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唐华  宋中金 《放射学实践》1997,12(4):149-151
目的:明确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及止血治疗。材料与方法:对21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并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明胶频繁绵条栓塞。结果:血管造影诊断阳性率为97%,16例病人治疗后均止血。结论:血管造影是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垂体后叶素灌注短期(1周)止血效果显,但易复发,栓塞治疗更重要的在于确定病变部位以利手术。  相似文献   

2.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2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告23例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结果。结果 21例明确了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2例造影阴性;8例行介入性栓塞治疗。结论 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有肯定的诊断价值,阐述了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4.
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6年2月~2002年2月间,对4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并对其中15例诊断明确患行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 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变30例,诊断准确率71.4%(30/42),30例中,小肠出血10例,大肠20例;对其中3例肠道血管畸形患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成功率100%;12例行动脉内血管加压素灌注,8例出血停止,4例无效,有效率66.7%。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最有效可靠的检查手段,动脉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6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全部病例经Seldinger’s法靶动脉插管DSA或/和PUCK造影。结果 定位诊断率为84.38%(27/32例),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78.95%(15/19)。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9例,血管性病变15例,其中血管畸形9例、肠小动脉瘤2例、胆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动脉硬化3例;非特异性炎症溃疡3例,造影阴性5例。直接显示出血征象(造影剂外溢)23例(71.87%)。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尤其对小肠和胆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急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急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47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动脉血管造影41例发现出血部位(87.2%)。6例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4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另行处理,30例进行介入治疗,9例灌注加压素,21例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随访1个月-3个月,7例复发出血(2例手术切除,1例内科治疗,4例病死),23例治愈(76.6%)。结论 急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可发现内窥镜和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发现的出血部位,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亦能为手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7.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23例,男16例,女7例。介入治疗7例,分别进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和明胶海绵、不锈钢圈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阳性病例16例,其中炎症出血3例(小肠2例、结肠1例),小肠憩室5例,小肠血管畸形4例,肿瘤4例(小肠3例、胃癌1例);造影阴性7例。介入治疗7例,其中4例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明胶海绵栓塞2例、不锈钢圈栓塞1例。结论:血管造影时应尽可能将导管超选择插入相应的可疑异常血管分支,提高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出阳性率,并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观察造影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17例发现阳性征象,15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例同时行介入治疗,2例单纯行介入治疗。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价值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对12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急诊血管造影,初次造影末发现出血灶的病例,灌注扩血管药物后复查。根据造影检查前临床是否有出血表现,将其分为甲、乙两组作对比分析。术中按不同出血原因和部位再采用动脉栓塞或(和)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结果 出血活动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90.8%,出血静止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47.2%;动脉栓塞治疗即时止血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即时止血率为82.7%。结论 消化道出血在出血活动期急诊血管造影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出血静止期,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动脉造影表现,探讨经动脉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价值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相应的动脉造影表现;分析对于不同类型血管栓塞剂的选择及其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2例患者中DSA造影阳性者占63.5%(33/52),18例表现为直接阳性征象,11例表现为间接阳性征象,4例表现兼有直接和间接阳性征象。33例造影阳性患者中24例行经动脉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1.7%(22/24),临床成功率为62.5%(15/24),复发率为37.5%(9/24)。结论经动脉造影及栓塞能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并有效控制出血,是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有效诊疗手段;出血的病因、造影表现和出血动脉多样,其诊断率、栓塞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1.
介入栓塞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动物实验为基础探讨栓塞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应用的可行及安全有效的范围。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为健康犬6只,使用5F Cobra导管、3F SP微导管,每只犬分别行3次实验。在选择性肠系膜前动脉造影的基础上,选取有3级以上动脉分支的肠段进行实验。结果分段结扎直动脉及末级动脉弓动脉后均可见到肠管局限性地收缩,术后观察1、2周均未见肠死;病理检查实验肠管均未见明显的异常改变。结论在实际动物具有3级以上动脉分  相似文献   

12.
上消化道手术早期Fresubin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液Fresubin(瑞素)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优点,并总结经验教训。方法 采用德国费森尤斯卡比公司、华瑞制药生产的Fresubin(瑞素)对50例上消化道手术病人进行了手术后早期临床应用。结果 应用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出现消化道反应13例,其中有2例反应明显而中途停止应用。治疗费用下降。结论 Fresubin(瑞素)作为肠内营养液,营养成分完全,符合人体手术后的代谢需要。从外科经济学探讨也是合理的,明显降低了医疗费用,社会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X线诊断(附40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提高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0例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和X线检查资料.结果食管15例,其中平滑肌瘤14例,平滑肌肉瘤1例.主要X线表现管腔内充盈缺损、粘膜皱襞展平、管腔增宽、管旁肿块.胃肠25例,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母细胞瘤7例,平滑肌肉瘤12例.X线表现取决于肿瘤的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及肌间型.前三者主要表现①腔内充盈缺损或软组织块影;②肿瘤中央龛影;③肿瘤坏死囊变;④胃肠本身及邻近器官受压移位;⑤偶见肿瘤钙化.肌间型病变较小,X线检查不易发现.结论依照上述X线表现,术前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以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取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入住重症医学科的9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42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72.0%),其次G+球菌(占17.9%),真菌(占10.1%)及二重感染(占8.5%)也常见。其中铜绿假单孢菌为29.3%,鲍曼不动杆菌为17.2%,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6.5%,肺炎克雷伯菌为13.7%,大肠埃希菌为10.8%,其它细菌占2.4%。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大出血急诊血管造影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方法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1 2 7例消化道出血病例均行急诊血管造影 ,对初次造影未发现出血病变的病例 ,灌注扩血管药物后再复查。据造影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将出血患者分为出血活动期病例 (甲组 )和出血静止期病例 (乙组 ) ,并将两组作对比分析。结果 出血活动期病例出血查出病因的阳性率为 91 .2 % ,出血静止期病例出血查出病因的阳性率为 47.2 2 %。对首次造影未发现出血病变的病例经导管从动脉用扩血管药物后 ,未发现 1例出血。结论 消化道出血在出血活动期行急诊血管造影 ,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出血静止期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0 5)。扩血管药物的应用并不能提高出血检出阳性率 ,还有降低血压、增加大出血患者低血压休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和评估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在尿路出血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运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35例尿路出血,其中肾外伤11例、肾肿瘤13例、膀胱肿瘤9例(3例为手术后)、前列腺癌晚期2例。栓塞材料选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条)、无水乙醇、超液化碘油。结果:全部病例的出血在栓塞后1~3d后完全停止,随访4个月~9年,无复发出血,且肾损伤出血患者保留了部分的肾功能。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疗效显著,可保留部分脏器功能,是治疗尿路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髂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5例怀疑髂总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大动脉炎6例,外伤4例和动脉粥样硬化175例。采用16层螺旋CT,层厚1.25mm,重建间隔1mm。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25~30S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图像,并应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结果:128例CTA可显示髂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有7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26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或大隐静脉植入手术,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SCTA和DSA检查。MSCTA对腘动脉以上和腘动脉以下狭窄和闭塞显示与DSA一致性好。结论:多层面螺旋CT是下肢血管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可以替代有创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张泽花 《西南军医》2010,12(2):227-230
目的以阿米卡星为对照评价奈替米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共入选病例132例,可评价疗效者102例,其中试验组(奈替米星)与对照组(阿米卡星)分别为52例与50例。安全性评价入选病例113例,两组分别为56例与57例。给药方法试验组每次200mg,每日1次,对照组每次200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7—14天。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4.61%与64.0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91%与66.67%,敏感茵百分率分别为93.18%与71.43%,听力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79%与15.79%。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奈替米星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异位胃黏膜核素显像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放射性核素异位胃黏膜显像在小儿下消化道出血中的显像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99Tcm-高得酸盐(99TcmO4-)对57例患儿分别进行了多时相(动态、30min及60min静态)显像。结果57例患儿中异位胃黏膜显像阳性39例。44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Meckel’s憩室29例,影像特征呈小圆形或类圆形异常核素浓聚灶,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围,位置固定;肠重复畸形8例,影像特征呈肠袢形或大团块状异常核素浓聚影,不规则。假阳性2例(4.55%),假阴性3例(6.82%)。结论放射性核素的特征性影像可为异位胃黏膜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患儿提供可靠的病因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LRT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试验,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g治疗30例LRTIs患者,1~2次/d,静脉滴注,4~6d,序贯以0.2g,2次/d,口服,5~9d。结果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63.33%,86.67%,89.29%,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肯定,安全、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