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与HBV DNA检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用于临床乙型肝炎诊断的实验价值及与乙肝病毒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对600例HBeAg阳性血清标本进行LHBs及HBV DNA平行检测。结果 ①在600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为76.17%(457/600),LHBs的阳性率为77.33%(464/600),二者无显著差异(Х^2=0.696,P〉0.05);②300份HBeAg阳性血清中,HBV DNA、LHBs阳性率分别为95.0%(285/300)、96.0%(288/300);300份HBeAg阴性血清中,HBV DNA、IMBs阳性率分别为57.33%(172/300)、58.67%(176/300),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0.725,P〉0.05;Х^2=0.253,P〉0.05)。③LHBs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948。结论 定量检测LHBs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2.
定量PCR检测外周血EB病毒DNA在诊断鼻咽癌中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定量PCR检测外周血EBV-DNA在诊断鼻咽癌中的作用。方法: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NPC患者外周血EBV-DNA阳性率高于正常人,定量PCR诊断NP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EBV-VCA-IgA检测,检测血清或血浆DNA的敏感性高于白细胞,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量PCR检测外周血EBV DNA在诊断鼻咽癌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B病毒(EBV)DNA定量检测在鼻咽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500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2组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的表达量,并对2组之间及临床TNM分期I、Ⅱ与Ⅲ、Ⅳ的结果进行比较;再将其分别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的血清EBV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VCA-Ig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BV-DNA表达量中,研究组阳性率75.00%,对照组阳性率9.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拷贝数与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分期越晚,血浆EBV-DNA拷贝数越高。结论血浆EBV-DNA水平与鼻咽癌患者临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评估鼻咽癌患者临床分期的1种辅助性分子生物指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4个病例分析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CAEBV)感染相关的血液学病征。总结了临床特点,应用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穿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EBV抗体,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原位杂交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EBV编码小RNA-1(EBER-1)。结果显示:4例患儿有持续或反复的发热、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全身炎症反应;骨髓象表现增生减低、成熟障碍、病态造血和噬血细胞增多;4例患者均有CD8^+T淋巴细胞增多,其中1例进展为T细胞淋巴瘤;2例EBV—VCA-IgG滴度≥1:5120,1例血浆EBV-DNA拷贝数为3.26×10^3/ml,1例PBMNC的EBER1阳性率为1.7%;最后,4例患者均被诊断为CAEBV。结论: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和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是本研究中4例CAEBV患儿的血液学病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EB病毒DNA载量.并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住院的87例鼻咽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EB病毒DNA含量;统计学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EB病毒DNA检出率为82.76%(72/87),EB病毒DNA拷贝数的中位数为7.58×106拷贝数/ml,I、Ⅱ、Ⅲ和Ⅳ期患者每毫升DNA拷贝数分别为f4.25±1.141x10^3、(4.56±0.68)×10^4、(7.88±1.65)×10^5和(8.09±1.65)x106;EB病毒DNA载量随着疾病临床分期的增加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EB病毒DNA载量与患者临床分期相关.提示EB病毒DNA载量与鼻咽癌病情进展关系密切.在临床上可作为鼻咽癌患者病情监测及判断疗效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全血中EB病毒(EBV)DNA定量检测对NPC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在本院初诊的NPC患者168例(初诊NPC组),NPC放疗患者142例(NPC放疗组),NPC伴转移患者28例(NPC伴转移组),以及NPC治愈后复查患者86例,分别采集全血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标本中EBV DNA含量,计算各组EBV阳性率及平均拷贝数,并分析NPC患病率与EBV感染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各组间EBV DNA拷贝数对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E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初诊NPC组89.3%(150/168),NPC放疗组55.0%(78/142),NPC伴转移组100.0%(28/28),前3组明显高于NPC治愈后复查组6.9%(6/86);另外,各组EBV DNA平均拷贝数分别是初诊NPC组3.52×104,NPC放疗组1.12×102,NPC伴转移组8.68×104,NPC治愈后复查组2.21×10。结论 EBV DNA检测不仅是诊断NPC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培养在新生儿败血症确定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免疫比浊法、血培养分别检测93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血液中的PCT,hs—CRP,细菌阳性率。结果PCT阳性率95.69%(正常参考值〈0.5ng/m1)。hs—CRP阳性率91.4%(正常参考值0~3mg/L),血培养阳性率60.22%。PCT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率(Х^2=31.03,P〈0.05),hs-CRP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率(Х^2=25.29,P〈0.05),PCT阳性卒与hs—CRP阳性率比较差畀无统计学意义(Х^2=1.5,P〉0.05)。结论血清PCT,hs—CRP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确定诊断的检测指标,都具有比血培养更高的诊断价值,在做血培养的同时,应尽早开展PCT和hs—CRP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样本类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对EB病毒(EBV)DNA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同时检测2 694例不同疾病患者的PBMC及血浆中的EBV DNA,分析不同疾病患者不同样本类型之间EBV DN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在2 694例检测EBV DNA的患者中,PBMC和血浆均阳性的有131例(4.86%),血浆阴性而PBMC阳性的有1 045例(38.79%),血浆阳性而PBMC阴性的有3例(0.11%)。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2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差(Kappa0.4)。84例鼻咽癌患者中有24例(28.57%)PBMC EBV DNA阳性,血浆EBV DNA均为阴性。119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45例(37.82%)PBMC EBV DNA阳性,有39例(32.77%)血浆EBV DNA阴性而PBMC EBV DNA阳性。46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193例(41.42%)PBMC EBV DNA阳性,有169例(36.27%)血浆EBV DNA阴性而PBMC EBV DNA阳性。不同疾病患者PBMC EBV DNA拷贝数均高于血浆(P0.001)。结论 PBMC EBV DNA阳性率及拷贝数均高于血浆,建议结合疾病类型选用合适的样本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DNA的检测结果与乙肝两对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5例疑似乙肝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85%(51/60),平均拷贝数为2.24×10^7 copies/mt;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31%(31/98),平均拷贝数为3.86×10^5copies/ml;HBsAg(+)HBcAb(+)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38%(5/13),平均拷贝数为6.93×10^5copies/ml。[结论]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58,P〈0.005);大三阳组和HBsAg(+)HBcAb(+)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54,P〈0.005);HBVDNA病毒含量检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HBV感染情况,因此在检测中应该联合使用两种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指导临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指导治疗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用于反映HBsAg阳性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对1066例HBsAg阳性血清标本进行LHBs及HBV DNA检测。结果①在1066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为63.23%(674/1066),LHBs的阳性率为66.42%(708/1066),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2.240,P〉0.05),两者总体符合率为91.93%;②不同HBV—M模式的HBV—DNA与LHBs检出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LHBs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927,P〈0.001)。结论血清中LHBs含量与HBV—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LHBs能够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咽拭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脱氧核糖核(EBV—DNA)在早期诊断EB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疑诊EBV感染的患儿在疾病初期分别采用咽拭子PCR法检测EBV—DNA,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静脉血EBV—VCA—IgM和(或)IgG,对于前者阳性而后者阴性的病例在1周后复查EBV—VCAIgM和IgG,比较两者在早期诊断EBV感染中的价值。同期检测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①共检测疑诊病例985例,其中EBV—DNA阳性344例,阳性率34.9%,EBV—VCA—IgM和(或)IgG阳性164例,阳性率16.6%;健康对照组检测50例,仅1例EBVDNA阳性,所有病例EBV—VCA—IgM和(或)IgG均阴性。②在纳入研究病例中,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38例,其中EBV—DNA37例阳性、EBV—VCAIgM和(或)IgG27例阳性(P〈0.05)。诊断为非典型EBV感染的312例,其中EBVDNA阳性307例,阳性率98.4%,EBV—VCA—IgM和(或)IgG阳性137例,阳性率43.9%(P〈0.01)。结论咽拭子PCR法检测EBV—DNA敏感度高,特异度强,且取材简单,方法无创,家长易于接受,与检测EBV-VCA—IgM、IgG相比,在早期诊断EBV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非典型EBV感染很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乙肝两对半"模式的关系.方法 选择24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肝两对半"及HBV-DNA,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及含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HBcAb(阳性)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及含量最高,分别为95.68%、(6.72±1.56)pg/mL.两两比较,HBeAg(阳性)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及含量均高于HBeAg(阴性)模式(P〈0.05)."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阳性率有明显相关性(χ^2=36.78,r=0.30,P〈0.05).结论 "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相互弥补,可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及4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1、IGF-1R的表达。结果 IGF-1在对照组和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和60.8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0.004,P〉0.05);过度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23.91%,差异有显著性(χ^2=4.147,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1阳性表达及过度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χ^=25.434、4.328,P〉0.05),而过度表达在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7.163,P〈0.05)。IGF-1R在两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0%和60.87%,差异无显著性(χ^2=.511,P〉0.05);过度表达率分别为0和36.96%,差异有显著性(χ^2=.117,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1R阳性表达及过度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χ^2=.550、4.369,P〉0.05),而在高分化与中、低分化内膜癌组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859、8.584,P〈0.05)。结论 IGF-1I、GF-1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预测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抗原p62的自身免疫反应及其在结肠癌中的表达,评估其在结肠癌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4例结肠癌患者、42例结肠腺瘤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结肠组织及血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受检者p62蛋白的表达情况;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血清中p62抗体进行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结果三组患者血清中p62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钟=0.291,B0.003),结肠癌患者血清p62抗体的阳性率为23.4%,明显高于结肠腺瘤组(4.8%)和正常对照组(2.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结肠组织中p62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钟=0.695,P=0.000),64例结肠癌组织标本中有48例(75.0%)出现p62阳性表达,均高于结肠腺瘤组织(14.3%)和正常对照组织(0.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组患者血清中A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29.P=0.000),ANA在结肠癌组中的阳性率为82.8%,明显高于结肠腺瘤组(21.4%)和正常对照组(17.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结肠癌组ANA阳性核型以胞核为主47.2%(25/53),其次是核仁型24.5%(13/53)和胞浆型28.3%(15/53),其核仁和胞浆核型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和结肠腺瘤组。结论抗p62抗体和ANA的联合检测对于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疾病预防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实时定量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插入序列IS6110 DNA的方法,探讨其在肠结核(IT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FQ-PCR技术对36例内镜活检ITB标本(30例石蜡、6例新鲜组织)、36例Crohn’s disease标本(16例石蜡手术标本,15例石蜡内镜活检标本,5例新鲜内镜活检组织)及34例阴性对照标本进行IS6110 DNA的实时定量检测,并比较上述标本抗酸染色结果。结果13例ITB抗酸染色阳性,CD无1例阳性,抗酸染色对ITB诊断的敏感性36.11%。MTBIS6110DNA检测结果:23例ITB(63.89%)阳性,6例CD(16.67%)阳性,另有1例阳性为升结肠腺癌癌旁正常组织。MTBIS6110 DNA在ITB与CD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PCR对ITB诊断的敏感性为63.89%,特异性83.33%。FQ-PCR敏感性显著高于抗酸染色(P〈0.05)。MTBIS6110 DNA阳性的ITB标本其定量结果范围为2.44×10^-4-2.26×10^1拷贝/细胞。结论FQ-PCR检测MTBIS6110 DNA是一种快速有效的ITB诊断方法,其定量范围广,检测灵敏度高。对活检组织少、病理改变不典型、抗酸染色阴性组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突变型抑癌基因p53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585,P〈0.01);两者表达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χ^2=4.148~11.383,P〈0.05),VEGF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χ^2=0.220,P〉0.05),而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则与肌层浸润深度有关(χ^2=5.494,P〈0.05)。结论 VEGF和突变型p5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过程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抗体组分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印记法检测73例ITP患者和51例对照者的血清HP抗体组分: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128、CagA116、CagA110、空泡毒素蛋白A(VacA)95、VacA91、尿素酶A(UreA)、尿素酶B(UreB),同时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结果ITP组患者14C-UBT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两组HP抗体组分CagA110、VacA9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51、12.49,P均〈0.05);而两组CagA128、CagA116、VacA95、UreA、Ure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65、3.41、1.59、0.63、3.37,P均〉0.05)。结论HP抗体组分CagA110、VacA91与ITP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3种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的方法,寻求肺炎支原体的快速、准确和特异的检测手段。方法选择19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临床证实的4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的痰液、血清标本,分别经肺炎支原体培养、肺炎支原体核酸PCR扩增和血清学检测(IgM和IgG),采用Х^2检验比较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3种方法检测Mp的阳性率分别为44.4%、71.1%和86.7%和,PCR法与培养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Х^2=17.764,P〈0.001);血清学与培养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Х^2=6.559,P〈0.01);PCR法与血清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Х^2=3.269,P=0.071)。结论PCR法和血清学检测是肺炎支原体病原体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核酸纯化柱提取核酸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核酸纯化柱提取法(简称柱提法)对血浆标本中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进行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别用柱提法和酚-氯仿提取法提取血浆标本中的HCV-RNA,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17例抗-HCV阳性的丙肝患者同时进行HCV-RNA定量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7例抗-HCV阳性丙肝患者以酚-氯仿提取法提取核酸进行HCV-RNA定量检测的阳性率为66.7%(78/117),以柱提法提取核酸进行HCV-RNA定量检测的阳性率为79.5%(93/117)。两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P〈O.05)。将两法所测浓度结果换算成对数值,经“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1.61,P〉0.05)。结论采用核酸柱提法提取血浆标本中HCV-RNA进行定量检测简单、快速,分离效率高,容易掌握,适于临床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