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铬酐、铬酸、铬酸盐及重铬酸盐等六价铬化合物在电镀作业中接触广泛,它以酸雾或粉尘等形式被吸入呼吸道,作业者长期接触可发生以鼻中隔糜烂、溃疡,软骨部穿孔等为主的铬鼻病。本医院于2005年8~12月共收治8例铬鼻病患者,现将其诊治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651例电镀工铬鼻病调查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徐永昌朱敏君职业病科倪为民近年来随着电镀行业的技术不断更新,广大电镀工的工作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铬鼻病的发病率得到一定的控制,铬鼻病引起的鼻中隔穿孔已大为减少。然而由于某些环节的管理不严、劳动保护不力及...  相似文献   

3.
电镀行业工艺要求上仍离不开铬,铬鼻病发病屡有报告,乡镇企业电镀厂尤甚。×××厂是大企业,电镀车间占全厂比重大,由于忽视防护措施,铬鼻病占体检人数的69.9%。为保护劳动力,制订有效的防护措施,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铬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在铬盐生产、电镀等工业中广泛使用,长期接触六价铬化合物可引起作业工人鼻部损害,导致职业性铬鼻病。本文从职业性铬鼻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某金属冶炼企业一例接触铬及其化合物的劳动者被诊断为职业性重度铬鼻病的过程。通过对金属冶炼企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铬及其化合物的现场检测, 结合患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依据《职业性铬鼻病的诊断》(GBZ 12-2014), 诊断该病例为职业性重度铬鼻病。提示高浓度的氧化铬和铬酸盐对劳动者能造成严重损害, 企业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避免和减少铬及其化合物对劳动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职业性铬鼻病发病及临床特点浅析:—附656...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铬鼻病为六价铬化合物引起的鼻部损害,电镀作业因铬酸雾逸自电解槽,所致的职业危害国内曾作过动态观察。本文着重调查铬对鼻部损害的发病情况,以评价现行的“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以下简称诊断标准)与空气中铬酸盐的卫生标准,阐明两个标准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并提出实际的防治对策。资料来源与方法选择本地区生产历史长、现场铬酸盐测定资料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总结职业性铬鼻病(鼻中隔穿孔)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经验.方法 收集该厂铬酸盐生产车间铬及其化合物的监测数据和病例的既往史、职业史以及临床表现.结果 采用按岗位/工种个体采样,16例病例岗位/工种所测铬及其化合物浓度超标0.10~2.38倍.既往诊断3例和新发病17例鼻中隔穿孔0.1~0.6 cm.结论 低浓度铬及其化合物接触仍可导致职业性铬鼻病.企业除在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加大通风、降尘、排毒设施的投入外,还应加强个人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改变不良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0.
电镀行业工艺要求上仍离不开铬,职业性铬鼻病发病屡有报告。我市现有从事电镀工作的90人,由于忽视防护措施,63人患病,占检查人数的70.00%。为保护劳动力,制订有效的防护措施,现调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827例从事铬作业的工人为观察组,1206例不接触铬及其他能引起鼻部损害化学物的工人为对照组,由专科医师对两组工人鼻腔进行检查。结果表明鼻黏膜糜烂是铬鼻病早期较特异的体征;观察组鼻黏膜糜烂阳性率(33.01%),对照组鼻黏膜糜烂阳性率(10.12%),以不同糜烂面积为诊断起点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得出鼻黏膜糜烂累计面积≥4 mm2时为铬鼻病诊断起点。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用复方除铬液加复方双草膏治疗196例职业性铬鼻病疗效观察,该疗法对改善症状,修复鼻粘膜糜烂、溃疡有较好疗效,治愈率53.88%,总有效率93.37%,明显高于5%溶菌酶油剂治疗组的疗效(P<0.05).班后用复方除铬液清洗鼻腔.测定鼻中隔粘膜表面残存铬量明显减少.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药物过敏及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高海拔地区121名铬接触作业人员为接触组,以同地区118名非铬接触作业人员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体检,并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浓度。结果显示,2009年铬作业场所空气中铬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铬接触作业人员流涕、鼻塞、鼻衄、鼻灼痛、嗅觉减弱、鼻黏膜充血、肿胀、干燥和萎缩等症状体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职业性铬鼻病患病率为28.1%。提示在高海拔地区低浓度铬仍可对作业人员健康产生危害,应加强作业人员健康教育,督促作业人员认真佩戴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14.
太原电镀厂铬鼻病10年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太原电镀厂接触铬酸雾工人铬鼻病发病情况进行了10年动态观察,结果发现:铬鼻病86例,发病工龄最短5个月。并分析了作业场所空气中铬浓度历年监测结果,除1987年因生产不正常浓度较低外,蓁年份均严重超出国标4-89倍。根据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总结8例非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探讨非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早期诊断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17.
镀铬作业铬鼻病调查徐颖,肖振彬,董宏彬,许贵新,闫 鸾,赵彩莲,李登贵,赵玉芹为了解镀铬作业职业危害的现状及原因,对某地、市7个镀铬厂(车间)做了调查,结果如下。一、对象与方法对工龄大于1个月的镀铬工人进行了职业史、内科、五官、血常规、尿常规、尿铬测...  相似文献   

18.
分析10例镀铬工的临床资料及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主要表现为鼻干,鼻塞,鼻痛,鼻衄,头痛及嗅觉减退,鼻黏膜干燥、充血、糜烂、结痂。鼻中隔穿孔最大3.5 cm×2.5 cm,最小0.5 cm×0.7 cm。车间空气中铬浓度(TWA)为0.075~0.23 mg/m3,平均(0.146±0.08)mg/m3,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以减少职业性重症铬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对职业病的诊断明确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病人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诊断职业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基层)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职业病的诊断难免出现误诊或漏诊的问题。为了减少或避免职业病的诊断失误,我们现将我院出现的3例铅中毒误诊病例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电镀厂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提出预防对策,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电镀厂进行职业卫生调查,测定车间空气铬酸雾浓度并对该厂23名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该厂厂区总体布局欠科学,生产设备简陋、陈旧,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无落实;测定铬作业点14个,采集样本84个,浓度范围0~2.332mg/m^3,合格点数5个,测定点合格率35.7%;职业健康检查发现铬鼻病患者10人,发病率为43.5%,铬作业工人呼吸系统、鼻咽部自觉症状的出现率和鼻部阳性体征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该电镀厂铬作业危害较严重,应积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