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乳腺导管扩张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76 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31 例,40.78 % ) ,脓肿(24 例,31.58 % ) ,乳头内陷(52 例,68.42 % ) ,乳头溢液(21 例,27.63 % ) ,乳瘘(21 例,27.63 % ) 。术前误诊率55.26 % (42/76) ,其中20 例(26.32 % ) 误诊为乳癌。本组均经手术治疗,治愈率为92.11 % (70/76) 。结论 乳腺导管扩张症易误诊,术中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可靠方法;彻底切除或切开病变的乳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较少见的无菌性炎症样特殊类型的乳腺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和乳头溢液,极易误诊误治。作者报告了1971~1994年23年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273例。术前临床误诊率高达67.4%,因误诊为乳腺癌而行乳腺癌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9例,15例由于误诊误治而造成经久难愈的乳腺瘘。作者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组织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提倡术中快速冰冻组织学检查作为确切诊断及术式选择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扩张症2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希林  徐怀安 《普外临床》1996,11(6):363-365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较少邮的无菌性炎症样特殊类型的乳腺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愉或/和乳头溢液,极易误诊误治。作者报告了1971-1994年23年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273例。术后临床误诊率高达67.4%,因误诊为乳腺癌而行乳腺癌根治要6例,改良根治术9例,15例由于误诊误治而造成经久难愈的乳腺瘘。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扩张症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我院收治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38例,并结合文献报告的531例,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乳腺局部出现肿块(78.21%)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乳头溢液(28.47%),乳头内陷(21.79%),腋窝淋巴结长大(15.82%),皮肤粘连(11.25%),乳瘘(3.87%)等。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彻底的治疗方法。本组术前有24例(63.15%)误诊。为了减少误诊,应特别注重细微的临床观察,井提出了有助于诊断的八点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对82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根据不同的病例类型分别给予抗生素、脓肿穿刺、病变导管区段切除术和乳头内陷外翻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3年7个月。切口感染3例,经换药延期愈合;乳晕区瘘管复发1例,再次行扩大范围切除,均治愈。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误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病灶切除术(包括受累的导管及导管下的区段切除)。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治(附3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32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均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无一例复发。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30~40岁年龄组。临床上易误诊为乳腺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可确诊,手术切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乳腺导管扩张症(附187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54-1993年我院手术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187例,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肿块,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本病术前误诊率88.8%,其中61例,误诊为乳腺癌。本文对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乳腺导管扩张症2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05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2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43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包括五种类型,即隐匿型33例(13.6%),肿块型169例(69.5%),脓肿型15例(6.2%),瘘管型14例(5.8%),共存型7例(2.9%)。根据临床分型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乳管切除术,肿块局部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单纯乳房切除术,切开引流术,瘘管切除术,乳房简化根治术,乳房根治术。本组243例患者均手术治愈。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比较彻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科(300060)石松魁乳腺导管扩张症虽不常见,但临床上与其它乳房疾病,尤其是乳癌较难区别,常导致误诊误治。现就我院资料及诊治经验,结合文献加以论述。1关于命名乳腺导管扩张症在历史文献小曾根据不同的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10.
乳腺导管扩张症(附1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病理,临床分型,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1961年至199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1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5种类型,即隐匿,肿块,脓肿,瘘管及共存型,提出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时应注意7点,根据临床分型可分别采用非手术疗法和不同的手术方式;乳管切除术,肿块局部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单纯乳房切除术,切开引流术,瘘管切除术,乳房根治术。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有5种临床类型。根据临床表现,乳腺X线照片,乳腺导管造影及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可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纤维乳腺导管镜在乳管炎及乳管扩张症等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8年3月,对120例乳头溢液病例行FDS检查,并对其中95例非肿瘤性良性病变疾病者行术中乳管冲洗,给予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灌注治疗.结果 95例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中,单侧81例,双侧14例,溢液为血性者21例,乳白色者17例,淡黄色者57.FDS拟诊为乳管扩张症17例,乳管炎53例,乳管炎合并乳管扩张症25例.95例经乳管冲洗,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灌注治疗后81例溢液减少或消失,有效率为85.3%.结论 FDS检查乳头溢液安全、有效、准确、可靠.对非肿瘤性良性疾病诊断准确,并有明确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对乳头溢液的诊治作用。方法应用MF2-707型乳管内镜对275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诊治。结果275例病例中,乳腺导管内癌有10例,乳头状瘤病有1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有80例,乳腺导管炎有54例,乳管扩张症有113例,3例诊断为正常乳管。部分乳腺导管炎及乳管扩张症患者经药物冲洗后症状消失。结论乳管内镜检查是一种对乳头溢液患者安全、有效的检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乳管内窥镜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乳管内窥镜(FDS)对乳腺导管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FDS检查的54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8例乳头溢液病例中,FDS下诊断为乳管炎59例(10.8%),乳腺导管扩张症117例(21.4%),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乳管炎185例(33.4%),乳管内乳头状瘤159例(29.0%),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2例(2.2%),乳腺癌16例(2.9%)。13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1例在FDS定位下行肿瘤切除或区段切除手术(甲组),44例按常规经溢液乳管内注射染料美蓝后再行选择性区段切除(乙组)。甲组术后FDS诊断符合率97.8%(89/91)明显高于乙组的86.4%(38/44)(χ2=6.96,P=0.008)。结论FDS不仅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可靠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手术中定位切除乳腺导管内新生物。FDS定位下手术能够避免盲目性,为病灶的切除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与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222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功能低下(94例)和垂体瘤(128例)患者行乳管镜检查.结果 222例患者中有64例乳管镜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58例诊断为导管扩张炎症.6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59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为导管扩张性炎症,病理符合率为92.18%(59/64),未见乳腺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患者各民族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的合并垂体瘤的患者发生导管病变的概率高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而绝经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发生导管病变的概率高于垂体瘤患者(P<0.05);合并垂体瘤的乳头溢液多为乳汁样,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乳头溢液多为清水样.本组乳管内乳头状瘤约71.19%发生在主导管以下的分支导管.结论 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患者要考虑到发生导管内病变的可能.乳管镜是较为适宜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Duct ectasia consists of dilation of the mammary ducts and is clinically manifested as nipple discharge, which is more commonly multiductal, bilateral, and colored. To identify clinical factors that might be related to duct ectasia.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a population of 150 patien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rised 100 patients with multiductal, bilateral, and colored nipple discharge, clinically representing the nipple secretion of duct ectasia. Group 2 (the control group) was composed of 50 patients without nipple discharge. The odds ratio of duct ectasia was three times higher for current smokers (p=0.04). Likewise, smokers from the duct ectasia group had smoked for a longer time (median 25 months) compared to smokers from the control group (median 15 months) (p=0.02). Parity, history of abortion or termination, breast-feeding, hormon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history of breast abscess did not increase the risk for duct ectasia. The group of women with duct ectasia was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tobacco smo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