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院1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方法,对158例报告就ADR分布与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分类、累及系统或器官、ADR严重程度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58例ADR报告中涉及71个药物品种,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31.0%;其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最多,占总例数的19.0%;以静脉滴注(72.8%)方式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7.5%。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院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收集的11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例ADR中,青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60.5%(69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2.1%(105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5.8%(75例);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3.1%(56例)。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院1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现状进行分析,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今后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方法,对我院2008和2009两年上报的169例报告就ADR分布与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分类、累及系统及器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9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88.76%;其中儿童患者最多,占总例数的73.37%;以静脉滴注(89.35%)方式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74.56%。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降低临床用药风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罗存梅 《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的15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4%(3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78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6.7%(70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7.3%(71例)。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1~2005年收集的1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20例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6%(31例);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总例数的75%(90例);抗生素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9.2%(58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6.7%(68)例。结论:医务人员应全面积极开展ADR的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实现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6.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成功上报省中心的7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ADR中,女性的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71.79%(5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8.21%(61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5%(41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5.9%(28例)。结论防止可能或潜在的ADR,关键在于临床用药监测,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宣传,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OR/ADE)报告2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中一般ADR194例(97.00%);性别、年龄与AD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院内门诊ADR39例;抗菌药引发的ADR最多(125例,62.50%),其次为中成药(20例,10.00%);静脉用药引发ADR166例(83.0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95例,47.5%);无死亡及后遗症报告;医师上报169例(84.50%)。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我院13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史道华  谢小云  廖琴  曾昭全 《中国药房》2008,19(35):2781-2783
目的: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7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R)中心上报的1359份ADR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59份ADR报表中,抗菌药物所致ADR居首位(占25.75%);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最常见(占55.33%);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宣传的力度,增强医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我院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2004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1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4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24种居首位,占48.98%;其次为中药制剂8种,占16.33%;消化系统用药5种,占10.21%;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62.73%;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占70.9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2.73%;较严重的ADR有11例,占10.00%。结论ADR发生因素较多,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姜洪满  李丽娟  朱功华 《海峡药学》2009,21(10):207-208
对我院2005-2009年3月份收集并呈报的327例ADR报告,分别从引发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患者性别及年龄、报告人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7例ADR报告中以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居首位,占40.67%,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最常见,占91.74%,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多数,占53.21%。  相似文献   

11.
我院456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李荔  杨静 《中国新药杂志》2005,14(5):642-644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456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位于前3位的是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类抗生素;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重度ADR有72例(占15.78%).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3月上报的110例ADR分别从报告科室、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以临床住院病人发生的上报数量为101例,占总例数的91.8%;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75.5%;ADR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及神经系统损害,其中较严重的ADR有1例。结论: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2012~2014年我院收集的2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频数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老年和婴幼儿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发人群,发生率占总人数的52.60%;静脉给药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7.04%;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最多,占52.9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道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1.38%和23.79%。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点关注老年及婴幼儿用药人群,合理使用药物,加强对用药过程的观察和监护。  相似文献   

14.
2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综合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湖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方法:2004年8-12月205例ADR报告就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ADR类型和程度、药品分类、累及器官及严重ADR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ADR涉及112个药品品种.抗感染药引起的ADR 115例,占56.10%;严重ADR 26例,死亡2例;ADR引起皮肤损害较多,共111例,占46.64%.结论:应继续加强不易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我院96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荣发  喻伟麟 《药品评价》2006,3(4):299-300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96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位于前2位的是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次为中药制剂。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1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婷婷  田硕  左艳敏  郭婧 《药学实践杂志》2011,29(5):394-395,39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收集的10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7例报告中,涉及药品69种;以抗感染药居多,占48.62%;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81.3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5.53%。结论临床应进行必要的用药干预和指导,加强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575例抗精神疾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疾病药品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对精神病医院住院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575例不良反应中,涉及25种抗精神疾病药品,其中10种药品发生了3种以上不良反应,2种药品发生了5种不良反应。68%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15天内。不良反应发生率11.83%。结论抗精神疾病药品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减少、心电异常、肝功能异常、锥体外系反应、过敏反应等多见。建议在初期用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32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5年323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ADR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及用药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ADR报表进行分类。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94个品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抗肿瘤药次之。而ADR引发的组织器官损伤最常见于皮肤过敏反应及消化系统症状。结论:应重视安全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胡建新  付晓  刘剑英 《药品评价》2006,3(6):425-42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集并上报的1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 在109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药品61种。抗菌药物、注射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55例(50.46%);南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89例(81.65%);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80例(73.39%);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者医生45例(41.28%);护士43例(39.45%);药师21例(19.27%)。结论 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0.
疏血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讨论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0年10月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华医学会全文数据库内的有关疏血通注射液ADR的文献,结合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疏血通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在高年龄组(>50岁)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累及机体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性反应及血小板和出血/凝血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47例中,46例预后良好,1例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在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时要符合中医理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该药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