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体外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体外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成脂和成骨的能力.方法:体外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计数,行成骨和成脂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增殖周期与表面分子.结果:人脂肪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均一的阳性表达CD44、CD106,而CD49d、CD34、CD45和HLA-DR表达阴性.细胞周期分析表明:G0/G1、S和G 2/M所占比例分别为79.1%、19.7%和1.3%.分离细胞在诱导体系下可以向成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体外能够向成骨和成脂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新一代兔抗人免疫细胞多克隆抗体(newRALG)对异种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活化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致敏新西兰兔后获得newRALG.将PKH-26标记的猪血管内皮细胞(PEC)和正常人单个核细胞(PBMC)建立混合培养体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newRALG、正常兔IgG、Thymoglobulin和Scavenger受体(SR)阻断剂Poly G,培养后收集PBMC,然后分别加入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标记的鼠抗人CD14、CD40、CD80、CD86和HLA-DR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对PEC膜的吞噬作用;通过淋巴细胞与PEC的混合培养体系,加入newRALG,以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newRALG对增殖反应的阻断作用.结果 PBMC与PKH-26标记的PEC共培养后,PBMC中的CD86+单核细胞表达PKH-26,进一步研究发现PKH-26阳性的CD86+单核细胞不但表达CD14、CD86和HLA-DR,同时上调共刺激分子CD40和CD80的表达水平.正常兔IgG(作为阴性对照)对单核细胞吞噬PEC膜无阻断作用,Thymoglobulin具有较低的阻断效果,newRALG与Poly G相似,均具有较高的阻断作用.正常未经刺激的人淋巴细胞不具备增殖能力,经灭活的PEC刺激后,人淋巴细胞具有高水平的免疫增殖反应.正常兔IgG不能阻断PEC对人淋巴细胞的免疫增殖反应;Thymoglobulin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降低而增强;高浓度的newRALG不能抑制人淋巴细胞的免疫增殖反应,但低浓度的newRALG则显示出强大地抑制人淋巴细胞免疫增殖反应的作用.结论 单核细胞在异种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ewRALG可有效抑制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免疫增殖反应,从而有效的抑制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中端粒酶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表达水平,为其作为种子细胞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干细胞并传代,行流式细胞表面抗原分析,并用油红O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的鉴定;采用TRAP法分别检测新鲜的不同时间培养的人脂肪干细胞和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人脂肪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脂肪干细胞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且表达干细胞相关表面标志物.新鲜分离和传代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培养12代内端粒酶活性呈阴性或低水平表达;一旦经过成脂诱导分化,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上调,培养3~6 d后端粒酶活性开始出现逐渐降低.结论 用胶原酶消化法从脂肪抽吸术中得到的细胞主要是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的过程中,人脂肪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未见异常表达;成脂诱导分化早期人脂肪干细胞端粒酶活性增高,其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大鼠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从F344大鼠的脂肪组织分离得到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并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绘制生长曲线研究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核型分析研究遗传学性能,最后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进行体外标记。结果脂肪干细胞形态以梭形为主,CD11b、CD45、CD49d、CD80、CD86表达阴性,MHCⅠ、MHCⅡ表达弱阳性,CD29、CD44、CD54的表达阳性。第11代以前的脂肪干细胞有较强的活力和增殖能力,体外培养至第10代,其细胞仍稳定为二倍体核型。BrdU可标记其核。结论脂肪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其形态和表面标志均类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大鼠椎间盘干细胞巢来源的干细胞(IS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特性鉴定。方法:以10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解剖区域分离椎间盘干细胞巢组织(骺板外周软骨膜部分),用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取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选用第四代细胞进行干细胞相关特性的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MTT法测定增殖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细胞相关表型;q PCR检测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细胞三系诱导分化培养后采用茜素红染色及钙钴染色检测成骨分化能力,阿利新蓝染色检测成软骨分化能力,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肪分化能力,q PCR检测多向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ISN-SCs呈成纤维样细胞,多触角,具有贴壁能力,是一种慢周期细胞,高表达干细胞相关阳性表面抗原分子CD29、CD90、CD44,低表达干细胞相关阴性表面抗原分子CD34、CD45、CD19、CD11b;成骨诱导分化后茜素红染色和钙钴染色均为阳性,成软骨分化后阿利新蓝染色阳性,成脂肪分化后油红O染色阳性,且各分化相关基因(成骨:Runx2、OPN、OCN;成软骨:SOX-9、COL2a1、ACAN;成脂肪:PPARγ、C/EBP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相似的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SOX-2、OCT-4)表达水平。结论:ISN-SCs具备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体外经诱导后可以向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转化,可为椎间盘的自体生物学修复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通过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构建小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OP组),同时设立对照(NC组),分离OP组及NC组骨髓MSCs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运用CK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通过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水平;运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油红O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成骨分化及脂肪分化能力。结果 经过骨组织学检测证明模型建立成功,体外培养OP组及NC组骨髓MSCs细胞形态无差异。OP-MSCs细胞表面分化抗原Scal1及CD44为阳性, CD34及CD11b为阴性,与NC-MSCs相似,但OP-MSCs增殖活力下降(P<0.05);此外两组细胞凋亡水平类似(P>0.05)。成骨分化诱导7 d后OP-MSCs的AL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1 d后矿化小结明显减少(P<0.001);脂肪分化诱导8 d后OP-MSCs形成更多脂滴(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P-MSCs在成骨分化中低表达转录因子Runx2(P<0.05)及Osterix (P<0.001),但在脂肪分化早期高表达PPARγ(P<0.001)及C/EBPα(P<0.01)。结论 骨质疏松小鼠骨髓MSCs的增殖及分化潜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体外观察其生长特性,并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分化,探讨其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采用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自脐血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0染色分别鉴定其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结果:纯化的hUCB-MSC贴壁生长,呈均一梭形,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P3代hUCB-MSC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73,CD105和CD90等,不表达造血标志CD34和CD45;成骨诱导后3周后细胞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诱导3周后细胞油红0染色阳性.结论:本实验分离的hUCB-MSC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8.
高成脂脂肪干细胞系的分子克隆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并筛选具备高成脂能力的脂肪干细胞系表面标志、可应用于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以提高组织工程化脂肪的构建效率.方法 胶原酶消化人脂肪组织,获得脂肪干细胞,培养扩增后成脂诱导,收集诱导成熟的脂肪细胞,天花板贴壁培养得到去分化脂肪细胞.比较去分化脂肪细胞与人脂肪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成脂分化能力及表面抗原表达的变化.结果 去分化脂肪细胞与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和增殖能力相似;去分化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高于脂肪干细胞;两种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大致相同,但去分化脂肪细胞的CD54的阳性表达高于脂肪干细胞.结论 CD54的表达可能与去分化脂肪细胞的高成脂分化能力密切相关,可能是高成脂系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抗原标志.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402-1407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的方法,观察其成骨分化过程中Runx2基因的动态表达以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取自人股骨近端骨髓标本,利用联合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unx2的动态表达。[结果]原代和传代细胞呈纺锤状外观,生长增殖能力良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呈成"S"形,细胞表面标记物CD90阳性表达,CD34和CD45阴性表达。经定向诱导分化后,细胞分别呈现成骨细胞的表型特征,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Runx2的表达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方法能从人骨髓中高效分离和扩增MSCs,生物学性状稳定,具有成骨分化潜能,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同时证实Runx2在成骨分化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鼠羊水间充质干细胞(AF-MS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获取孕鼠子宫,收集羊水后进行过滤和离心,对沉淀细胞团进行培养并传代。观察AF-MSC的形态,分析AF-MSC的增殖特点,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AF-MSC的表面标志物,检测AF-MSC的三系分化能力及冷冻复苏后的细胞活力。结果  小鼠AF-MSC呈典型的梭形,融合度 > 80%时会出现典型的漩涡状结构。小鼠AF-MSC传代培养无明显潜伏期,培养2~3 d进入对数增长期,增长速度最快,之后增殖速度减慢,进入平台期。AF-MSC表达干细胞抗原(Sca)-1、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小鼠AF-MSC成骨分化后,矿化结晶被茜素红染成深红色的点状;成软骨分化后,分泌的酸性粘多糖被阿利新蓝染成淡蓝色;成脂分化后,胞质脂滴被油红O染成红色。细胞冷冻复苏后存活率 > 95%,生长状态良好,6 d时增殖能力高于冻存前(P < 0.05),其他时间增殖能力与冻存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本实验成功分离了小鼠AF-MSC,过程简便、成本低,且分离的细胞可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纯化,冻存不影响其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鼠骨髓干细胞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更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能否分化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深化对骨髓干细胞可塑性的认识。方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C57BL/6转基因小鼠提供骨髓,同种无荧光的C57BL/6小鼠经致死剂量7射线全身均匀照射后接受骨髓移植,分别在移植后第56d、84d处死,采用荧光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绿色荧光在骨髓移植小鼠肾脏肾小管的分布及数量,观察骨髓干细胞在无损伤的小鼠肾脏中的分化。结果:骨髓移植后56d、84d的小鼠肾小管中有少量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存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证实这些细胞位于肾小管,并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的功能蛋白megalin。结论:骨髓干细胞可能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前列腺癌趋向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在体内向前列腺癌微环境趋向转移的特性。方法应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异种皮下种植建立前列腺癌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模型,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培养hMSCs,将体外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4~6代hMSCs经尾静脉和肿瘤周围注射入荷瘤SCID鼠体内。分别在经尾静脉注射后17d和肿瘤周围注射后7、10、14d处死小鼠,收集肿瘤和肝、肺、脾、肾等脏器作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及各脏器中hMSCs的分布情况。结果前列腺癌SCID鼠模型成瘤率83.3%,经尾静脉注射DAPI标记的hMSCs后17d和肿瘤周围注射DAPI标记的hMSCs后7、10、14d,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可见DAPI标记的hMSCs的核呈蓝色荧光。而肝、肺、脾、肾等脏器中均未见hMSCs的存在。结论hMSCs在体内具有向前列腺癌微环境趋向转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和用于创面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第二代细胞CD14、CD29、CD34、CD44、CD45和CD106抗原表达以鉴定MSCs。实验分3组:直接共培养组(n=8)为hMSCs(1×10^5/ml)与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a)直接接触共培养;间接共培养组(n=7)为在transwell透明聚碳酸酯膜上层加入hMSCs细胞悬液[(2-3)×10^5个细胞)],下层接种HEKa,间接共培养;单纯HEKa培养组(n=7)单纯培养HEKa。在倒置显微镜下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Ka细胞以制备宽度为100μm的“表皮创面”模型。模型制备后24、48、72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每高倍视野越过创缘迁移到创面的HEKa数,并用SigmaScan Pro5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HEKa细胞吸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放射活性,判定HEKa细胞的分裂增殖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二代hMSCs CD29、CD44和CD106抗原阳性(分别为94.81%、95.38%、97.40%),CD14、CD34、CD45抗原阴性(分别为1.23%、3.05%、2.64%);直接培养组、间接培养组和单纯HEKa培养组越过创缘进入创面的细胞伤后24h分别有(10.00±0.25)、(5.50±0.20)和(5.20±0.35)个/高倍视野;48h分别有(55.30±0.22)、(27.00±0.34)和(26.50±0.25)个/高倍视野;72h分别有(110.50±0.45)、(42.50±0.50)、(40.20±0.38)个/高倍视野。3组伤后72h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0.00±0.04)%,(35.00±0.01)%、(33.00±0.05)%。脱氧胸腺嘧啶苷掺入培养基法表明hMSCs对体外共培养HEKa细胞的增殖作用分别为(1650±270)cpm/10^5 cell、(1240±210)cpm/10^5 cell、(1180±220)cpm/10^5 cell。上述各指标直接共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间接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各代间充质干细胞 (MSCs)及其成骨分化后的部分细胞表面抗原变化。方法 :将体外普通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每隔 1代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D48、CD5 6、CD71和CD90阳性表达率。另外 ,为促进成人MSCs体外成骨性分化 ,第 1传代培养时加入成骨性添加剂 ,培养第 6、 12、 18、 2 4、 3 0d时 ,也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上述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 ,并用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和VonKossa染色。结果 :( 1)在普通培养条件下 ( 10 %DMEM ) ,从第 1代起 ,MSC的表面抗原CD48、CD5 6、CD71、CD90都呈阳性表达。 ( 2 )诱导培养的MSCs表面抗原CD48、CD90阳性表达率在诱导第 12、 18、 2 4及 3 0d时 ,分别与第 6d相比都有显著差异。 ( 3 )在成骨诱导条件下 ,MSCs表现出AKP染色增强和VonKossa染色可见钙化的基质沉积。当MSC开始向成骨细胞分化后 ,CD71阳性率下降最明显。结论 :( 1)目前采用的体外普通培养条件下 ,培养、传代方法对MSCs表面抗原CD48,CD5 6,CD71及CD90表达并无明显影响。 ( 2 )诱导成骨培养的MSCs的CD71从高阳性率转变为极低阳性率可能与MSCs向成骨细胞系的分化成熟相对应。 ( 3 )CD90及CD48也可能与MSCs的细胞分化状态特别是向成骨细胞系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适当的血清浓度可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血清浓度过低不利于细胞的生长,而高浓度血清则易引起细胞分化。而血清的不同来源对MSCs的培养同样产生影响。传统的培养方法用胎牛血清作为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时存在潜在的风险。本研究探讨同种异体血清在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人骨髓悬液,分离hBMSCs,分别用含胎牛血清和人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分别测定2种方法培养的hBMSCs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培养的hBMSCs表面抗原类型;并将培养的hBMSCs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及神经细胞,诱导后的软骨细胞及神经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2种方法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人血清培养的hBMSCs细胞生长速度快于胎牛血清培养组,但分化效率低于后者。[结论]通过生长特性、表面抗原表达以及分化潜能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人血清培养hBMSCs与胎牛血清培养差别不大,可以作为一种适合临床的安全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一种从活体小鼠身上提取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实验方法.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0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麻醉C57小鼠后从其腹膜外及腹股沟处分离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获得ADSCs.传至3代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表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血管基质成分(st romal vascul ar fract i on,SVF)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pose-deri ved st emcel l s,ASCs)对移植脂肪成活的促进作用。方法:用手术方法切取家兔腹股沟脂肪,进行A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ASCs分别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实验,CD29和CD31流式鉴定;制备SVF,进行CD29和CD31流式鉴定;脂肪移植裸鼠实验分为3组: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DMEM/F12),每组4只裸鼠,沿背部脊柱两侧对称部位4个移植位点,每组共16个注射移植位点,每点0.3ml脂肪颗粒(adi pose granul e,AG)+0.2ml细胞成分;术后4m时取材称重、固定行HE染色观察移植脂肪组织结构,行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及其密度。结果:家兔ASCs体外分离培养成功,为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成脂诱导实验油红O染色显示形成脂滴,成骨诱导实验茜素红染色显示形成钙化结节。流式鉴定显示SVF:CD29:17.0%,CD31:1.3%;ASCs:CD29:96.2%,CD31:3.8%。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各组移植脂肪成活量分别为0.2096±0.0024g,0.1798±0.0033g,0.1350±0.0020g,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SVF组移植脂肪成活较好,组织结构完整,脂滴大小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间有丰富的血管存在;ASCs组移植脂肪成活尚可,组织结构尚完整,脂滴大小一般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有结缔组织纤维间隔和新生血管形成;空白对照组结缔组织纤维间隔明显增多,脂滴大小不一,有少量较大空泡形成。各组移植脂肪新生血管密度分别32.6±2.1条/mm2,29.3±1.6条/mm2,23.3±1.9条/mm2,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的干细胞成分SVF比体外扩增的ASCs能更好的促进移植脂肪成活。  相似文献   

18.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高效分离和扩增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方法:以手术中剩余的人皮下脂肪组织为材料来源,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ADSCs,体外扩增后传代,倒置显微镜观察,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31、CD34、CD45、CD90、CD105的表达。在DMEM及胎牛血清培养基、地塞米松、IBMX、吲哚美辛的诱导下向脂肪细胞定向分化;在DMEM及胎牛血清培养基、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磷酸甘油、胰岛素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结果:原代和传代细胞呈梭形外观,生长增殖能力良好。细胞传代后2天内处于潜伏期,第3天进入生长期,5天后进入平台期。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31、CD34、CD45、CD90、CD105阳性率分别为73.4%、3.6%、4.5%、2.0%、97.3%、80.4%。经定向诱导分化后,细胞分别呈现脂肪细胞、骨细胞的表型特征。结论:酶消化法能有效分离纯化人ADSCs,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能力活跃,具有ADSCs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为其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输注(donor specific transfusion,DST)细胞上CD47的表达在诱导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3组均以C57BL/6(CD47+/+)小鼠为供者,具体分为:(1)non-DST组:以未行CD47+/+DST及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2)CD47-/-组:以输注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3)CD47+/+组:以输注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于术前7d、5d、3d分别接受共刺激因子封闭。观察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受体脾脏内的树突状细胞的激活情况;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试验检测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排斥反应时及移植后150d行移植心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non-DST组比较(移植心中位生存时间为7d),CD47-/-组移植心中位存活时间较长(中位生存时间为42d),但其存活时间明显短于CD47+/+组(中位存活时间150d,P0.01)。与CD47+/+组比较,CD47-/-组受鼠脾脏内表达CD11c+CD86+、CD11c+I-Adhi树突状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P0.05)。CD47-/-DST7d后,受鼠的供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而CD47+/+组的供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P0.01)。CD47-/-组移植心受排斥时,心肌组织内可见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而CD47+/+组移植心术后150d时仍未见明显单个核细胞浸润,且与正常对照的心脏无明显差别。结论 DST细胞上CD47可以通过抑制受体树突状细胞激活及抑制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