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消化道钡餐和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前消化道钡餐和MSCT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征象分析病变性质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17例,肠道间质瘤11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消化道钡餐诊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良性11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生长为主;恶性3例,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或不清。MSCT诊断胃间质瘤15例,肠道间质瘤10例;良性16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外生长均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9例,多为腔外生长的不规则包块,体积较大(〉5cm),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中心可出现大片低密度影,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钡餐及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12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肿瘤发生于胃部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2例。良性5例,恶性7例。结论CT及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的超声资料,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变范围、内部回声、彩色血流信号及周边淋巴结情况。结果超声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6例,空肠和回肠5例,结肠3例,肠系膜2例;良性7例,恶性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肿块向腔内、腔外或腔内外混合性生长,可伴有液化、坏死和钙化等。结论超声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的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电镜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3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6例,小肠6例,肠系膜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6例,腔外生长者10例,跨壁生长者6例;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综合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后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MRI影像特征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3例,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7例.肿瘤位于胃18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1例;所有惠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率92.3%,CD117阳性率96.2%.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是病理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CT,MRI综合影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良恶性趋势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对3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加强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部位和肿瘤的形态特征: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9例,胃肠道间质瘤多发8例。其中,有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在胃部,10例位于小肠,7例位于直肠。37例患者中,22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7例向腔外生长;8例向腔内生长(其中3例表面凹凸不平)。CT增强扫描有利于胃间质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1例。发生于小肠的7例中4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1例中恶性肿瘤8例,交界性2例,良性1例。11例中10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直径4~16cm,直径<5cm者1例,≥5cm者7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 ̄2004年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7例,回肠间质瘤1例,均无腹腔及远处转移。术前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4例。8例均行手术治疗,并均治愈出院。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较困难,且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内镜、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方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对化疗及放疗不敏感。酪胺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出现,给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