丸肿痛、支气...  相似文献   

6.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决明子的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与现代药理学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1989—2010年有关文献,对决明子"归肝、大肠经,甘、苦、咸,微寒"等药性与药理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分析并作一综述。结果:决明子"归肝经"能保护肝脏,明目,降压;"归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结论: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吻合之处,但仍有待进一步总结与完善,从而为决明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川楝子作为传统植物药,中医药和蒙医药都有相当的临床应用。本文比较中医药学和蒙医药学对川楝子的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方面,希望拓展川楝子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决明子性味归经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决明子的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与现代药理学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1989~2010年有关文献,对决明子"归肝、大肠经,甘、苦、咸,微寒"等药性与药理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分析并作一综述。结果:决明子"归肝经"能保护肝脏,明目,降压;"归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结论: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吻合之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与完善,从而为决明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性味是中药理论的基础,分为温、寒、热(熟)、凉(平)四性,甘、苦、辛、酸、咸五味。通过研究中药性味,结合现代药学研究可有效治疗各类疾病,补充完善现代药学理论基础,对于中药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峥 《内蒙古中医药》2014,(17):160-160
目的:研究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结果:中药的"四气"、"五味"十分复杂,是说明其功效的重要依据。结论:掌握中药性味是提高祖国医学理论水平的必要基础,但单纯掌握中药性味是不够的,必须将中药的性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现代药学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虎杖的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毛永芬  窦夏睿 《河北中医》2003,25(8):634-636
虎杖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根及根茎入药 ,最早出自《名医别录》 ,异名大虫杖 (《药性论》) ,苦杖 (《本草拾遗》) ,酸杖、斑杖 (《日华子》) ,苦杖根、杜牛膝 (《本事方》) ,斑庄根 (《滇南本草》) ,大活血、紫金龙 (《南京民间药草》) ,酸汤杆、黄地榆 (《贵州民间方药集》) ,活血龙 (《浙江民间草药》)等。关于虎杖的性能特点及临床应用近年有一些进展 ,现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报道综述如下。1 活血化瘀虎杖活血力量较强 ,凡由血瘀导致的妇人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疒徵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证 ,皆可用之。此功效古人早已认识到 ,…  相似文献   

13.
川楝子治疗淋证36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至1992年期间,我科应用川楝子治疗淋证36例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中,男性9例,女性27例;年龄20~39岁者21例,40~50岁者5例,20岁以下者2例,50岁以上者8例;病程2~7天者14例,8~14天者13例,两周以上者9例;36例中,门诊病人30例,住院病人6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中大黄的记载,梳理大黄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归纳大黄的用药特点。大黄味苦性寒,主归胃、大肠经,具有攻积滞,行土郁,清火热,解热毒,凉血热,下瘀血,通经脉,祛痰湿,利水道,退黄疸,外用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脏腑积滞、痰热腑实、癥瘕积聚、痞满燥实、热结便秘、瘟疫发斑、阳狂谵语、痢下赤白、里急腹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漓、热毒疮痈、水火烫伤、瘀血诸证及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大黄具有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护肝利胆、保护胰腺细胞及功能、活血、止血、调节血脂、保护心脑血管、保护肾脏功能、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现代药理学来阐述菟丝子传统的功效及药性理论,分析总结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机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2008)和手检中医药文献,对近年来有关菟丝子的文献进行分析,把有关菟丝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和其性味归经的相关性进行汇总.结果 菟丝子性味归经与其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菟丝子味甘性温,入肝肾脾经,滋补肝肾,又可补脾,与"滋补肝肾"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性激素样作用、延缓衰老、抗脑缺血、抗骨质疏松、降血糖和血脂、提高免疫、抗肝损伤;与"明目缩尿"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抑制白内障生成、抗遗尿.结论 菟丝子的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归经有吻合之处,为菟丝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良国  张荣娟 《中草药》1997,28(1):49-52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研究和现状调研,总结研究了川楝子的炮制历史沿革、炮制方法及其演变过程,揭示了某些炮制意图和经验,可作为进一步开展川楝子炮制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严英 《家庭中医药》1999,6(6):52-52
现代医学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讲究食物的性味,其实,“医食同源,药食同行”,两者都讲究才有利于祛病健身。中医根据食物的性质将其分为寒、热、温、凉、平;根据食物的味道,将其分为甘、酸、苦、辛、咸。然后再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的偏寒、偏热等情况,安排合理的饮食。这样,既可防病治病起保健作用,又能增加营养,促进食欲,不失为养身之妙法。  相似文献   

18.
川楝子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李时珍谓:“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又名金铃子。”原为“楝实”,不分川楝、苦楝,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以川楝的果实作为正品。苦楝子作为川楝子的伪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 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相似文献   

20.
中药的性味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