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卒中后抑郁的发病规律、影像学改变、实验室进展、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康复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卒中后抑郁的发病规律、影像学改变、实验室进展、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康复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初发脯卒中后抑郁(PSD)在1年内各时期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初发的脑卒中患者66例在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评估患者,调查各随访时点PSD的患病率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SD的定义为卒中后抑郁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和评定时HAMD评分≥7分,但入组评定时抑郁症状持续不足两周者仍以PSD表示.结果 在初发脑卒中患者中,卒中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P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18%(12/66)、29.23%(19/65)、38.09%(24/63)、31.67%(19/60).首次评定时有3例未满足抑郁持续2周的严格定义,但3个月评估时仍为PS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后2周PSD与女性、内向性格相关(b=-1.55,P=0.001;b=1.59,P=0.047);卒中后3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及女性相关(b=-0.19,P=0.005;b=0.26,P=0.01;b:2.84,P=0.03);卒中后6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相关(b=-0.24,P<0.001;b=0.35,P=0.004);卒中后12个月时PSD与社会支持度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相关(b=-0.17,P=0.1301;b=0.33,P=0.002).结论 PSD患病率较高;不同时期的PSD的相关因素不同提示病因可能不同,支持卒中后抑郁的生物社会肉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对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圣·约翰草进行卒中后抑郁(PSD)的预防性治疗,观察PSD发病率。方法收集急性脑卒中患者,且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20μmol·L~(-1)共80例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加服叶酸+甲钴铵,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圣·约翰草提取物片600mg·d~(-1),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w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并比较12w后两组间PSD的发病率差异,评价预防性治疗疗效。结果治疗12w后,治疗组PSD的总发病率(7.89%)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7,P=0.040)。结论针对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叶酸、甲钴胺及抗抑郁剂的预防性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首发脑卒中患者第4周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方法 共调查127例患者,其中113例完成所有调查,将诊断为PSD的患者列为PSD组,其余患者为非PSD组.比较2组的卒中性质和卒中部位.结果 从卒中病灶发生的部位看,左侧病灶发病率(59.18%)高于右侧病灶(38.16%),前部病灶(50.85%)高于后部病灶(29.63%).皮层病灶(57.14%)高于皮层下病灶(33.80%).2组病灶数目比较,多灶患者PSD的发生率(59.68%)明显高于单灶患者(37.25%)(P<0 .05).卒中性质与PSD无明显关系(χ2=3.86,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73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6.9%,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93例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3次抑郁评定,共有93例脑卒中后抑郁(PSD)病人,对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家庭关爱、脑卒中的位置及患者是否有经济保障几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受教育程度高、无家庭关爱、额叶病灶、多发病灶、无经济保障者PSD的发生率高。结论对PSD病人一定多给予关爱,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抗抑郁治疗,同时加以心理方面的疏导,有利于脑梗死的恢复,减少卒中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系因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脑血管或脑血管破裂等因素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SD)2周及3个月的患病率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7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2周及3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卒中2周及3个月PS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卒中2周PSD患病率为32.59%,其中轻型抑郁20.92%,重型抑郁11.67%.卒中3个月PSD患病率为42.68%,其中轻型抑郁19.87%,重型抑郁22.81%.卒中2周PSD相关因素是人格特质中的内向特质(P=0.000)、是否合并有糖尿病(P=0.000)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00).卒中3个月PSD相关因素是急性期已经诊断PSD(P =0.000)及前循环卒中(P=0.04).结论 PSD患病率较高.卒中2周PSD发生与内向人格特质、合并糖尿病及神经缺损有关,3个月发生与急性期PSD及前循环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焦虑障碍(post-stroke anxiety disorder,PSAD)、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 disorder,PSD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97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进行记录。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器质性焦虑障碍"、"器质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分别作出PSAD和PSDD的诊断。结果 697例患者中PSAD有76例(10.90%),而PSDD有125例(17.93%)。脑出血组PS-DD发生率(26.61%)高于非脑出血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0,P=0.01)。PSDD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D组(t=-3.38,P0.01),而BI评分明显低于非PSDD组(t=4.21,P0.01)。相关结果显示,所有的情感障碍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与HAMD评分、HAMA评分呈正相关(r=0.21,P0.01;r=0.15,P0.01);BI评分与HAMD评分、HAMA评分呈负相关(r=-0.18,P0.01;r=-0.1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BI评分是抑郁的保护因素(OR=0.98,95%CI=0.98~0.99,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脑卒中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主观睡眠和客观睡眠情况,比较两种评估结果是否一致.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量表指数(PSQI)对PSD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主观睡眠状况进行评估,并应用多道睡眠仪(PSG)对PSD组患者的客观睡眠状况进行记录,比较PSD组主客观睡眠的各项指标.结果 PSD组与对照组比较,PSQI各因子分及总分值偏高,差异有显著性;PSD组患者主观睡眠比客观睡眠障碍更加严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SD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且PSD患者主观睡眠障碍比客观睡眠障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2.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用Meta分析对13项西酞普兰与其他抗抑郁剂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的文章进行再分析,评价其合并效应量大小和综合显著性检验。结果西酞普兰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合并效应量d=-5.84,95%CI(-7.39,-4.29),综合显著性检验(χ^2=54.46,P〈0.01),提示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前后症状学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效应极强;西酞普兰与对照药在第2周末和治疗结束后的组间比较,分别为d=-1.15,95%CI(-1.66,-0.63),χ^2=19.10,P〈0.01;d=-0.45,95%CI(-0.75,-0.16),χ^2=8.94,P〈0.01,提示西酞普兰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且起效快;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药物。结论西酞普兰疗效优于对照药物,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乌灵胶囊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资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乌灵胶囊、抑郁等主题词进行检索,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相关文献的全面回顾和分析。结果乌灵胶囊联合抗抑郁药物较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有效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结论乌灵胶囊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疗效,且相对安全,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最佳联合用药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最确切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组(观察组)与氟西汀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0例,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单胺类递质的水平。结果治疗2、4周末,观察组和对照组经HAMD及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E、DA、5-H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NE、DA、5-HT含量均有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用药安全性上,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5例(在原抗抑郁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和对照组27例(继续原抗抑郁治疗方案),共观察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显效率为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5%(P〈0.01)。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采用乌灵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2009‐10—2013‐10收治的120例PSD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2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米替林,观察组联合口服黛力新、乌灵胶囊,治疗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0%(54/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45/60),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6.5±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7±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24/60),对照组为51.7%(3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PSD疗效显著,相比阿米替林能更多改善临床症状和 H A M D量表评分,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帕罗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研究组)和帕罗西汀组(对照组),共观察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和42.5%,P<0.01).研究组治疗后第1周末起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末起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2周末起HAMD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头痛、性功能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联合MECT治疗难活性抑郁症疗效显著,起效快,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以及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89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SSS)对卒中急性期进行评分,根据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三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随访调查抑郁评分。结果 PSD的发病率在随访1年期间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PSD的发病率和重度PSD的发病率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SD的程度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 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卒中后1年中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严重程度与卒中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9.
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将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56例分为文拉法辛组128例、阿米替林组116例及对照组112例,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文拉法辛组和阿米替林组治疗第2周HAMD评分和第12周CSS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文拉法辛组和阿米替林组3个月后ADL亦明显改善(P均<0.05),但阿米替林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文拉法辛组.结论:抗抑郁治疗有利于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