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辉舟  董立平 《光明中医》2012,27(10):1949-1950
毒邪,即有毒之邪也,指各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关于毒,《金匮要略心典》曰[1]:"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可见毒邪具有亢极或蕴结的特性。毒邪致病相当广泛,不仅外感病与毒邪有关,许多杂病也与毒邪有密切关系,毒邪可以外来,也可以内  相似文献   

2.
中医毒邪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邪的含义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泛指药物或药物属性;二指病名;三指病因;四指治法;五为虚词。毒邪致病特点有峻烈性、顽固性、相兼性。毒邪可分为外毒、内毒。外感六淫、内伤火热与毒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外感病时,邪气亢盛病情危重时才可称毒,内伤病时,湿邪和瘀血长期蕴结淤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机体脏器功能严重损伤或衰竭,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才称为毒邪。  相似文献   

3.
张明 《光明中医》2006,21(8):4-5
在中医学中,毒邪是一种致病广泛的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风苛毒",《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可见,《内经》毒邪的概念是指有强烈致病作用,对人体毒害很深的邪气,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它与外感,内伤的发病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病中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深入的探讨毒邪与肿瘤的关系,对今后指导肿瘤的治疗和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海涛 《国医论坛》1999,14(3):19-20
“毒”邪作为多种疾病特别是温病的病因,早在《内经》中已有涉及。而近年来,对“毒”邪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应的诊治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并已形成一种学说。但这一学说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1“毒”不能作为温病的独立病因赵氏[‘]汇集了多家意见,认为“温病病因中必有某种共同的致病因素,将此拟称为毒”。并将“毒”的概念定义为“(毒),多指或由邪气侵入,或由邪气产生,或由邪正剧争后产生的某些产物。这些毒性物质干扰破坏人体生理功能相对平衡,即阴阳失调,促使温病发展和恶化”。把温病的病因统…  相似文献   

5.
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产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对其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经历了萌芽、丰富、形成和发展四期,对研究防治外感温热类疾病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毒病因理论体系,随着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对防治内伤类疾病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种毒邪致病, 均有一定的特点,但也有明显的共性,即聚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向性、趋本性、兼挟性和顽固性。从病因角度对毒邪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防治毒邪所致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对《小品方》"毒害已伤生气"认识的基础上,解析其致病毒邪、外感时行毒邪发病、其他诸毒发病等"邪毒致病"学说,并通过对首创伤寒温疫表里双解新法、丰富邪毒动血疗法以及别开天行毒邪证治等的阐述,揭示其独特的"毒害"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毒邪在肾脏病中的致病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邢济臣,池勇,路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吕晓星通河县人民医院张力,张文汇“毒”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一种致病因素,包括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物质。“毒”有内、外毒之分。外毒是指由外...  相似文献   

8.
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产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对其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经历了萌芽、丰富、形成和发展四期,对研究防治外感温热类疾病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毒病因理论体系,随着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对防治内伤类疾病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种毒邪致病,均有一定的特点,但也有明显的共性,即骤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向性、趋本性、兼挟性和顽固性.从病因角度对毒邪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防治毒邪所致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热与毒邪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通过对高热的病因病机的分析,论述了毒邪致热的机理及证治规律。首先论述了毒邪的概念、性质及其致热特点,认为无论外感时邪、内伤杂病,其高热必由毒邪所致。高热的产生除与毒邪的性质、数量以及烈性程度有关之外,其关键还在于正气充盛与否。毒邪盛,正气充,正邪剧争,故发高热。进而提出治疗高热以因势利导,祛毒清热为原则,制定出以排毒解毒而清热为主的高热证治八法,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认为,毒邪是肝衰竭的病因,毒邪的范围应包括外毒和内毒两方面。在我国外毒主要指病毒性肝炎,内毒是因外毒入侵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对机体有特殊而强烈损伤作用的病理产物,可能涉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毒”、细胞因子“毒”、炎性因子“毒”、内毒素“毒”、脂质过氧化“毒”等。毒为致病之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痰为病变之本,并且毒与瘀、痰又可互为因果,“毒”、“瘀”、“痰”胶结为本病基本病机病理,故相对应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毒、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11.
从痰瘀毒的相关性、痰瘀毒与代谢综合征(痰与代谢综合征、瘀与代谢综合征、毒与代谢综合征、痰瘀毒与代谢综合征)等论述痰瘀毒与代谢综合征。认为,随着"痰瘀毒"理论研究的深入,发现疑难危重病多责之于痰瘀毒。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认为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毒"主要包括外感"六淫伏毒"和内伤"七情郁毒","毒瘀内生"既是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病理产物,又是乳腺癌发生的直接病因。因此,"毒瘀互结"证可以看作是乳腺癌癌前病变特有的阶段,对其治疗是防止乳腺癌发病的最后防线,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分析《圣济总录·伤寒门》从"热毒"论治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方药,认为《圣济总录》较《伤寒论》更重视热毒对诸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典中的"伤寒"在临床实际中随俗而变,"伤寒"的概念不断变化,渐趋宽泛,伤寒的内容不断扩充,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医源于疫,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成书源于伤寒流行的历史背景。晋至唐,出现了伤寒各家并存局面,伤寒学说呈现多元面貌。宋代伤寒的概念有所转变,从研究伤寒病转而研究《伤寒论》,出现许多伤寒专著。明清医家研究《伤寒论》态度立场分成三派(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为温病兴起留出空间。近代医家学术思想融汇伤寒、温病学说精华于一体,对热病证治的归纳总结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内毒辨释     
探讨内毒之概念、内涵的变化,及其成因、病性、临床特点和研究方法。认为本生之内毒具有其独特的生成变化规律,应深入研究、合理界定并赋予内毒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王彬  周欢  吴深涛 《天津中医药》2019,36(8):767-770
"代谢性高血压"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高血压类型,"浊毒蕴血"和"脉络阻滞"是高血压进程中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病理环节,从改善血液质量和疏解脉道阻滞入手,真正把握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病机实质,是临床开展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整合调节的突破口,通过"化浊解毒-复血之纯粹,调和营卫-解脉之阻滞"诸法,以期为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医药针对高血压的泛血管保护理念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探讨邪概念的内涵,认为邪或从外来、或自内生,均是与正相对待而伤正为害的因素。邪从“审证求因”诊断而来,与现代医学的理、化、生物致病因素不可等同;所谓祛邪治疗也决非单纯排毒杀菌,而是对机体抗邪反应综合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概念后来发生改变,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从临床角度看伤寒与杂病联系密切。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后世医家流派是对它的扩展延伸,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9.
试论癌毒瘀滞导致癌瘤发生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帆  孟静岩  贾宁 《天津中医药》2010,27(3):213-214
癌瘤的发生和发展为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癌毒、瘀滞这两方面共同致病,体内外邪气可化毒,而体内气血津液的失调也可参与癌毒的形成,探讨癌毒、瘀滞和癌瘤形成之间的联系,可为癌瘤形成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癌毒是贯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始终的一种特异致癌性毒邪,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内生性复合病理因素,也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前提。当人体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癌毒内生,瘀血、痰浊、湿毒等诸邪结于络道,络道亢进,增生无制,病络生成,这与肿瘤患者病态微循环的建立极为相似。攻毒治法是基于癌毒病机理论采用攻毒类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破血消癥、豁痰开瘀、软坚散结、消积导滞、泻下攻积、通里攻下、祛腐蚀疮和拔毒生肌等治疗肿瘤的治疗大法,结合肿瘤血管生成之“痰瘀郁毒”的核心病机,抗肿瘤血管生成常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三法入手。本文从古今文献记载、病因病机分析、攻毒机制剖析、现代实验研究等方面论证攻毒治法抗肿瘤血管生成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