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旋股内、外动脉超选择插管灌注溶栓药物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 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对侧股动脉置入导管超选择插入患侧旋股内、外动脉,经导管注入与扩血管药、溶栓药等治疗5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每次治疗前后采用相同条件血管造影并摄相同相DSA片,治疗后随访16月。结果 56例股头缺血坏死经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75%,疼痛缓解率96.4%,DSA显示治疗后动脉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入治疗有助于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血供,干细胞可以促使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实验拟证明经动脉应用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常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03/2007-05年于新乡新华医院接受治疗的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8髋,均为男性,年龄(40.1±10.8)岁,5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和髋关节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采集患者自体骨髓血制备骨髓干细胞。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非治疗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引入Terumo公司5Fcobra导管,通过非治疗侧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治疗侧髂总动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15mL,并电影采集。血管造影,确定股骨头供血动脉和病变程度,导管超选择进入治疗侧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再次血管造影证实导管到位后,经导管缓慢灌注尿激酶、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等常规介入治疗药物。药物灌注完成后将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等量分为3份,缓慢灌注各支血管。双侧病变者,间隔两周行另外一侧治疗。实验评估:治疗完成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改变和髋关节活动度,判定ARCO分期。结果:5例患者8髋均完成1年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髋关节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分值显著提高(P<0.05),髋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变(P>0.05),ARCO分期进展4髋,稳定4髋,各为50%,5例患者治疗前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常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病例样本小和随访时间较短,其长期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ONFH(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6例(46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插管至旋股内动脉、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疗效。疗效评价采用注药前后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并治疗后定期随访。结果36例患者注药后血管造影显示33例旋股内动脉于股骨头坏死区域血管明显增多。3~6个月短期随访,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34例(占94.4%),3年随访,16例患者中与术前比较症状明显改善6例(占37.5%)。结论中药动脉灌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细胞水平研究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股骨近端成骨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应在改善血供的同时,还应在坏死区局部补充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穿刺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32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至股骨头供养动脉,灌注脲激酶30×104U,罂粟硷30mg;然后经旋股内动脉灌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经皮穿刺股骨头坏死区多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2×107~2×108个。同期对照组34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单纯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进行比较。两组间隔2,4周再进行第2,3次介入治疗,3次为1个疗程。结果与结论:研究组32例患者,股骨头、颈区域狭窄闭塞血管再通,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坏死区域逐渐缩小29例;治疗后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3.8%、临床治愈率为84.4%,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经动脉溶栓后灌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经皮穿刺局部多点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逐渐兴起,股骨头坏死的发病除与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有关以外,研究还发现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可能与成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的功能下降有关.目的: 观察经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2例49髋,经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非治疗侧股动脉成功穿刺后,通过非治疗侧的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治疗侧髂总动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15 mL.将自体干细胞悬液通过导管分2次缓慢注射入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每次注射时间大于5 min.干细胞移植治疗术毕,口服普伐他汀联合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和髋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 32例患者49髋均完成半年以上随访,患者髋部疼痛缓解,髋关节功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外展功能恢复明显行走距离增加.16例21髋患者治疗6个月后股骨头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股骨头内新生血管增多,血供改善.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损伤小,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将溶栓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直接注入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结果 65例患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和改善。随访线平片,可股骨头明显修复,血管造影及DSA显示股骨头血管数目基本达正常。结论 通过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观察尿激酶联合山莨菪碱导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应用尿激酶和山莨菪碱导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30例。结果: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功能恢复情况及旋股内侧动脉管径变化及侧枝动脉循环情况。结论尿激酶联合山莨碱导管介入治疗ANFH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早期ANFH患者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63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4—08/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接受动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63例113髋。年龄12-54岁(平均33岁),曾经应用皮质激素史29例,外伤史17例,大量饮酒史11例,原因不明6例。63例患者均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检查确诊,15例同时行髋关节MRI检查,38例行髋关节CT检查。根据Fieat分期法Ⅱ期52髋(46.0%),Ⅲ期58髋(51.3%),Ⅵ期3髋(2,7%)。①采集自体骨髓200-400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1~4)&;#215;10^11L^-1,CD34^+细胞1.4%~3.5%(2.4%),CD133^+细胞1.13%~3.25%(1.88%),制备成单个核细胞悬液10-20mL。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将细胞悬液缓慢灌注入动脉内。⑧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疼痛时间变化、行走距离及步态变化、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6个月后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不良反应。12个月后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CT,MRI扫描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63例患者关节疼痛、行走距离及关节功能平均随访3.2个月,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15例行X射线检查(2例同时做CT检查)。①随访时观察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4例(54/63,85.7%),关节功能改善19例(19/63,30.2%),行走间距延长34例(34/63,54%),生活质量提高。②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管径增粗,新生血管增多,血流速度增快,与移植前血管造影结果比较,股骨头区血液供应明显改善。③2例18个月X射线摄片、CT扫描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可见新骨形成。④3例患者在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经动脉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在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新技术。并从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的改变。对其疗效加以评价。方法 对3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人采用Seldinger's股动脉穿刺技术,超选择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造影拍片并灌注溶通血管的药物,对治疗前后股骨头区作血管造影,观察血管改变与治疗前后CT复查坏死股骨头的改变,加以分析对比。结果 顺利地开展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后供应股骨头区的血管增粗,增长,增多,血管网增密,复查CT显示;股骨头区囊状骨坏死变小,内有新骨形成,股骨头与颈呈现成骨征象。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明显,而且微创,有条件者应积极开展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细胞水平研究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股骨近端成骨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应在改善血供的同时,还应在坏死区局部补充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穿刺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32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至股骨头供养动脉,灌注脲激酶30×104U,罂粟硷30mg;然后经旋股内动脉灌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经皮穿刺股骨头坏死区多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2×107~2×108个。同期对照组34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单纯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进行比较。两组间隔2,4周再进行第2,3次介入治疗,3次为1个疗程。结果与结论:研究组32例患者,股骨头、颈区域狭窄闭塞血管再通,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坏死区域逐渐缩小29例;治疗后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3.8%、临床治愈率为84.4%,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经动脉溶栓后灌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经皮穿刺局部多点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吴小红  张智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1,12(6):97-97,101,F0004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ANFH患者的髋部先常规行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在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内灌注溶栓、扩张血管药物.术后随访1~6个月.治疗前后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CT检查以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患髋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Ficat 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Ⅲ、Ⅳ期患者部分功能得以改善和恢复.结论 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股骨头尖缺血性坏死的34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进入患侧旋股内、外侧动脉,缓慢注罂粟碱、654-2、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术后继续患肢静脉用尿激酶、654-2连续5天。结果:①治疗前后比较DSA造影显示18例,细小血管分支明显增多,血供延长,有效率64.2%;②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患髋功能得到改善;③6~12个月后影像学检查发现死骨有所吸收,有新生肉芽组织和新骨组织形成。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介入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早期病人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管造影及血供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血管造影表现和血供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165例214个髋部血管造影资料,与21例21个正常髋对照观察。结果 旋股内动脉及其分支异常为主伴有或不伴有其他血管异常者162例(2ll髋),占98.6%。ANFH血管造影表现:①旋股内动脉头上支、头下支尤其是上支持带动脉异常;②旋股外动脉升支分支异常;②股骨头、颈部实质期染色;④坏死区周围细小动脉再血管化;⑤侧支循环增加;⑥静脉回流异常。结论 ANFH血供异常主要发生在旋股内动脉及其分支区域,部分伴有静脉回流异常;血管造影和DSA能反映ANFH的血管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在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超选择组和非超选择组分别39例(60髋)和45例(69髋)。前者以微导管嵌入靶血管,后者以低压流控法进行靶血管灌注。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应用价值分析。结果微导管均超选择至理想位置,与非超选择组相比短期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X线平片及CT上骨质改善更加明显,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疗效更佳(P<0.05)。结论微导管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好,应用价值更加合理,特别适用于供血动脉严重狭窄、细小、走形迂曲和容易痉挛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8例(12髋)ANFH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骨股头供血动脉的 DSA 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 11患髋有供血动脉的股骨头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染色,疼痛消失;1髋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均恢复.治疗后3个月行DSA复查,髋关节周围交通吻合显示明显,患髋股骨头单位面积上血管数量增加.8例患者中6例髋关节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髋关节活动受限消失;2例临床症状轻度改善.结论 介入治疗ANFH疗效肯定,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髋关节功能、促进股骨头的新骨形成及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63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08/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接受动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63例113髋。年龄12~54岁(平均33岁),曾经应用皮质激素史29例,外伤史17例,大量饮酒史11例,原因不明6例。63例患者均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检查确诊,15例同时行髋关节MRI检查,38例行髋关节CT检查。根据Ficat分期法Ⅱ期52髋(46.0%),Ⅲ期58髋(51.3%),Ⅵ期3髋(2.7%)。①采集自体骨髓200~400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1~4)×1011L-1,CD34 细胞1.4%~3.5%(2.4%),CD133 细胞1.13%~3.25%(1.88%),制备成单个核细胞悬液10~20mL。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将细胞悬液缓慢灌注入动脉内。③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疼痛时间变化、行走距离及步态变化、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6个月后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不良反应。12个月后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CT,MRI扫描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63例患者关节疼痛、行走距离及关节功能平均随访3.2个月,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15例行X射线检查(2例同时做CT检查)。①随访时观察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4例(54/63,85.7%),关节功能改善19例(19/63,30.2%),行走间距延长34例(34/63,54%),生活质量提高。②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管径增粗,新生血管增多,血流速度增快,与移植前血管造影结果比较,股骨头区血液供应明显改善。③2例18个月X射线摄片、CT扫描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可见新骨形成。④63例患者在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经动脉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在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骨减压血管内溶栓治疗临床疗效分析。方法:43例股骨头坏死患57只股骨头骨减压血管内溶栓术双介入治疗效果评估,治疗药物包括庆大霉素、尿激酶、罂粟碱、丹参、低佑等,器材包括造影导管13G骨穿针等。结果:43例患者57只股骨头中疼痛消失45只,明显减轻12只,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50只,1。2级者5只。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双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手术多组血管柬加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对31例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行股骨头清创减压及旋股外侧升、降、横支血管柬加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植入。结果 随访2-5年,28例获得临床骨性愈合,优26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2%,有效率96.77%。结论 此术式可彻底清除死骨和减压,恢复股骨头血运及外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股骨头髓内减压带血管蒂植骨后行介入溶通术与单纯行股骨头介入溶通术的对比、研究、探讨双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8例(22髋),其中8例(8髋)为治疗组,行股骨头髓内减压及带血管蒂植骨后行血管内介入溶通治疗;10例(14髋)为对照组,单纯行血管内介入溶通治疗术。行DSA造影证实后经导管注入罂粟碱、尿激酶、复方丹参,3w后重复治疗一般行三次溶通治疗,分别于3、6、12个月摄骨盆正位片或/和股骨头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治疗的共同点均有疼痛减轻或消失血管增粗、增多、延长等共性表现,但治疗组在股骨头区血管分支较多,部分细小、杂乱之血管形成小斑片状血管染色,DSA股骨头实质期染色缺损范围明显减少,治疗组显效率75%对照组50%。复查时观察到治疗组较对照组坏死囊变区骨小梁显示更加致密,新骨形成好,坏死区无扩大。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直接将溶栓、扩张微血管、止痛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直接注入到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用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股骨头营养供应。股骨头髓内减压带血管蒂植骨是加速新血运的形成和制止骨坏死的持续发展,可使局部毛细血管增生,增加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死骨吸收和加快成骨细胞增殖,加快新骨形成,使骨组织修复。血管内外双介入治疗的有机结合,对改善股骨头血管内外的血液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1996年~1999年以来,我院共收治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0例,经良好的治疗及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满意。1 对象与方法本组50例患者,年龄19~54岁,均经X线、CT证实为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单侧22例,双侧28例,均有明显疼痛症状,关节活动较差。病史20d~15年。方法:在DSA系统监护下,经皮做股骨头缺血坏死对侧的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据造影剂将导管分别超选择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及髂内动脉。根据病情分别注入罂粟碱10~30mg,尿激酶10~50万单位,复方丹参注射液10~30ml,每周1次,2次为1疗程,本组病例经介入治疗最少2次,最多4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