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2年来收治的以外伤后鼻衄为主要症状的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7例,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诊断,分别采肜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治疗6例,均治愈;1例因在院外已行患侧颈外动脉结扎无法行血管内治疗而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夹闭术,亦治愈。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损伤小,效果可靠,不仅用于平诊亦可用于急诊抢救,是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适应证、策略及疗效。方法头颅CT平扫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例,1.5T场强MRA或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3D重建,或急诊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5例患者均为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动脉瘤位于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的腹侧或腹内侧壁,呈帐篷顶样,瘤颈宽、瘤顶尖。采用LEO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微弹簧圈填塞瘤囊。结果5例患者置入5个LEO支架,填塞微弹簧圈1~4枚,平均2.4枚,栓塞后DSA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瘤囊内无对比剂充盈。结论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创伤相对小、适应证较宽、动脉瘤栓塞效果确切的优点。支架置入脑动脉的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告1例通过DSA、CT与MRI融合影像联合神经导航诊治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经验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外伤性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总结DSA、CT与MRI融合影像对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应用。结果 患者为25岁女性,车祸多发伤入院,经术前DSA检查为左侧大脑前A2段及胼周动脉多发假性动脉瘤,术前经3D-DSA与CT融合影像确定出血责任动脉瘤,经3D-DSA与MRI融合影像解决了精确定位,在神经导航指引下,一期手术完成了两个动脉瘤夹闭并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结论 DSA与CT融合图像可以帮助判定多发动脉瘤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DSA与MRI融合图像输入神经导航为脑深部不能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开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情况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需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 4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不显影。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栓塞2例。1例覆膜支架植入后6个月DSA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随访3~15个月,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无再出血;DSA随访7例,无复发病例。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栓塞治疗需根据病人情况、影像学资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7例鼻腔大出血患者,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10例为颅脑创伤后6d-3个月突发鼻腔大出血;余7例均为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后鼻腔大出血,6例发生于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后1周左右,1例出现于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后3d。17例均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双侧选择性颈内和颈外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其中14例经8F导引管置入Magic-BD导管,采用可脱式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及颈内动脉,或经5F造影导管送入金属弹簧圈闭塞同侧颈内动脉。1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应用可脱性弹簧圈直接栓塞动脉瘤。余2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健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由患侧颈内动脉供血代偿,而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能代偿。全身麻醉经翼点入路于显微镜下行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及颈内动脉破口修补手术。结果15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者,均一次性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及颈内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双侧大脑半球供血代偿良好。2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动脉瘤并修补颈内动脉者,手术后1周全脑血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消失,患侧颈内动脉通畅良好。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再发生鼻腔大出血,无一例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出血的首选方法。血管内治疗技术可直接栓塞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达到止血目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对侧颈内动脉已经完全闭塞,椎-基底动脉代偿不完全者,应选择显微外科手术修补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6.
覆膜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覆膜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覆膜支架治疗5例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并于3个月后对2例患者进行DSA复查。结果5例病人均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30例,均给予介入栓塞方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止血,均介入栓塞治疗成功,造影复查结果表明假性动脉瘤供血动脉已得到有效封闭,在假性动脉瘤瘤体内未发现对比剂充盈现象,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减轻。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临床疗效较理想,可及时有效止血,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栓塞治疗15例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瘤,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4例,手术所致2例。颈内动脉11例,椎3例,颈外动脉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4例。影像学特点清嵝不位于血管分叉处,形状不规则,瘤底部常用“小壶”影。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颈动脉Seldinger′s穿刺,在系统抗凝情况下栓塞动脉瘤。结果 15例假性动脉瘤中保留载瘤动脉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动脉瘤均消失。半年后血管造影随访复查未见动态瘤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而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对其应早期诊断尽快治疗,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方法通过用兔建立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理,并结合临床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DSA造影影像分析及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时所见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其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与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1)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完全消失;(2)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消失,随访造影动脉瘤消失;(3)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夹层动脉瘤(IDA)介入个体化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IDA病例资料,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颈内动脉系IDA和椎-基底动脉系IDA,再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以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及对侧椎动脉发育情况进行分型。根据分型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完全栓塞13例,绝大部分栓塞5例,部分栓塞3例。1例基底动脉IDA,术后2 d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颈内动脉IDA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放弃治疗出院。19例病人获得随访DSA,其中完全栓塞14例,绝大部分栓塞3例,部分栓塞2例。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IDA个体化介入治疗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平板DSA新技术在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CCF患者术前行3DDSA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定位瘘口并对瘘口进行测量.治疗中利用可调控实时透视路途技术(Landscap技术)制作路径图,以3D图像所示瘘口及周围骨性标志作为对照进行封堵治疗.结果 12例CCF均可清晰定位瘘口,瘘口直径平均3.7 mm.利用Landscap技术使颈内动脉路径及海绵窦骨性标志同时可见.球囊栓塞10例,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封堵瘘口1例.颈内动脉通畅11例,1例行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平板DSA 3D技术提供了瘘口的丰富信息,Landscap技术为治疗增加了骨性标志,其联合应用为治疗CCF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胶质瘤术后颅内假性动脉瘤形成的临床表现、成因、病理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我们收治1例胶质瘤术后大脑前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33岁女性患者,因鞍区肿瘤行额部经纵裂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肿瘤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毛细胞星型细胞瘤(WHO Ⅰ级)。术后12 d,患者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头部CT检查示术区可见弥散性出血并双侧脑室额角积血,行320-CTA、DSA检查以及3D-DSA与MRI增强影像融合诊断为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假性动脉瘤,利用双微导管技术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并孤立局部载瘤动脉。结果 术后DSA复查示假性动脉瘤消失,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原因为肿瘤侵蚀造成血管壁损害、术中大脑前动脉A1段分支血管断裂所致。结论 肿瘤术后发生颅内假性动脉瘤罕见,短期内可迅速增大,一旦破裂,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对于颅脑肿瘤包裹血管、术中可能有分支血管损伤,术后术区再出血时,应高度警惕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一旦发现应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共32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采用可脱性球囊微导管技术经股动脉途径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处或破口处患侧颈内动脉主干。结果28例一次性治愈;4例术后16~48h因球囊发生早泄移位复发,经再次以可脱性球囊栓塞后治愈。本组有28例(87.5%)闭塞了瘘口,颈内动脉主干保持通畅;4例同时闭塞了瘘口及颈内动脉主干。27例获随访(术后6个月~5.2年),无复发。结论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是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载瘤动脉的直径和累及病变血管的长度选择合适尺寸的Willis覆膜支架。术后对所有患者常规行头颅Dyna-CT复查和支架重建。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同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判断患者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另3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后存在"内漏",其中1例行1次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术后连续1~2个月辅助压迫病变侧颈动脉。术后即刻DSA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管重建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术后1例患者因重型颅脑创伤死亡,其余14例术后复查Dyna-CT均未见新发脑梗死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4±1.6)个月(3.0~8.0个月)。术后3个月,14例患者的mRS评分为,1~2分10例,3分4例。随访期间,1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至末次随访均未复发,其中2例存在"内漏"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随访时"内漏"消失。结论初步推测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理想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患者介入治疗(可脱式球囊栓塞术)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07年10月间介入治疗的18例外伤性CCF患者的TCD结果,并将手术前后的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DSA证实的18例CCF患者15例行可脱式球囊栓塞术,DSA证实手术一次成功;2例术中改为ICA闭塞术,术后DSA显示患侧ICA完全闭塞;另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而被迫放弃手术。术前TCD检测:(1)17例患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或)颈内动脉虹吸段血流速度加快,脉动指数(PI)值均减低,其中颈内动脉虹吸段加快者伴频谱紊乱。(2)10例患侧大脑中动脉(MCA)、16例患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减慢伴PI值下降。(3)11例患侧大脑后动脉(PCA)、14例健侧ACA流速加快,频谱形态正常。(4)16例患侧、2例双侧眼上静脉(SOV)呈现反向的静脉动脉化频谱。术后1周及6个月后复查TCD显示,15例球囊栓塞患者术前异常的颈内动脉及SOV等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均恢复或接近正常,2例行ICA闭塞术患者TCD显示患侧ICA完全闭塞(患侧大脑后动脉及健侧大脑前动脉流速加快)。结论 TCD可以实时、动态的观察CCF患者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及频谱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血液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We reported a case of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ccompanied by skull base fracture, for whic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 embolization surgery was very effective for recovery. A 53-year-old man met a traffic accident and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ith blindness and epistaxis accompanied with shock. Balloon occlusion test showed a positive sign of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under the diagnosis GDC embolization surgery was performed on six days after the onset. The patient has completely recovered and keeps his wellness untill now after six months from the surgery except for loss of left eye vision. We believe that the endovascular surgery using stents will become the prime modality for treatment of traumatic pseudoaneurysm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四二五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行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及动脉瘤孤立术,10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3例行假性瘤颈加固或夹闭术。 结果手术切除获取假性动脉瘤标本3例,病理学检查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GOS评分5分6例,4分4例,3分4例。14例患者随访了6个月至6年,其中10例DSA或CTA检查显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 结论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特殊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充分认识到假性动脉瘤的特点,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情况。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患者男性,34岁,因车祸致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表现为大量脑内血肿和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急诊头颅CT、CTA和DSA检查拟诊为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术中清除血肿后证实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分叉处血管裂伤,用10-0的尼龙线缝合了裂伤的血管壁。术后DSA复查假性动脉瘤消失且胼胝体缘动脉主干供血良好。考虑为大脑前动脉分叉处的剪切力造成了动脉裂伤。结论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罕见,易频发再破裂,致残率高,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上需引起神经外科医生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