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cerebralstateindex)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的可行性和临床效应,并与BIS进行比较。方法35例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44±12(18~65)岁;体重指数21.8±2.2(19.2~25.6)。硬膜外靶控(TCI)镇静期间,同时监测CSI和BIS。记录镇静评分OAA/S(observersassessmentofalertness/sedationscale)值分别为5、4、3、2、1、0时CSI和BIS的值以及对应点的丙泊酚靶浓度。结果CSI和BIS均能很好地反应硬膜外阻滞期间患者的镇静程度。OAA/S评分从5逐渐降低至0时,CSI和BIS值(中位数)也相应下降,OAA/S同一级时,BIS和CSI无统计学差异(P>0.05);OAA/S不同级之间,BIS或CSI之间差异明显(P<0.01)。CSI和BIS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1和0.793;CSI、BIS及OAAS与丙泊酚靶浓度均有显著相关性,镇静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1、-0.854和-0.832;苏醒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0、-0.783和-0.745(P均<0.01)。结论CSI和BIS一样,能准确反映镇静状态下的患者意识深度的变化,以及意识恢复的渐进过程,应用于镇静程度监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靶控输注咪唑安定或丙泊酚镇静深度预测概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兴安  吴群林  聂煌  施冲 《广东医学》2005,26(6):738-739
目的比较咪唑安定、丙泊酚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时预期血药浓度(Cp)、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Pk)。方法选择2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以预计血药浓度为靶浓度靶控输注咪唑安定(M组,12例)或丙泊酚(P组,14例)。咪唑安定初始靶浓度设定为50ng/ml,以50ng/ml的浓度梯度递增直至镇静评分为1分(OAA/S评分法),然后以50ng/ml的梯度逐步降低至意识恢复。丙泊酚初始靶浓度设定为0.5mg/L,以0.5~1mg/L的梯度逐步升高直至意识消失,然后以0.5~1mg/L的梯度逐步降低直至意识恢复。双盲记录Cp、Ce、BIS值、血流动力学和镇静深度改变,计算各指标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咪唑安定和异丙酚Cp、Ce、BIS的总体Pk值分别为0.697、0.767、0.739和0.841、0.908、0.817。咪唑安定Cp、Ce与BIS值的Pk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丙泊酚Cp与Ce、BIS值的Pk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MAP、HR改变与镇静评分无关。结论咪唑安定、丙泊酚的Cp、Ce和BIS值均能用于判断镇静深度,但咪唑安定以Ce、BIS的预测价值较高,丙泊酚以Ce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康健  佘守章 《广东医学》2005,26(6):751-753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闭环控制下不同血药浓度的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用于硬膜外麻醉肾移植术期间患者的镇静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终末期肾衰行肾移植术的患者75例(ASAⅢ级),硬膜外麻醉后,丙泊酚TCI镇静,最初为0.6μg/ml,逐步镇静至OAA/S评分达3分,以此时BIS值3次的均数减5为停止TCI值(作为反馈指标),并按所需血浆靶浓度分成4组,A组:0.6~0.8μg/ml;B组:0.9~1.1μg/ml;C组:1.2~1.4μg/ml;D组:1.4~1.6μg/ml。对比观察硬膜外麻醉后手术前(T0)、切皮(T1)、放三叶拉钩(T2)、移植肾血管开放后膀胱充水(T3)、缝切口(T4)、缝皮(T5)时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BIS的变化,记录移植肾开始排尿时间等。结果①4组的SBP、DBP、BIS在术中均降低,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②4组患者移植肾排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BIS闭环控制下不同血浆靶浓度的丙泊酚TCI用于硬膜外麻醉肾移植术中镇静是安全可行的,镇静药物治疗需个体化给药,反馈环路控制的个体化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0.6~1.6μg/ml)。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异丙酚TCI及CSI技术用于硬膜外麻醉下清醒镇静的有效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确且后,行异丙酚TCI清醒镇静,记录OAA/S评分在4、3、2、1分时效应室靶浓度、CSI值,及MAP、HR、SpO2变化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OAA/S评分在4、3、2、1分时效应室靶浓度、CSI值分别为0.98±0.19、1.36±0.13、1.75±0.16、2.16±0.23,和86.2±11.2、74.7±9.4、61.8±9.7、52.3±12.3,CSI值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r=0.893(P<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硬膜外麻醉下行异丙酚TCI清醒镇静可控性强,循环、呼吸维持稳定,CSI技术可较好地反应镇静程度,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状况属ASAI-Ⅱ级手术病人72例,其中42例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平分为两组;30例下肢,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平分为两组。A组为全麻组,B组为硬膜外阻滞——气管内插管联合麻醉组,C组为硬膜外阻滞组,D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所有病人均放置脑电双频谱指数电极,记录入室后、术中、出室时BIS值。结果 同一组内病人人室后、术中平均值、出室时BIS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间在入室后基础值和出室时的BIS值均无差别(P>0.05)。术中BIS平均值:A组明显低于B组(P<0.05),C组与D组无明显差别,A组和B组均低于C组和D组。结论 脑电双频谱指数是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dex,AEPindex)的变化,探讨在静吸复合全麻中应用BIS和AEPindex监测麻醉深度的意义.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I1组(n=20)和I2组(n=20),Ⅰ1组异氟醚呼末浓度为0.6 MAC,Ⅰ2组为1.0 MAC.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末浓度分别为0.6/1.0 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从1.0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BIS和AEPindex.结果:MAP和HR的变化与异氟醚呼末浓度和异丙酚浓度无相关性.BIS和AEPindex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19和-0.832,-0.878;与异丙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888和-0.920,-0.923(P<0.001).BIS和AEPindex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544和-0.728,BIS和AEPindex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BIS和AEPindex能可靠地监测异氟醚-异丙酚复合麻醉的深度.在反应气管插管的刺激上AEPindex明显优于BIS,但两者均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7.
王秀娟 《吉林医学》2011,(18):3743-3744
目的:观察联合腰-硬麻醉的效果。方法:对100例ASA评级1-2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麻醉起效时间用药量、镇痛效果肌肉松弛程度、血压下降幅度、术中是否需用辅助药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麻醉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肌肉松弛良好,辅助用药率显著低于单纯硬膜外麻醉,收液压下降幅度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综合了腰椎穿刺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具有起效快,作用显著可靠,用药量少,可控性强,对人体呼吸循环等生理影响小,并可用于术后镇痛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麻醉平面T6以下手术和时间超过3 h的下腹部,盆腔,下肢手术等。  相似文献   

8.
陈观涛  翁荣波  林康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90-1391
目的 观察曲马多防治腰硬联合麻醉后寒战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90例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各30例.腰硬联合麻醉后,A组经硬膜外腔注射曲马多1mg/kg:B组经静脉注射曲马多1mg/kg;C组经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 ml.观察比较3组寒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 3组寒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 经硬膜外腔或静脉注射曲马多均可有效防治腰硬联合麻醉后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和反馈靶控输注组。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1.8μg/mL,靶控输注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反馈靶控输注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5。记录并比较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馈靶控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输注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两组病人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S作为异丙酚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此输注系统为硬膜外麻醉病人提供了适宜的镇静深度,且异丙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0.
李海军 《吉林医学》2009,30(13):1291-1292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连续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下肢骨折手术的优越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肢骨折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Ⅰ组,n=30)、CEA组(Ⅱ组,n=30)。选L2~3或L3~4间隙,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2ml加10%GS1ml,然后拔出脊麻针向头置管于硬膜外腔。患者取侧卧位,测定并调整麻醉平面。Ⅱ组直接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0.5%布比卡因,根据手术需要分次追加局麻药。结果:Ⅰ组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术中切皮与骨性操作时VAS评分与镇痛质量评价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SEA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确切,起效快,可以同时发挥两种麻醉方法的优势,在下肢手术方面,明显优于单纯CEA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得普利麻在硬膜外麻醉时两种给药方法的血药浓度变化和临床效应。  方法 :将 2 8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分为两组。第 1组采用常规给药法 :诱导量 1.5mg/ ( kg.min) ,3min后开始维持量 3mg/ ( kg.h) ;第 2组以 0 .15mg/ ( kg.min)速度共 6min诱导 ,随即用与第 1组相同维持量。两组诱导时均辅以芬太尼 0 .1μg/ kg。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 1、3、6、10、2 0、30 min血药浓度。  结果 :1第 1组给药后 1min血药浓度 2 .4 2 1μg/ ml,血压下降较显著 ,呼吸暂停 ( 36% )、舌后坠 ( 36% )和动脉氧饱和度 ( Sp O2 )低于 90 % ( 2 8.6% )发生率高。2第 2组诱导后血药浓度 1.4 99μg/ ml,未发生呼吸暂停 ,舌后坠轻微 ,Sp O2 均高于 95%。 3两组术中镇静满意 ,调节镇静深度容易 ,术后无恶心、呕吐。  结论 :采用第 2组给药方法可始终维持最低有效镇静浓度 ,此法安全、理想 ,可作为硬膜外麻醉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硬膜外阻滞时异丙酚目标控制输注镇静系统的性能。方法:12例中、低位硬膜外腔阻滞择期手术病人,选用Marsh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异丙酚目标控制输注镇静。目标血药浓度设定范围1.5-3.0mg.L^-1,由麻醉医师根据镇静需要调整目标浓度,笨一病例的目标浓度可调整1-2次,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异丙酚血药浓度。计算偏离不性、不准确度等性能评价指标,分析系统性能。结果:多数实测血药浓度低于预计浓度,偏离性(MDPE)为-16.14%。偏离性和不准确确度与硬膜外阻滞范围无相关。结论:采用Marsh参数作目标控制镇静,血浆异丙酚目标浓度与实测浓度的偏离性较大,应用时需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术中镇静的安全性及不同手术部位所需靶控血药浓度 (Ct)范围。 方法  2 0例在椎管内麻醉下行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 ,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 ,予以丙泊酚TCI行术中镇静。镇静水平用OAA/S评分估计。确定不同手术部位OAA/S达 3分时相对应的Ct。持续观察心率、无创血压、Sp0 2值变化。停止TCI后询问病人术中和术后遗忘及舒适感。 结果 OAA/S达 3分时 ,上腹部手术组 (A组 )Ct为 2 4~3 6μg/ml。下腹部 (B组 )和下肢手术 (C组 )为 1 5~ 2 5 μg/ml。A与B/C组Ct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1)。各组HR、MAP和SpO2 值无显著性变化。所有病人均有术中遗忘 ,自我感觉舒适。 结论 丙泊酚TCI用于椎管内病人术中镇静可控性强 ,血流动力学稳定 ,镇静深度适宜 ,可有效抑制病人术中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老年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5~80岁)20例,非老年组(18~55岁)20例。待麻醉平面、效果和血液动力学平稳后,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设定镇静水平为警觉/镇静(OAA/S)评分3分,观察镇静前与OAA/S评分3分时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靶控浓度、丙泊酚的累积量和需要的时间。结果: 在OAA/S评分3分时,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镇静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的靶控浓度、累积量和需要的时间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01)。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的老年患者时应注意靶控浓度、丙泊酚的累积量和时间,只要将OAA/S评分控制在3分,就能较好的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加例,随机分为2组:均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后给予异丙酚负荷剂量1mg/kg。待病人入睡后,P组单纯用异丙酚泵人。PR组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泵人。对术中腹肌运动阻滞程度和麻醉效果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PR组腹肌运动阻滞程度和麻醉效果明显优于P组(P〈0.05);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内酚较单纯异丙酚更能加强硬膜外麻醉肌松作用,有更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不同目标血药浓度,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分级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作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不使用辅助药;Ⅱ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即刻设定异丙酚靶控输注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Ⅲ组目标血药浓度为1.5μg/ml,记录从术前到术毕不同时点的心率(HR)及血压(BP),并在术中子宫切除及术毕时刻进行警觉/镇静(0AA/S)评分,同时观察有无内脏牵拉反应及术后知晓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时明显降低,Ⅱ、Ⅲ组在泵注异丙酚5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各组心率随手术进程逐渐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Ⅱ组仅有53.3%病人入睡,对术中探查所致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为53.3%,术中知晓率为33.3%,Ⅲ组病人均入睡,且绝大多数病人在术中仅对轻推动有反应,对术中探查时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达86.7%,术中知晓率为0.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效果确切,且能显著抑制术中探查所致的内脏牵拉反应;且OAA/S镇静评分表明异丙酚目标血药浓度1.5μg/ml镇静效果明显优于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Marsh靶控方式输注异丙酚对椎管内麻醉患者镇静的效果。方法4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应用TCI-1靶控系统,起始异丙酚靶控血药浓度为0.5μg/mL,3min后以0.1 ̄0.2μg/mL速度递增;观察OAA/S各级镇静评分时段的靶控血药浓度。结果镇静评分达2,3,4级时,靶控异丙酚血药浓度分别为(1.69±0.35)μg/mL,(1.35±0.41)μg/mL和(0.83±0.12)μg/mL。镇静评分达2级时,13例出现低血压;且呼吸频率下降有显著性,1例呼吸抑制;达3级时,3例出现低血压;达4级时,仅1例心率减慢至49次/min。结论Marsh靶控输注异丙酚用于椎管内麻醉患者清醒镇静具有较好可控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应用于老年脊柱手术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脊柱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每组40例。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诱导和维持,分别记录各时间点药物靶浓度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记录患者从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管、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在较低的瑞芬太尼(2.5ng/mlvs.4ng/ml)和丙泊酚[(2.88±0.22)μg/mlvs.(3.05±0.32)μg/ml]靶浓度下即可意识消失,维持过程中瑞芬太尼[(1.45±0.18)ng/mlvs.(2.50±0.21)ng/ml]和丙泊酚[(1.68±0.23)μg/mlvs.(2.66±0.31)μg/ml]靶浓度也明显降低(P<0.01)。老年组患者在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7.77±0.54)minvs.(7.39±0.61)min]、呼之睁眼[(8.35±0.66)minvs.(7.90±0.58)min]、拔管[(9.30±0.97)minvs.(8.49±0.64)min]、Aldrete达9分[(11.13±0.96)minvs.(9.15±0.69)min]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两组患者从意识消失时点起,除插管后2min时点,各时点的MAP均较基础值有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的心率也较基础值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根据年龄因素个体化调整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维持麻醉深度稳定并减少药物蓄积带来的苏醒延长。  相似文献   

19.
联合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并评价联合椎管内麻醉 (CSEA)和硬膜外麻醉 (EA)用于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8例择期健康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CSEA组和EA组。观察局部麻醉药用量、感觉阻滞 (针刺法 )、运动阻滞 (改良Bromage评分 )、术中疼痛 (VAS评分 )、新生儿状态 (Apgar评分 )、镇痛和腹壁肌肉松弛质量、术中低血压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CSEA组局麻药用量较EA组小 (P <0 .0 1) ;感觉阻滞平面达T6及最高平面的时间短于EA组 (P <0 .0 5 ) ;镇痛满意率CSEA组为10 0 % ,EA组为 76% ;运动阻滞评分CSEA组高于EA组 (P <0 .0 1) ;腹肌松弛满意率CSEA组 94% ,EA组 5 3 % (P <0 .0 1)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 ;术中收缩压 (SBP)下降至最低值的时间CSEA组短于EA组 (P <0 .0 5 ) ,SBP下降的幅度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无术后头痛。EA组寒颤、恶心呕吐发生率较CSEA组高 ,但两组比较并无差异。结论 CSEA效果更确切 ,不良反应少 ,是剖宫产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速度甲氧明静脉恒速泵注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患者,按不同速度甲氧明静脉恒速泵注[2、3、4μg/(kg·min)]随机分为3组,即M2组、M3组、M4组.2min后蛛网膜下腔给予0.5%布比卡因2 ml.在入室(T1)、穿刺前(T2)、穿刺后l min(T3)、3 min(T4)、5 min(T5)、10 min(T6)、15 min(T7)、20 min(T8)各时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指数(cardiac index,CI)和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变化;记录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患者恶心呕吐、高血压发生情况和单次追加甲氧明和阿托品的情况.结果 6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3组患者年龄、体重、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麻醉平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MA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点各组间比较,M4组在T3、T4、T6时刻MAP高于M2组,M3组在T4时刻高于M2组(P<0.0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H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点各组间比较,M4组在T5、T7时刻HR显著低于M2组(P<0.05);3组间CO、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SVR比较,M4组在T3、T4、T5时刻高于M2组,在T5、T7时刻高于M3组(P<0.05);3组新生儿1 min、5 rain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高血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氧明追加率、阿托品使用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等速度甲氧明[3μg/(kg·min)]恒速泵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对CO和CI影响小,同时心动过缓发生率低,是较为理想的输注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