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波莫斯、拉克替醇对H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肝硬化并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患者联合应用阿波莫斯和拉克替醇治疗,服药前后分别进行NCT、血氨检查、扑翼样震颤等检查,用t检验分析结果。结果阿波莫斯、拉克替醇能显著地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意识、扑翼样震颤及降低血NH(3P〈0.05)。结论阿波莫斯、拉克替醇在肝性脑病治疗中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通腑开窍方联合食醋保留灌肠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肝性脑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肝性脑病治疗,观察组给予通腑开窍方联合食醋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氨、ALT、AST水平及治疗后的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氨、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血氨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腑开窍方联合食醋保留灌肠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疗效好,可有效降低血氨浓度并缩短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雅博司联合拉克替醇散和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肝性脑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的含量,并观察雅博司联合拉克替醇散和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结果 治疗前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肝性脑病程度相关.联合治疗后血氨含量下降程度和肝性脑病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雅博司联合拉克替醇散和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中透刺龈交穴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人中透刺龈交穴治疗方法。治疗7 d后观察临床症状、血氨水平、苏醒时间、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智力检测及SF-36量表评分,统计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7.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清醒时间及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NCT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中透刺龈交穴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肝性脑病患者清醒时间,改善血氨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治疗肝性脑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氨酸联合食醋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护肝、抗昏迷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精氨酸联合食醋保留灌肠,同时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精氨酸联合食醋保留灌肠能够显著改善肝性脑病患者计算力及扑翼样震颤等症状、体征,并且能够降低患者血氨水平。结论:精氨酸联合食醋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氨,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15-117
目的观察拉克替醇与甘露醇在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计19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98例和对照组99例。两组均给予电子结肠镜检查。于电子结肠镜检查前4 h,试验组服用拉克替醇120 g,对照组服用20%甘露醇500 mL。观察两组肠道清洁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BBPS评分为(7.53±1.0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1.05)分,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克替醇用于电子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较甘露醇更安全、有效,且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鸟氨酸-天门冬氨酸联合拉克替醇散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方法选择30例肝性脑病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鸟氨酸-天门冬氨酸每日20 g静脉滴注;拉克替醇散起始剂量20 g,每日3次口服或鼻饲,并根据病例个体化情况,调整剂量至每天排便2~3次,7~10天为一疗程。另选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同时给谷氨酸钾每日18.9 g或谷氨酸钠每日11.5 g治疗7~10天。结果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2χ=4.03,P<0.05);在降低血氨及促进脑电图改善方面,两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鸟氨酸—天门冬氨酸联合拉克替醇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肝性脑病的磁共振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称肝昏迷,是肝功能衰竭或门体分流致毒性物质在血中聚集,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如人格改变、行为失常、扑翼样震颤、意识障碍、昏迷和死亡等[1].在对既往有关HE的经验总结基础上,2001年世界消化病学大会公布了<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诊断及定量>,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有关HE诊治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促醒汤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肝性脑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2组均采用降低血氨生成,祛除诱因,降低血氨,保护肝脏,禁止蛋白质摄入、出现脑水肿者采用甘露醇脱水、补充人血白蛋白、血浆和支链氨基酸,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静脉滴注醒脑静以及门冬氨酸鸟氨酸;观察组联合使用促醒汤,间隔12 h,早晚灌肠治疗。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治疗前、治疗后3 d、5 d、7 d血氨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观察组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2组治疗后3 d、5 d、7 d患者血氨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醒汤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可有效促进血氨排出,加快恢复苏醒,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拉克替醇作为双糖类的新一代产品,是天然食物乳糖的氢化还原物,也即为半乳糖和山梨醇的缩合物,又称乳梨醇。作为治疗肝性脑病(HE)及便秘的药物,其作用机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拉克替醇散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肠道准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200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于结肠镜检查前5 h服用拉克替醇散4盒,对照组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4盒。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后初次排便时间、服药到排便结束时间、初次排便到排便结束时间、排便次数及肠道BBPS评分;观察服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初次排便时间、服药到排便结束时间、初次排便到排便结束时间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克替醇散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肠道清洁效果相当,但拉克替醇散口感更好,肠道准备不适症状较轻,但准备时间稍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克替醇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肝性脑病及对患者菌群紊乱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肝性脑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观察组增加拉克替醇治疗。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水平、肠道菌群分布、炎症损伤因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酵母真菌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受体(TSLPR)、CC趋化因子受体3(CCR3)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拉克替醇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纠正患者的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拉克替醇治疗老年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河南省永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6例老年便秘患者,依照抽签法分组,各53例。对照组仅予以拉克替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高于对照组(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5%)与对照组(3.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拉克替醇治疗老年便秘,可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96-1197
目的:探讨拉克替醇在术前清洁肠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直肠癌手术标准和研究要求的220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术前连续3d拉克替醇20g每天1次,后连续2d拉克替醇40g每天2次。对照组术前2d番泻叶15g冲服,术前1d洗肠粉20g冲服。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术中肠道清洁程度,术中肠镜下肠道清洁程度,术中肠管的扩张情况及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20例,两组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管狭窄者术前肠道准备致腹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两组患者术中肠道清洁程度及术中肠镜下肠道清洁程度相当;研究组肠管扩张较对照组明显(P<0.05);研究组术后切口感染6例,对照组9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克替醇术前清洁肠道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肠管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72岁,主诉"劳累后出现纳差、乏力、恶心1月余",他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乙型肝炎,酒精性肝损伤,脂肪肝,2型糖尿病",予恩替卡韦抗病毒、降氨、护肝、退黄等治疗后效果欠佳,病情进展至肝衰竭阶段,行血浆置换治疗,患者症状未见好转,伴嗜睡、言语不清,扑翼样震颤,为进一步治疗于2018年9月18日入住我院。既往史:10年前诊断为糖尿病,6年前开始口服瑞格列奈(诺和龙)控制血糖;1月前于他院开始  相似文献   

16.
陈扬 《中国伤残医学》2013,(10):200-201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效价比。方法:将112例肝性脑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57例,2组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20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30ml保留灌肠,疗程均为1周。治疗期间察看患者的意识状况、运算能力、行为异常的恢复、扑翼样震颤的改善程度。治疗前、后分别检查空腹血氨和肝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应用药物经济学分析,观察组成本一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生单位效益的费用对照组少13.3元。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良好,经济安全,是优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肝性脑病(hepat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严重肝功能障碍或门-腔侧支循环引起的意识行为异常样或昏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常见临床表现有精神错乱,意识障碍,运动异常,扑翼样震颤,肝臭,血氨增高,脑电图异常,是肝衰竭患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1]。肝性脑病的发生常有诱因可循,控制诱因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肝性脑病的出现[2]。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严重急慢性肝病或门一体分流的严重并发症;是伴有(或无)诱因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意识障碍的肝脑综合病征。HE在临床上以意识改变或昏迷发生为主要表现,可有特征性的脑电图改变和扑翼样震颤。HE的发生提示肝病预后差及诊治效果不佳。HE发生意识障碍和昏迷的病理学基础是肝脏细胞大量坏死,受损的肝细胞不能代谢和排除血液中有毒的代谢物质,致毒物进入全身及脑内而发病。  相似文献   

19.
我们简述3例三唑仑致重型肝炎肝性脑病加重病例并进行讨论如下。例1:患者男,56岁。因反复乏力纳差、眼黄尿黄7月,加重15天于1994年5月17日入院。初步诊断为慢性重型2例病毒性肝炎,给予保肝支持等综合治疗后病情无好转。6月5日起入睡困难,给予鲁米那钠等治疗效果不佳,6月10日用三唑仑0.25mg口服,当晚患者昏睡不醒,次晨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定向力、计算力障碍,扑翼样震颤(十),按肝性脑病Ⅱ度给予甘露醇、盐酸精氨酸治疗。6月12日患者回答问题及定向力、计算力无异常,扑翼样震颤(一)。6月22日…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0岁。患有肝炎后肝硬化10a。曾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二次而行脾切除,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治疗。因低蛋白血症静点白蛋白100ml后出现神志恍惚,行为异常。以肝硬化、肝性脑病收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血压21/12kpa。神志恍惚。偶尔躁动不安,问话不能正确回答,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面色晦暗,巩膜轻度黄染,胸部可见数个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肝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 ),肝掌( ),扑翼样震颤( )。实验室检查:血氨97mg/L,总胆红素36.4μmol/L,直接胆红素16.2μmol/L,间接胆红素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