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振动训练对老年女性下肢关节肌力和耐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Power-Plate振动仪对14例60~65岁老年女性,进行8 w,每周3次,20 min/次(频率35~40 Hz,振幅2 mm)的振动训练,并在振动干预前后使用德国Iso Med 2000仪器对受试者的膝、踝关节进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1受试者膝和踝关节屈、伸峰力矩增幅分别为15.4%(P=0.040)、16.15%(P=0.030)和22.83%(P=0.002)、16.94%(P=0.042);2膝和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耐力增幅分别为11.90%(P=0.265)、21.43%(P=0.006)和13.79%(P=0.045)、20.75%(P=0.030)。结论8 w的高频振动训练增强了老年女性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减小了跌倒的风险,说明振动训练对预防老年女性跌倒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Biodex等速系统测试老年人膝关节伸肌和屈肌等速向心肌肉功能的可靠性。方法使用Biodex System 3型多关节等速系统在2个测试日对20名老年人(年龄71±6岁)的双下肢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结果除了屈肌的作功疲劳度值,伸肌和屈肌两次测试的峰力矩、单次最大作功和平均功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肌和屈肌两次重复测试的相关系数在0.40~0.96之间,除屈肌的作功疲劳度值的P值〉O.05,其余各指标的P值均〈0.05,具有相关关系。结论采用Biodex等速系统对老年人膝关节伸肌和屈肌进行的肌肉功能的重复测试之间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同时提示,有必要加强测试程序的标准化、测试前的热身和熟练程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八段锦防治肌肉衰减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募集社区无严重疾病及合并症的老年志愿者22例,女性19例,男性3例,对比观察八段锦训练前和训练1年后的握力、膝关节等速肌力、6 min步行以及下肢肌力和耐力的变化.结果 与训练前比八段锦训练1年后,握力无明显变化.CS-30测试“起-坐”动作频次增加[(23.86 ±4.62)次vs(19.95±4.28)次,P=0.001];左膝关节伸肌群峰力矩[(76.28±21.13)NM vs (48.09±15.79) NM,P<0.001]、左膝关节屈肌群峰力矩[(37.30± 13.57) NM vs(22.86±11.99) NM,P<0.001]、右膝关节伸肌群峰力矩[(78.10±21.73)NM vs(45.48±16.91) NM,P<0.001]、右膝关节屈肌群峰力矩[(37.60±13.86)NM vs(23.29±11.57) NM,P<0.001]均增强.观察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八段锦训练能增强下肢肌力并延缓上肢肌力的衰退,可以用于国人肌肉衰减征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健康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2 w的抗阻训练。采用下肢等速肌力测试系统、10次坐-立体位试验(STS10)、姿势稳定极限性测试(LOS)和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的效果。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双下肢髋关节伸肌群、膝关节伸肌群和小腿踝关节背屈肌群的肌力,STS10、LOS和BBS得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12 w抗阻训练后,实验组患者双下肢髋关节伸肌群、膝关节伸肌群和小腿踝关节背屈肌群的肌力,LOS及BBS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实验组训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训练后两组患者STS10测试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抗阻训练可以改善PD患者下肢肌力,对提高患者姿势稳定及平衡能力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刺激对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为今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保守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自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骨科和康复科的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和试验组(电针穴位刺激加常规康复训练),2个月后行Lequesne评分和等速肌力测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Lequesn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等速肌力测试中,两组相对峰力矩(60°/s和240°/s)和耐力比较,电针穴位刺激加常规康复训练组均较单纯行康复治疗组效果好,治疗后60°/s的伸屈肌群PT/TW:试验组屈肌(1.33±0.21),伸肌(2.55±0.41);240°/s伸屈肌群PT/TW:试验组屈肌(0.96±0.11),伸肌(1.41±0.41);伸屈肌群耐力(ER):试验组屈肌(0.77±0.09),伸肌(0.82±0.11),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电针穴位刺激联合康复训练能够很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并能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是一种针对轻中度骨性关节炎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 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R)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坐位低频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老年下肢残疾者肌肉力量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募集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自愿报名的老年下肢残疾者20例(因外伤致残,残疾等级为42~44),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66.6±4.8)岁,所有受试者接受每周3 d共计8周的WBVT,比较训练前后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6分钟步行测试(6 MWT)、10米行走测试(10 MWT)和计时起立-行走(TUG)测试结果。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训练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受试者皆顺利完成振动训练及测量,无缺失及不适、不安全情况发生。受试者WBVT训练后相比训练前膝关节屈肌肌力[(39.36±16.09)vs(37.37±16.12)Nm]、伸肌肌力[(58.18±21.31)vs(56.49±21.69)Nm]增高,TUG[(7.73±2.17)vs(9.70±2.22)s]和10 MWT[(7.51±2.26)vs(7.86±2.30)s]水平降低,6 MWT[(438.74±125.10)vs(401.99±114.08)m]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周坐位低频WBVT可明显提高老年下肢残疾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显著改善行走平衡能力和提高速度。  相似文献   

8.
中老年正常糖耐量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老年正常糖耐量人群血糖水平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市部分社区流行病学调研2095例居民,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PG)结果,将受检者分为正常糖耐量、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IGT)及糖尿病组.再将正常糖耐量者按年龄及空腹血糖值进行分组,观察稳态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并对各组年龄、血糖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随着年龄的增长,FPG逐渐升高,40~49岁、50~59岁及60~69岁组分别为(5.00±0.47)mmol/L、(5.09±0.44)mmol/L及(5.17±0.48)mmol/L,50~59岁组与40~49岁组比较(t=2.727,P<0.01)、60~69岁组与50~59岁组比较(t=2.303,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空腹胰岛素(FINS)值变化无明显规律;(2)随着年龄的增长,HBCI值呈下降趋势(F=33.75,P<0.05);(3)FPG≥5.0 mmol/L组较<5.0 mmol/L组HBCI值下降,分别为4.39±0.58和4.2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P<0.05).结论 中老年正常糖耐量者随着年龄增长,空腹血糖增高;当空腹血糖≥5.0 mmol/L时,可能存在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各年龄段健康人群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分析其与增龄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免法测定血清样本睾酮及雌二醇浓度。结果 北京地区60~69及70-79岁二组男性健康人群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青、中年人群(P〈0.05);女性健康人群血清睾酮水平分别在30-39及60-69岁二个年龄段呈快速下降,而在30-59岁年龄区间呈相对稳定;北京地区50-59岁及60-69岁二组健康女性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20~49年龄段人群;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与增龄间均无显著直线相关(r〉-0.975)。结论 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清睾酮及雌二醇亦平随增龄呈规律性下降,但不适宜作为人群增龄或老化的生物学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769人,记录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吸烟史、饮酒史,腰椎1-4(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中国模式计算受试个体的10年骨折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的个体.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10年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受试者中无人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10年髋部骨折概率为0.40±0.26(范围:0~2.2);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27±0.62(范围:1.0~4.9).10年髋部骨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50至70岁期间,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低估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10年骨折概率,尤其是70岁以后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应进一步探讨FRAX(R)中国模式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各项指标与年龄和性别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和急性脑梗死患者234例,其中<50岁22例,50~59岁55例,60~69岁76例,70~79岁58例,≥80岁23例;男性136例,女性98例。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CPNS)、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CPMT)、颈动脉狭窄数量(CSN)和颈动脉狭窄程度评分(CSES)。同时检测颈动脉斑块超声回声强度,并依据回声强度分为无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分析各项指标与年龄和性别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段患者CIMT、CPNS、CPMT、CSN和CSE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随年龄增长各项指标均呈线性增长趋势(P<0.01)。CIMT(r=0.247,P=0.001)、CPNS(r=0.464,P=0.000)、CPMT(r=0.438,P=0.000)、CSN(r=0.168,P=0.010)和CSES(r=0.163,P=0.012)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但与70~79岁比较,≥80岁所有指标变化均不明显(P>0.05)。无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34±9.27)岁、(63.41±10.25)岁、(68.18±10.02)岁和(71.41±9.49)岁,各组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02,P<0.01),线性检验显示,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74.703,P<0.01)。55~75岁不稳定斑块脱落风险较高,<55岁和>75岁则较低。男性患者CIMT、CPNS、CPMT和CSES均较女性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患者无斑块和稳定斑块比例显著高于男性,不稳定斑块比例显著低于男性(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动脉斑块脱落风险在<55岁和>75岁相对较低,在55~75岁相对较高。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女性,且男性动脉斑块脱落风险也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老年女性肌少症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找出较适用于天津市老年女性肌少症的评价方法。方法选取天津市老年(60~89岁)女性53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选取605例健康青年(20~29岁)女性作为参照组。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其身体成分,主要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age,BF%)、骨骼肌质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去脂体重(lean body mass,LBM)、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ASM)等。根据相对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RASM)或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分别参照以下标准界定女性肌少症:国际肌少症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IWGS)标准:RASM5. 67 kg/m~2;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标准:RASM 4. 23 kg/m~2;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标准:RASM5. 7 kg/m~2。在上述机构的分级思路基础上提出RASM分级标准:3. 13RASM4. 95 kg/m~2为RASM Ⅰ级,RASM3. 13 kg/m~2为RASMⅡ级;以及SMI分级标准:22. 28SMI32. 53为SMIⅠ级,SMI22. 28为SMIⅡ级。采用ANOVA分析研究组肌肉质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Fisher确切概率法用于分析不同评价方法下肌少症检出率及其增龄趋势的差异性;选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SMI评价方法与国际上各个老年肌少症工作组评价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5种评价方法发现本研究老年女性肌少症检出率为0%~20%。其中,SMIⅠ级评价方法肌少症检出率最高(19. 4%),而RASMⅡ级与EWGSOP评价方法无肌少症患者。SMIⅠ级评价方法显示,老年女性肌少症检出率在60~89岁整个年龄段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Fisher确切概率法:P0. 01),分别为60~64岁14. 74%,65~69岁17. 14%,70~74岁27. 4%,75~79岁30. 43%,80~84岁34. 78%,85~89岁50%。采用ROC曲线评价SMI与其他评价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发现SMI与IWGS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 0. 682,P0. 01;与AWGS的AUC为0. 557,P 0. 05;与RASM的AUC为0. 725,P 0. 05。结论SMI评价方法较适合用于诊断天津市老年女性的肌少症,有利于较早、较准确发现肌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龄(>85岁)男性肌少症患者的活动能力与其下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肌力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部查体的87名高龄肌少症男性患者,年龄(89.5±4.4)岁,平均相对骨骼肌肉质量指数(RASMMI)为(6.04±0.62)kg/m2。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成分测试、握力测试、下肢肌力测试(分别测试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及腘绳肌的最大等长肌力),并研究上述指标与活动能力测试如步速(6min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测试(TUGT)、5次起坐时间测试(FTSST)和闭目单腿站立测试的相关性。结果 步速、TUGT、FTSST、闭目单腿站立时间主要与年龄(r=?0.567,P=0.018;r=0.742,P=0.001;r=0.632,P=0.007;r=?0.489,P=0.047)、下肢肌肉质量(r=0.489,P=0.045;r=?0.579,P=0.012;r=?0.641,P=0.003;r=0.476,P=0.048)和下肢脂肪含量(r=?0.517,P=0.032;r=0.513,P=0.031;r=0.528,P=0.015;r=?0.533,P=0.012)相关。步速、TUGT、FTSST、闭目单腿站立时间与髂腰肌肌力(r=0.313,P=0.000;r=?0.887,P=0.000;r=?0.666,P=0.003;r=0.515,P=0.035)和与股四头肌肌力(r=0.251,P=0.017;r=?0.775,P=0.000;r=?0.612,P=0.013;r=0.671,P=0.002)相关。结论 高龄肌少症老人的活动能力与身体成分及下肢肌力相关程度较高。脂肪含量高而下肢肌肉质量低的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差;下肢肌力高的老年人活动能力较好,尤其以股四头肌、髂腰肌肌力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杨文蕾  张琳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4):210-212,217
目的测量老年人眼球表面角膜温度(TOC),与其他年龄组正常成年人比较,确定角膜温度正常参考范围,探讨年龄与眼表温度的关系。方法控制环境温度(26±2)℃,相对湿度(60土5)%时,采用非接触红外测温仪测量386例健康志愿者(年龄17~83岁)瞬目后即刻角膜中央的表面温度,根据年龄将受试者分为三组:I组17~29岁,124例;II组30~59岁,141例;III组60~89岁,121例。结果I组受试者眼表温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692,P〈0.01),平均眼表温度(32.0土1.3)℃;I/组受试者眼表温度与年龄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一0.707,P〈0.01),平均眼表温度(32.2土1.2)℃;III组受试者眼表温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0.060,P=0.515),平均眼表温度(32.9±1.3)℃。结论在环境温度为(26±2)℃及相对湿度为(60±5)%的条件下,建议将(32.9±1.3)℃作为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测量老年人眼球表面温度的正常值范围,年龄≥60岁时眼表温度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为老年人干眼患者的筛查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肉减少症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体检中心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326名40~79岁男性体检者,记录受试者一般情况,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全身、腰椎、髋部BMD(g/cm~2),四肢骨骼肌含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脂肪含量(fat mass,FM)等,计算出相对四肢骨骼肌指数(relative ASM,RASM),通过测量握力方法评价肌力,采用6米步行测试评估受试者的躯体功能,采用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诊断标准综合诊断肌少症。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统计ASM,FM,RASM,肌力等与BMD的相关性,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少症检出率为11.66%,RASM6.07 kg/m~2的中老年男性受试者BMD明显低于RASM≥6.07 kg/m~2受试者。相关分析显示RASM与各部位BMD均成正相关,低骨骼肌含量受试者(RASM6.07 kg/m~2)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增加,是非低骨骼肌含量受试者的3.1倍(OR=3.1,95%CI:3.4~5.8,P=0.013)。肌少症前期(RASM6.07 kg/m~2,无低握力或低步速)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2.9倍(OR=2.9,95%CI:1.4~6.7,P=0.037),肌少症(RASM6.07 kg/m~2,同时合并低握力或低步速之一)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3.2倍(OR=3.2,95%CI:1.7~10.2,P=0.000),严重肌少症(RASM6.07 kg/m~2,同时合并低握力且低步速)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3.6倍(OR=3.6,95%CI:1.9~9.7,P=0.000)。结论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少症与低BMD和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应关注肌少症在防治骨质疏松症及其严重后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校中青年教职员工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情况及其预警意义。方法:整群选择40~69岁高校教职员工共78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所有对象的颈动脉内膜斑块分布情况。分三个年龄阶段40~49岁(233例),50~59岁(420例)和60~69岁(130例)分别统计各年龄段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结果:60~69岁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50~59岁组,40-49岁组(70.8%比56.0%比27.9%),且50-59岁组检出率明显高于40-49岁组,P〈0.05或〈0.01。结论:随年龄增长中青年人群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逐渐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有重要临床预警意义,建议在中青年人群定期开展该项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老年男性不同部位肌肉力量,身体成分、骨密度(BMD)的同步实验,探讨它们之间的确切关联,旨在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OP)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60~79岁男性志愿受试者66名,进行握力、仰卧推举、负重屈肘、膝关节最大屈伸肌力、踝关节等长屈伸力、屈臂支撑时间等肌肉力量与耐力测试;同步使用GE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全身、正位脊椎、双侧股骨颈BMD及体脂%、肌肉含量等身体成分测定。结果下肢最大肌力和肌肉耐力与全身BMD的相关度是0.604~0.711;握力与各部位BMD相关度为-0.60~0.162。下肢肌力与股骨颈BMD,背力、仰卧推举与脊柱BMD、负重屈肘除与上肢BMD表现了更高的相关度。结论加强下肢肌力练习是预防和改善老年人BMD水平的最重要手段;其中动力性的肌肉耐力练习将产生更有益的影响。肌力对BMD的影响有明显的部位特征,根据其自身各部位BMD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力量练习可获得将更好的效果。老年男性去脂体重与BMD呈高度相关,通过肌力练习增加瘦体重,降低脂肪含量有利于预防OP。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容积(left atrial volume,LAV)指数(LAVI)与反映左心室充盈压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和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比值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关系。方法随机调查正常人群650例。按年龄分为7组,24~30岁组34例,31~40岁组59例,41~50岁组107例,51~60岁组172例,61~70岁组131例,71~80岁组128例,81~90岁组19例。用二维超声及组织多普勒的方法检测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与左心室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的比值、Em、E/Em、LAV、LAVI,观察上述指标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结果各组随年龄增长,LAV、LAVI、E/Em呈增高趋势,而E/A、Em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体人群LAVI与E/Em呈正相关(r=0.212,P<0.01)。81~90岁组LAVI和LAV与E/Em呈正相关(r=0.682,P<0.01;r=0.560,P<0.05)。结论正常人群LAV、LAVI、E/Em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E/A、Em随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年龄≥81岁人群应用LAVI与E/Em相结合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OP)患者升主动脉壁弹性指标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BMD值,选取40岁以上闭经女性OP患者74例;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测量升主动脉瓣上3 cm处前壁组织的弹性指标,包括扩张速度Sao、回缩速度Eao、Aao、扩张加速度(AC)、加速时间(Tac),按每10岁一个年龄段分为5组。结果女性BMD及Sao、Eao、Aao、AC随年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而Tac呈延长趋势;女性各年龄组BMD与升主动脉弹性参数Bonferroni两两比较,除外BMD及Sao、Eao、Aao、AC均在70~79岁与80岁以上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BMD在60~69岁与70~79岁组、Sao在40~49岁与50~59岁组、Eao、Aao与AC在50~59岁与60~69岁组、Tac在60~69岁与70~79岁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OP患者BMD与升主动脉前壁各参数均有相关关系(P<0.001),且与Eao,Aao,Sao,AC呈正相关,与Tac呈负相关。结论升主动脉壁弹性指标与BMD之间存在相关性,中老年女性OP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弹性减低,动脉硬化危险性增加,对OP患者进行动脉弹性指标的检测,可能对预防原发性OP有重要意义,为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