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剂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的最佳注射剂量。方法: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分别按30mg/kg、40mg/kg、50m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STZ建立T2DM大鼠模型,观察成模大鼠各阶段体重、食量、饮水量、尿量变化;检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血脂,比较各组大鼠模型稳定性。结果:40mg/kg剂量组大鼠的成模率最高(73.3%),成模大鼠具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紊乱的T2DM临床特征,高血糖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到实验结束模型稳定至少28d)。30mg/kg剂量组大鼠成模率只有40%,成模大鼠于实验结束血糖水平已基本恢复正常,50mg/kg剂量组成模大鼠倾向于1型糖尿病。结论:短期高糖高脂饮食联合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STZ最佳注射剂量为40mg/kg。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特点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渐增多,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已成为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用于2型糖尿病研究的动物模型也比较多,其中大鼠模型是应用最多的一种动物模型。作者就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现状做一简要概括,并在比较中选出用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药物研究的理想和实用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证型属性,探讨其证型演变。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除正常对照组普食喂养外,余均高脂高糖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2次制备糖尿病模型大鼠。将成模大鼠按血糖水平分层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增液汤组、生脉散组、肾气丸组。每组再根据用药时间不同分为、、期。每期予相应药物干预4周后,进行血糖、血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检测和病理观察。结果期肾气丸干预效果优于其他各组;期生脉散干预能显著改善各指标;期增液汤干预优于其他药物干预组。病理观察发现增液汤组胰岛细胞趋于正常,未见岛内纤维化。结论此法所形成的糖尿病模型类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其成模初期(期)偏于阴阳两虚,中期(期)偏于气阴两虚,后期(期)偏于阴虚。 相似文献
4.
链脲佐菌素加高脂膳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并对其胰岛素敏感性进行评估。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按25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2周后,口服糖耐量试验,挑选0和120min血糖分别大于7.0和11.0mmol/L的大鼠,作为糖尿病组,继续喂以高脂饲料4周,造成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其体重(BW)、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水平(INS)、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进行检测,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以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索钳夹技术测定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GIR)和大鼠股四头肌3H—葡萄糖摄取率(GHR),对胰岛素敏感性进行评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BW、FBG,INS、FFA、TG等均明显上升,ISI和GIR和GUR均显著下降。结论:该模型具有2型糖尿病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同时具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特征,是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实验研究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玉米须总皂苷对大鼠糖尿病模型肾脏和胰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玉米须总皂苷对链脲佐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模型肾脏和胰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造大鼠糖尿病模型,通过观察肾脏、胰脏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玉米须总皂苷不同剂量(200,100,50 mg.kg-1)对该模型大鼠血糖及肾脏和胰脏组织的影响。结果:采用尾静脉注射STZ的方法成功复制出大鼠糖尿病模型。与模型组比,高、中剂量玉米须总皂苷和二甲双胍均可显著降低第30天血糖(P<0.01);各剂量玉米须总皂苷和二甲双呱均显著对抗链脲佐菌素对胰岛细胞的损伤;二甲双胍、高、中剂量玉米须总皂苷均可显著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体密度(Vv)、比膜面(δm)、常染色质Vv(P<0.01),均可显著降低比表面(δ)、核δ、异染色质Vv(P<0.01);低剂量玉米须总皂苷可明显增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Vv(P<0.05)。结论:玉米须总皂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模型所引起的肾脏、胰脏损伤有较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类似人类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模型。方法选1月龄SD大鼠,先饲以高脂高糖饲料4周,促发胰岛素抵抗,继以小剂量STZ(30mg/kg·体重)腹腔注射,诱导建立糖尿病AS模型。结果注射STZ2周后大鼠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HDL-L/总胆固醇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形态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动脉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结论本实验方法建立的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病变大鼠模型,与人类2型糖尿病代谢特征相似,是研究人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糖尿病阴证大鼠创面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创面组、糖尿病创面组和糖尿病阴证创面组。除正常创面组外,其余两组大鼠采用2 mL高脂乳剂灌胃14 d,予以一次性腹腔注射50 mg/kg STZ-柠檬酸钠混合液,糖尿病阴证创面组大鼠按2 mg/(kg·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同时正常创面组灌胃饮用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 d后3组大鼠均进行创面手术,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进行OGTT试验,观察胰腺组织形态以及创面愈合率。结果:糖尿病阴证创面组造模成功率91.7%;与正常创面组比较,糖尿病创面组与糖尿病阴证创面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P <0.05),且存在胰岛素抵抗;脏器指数显示,糖尿病阴证创面组较其余两组降低(P <0.05);胰腺HE染色表明,正常创面组大鼠胰腺组织肥厚,胰岛完整,而糖尿病创面组与糖尿病阴证创面组胰岛边界模糊,β细胞消融。创面形态方面,糖尿病阴证创面组相较于正常创面组和糖尿病创面组的愈合率较低(P <0.01),HE染色可见糖尿病阴证创面组全层皮肤较前两组薄,表皮生长不平整,炎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紊乱。结论:给予SD大鼠2 m...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脏水通道蛋白-2(AQP-2)的表达与糖尿病肾病大鼠水液代谢异常及丹参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 60只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剩余5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刺激加小剂量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10只;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QP-2在各组大鼠肾脏中的分布及蛋白质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AQP-2 mRNA的表达,并以β-actin相对定量.结果 肾脏免疫组化显示,AQP-2主要在肾脏的集合管表达.在4组动物的肾脏AQP-2蛋白质[相对阳性面积:正常组(0.119±0.035),模型组(0.188±0.027),对照组(0.158±0.036),观察组(0.154±0.033)]和mRNA[正常组(0.51±0.004),模型组(0.81±0.059),对照组(0.78±0.090),观察组(0.70±0.027)]的表达上观察组较模型组均下调(P<0.01).结论 在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中AQP-2表达增多,AQP-2的增多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多尿的形成.丹参对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有下调作用,这可能是其利水作用的机制,也是其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代招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1):113-114
目的:建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方法:取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12只)。模型组采用单纯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悬液,复制Wistar大鼠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结果:单纯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悬液4周可成功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动物模型。结论:采用单纯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该方法具有简便、容易掌握,短期内可诱导出大量满意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IgA肾病肾组织CD34、CD44的表达,及其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4例IgA肾病患者的肾组织按Lee氏分级分成Ⅱ级、Ⅲ级、Ⅳ级三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肾组织内CD34、CD44的表达,并观察病理分级与CD34、CD44表达的关系。结果:(1)CD34在IgA肾病患者肾组织内均有表达,主要分布在肾小球系膜区和系膜细胞,小管上皮细胞、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亦可见表达。随着增生性病理改变的加重,CD34的表达有增强。(2)CD44在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分布在系膜细胞、新月体、小管间质损害区的小管间质细胞。随着硬化性病理改变的加重,CD44的表达有所增强。结论:IgA肾病患者肾组织内CD34、CD44均有表达,其表达强度分别与肾组织增生及硬化性改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CD+34及CD+34C-myc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CD34 细胞及CD34 C-myc细胞表达影响及疗效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双染法标记,检测36例C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CD3 4细胞及CD3 4C-myc细胞表达水平。结果:CAA患者CD3 4细胞表达疗前和疗后均低于正常组(P<0.05),疗后与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CD3 4C-myc细胞表达疗前和疗后均高于正常组(P<0.05),疗后与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髓生血颗粒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C-myc蛋白表达,从而提高CAA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水平的。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CD11b/CD18的表达及活血化瘀药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DM)患者中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及活血化瘀药预防血管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49例无高血压、无临床肾病的2型DM患者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CD11b/CD18的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等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型DM患者的CD11b/CD18表达增高,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也明显增高(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3个月后,2型DM患者的CD11b/CD18表达,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降低(P<0.01),而常规治疗组无类似的变化.相关性分析提示,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与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降低和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下降呈正相关(r=0.56,P<0.01,r=0.64,P<0.01).结论:2型DM患者的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增高;活血化瘀法预防血管病变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D11b/CD1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髓生血颗粒剂加全反式维甲酸对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CD34 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骨髓CD34 细胞表达水平。结果:58例MDS患者骨髓细胞CD34 细胞的表达高于正常(1.00±0.12),经治疗病情缓解后维甲酸组CD34 细胞的表达水平较前有所降低(0.98±0.08),补髓生血颗粒联合维甲酸组CD34 细胞的表达水平则较前明显降低(0.93±0.07),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患者骨髓CD34 细胞的表达率明显升高;(2)补髓生血颗粒加全反式维甲酸对CD34 有调节作用,且优于单纯西药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DM)患者中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llb/CD18的表达及活血化瘀药预防血管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49例无高血压、无临床肾病的2型DM患者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CDllb/CD18的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等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型DM患者的CDllb/CD18表达增高,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也明显增高(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3个月后,2型DM患者的CDllb/CD18表达,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降低(P<0.01),而常规治疗组无类似的变化。相关性分析提示,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与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降低和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llb/CDl8表达的下降呈正相关(r=0.56,P<0.01,r=0.64,P<0.01)。结论:2型DM患者的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llb/CD18表达增高;活血化瘀法预防血管病变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Dllb/CD1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IgA肾病肾组织CD34、CD44的表达,及其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4例IgA肾病患者的肾组织按Lee氏分级分成Ⅱ级、Ⅲ级、Ⅳ级三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肾组织内CD34、CD44的表达,并观察病理分级与CD34、CD44表达的关系。结果:(1)CD34在IgA肾病患者肾组织内均有表达,主要分布在肾小球系膜区和系膜细胞,小管上皮细胞、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亦可见表达。随着增生性病理改变的加重,CD34的表达有增强。(2)CD44在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分布在系膜细胞、新月体、小管间质损害区的小管间质细胞。随着硬化性病理改变的加重,CD44的表达有所增强。结论:IgA肾病患者肾组织内CD34、CD44均有表达,其表达强度分别与肾组织增生及硬化性改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脑泰方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CD3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泰方提取物对缺血脑组织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复康组、脑泰方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月桂酸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来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脑组织CD34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后,CD34微血管呈阳性表达,脑泰方提取物中、高剂量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脑泰方提取物能够增强缺血脑组织CD34的表达,促进局部血管新生和微血管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19.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红细胞CD35粘附活性及数量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红细胞CD 35粘附活性及数量表达的关系.方法检测 5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7例健康人的红细胞CD35粘附活性及数量表达.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CD35粘附活性及数量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燥热伤肺型、胃燥津伤型、肾阴亏虚型的红细胞CD35粘附活性及数量表达依次下降,肾阴亏虚型明显低于燥热伤肺型和胃燥津伤型(P<0.001和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CD35粘附活性及数量表达紊乱,其与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别是肾阴亏虚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筛选成功并保存下来的自发性的T2DM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由于这类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的很相似,因此在研究T2DM生理、病理及临床新药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价值。目前,此类动物模型主要有小鼠、大鼠和沙鼠模型,其中小鼠有单基因突变小鼠(ob/ob,db/db,KK-ay)、新西兰肥胖小鼠和NSY小鼠,大鼠包括GK大鼠、OLETF大鼠和ZUCKER大鼠等。该文对各个模型的发病机制、生理和病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利于此类模型在研究T2DM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